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政治社会文化史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梁星亮,杨洪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9873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42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61页
-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1935~1948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政治社会文化史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政治篇3
第一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关于党的局部执政的理论与实践3
第一节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基础的分析3
一、毛泽东在工农民主政权向抗日民主政权转变时期的理论成果3
二、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基础的分析5
三、毛泽东对民族资产阶级新的认识7
四、毛泽东对巩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政策指导8
第二节 延安时期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理念和方略9
一、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凝练和拓展9
二、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拓展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13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基本方略15
四、党的执政方略在局部执政中的实践19
第三节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方式的指导21
一、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方式的理论探索21
二、毛泽东对执政方式中“民主”原则的倡导和践行25
三、对延安时期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认识28
第四节 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展望与嘱托29
一、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三大政治制度衔接的指导29
二、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规律的深入思考34
第二章 延安时期党的领导集体与陕甘宁边区建设38
第一节 延安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形成的历史考察38
一、遵义会议与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变化38
二、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的中央领导集体40
三、延安整风运动推定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42
四、党的七大正式形成由五大书记组成的中央领导集体43
五、延安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形成的原因43
第二节 延安时期党的领导集体与陕甘宁边区的各项建设46
一、党的领导集体与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建设46
二、党的领导集体与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48
三、党的领导集体与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建设50
四、党的领导集体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建设52
第三节 延安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在边区形成的优良作风54
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优良作风54
二、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55
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作风57
四、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58
五、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60
第三章 陕甘宁边区政权工作人员与边区建设63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政权工作人员的基本构成63
一、主要政治工作人员(见表1)63
二、主要经济工作人员(见表2)65
三、主要文化工作人员(见表3)66
四、主要军事工作人员(见表4)67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政权工作人员的特点68
一、来源广泛,尤以陕籍和湘籍人居多68
二、人员的基本构成遵循“三三制”的建政原则70
三、中共党员与党外人士真诚相待合作共事71
四、直接得到中共中央的领导和指导,许多人员在中央担任要职72
五、既是中共局部执政的中坚,也是新中国成立和建设的骨干73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政权工作人员对边区建设的贡献74
一、建立以“三三制”为原则的抗日民主政权74
二、重视民生和发展边区经济建设77
三、建立民族科学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79
四、创立新民主主义的司法制度82
五、建设精干高效和清正廉洁的模范政府83
第四节 陕甘宁边区政权工作人员的优良作风87
一、只做“公仆”不做“官”的优良作风87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89
三、勤俭廉洁、克己奉公的优良作风90
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92
第四章 陕甘宁边区妇女的政治参与96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妇女政治参与的社会环境96
一、陕甘宁边区妇女的概况96
二、西北根据地时期奠定了妇女政治参与的初步基础97
三、党的妇女政策奠定了边区妇女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99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妇女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101
一、广泛参与民主选举101
二、积极参政议政105
三、参加抗日救国的各种社会活动109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妇女政治参与的特点111
一、凸显了妇女政治参与的真实性、民主性、广泛性111
二、采取政府动员引导的方式114
三、具有鲜明的战时性117
第四节 陕甘宁边区妇女政治参与的社会影响118
一、有效提高了妇女自身的政治素质118
二、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妇女英才119
三、提高了边区妇女的社会地位120
第五节 陕甘宁边区妇女政治参与的基本经验121
一、重视妇女在各项工作中的作用121
二、以社会教育提高妇女的文化水平123
三、了解妇女需求以改善妇女的生活125
四、重视发挥知识女性的带头作用127
第五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法制制度创新130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宪政的基本理论130
一、对宪政基本内涵的定位130
二、阐明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132
第二节 创制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根本大法134
一、《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134
二、《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35
三、《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和《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自治宪法草案》136
第三节 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138
一、独具特色的参议会制138
二、“三三制”的新型建政原则141
三、以选举为核心的民主制度146
第四节 对延安时期法制制度创新的思考152
一、民主政治是法制创新的基础152
二、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法制制度创新的基本点155
三、法制创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57
第六章 陕甘宁边区的廉政法制建设159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立法关于廉洁政治的规定159
一、宪法性法律文件中的相关规定159
二、边区参议会关于惩治贪污腐败行为的特别法案161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行政法规对于廉政的促进163
一、把廉政作为边区政务人员任用的标准163
二、边区政府的奖惩机制164
三、对于边区政务人员权限的规定165
四、以俸养廉的供给制167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的廉政监督机制168
一、党内以及政府内的监督机制168
二、参议会的监督170
三、检察机关的监督171
四、人民的监督172
第四节 陕甘宁边区司法对于廉政的支持174
一、独立的审判权174
二、群众参与的审判方式175
社会篇181
第七章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治理模式181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发展181
一、边区乡村政权的构建181
二、边区的乡村民众组织及其功能188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的制度与运作191
一、边区基层党组织和乡村治理191
二、边区民主选举和乡村治理193
三、边区民众参与和乡村治理196
四、边区乡村自治和乡村治理199
五、边区乡村社会问题和乡村治理202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模式的基本特点211
一、坚持基层党支部、基层政权和民众组织相结合的治理体制211
二、注重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政权执政能力212
三、运用组织建设、思想动员和文化教育,激发群众的参与自主性215
四、从边区乡村实际出发,进行乡村治理制度创新216
第八章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救助工作220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突出的社会问题220
一、大量难民的流入220
二、烟毒和赌毒的泛滥222
三、封建旧俗的盛行223
第二节 抗战时期边区的社会救助政策及措施226
一、设立专门机构安置救助转移难民226
二、对烟民、赌民和“二流子”的改造229
三、对老弱病残的救济234
四、日常的社会救济236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社会救助工作的基本特点238
一、分类救助的原则238
二、以“自救”为核心的救助理念239
三、施救主体的多元化241
四、建立低水准、覆盖广的救助体系242
第四节 陕甘宁边区社会救助工作与边区社会经济发展243
一、边区社会救助工作促进边区经济发展243
二、边区社会救助与民众思想观念变迁246
三、边区社会救助与民众社会生活变化250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模范村建设253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模范村建设的历史考察253
一、边区模范村建设的缘起和发展253
二、边区第一个模范村——延安县吴家枣园259
三、边区模范村的大量涌现260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模范村的类型263
一、生产模范村263
二、文化模范村264
三、卫生模范村265
四、运盐模范村267
五、纺织模范村268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模范村建设的特色270
一、以政治启蒙为引导,调动边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70
二、以竞赛为号召,推动边区各项工作的开展272
三、以组织变工为手段,凸显劳动力资源整合的优势274
四、以劳动模范为榜样,彰显劳动英雄的示范作用276
五、以融洽干群关系为主导,发挥优秀村干部的领导作用277
六、以树立新风尚为目标,改造乡村落后的社会风气278
第四节 陕甘宁边区模范村建设的意义280
一、支持抗战,发展生产,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280
二、教育农民,关心民生,提高了农民的文化和生活水平281
三、重视提升干部素养,培养了大批农村优秀干部283
第十章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工作285
第一节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医疗工作的历史考察285
一、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前的医疗状况285
二、边区医疗工作的开展286
三、边区医疗工作的基本方针290
四、注重培养医疗工作人员292
五、药品与医疗设备的研发和供应293
六、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294
第二节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医疗工作的特点297
一、为民众提供公益性医疗保障297
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工作299
三、实行战时性医疗工作政策300
第三节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医疗工作的成就303
一、为八路军抗战前线提供了医疗保障303
二、建立了具有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305
三、初步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障体系307
四、民众树立了科学文明卫生的观念308
五、自力更生研制药品和医疗设备309
六、控制了发病率,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310
文化篇315
第十一章 延安时期的文化人群体315
第一节 延安时期文化人群体315
一、文学艺术316
二、哲学社会科学317
三、教育界320
四、新闻出版321
五、科学技术324
第二节 延安时期文化人群体的主要特点326
一、在实际斗争中实现了思想观念的变革326
二、在与工农民众结合中实现了立场的转变327
三、在发展方向上走为工农兵服务的道路329
四、在队伍建设上形成了新型文化人“团队”330
第三节 延安时期文化人的地位与作用331
一、培养了一大批文化建设的干部和骨干331
二、开创了边区先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332
三、发展了边区的科学技术事业335
四、对新中国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336
第四节 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对文化人工作的经验338
一、政治上尊重和信任文化人338
二、工作上大胆提拔和使用文化人339
三、生活上关心和优待文化人340
第十二章 延安时期乡村文化建设342
第一节 延安时期党重视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和有利条件342
一、延安时期党重视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342
二、延安时期党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345
第二节 延安时期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及成就347
一、向文化荒漠进军,提高农民文化水平347
二、繁荣乡村文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353
三、革除陈规陋习,净化乡村社会风气356
第三节 延安时期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363
一、大众化前提下兼顾地方性363
二、继承基础上的开拓创新364
三、突出政治寓意,强化实用功用366
第四节 延安时期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意义368
一、实现了对广大农民的近代启蒙368
二、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369
三、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乡村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70
四、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基层政权的顺利承接371
五、为西北尤其是陕北民俗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提供了重要契机373
第五节 延安时期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374
一、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正确领导374
二、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乡村文化建设375
三、文化建设与乡村生产、生活相结合376
第十三章 陕甘宁边区文化社团活动与大众化文化建设378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文化社团兴起的历史背景378
一、抗日战争的特殊背景是边区文化社团兴起的基本原因378
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是边区文化社团兴起的基本条件381
三、大批文化人奔赴延安为边区文化社团建设注入了活力383
四、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对文化社团建设的有力支持384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文化社团的类型、活动方式和特点385
一、边区文化社团的类型385
二、边区文化社团的活动方式392
三、边区文化社团活动的特点396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文化社团对大众化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397
一、文化社团的大众化特性引导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397
二、文化社团的教化功能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399
三、文化社团的娱乐功能丰富了边区民众的精神生活400
四、文化社团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边区社会风气的转变401
第十四章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教育建设与制度创新403
第一节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性403
一、抗战前陕甘宁边区教育事业的落后状况403
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性405
三、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政策在边区的实施406
第二节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教育事业的基本概况410
一、国民教育410
二、干部教育414
三、民众教育418
第三节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教育建设的制度创新423
一、教育体系的创新423
二、办学思路的创新425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428
四、管理制度的创新431
第四节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教育建设的历史意义433
一、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及新中国的成立具有重要意义433
二、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的政权巩固和经济发展435
三、通过教育建设使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深入人心436
四、对边区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38
主要参考文献440
热门推荐
- 2294608.html
- 3541677.html
- 1598258.html
- 3738073.html
- 1588384.html
- 386634.html
- 2967668.html
- 732168.html
- 697088.html
- 27432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946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39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735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78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607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619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274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63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318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11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