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物权法判解与适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何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ISBN:7801617428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49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775页
- 主题词:物权法-研究-中国;物权法-法律适用-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物权法判解与适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物权法总论3
第一章 物权和物权的客体3
第一节 物权概说3
一、问题的提出3
目录3
二、物权的意义及其法律特征4
三、物权与债权的区别6
四、物权的类型9
五、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11
第二节 物权的客体12
一、问题的提出12
二、物权客体——物及其特征13
三、物权客体——物的分类16
四、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20
第一节 物权法概说21
一、物权法的意义21
第二章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21
二、物权法的调整对象22
三、物权法的特征23
第二节 物权法定原则24
一、问题的提出24
二、物权法定的意义27
三、物权法定的界定28
四、物权法定的内容31
五、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32
第三节 一物一权原则34
一、问题的提出34
二、一物一权原则的意义35
三、一物一权的主要内容36
四、对前述案例的评析37
第四节 公示公信原则37
一、问题的提出37
二、公示原则40
三、公信原则41
四、对前述案例的评析43
第一节 物权的排他效力44
一、问题的提出44
第三章 物权的效力44
二、物权排他效力的主要内容45
三、对前述案例的评析46
第二节 物权的优先效力46
一、问题的提出46
二、物权对于债权的优先效力48
三、物权相互间的优先效力50
四、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51
第三节 物权的追及效力52
一、问题的提出52
二、物权的追及效力53
三、对前述案例的评析54
一、问题的提出56
二、物权请求权的性质56
第四节 物权请求权56
三、物权请求权与相关请求权的关系58
四、物权请求权的行使59
五、对前述案例的评析62
第四章 物权变动64
第一节 物权变动概说64
一、问题的提出64
二、物权的发生(取得、设定)64
三、物权的变更65
四、物权的消灭66
五、物权变动的原因66
六、对前述案例的评析67
第二节 物权行为67
一、问题的提出67
二、物权行为69
三、物权行为的独立性71
四、物权行为的无因性72
五、我国物权法对物权行为理论应持的态度73
六、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77
第三节 物权变动的基本模式78
一、问题的提出78
二、意思主义变动模式79
三、物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80
四、债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80
五、我国物权法关于物权变动应当采取债权形式主82
义变动模式82
六、对前述案例的评析83
第四节 不动产登记84
一、问题的提出84
二、不动产登记的理论基础86
三、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效力88
四、不动产登记机关及立法完善90
五、异议登记92
六、预告登记94
七、登记机关的审查权及赔偿责任97
八、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99
第五节 无权处分101
一、问题的提出101
二、有权处分的主体102
三、无权处分的合同效力104
四、对前述案例的评析107
第六节 动产的占有与交付108
一、问题的提出108
二、动产占有与交付的公示意义109
三、动产的交付方式、交付时间、交付地点和效力111
四、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114
第七节 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115
一、问题的提出115
二、善意取得制度的历史发展及我国立法之不足116
三、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119
四、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122
五、善意取得的法律效力及司法实践中应注意的126
问题126
六、对前述案例的评析127
第二编 所有权131
第一章 所有权通则131
第一节 所有权概说131
一、所有权在民法中的意义131
二、所有权的法律特征134
三、所有权的社会功能137
第二节 所有权的权能138
一、问题的提出138
二、所有权的积极权能140
三、所有权的消极权能144
四、所有权权能行使的限制145
五、对前述案例的评析146
第三节 所有权的分类147
一、问题的提出147
二、国家所有权及其行使151
三、集体所有权及其行使154
四、私人所有权及其行使156
五、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158
第四节 取得时效161
一、问题的提出161
二、取得时效与诉讼时效的异同162
三、取得时效制度的存在基础和不同的立法选择164
四、取得时效的构成要件165
五、取得时效的计算规则167
六、取得时效期间届满的法律效果168
七、我国物权法应当设立取得时效制度169
第二章 不动产所有权172
第一节 土地所有权172
一、问题的提出172
二、土地国家所有权173
三、土地集体所有权174
四、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划分175
五、土地所有权的效力范围177
六、对前述案例的评析178
一、问题的提出179
第二节 房屋所有权179
二、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关系的法律规定183
三、对房屋所有权人与土地使用权人主体一致原185
则的质疑——我国立法应当明确房屋所有权185
人与土地使用权人主体一致为原则,非同一185
主体为例外185
四、房屋所有权的转移与买卖合同的效力188
五、对前述案例的评析190
第三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191
一、问题的提出191
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意义及法律特征192
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构成193
四、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管理200
五、对前述案例的评析202
第四节 不动产相邻关系204
一、问题的提出204
二、不动产相邻关系的意义及法律特征206
三、处理相邻关系的基本原则208
四、相邻关系的基本种类210
五、对案例一、案例二、案例三的评析214
第三章 动产所有权217
第一节 先占217
一、问题的提出217
二、先占的意义及法律性质218
三、先占的构成要件219
四、先占的法律效果222
五、我国物权法应当设立先占制度222
六、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223
第二节 拾得遗失物224
一、问题的提出224
二、拾得遗失物的意义及其法律性质227
三、拾得遗失物的构成要件229
四、拾得遗失物的法律效力231
六、我国现行立法及其《民法物权草案》之完善234
五、拾得漂流物234
七、对案例一、案例二、案例三的评析235
第三节 发现埋藏物238
一、问题的提出238
二、埋藏物发现的意义及法律性质240
三、埋藏物发现的构成要件240
四、发现埋藏物的法律效果241
五、对前述案例的评析242
第四节 添附243
一、问题的提出243
二、添附的意义及法律特征244
三、附合246
四、混合247
五、加工248
六、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249
——兼对存款所有权的质疑250
一、问题的提出250
第五节 货币所有权250
二、货币所有权的法律性质251
三、货币所有权的取得和丧失252
四、现行法律、法规关于存款所有权归属的规定253
五、理论界关于存款所有权归属的代表性观点254
六、国外法律、判例对存款所有权归属的认定255
七、作者的观点——存款所有权归储蓄机构所有256
八、对前述案例的评析257
一、共有的意义及其法律特征258
第一节 共有概说258
第四章 共有258
二、共有的原因及分类260
三、共同共有与按份共有的区别261
第二节 按份共有262
一、问题的提出262
二、按份共有的意义及法律特征264
三、按份共有的内部关系265
四、按份共有的外部关系272
五、共有物的分割273
六、对前述案例的评析275
第三节 共同共有276
一、问题的提出276
二、共同共有的意义及法律特征277
三、共同共有的权利义务关系277
四、共同共有的基本形式280
五、共同共有财产的分割283
六、对前述案例的评析284
第三编 用益物权289
第一章 用益物权总论289
一、问题的提出289
二、用益物权的意义及法律特征290
三、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的区别293
四、用益物权的种类294
五、用益权人的主要权利和义务296
六、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297
一、问题的提出299
第一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概说299
第二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299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意义及法律特征300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303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306
五、土地承包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307
六、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310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的效力311
一、问题的提出311
二、发包方的权利义务315
三、承包方的权利义务318
四、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322
第三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323
一、问题的提出323
二、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或调整承包地324
三、承包地的收回和交回327
四、承包收益的继承329
五、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331
一、问题的提出332
第四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332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334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336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337
五、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341
第五节 其他方式的承包342
一、问题的提出342
二、其他方式承包与家庭承包的区别343
三、其他方式承包的方法和遵循原则344
四、其他方式承包经营权的流转347
五、对前述案例的评析349
第六节 争议的解决和法律责任349
一、问题的提出349
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性质350
三、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解决途径351
四、发包方的侵权行为及民事责任的承担354
五、承包与破坏承包地的法律责任358
六、对前述案例的评析359
第三章 建设用地使用权360
第一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概说360
一、问题的提出360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意义及法律特征362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364
四、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存续期间366
五、对前述案例的评析366
一、问题的提出367
第二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效力367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享有的权利368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负有的义务371
四、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372
第三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与转让375
一、问题的提出375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378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转让380
四、对前述案例的评析382
一、问题的提出384
第四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消灭384
二、因存续期限届满而消灭385
三、因抛弃而消灭387
四、因提前征收而消灭387
五、因土地灭失而消灭388
六、对前述案例的评析388
第四章 宅基地使用权390
一、问题的提出390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意义及法律特征393
三、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394
四、宅基地使用权的效力395
五、宅基地使用权的消灭395
六、对前述案例的评析396
第五章 邻地利用权399
第一节 邻地利用权概说399
一、问题的提出399
二、邻地利用权的意义及法律特征400
三、邻地利用权与相邻权的区别403
四、邻地利用权的种类404
五、邻地利用权的取得406
六、对前述案例的评析407
第二节 邻地利用权的效力408
一、问题的提出408
二、邻地利用权人的权利义务409
三、供用地权利人的权利义务410
四、对前述案例的评析411
一、问题的提出412
第三节 邻地利用权的消灭412
二、邻地利用权消灭的原因413
三、邻地利用权消灭的法律效果414
四、对前述案例的评析414
第六章 典权415
第一节 典权概说415
一、问题的提出415
二、典权的意义及法律特征417
三、典权的法律性质418
四、典权与典当、不动产抵押权的区别420
五、典权的取得422
六、对前述案例的评析424
第二节 典权的效力424
一、问题的提出424
二、典权人的权利义务425
三、出典人的权利和义务430
四、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432
第三节 典权的消灭433
一、回赎433
二、找贴434
三、作绝435
四、别卖435
五、典权消灭的法律效果435
一、问题的提出439
第一节 担保概说439
第一章 担保物权总论439
第四编 担保物权439
二、债与债权担保440
三、担保的性质442
四、担保的分类443
五、担保法律关系445
六、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449
二、担保合同的生效450
一、问题的提出450
第二节 担保合同的效力450
三、无效担保合同的确认451
四、担保合同无效时担保人的法律责任454
五、对前述案例的评析457
第三节 担保物权期间458
一、问题的提出458
二、对我国现行立法的检讨459
三、担保物权与担保物权期间的关系460
评析461
五、司法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对前述案例的461
四、担保物权行使的除斥期间461
第二章 抵押权463
第一节 抵押权概说463
一、问题的提出463
二、抵押权的意义及法律特征464
三、抵押权的类型469
第二节 抵押权的设定471
一、问题的提出471
二、抵押权的取得方式472
三、抵押合同474
四、抵押物477
五、司法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480
第三节 抵押权效力认定的若干问题483
一、问题的提出483
二、抵押权无效,抵押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及对案486
例一的评析486
押权效力的认定487
三、抵押人所担保的债权超出抵押物的价值,抵487
四、再抵押和重复抵押的抵押权效力认定及对案488
例二的评析488
五、以《担保法》第三十七条所列财产抵押时,490
抵押权效力的认定490
六、共有财产抵押担保,抵押权效力的认定491
七、绝押合同中抵押权效力的认定491
八、应当办理而尚未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权效493
力的认定493
九、抵押人无处分权而设定抵押合同,抵押权效494
力的认定494
第四节 房地产抵押495
一、问题的提出495
二、土地使用权与房屋产权的关系496
三、房地产抵押的形式498
四、对《担保法》第三十六条的质疑和前述案例503
的评析503
五、房地产抵押在司法实践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507
第五节 抵押登记制度509
一、问题的提出509
二、抵押登记的意义及功能511
三、抵押登记效力及对案例一的评析511
四、抵押登记部门的划分及对案例二的评析514
五、抵押登记在实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516
第六节 抵押权的效力518
一、问题的提出518
二、抵押权对所担保债权范围的效力520
三、抵押权对抵押物范围的效力522
四、抵押权与租赁权的关系及对案例一的评析524
五、抵押权对抵押物转让的效力及对案例二的529
评析529
六、抵押权对抵押权人的效力533
七、抵押权的优先受偿效力535
第七节 抵押权的实行537
一、问题的提出537
二、抵押权实行的条件538
三、抵押权实行的途径和方法540
四、抵押权实行的优先受偿顺序及对案例一的542
评析542
五、几种特殊抵押权的实行及对案例二的评析547
第八节 最高额抵押550
一、问题的提出550
二、最高额抵押的意义及法律特征551
三、最高额抵押的构成要素552
四、最高额抵押的效力553
五、对前述案例的评析554
第三章 质权556
第一节 质权概说556
一、问题的提出556
二、质押和质权557
三、质权的分类558
四、质权的法律特征559
五、质权与抵押权的区别561
六、质押合同563
七、质物564
第二节 质权效力认定的若干问题566
一、问题的提出566
二、质押合同的生效及对案例一的评析568
三、出质人意思表示不真实,导致质押担保无效570
四、流质契约的效力572
五、主合同无效,质押合同亦无效及对案例二的573
评析573
六、动产质权的转质权575
七、动产质权的善意取得576
第三节 动产质权的效力578
一、问题的提出578
二、动产质权所担保的债权范围及对案例一的580
评析580
三、动产质权对质物范围的效力581
四、动产质权对质权人的效力582
五、动产质权对出质人的效力及对案例二的评析584
第四节 动产质权的实行及消灭585
一、问题的提出585
二、动产质权实行的意义及条件586
三、动产质权的实行方法587
四、动产质权的消灭588
五、对前述案例的评析590
第五节 债权质权590
一、问题的提出590
二、票据质押及对案例一的评析591
三、债券质押594
四、仓单、提单质押595
五、一般债权质押及对案例二的评析596
六、债权质权的效力597
七、债权质权的实行599
第六节 存单质押601
一、问题的提出601
三、以虚开的存单进行质押的效力602
二、存单质押的性质602
四、以伪造、变造的假存单质押的处理604
五、存单核押的法律意义605
六、以借用存单进行质押的处理606
七、返还存单的后果608
八、存单质权的实现方式609
九、真实存款单质押后,出质人又挂失将款项支609
取,存款行是否承担责任609
十、对前述案例的评析610
第七节 股权质权和知识产权质权611
一、问题的提出611
二、股权质权及对案例一的评析612
三、知识产权质权及对案例二的评析618
第四章 留置权621
第一节 留置权概说621
一、问题的提出621
二、留置和留置权622
三、我国留置权的法律特征623
四、留置权与同时履行抗辩权、抵销权的区别625
五、对前述案例的评析627
第二节 留置权的成立要件628
一、问题的提出628
二、债权人必须依法律规定的合同约定占有债务630
人的动产630
三、债权已届清偿期而未获清偿635
四、债权的发生必须与该动产存在着牵连关系637
五、不得行使留置权之情形638
六、对前述案例的评析640
第三节 留置权的效力641
一、问题的提出641
二、留置权对所担保债权范围的效力642
三、留置权对留置物的效力644
四、留置权对留置权人的效力645
五、留置权对被留置人的效力650
六、留置权的对抗效力651
七、留置权的消灭652
八、对前述案例的评析654
第五章 让与担保656
一、问题的提出656
二、让与担保的意义656
三、让与担保的设定658
四、让与担保的效力661
五、让与担保权的实行662
六、让与担保的消灭663
七、对前述案例的评析664
第五编 占有667
第一章 占有概说667
一、问题的提出667
二、占有的意义及构成要件668
三、占有的法律性质672
四、占有的取得673
五、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675
二、有权占有与无权占有677
一、问题的提出677
第二章 占有的分类677
三、无权占有中的善意占有与恶意占有678
四、自主占有和他主占有679
五、直接占有和间接占有680
六、单独占有与共同占有681
七、自己占有与占有辅助681
八、准占有682
九、对前述案例的评析683
一、问题的提出685
第三章 占有的效力685
二、占有的权利推定686
三、占有的事实推定687
四、动产的善意取得688
五、善意占有人的权利义务688
六、恶意占有人的权利义务690
七、对前述案例的评析691
一、占有保护的成立要件693
第四章 占有的保护693
二、占有的物权法保护之一——占有人的自力救694
济权694
三、占有的物权法保护之二——占有保护请求权696
四、占有的债权法保护698
第六编 其他物权703
第一章 论建设工程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703
一、问题的提出703
二、建设工程承包人优先受偿权的法律性质705
三、建设工程承包人优先受偿权的构成要件707
四、建设工程承包人优先受偿权的对抗效力710
五、建设工程承包人优先受偿权的行使方式712
六、对前述案例一、案例二、案例三、案例四的713
简要评析713
七、结束语——完善承包人优先受偿权的思考715
第二章 论所有权保留717
一、问题的提出717
二、所有权保留的意义718
三、所有权保留的成立及特征719
四、所有权保留的法律性质721
五、所有权保留的客体范围723
六、所有权保留的登记725
七、所有权保留中的取回权与期待权728
八、所有权保留与当事人破产731
九、所有权保留的对抗效力732
十、对前述案例的评析734
二、优先购买权的法律性质735
第三章 优先购买权竞合 谁更优先735
一、问题的提出735
三、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及行使条件737
四、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及行使条件738
五、承租人优先购买权与共有人优先购买权竞合739
的处理及对前述案例的评析739
主要参考书目741
后记746
热门推荐
- 1655320.html
- 2871781.html
- 1927886.html
- 984039.html
- 1885719.html
- 3500306.html
- 1804022.html
- 3440197.html
- 2709057.html
- 25608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88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056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91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969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763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66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019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99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21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04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