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本权利的规范建构【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基本权利的规范建构
  • 张翔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24323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199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15页
  • 主题词:宪法-权利-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基本权利的规范建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导论1

1.1 研究背景:中国宪法学的法解释学转向1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范围:基本权利规范分析框架的建立3

1.3 研究方法5

1.3.1 法解释学方法5

1.3.1.1 宪法学的自我观察与异观察6

1.3.1.2 宪法社会学、宪法史学、宪法哲学以及政治学的问题视角和基本任务7

1.3.1.3 政治学、宪法社会学等与宪法解释学的关联7

1.3.1.4 宪法学的规范性8

1.3.2 比较解释方法9

1.3.2.1 比较解释的世界潮流9

1.3.2.2 比较方法vs.法解释学方法11

13.2.3 功能主义vs.结构主义12

1.3.3 案例实证方法13

1.4 内容概要14

2 “基本权利—国家义务”的对应关系17

2.1 “权利—义务”的对应关系17

2.2 基本权利与国家义务的性质19

2.2.1 基本权利:“主观权利”还是“客观法”19

2.2.2 国家义务:“宪法义务”还是“政治义务”19

2.2.3 基本权利的生成过程理论20

2.3 宪法文本之规定21

2.3.1 西方宪法之规定21

2.3.2 社会主义宪法之规定22

2.4 原理23

2.4.1 国家—社会二元论及其变迁24

2.4.2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学说27

2.5 “基本权利—国家义务”对应关系的松动29

2.5.1 基本权利的第三人效力理论29

2.5.2 国家行为理论31

2.6 “基本权利—国家义务”对应关系的坚持33

3 基本权利规范分析框架的革新37

3.1 传统框架:基本权利的分类37

3.2 二分法的崩溃39

3.2.1 基本权利分类的相互叠加39

3.2.1.1 国家对自由权的积极义务39

3.2.1.2 国家对社会权的消极义务40

3.2.2 “自由权—社会权”二分法的相对化42

3.3 框架的革新:基本权利的功能体系43

3.3.1 “元研究”的必要性43

3.3.2 基本权利的功能体系44

3.3.2.1 防御权功能44

3.3.2.2 受益权功能44

3.3.2.3 客观价值秩序功能45

3.3.3 基本权利规范内涵分析的逻辑地图45

4 基本权利的防御权功能与国家的消极义务47

4.1 防御权功能的概念与界定47

4.1.1 防御权功能的概念与特征47

4.1.2 防御权功能与类似概念的区分与界定48

4.1.2.1 防御权与自由权48

4.1.2.2 防御权与抵抗权及公民不服从49

4.1.2.3 防御权与权利救济权51

4.2 我国宪法规定所体现的防御权功能52

4.3 防御权功能的地位54

4.3.1 防御权功能在西方宪法中的地位55

4.3.2 防御权功能在社会主义宪法中的地位57

4.4 国家各机关的消极义务58

4.4.1 立法机关的消极义务58

4.4.1.1 形式标准——法律保留59

4.4.1.1.1 我国宪法基本权利条款所体现之法律保留原则59

4.4.1.1.1.1 宪法保留60

4.4.1.1.1.2 明示的法律保留60

4.4.1.1.1.3 隐含的法律保留60

4.4.1.1.2 《立法法》等法律所体现的法律保留原则61

4.4.1.2 实质标准——公共利益61

4.4.1.2.1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界限62

4.4.1.2.2 公共利益作为基本权利界限的宪法原理63

4.4.1.2.2.1 内在制约说63

4.4.1.2.2.2 外在制约说64

4.4.1.3 立法机关限制基本权利的其他标准64

4.4.1.3.1 比例原则与审查标准64

4.4.1.3.2 法律的明确性原则67

4.4.1.3.3 重大性理论与授权明确性原则67

4.4.1.3.4 本质内容之保障68

4.4.2 行政机关的消极义务71

4.4.2.1 违法的干预行政71

4.4.2.2 行政裁量权的滥用72

4.4.3 司法机关的消极义务75

4.4.3.1 枉法裁判75

4.4.3.2 滥用司法裁量权75

4.4.3.3 违法的司法强制等司法行为75

5 基本权利的受益权功能与国家的给付义务77

5.1 受益权功能的概念与分类77

5.1.1 受益权功能的概念与界定77

5.1.2 受益权功能的法律特征79

5.1.3 受益权功能的分类80

5.2 国家给付义务的概念与地位81

5.2.1 给付义务的基本概念及其与消极义务的关系81

5.2.2 给付义务的法律特征81

5.2.2.1 给付义务是一种积极义务81

5.2.2.2 给付义务的内容是向公民提供某种利益82

5.2.2.3 给付义务与公民的请求权相对应82

5.3 消极受益权功能与司法救济义务83

5.3.1 消极受益权功能83

5.3.1.1 基本概念83

5.3.1.2 消极受益权功能与诉讼权的关系83

5.3.1.3 消极受益权功能的实现有待宪法诉讼制度的建立84

5.3.2 国家的司法救济义务84

5.3.2.1 司法救济义务的含义与特征84

5.3.2.1.1 司法救济义务的主体是法院,包括普通法院和宪法法院85

5.3.2.1.2 司法救济义务的内容是法院进行审判活动85

5.3.2.1.3 司法救济义务直接针对诉讼权,间接针对基本权利的司法受益权功能86

5.3.2.2 司法救济义务的绝对性86

5.3.2.2.1 司法救济义务绝对性的一般原理86

5.3.2.2.2 社会权的“可司法性”87

5.3.2.2.2.1 否定社会权“可司法性”的主张87

5.3.2.2.2.2 肯定社会权“可司法性”的主张与措施88

5.3.2.2.2.3 “立法不作为”诉讼89

5.4 积极受益权功能与物质给付义务91

5.4.1 积极受益权功能91

5.4.1.1 基本概念91

5.4.1.2 积极受益权功能与社会权的关系91

5.4.2 国家的物质给付义务92

5.4.2.1 物质给付义务的含义与特征92

5.4.2.1.1 物质给付义务由国家各机关以不同方式承担92

5.4.2.1.2 物质给付义务的内容是提供物质性利益和与物质性利益相关的各种服务92

5.4.2.2 物质给付义务的内容92

5.4.2.2.1 针对社会权的物质给付义务93

5.4.2.2.2 针对其他权利的物质给付义务96

5.5 各国家机关对给付义务之分担98

5.5.1 行政机关99

5.5.1.1 行政机关是给付义务的主要承担者99

5.5.1.2 给付行政的含义与内容99

5.5.2 立法机关100

5.5.3 司法机关102

6 基本权利的客观价值秩序功能与国家的保护义务105

6.1 基本权利的双重性质105

6.1.1 基本权利双重性质理论的起源106

6.1.1.1 语词起源106

6.1.1.2 规范起源107

6.1.1.3 理论起源108

6.1.2 基本权利双重性质理论的基本内容110

6.1.2.1 基本权利作为“主观权利”的基本含义110

6.1.2.2 基本权利作为“客观法”的基本含义112

6.2 基本权利的客观价值秩序功能的内容114

6.2.1 制度性保障114

6.2.2 组织与程序保障116

6.2.3 保护义务119

6.2.3.1 刑法上的保护119

6.2.3.2 警察法上的保护120

6.2.3.3 保护公民免受外国的侵害120

6.2.3.4 基本权利的第三人效力(扩散作用)121

6.3 我国宪法规定所体现的客观价值秩序功能122

6.3.1 我国宪法规定所体现的制度性保障以及组织与程序保障功能123

6.3.2 我国宪法规定所体现的保护义务功能123

6.3.3 我国宪法规定所体现的扩散作用124

6.3.4 对宪法规范“纲领性”的重新阐释125

6.4 国家保护义务的概念与地位126

6.4.1 国家保护义务的基本概念126

6.4.2 国家保护义务的特征127

6.4.2.1 国家保护义务是不同于国家给付义务的另一种积极义务127

6.4.2.2 国家保护义务一般不与公民请求权相对应127

6.4.2.3 国家保护义务的范围极为广泛128

6.4.3 国家保护义务在国家义务体系中的地位128

6.4.3.1 国家保护义务具有前提性和基础性129

6.4.3.2 国家保护义务具有补充性129

6.4.3.3 国家保护义务处于非核心的地位130

6.5 主观权利与客观价值秩序的相互关系131

6.5.1 主观权利与客观法之区分132

6.5.1.1 主观—客观132

6.5.1.2 规则—原则133

6.5.1.3 个人法益—集体法益134

6.5.2 主观权利与客观法之联系135

6.5.2.1 客观法包含主观权利135

6.5.2.2 客观法的“再主观化”136

6.6 国家各机关对国家保护义务的分担139

6.6.1 立法机关:履行“宪法委托”的义务139

6.6.2 行政机关:保护行政与计划行政141

6.6.3 司法机关:法律的合宪性解释141

7 基本权利的构成、限制、竞合与冲突143

7.1 基本概念与相互关系143

7.2 基本权利构成与限制的“外部理论”与“内部理论”144

7.2.1 外部理论144

7.2.2 内部理论144

7.2.3 外部理论与内部理论的效果比较145

7.2.4 外部理论与基本权利功能145

7.3 基本权利的限制与基本权利的功能146

7.4 基本权利的竞合147

7.4.1 非真正的基本权利竞合(法条竞合)147

7.4.2 真正的基本权利竞合(想象竞合)148

7.5 基本权利的冲突148

7.5.1 基本概念与界定148

7.5.2 基本权利冲突问题的范围149

7.5.2.1 刑法领域的基本权利冲突150

7.5.2.2 民商法领域的基本权利冲突150

7.5.2.3 行政法领域的基本权利冲突151

7.5.3 基本权利冲突的规范结构152

7.5.4 解决基本权利冲突的相关理论152

7.5.4.1 基本权利的位阶秩序理论153

7.5.4.2 具体规定优先于概括规定154

7.5.4.3 比例原则155

7.5.4.4 个案中的利益衡量155

7.5.4.5 立法衡量理论156

7.5.5 解决基本权利冲突的模式选择157

7.5.5.1 普通法律规范的优先适用158

7.5.5.2 个案衡量与法律的合宪性解释158

7.5.5.3 违宪审查与宪法解释159

附录 政治理论对宪法解释的影响及其限度165

参考文献183

后记1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