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丁志伟,王发曾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13650113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70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284页
- 主题词:城市建设-研究-河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城市—区域系统概论1
1.1 城市的本质1
1.1.1 城市的概念内涵1
1.1.2 我国城市的相关标准3
1.2 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作用5
1.3 城市—区域系统的形成机制7
1.3.1 城市—区域系统的发生机制7
1.3.2 城市—区域系统的发展机制11
1.4 城市—区域系统的基本概念14
1.4.1 与城市—区域系统相关的概念14
1.4.2 城市—区域系统的构成要素15
1.4.3 城市—区域系统的基本属性17
1.4.4 城市—区域系统的空间结构与演进19
1.5 小结22
2 城市—区域系统的系统论基础23
2.1 系统的科学概念23
2.2 系统的科学思维24
2.2.1 整体性思维25
2.2.2 关联性思维25
2.2.3 结构性思维25
2.2.4 层次性思维26
2.2.5 动态性思维26
2.2.6 开放性思维26
2.2.7 目的性思维27
2.2.8 反馈性思维27
2.3 系统的科学分析28
2.4 小结29
3 城市—区域系统的理论体系30
3.1 城市—区域系统的相关理论支撑30
3.1.1 传统基础理论30
3.1.2 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作用理论34
3.2 城市—区域系统的理论架构39
3.2.1 城市—区域系统的单元模式39
3.2.2 城市—区域系统的构成要素与角色定位41
3.3 城市—区域系统的整合44
3.3.1 整合的必要性44
3.3.2 整合的目标45
3.3.3 整合的原则45
3.3.4 整合的主要通道46
3.4 小结49
4 城市—区域系统研究进展50
4.1 国外研究背景51
4.2 全国研究54
4.2.1 研究进展54
4.2.2 评析58
4.3 地方研究:以中原地区为例59
4.3.1 研究进展59
4.3.2 评析61
4.4 小结62
5 城市—区域系统的城镇体系64
5.1 城镇体系的概念辨析64
5.2 城镇体系的发展机理65
5.2.1 群体演化规律66
5.2.2 产业发展机制66
5.2.3 自组织聚合机制67
5.2.4 极核—周边共生互控机制68
5.2.5 区域开发政策机制69
5.3 城镇体系的调控途径70
5.3.1 调整城镇体系的内部结构70
5.3.2 组织城镇体系的杜会功能72
5.3.3 控制区城城镇化的进程73
5.4 小结74
6 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功能组织76
6.1 综合发展的空间组织76
6.1.1 概念内涵与研究重点76
6.1.2 组织的一般模式78
6.2 综合发展的规划组织81
6.2.1 区域规划81
6.2.2 中心城市综合发展规划82
6.2.3 城镇体系发展规划82
6.2.4 重要基础设施发展系统规划84
6.2.5 区域环境建设规划85
6.3 综合发展的经济组织85
6.3.1 分析经济发展形势85
6.3.2 拟定经济发展战略87
6.3.3 调整产业结构87
6.3.4 组织城市—区域系统的内外经济活动87
6.4 小结88
7 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城镇体系组织89
7.1 中原城市—区域系统城镇体系的基本状态90
7.1.1 城镇体系等级层次结构的状态90
7.1.2 城镇体系规模序列结构的状态94
7.1.3 城镇体系职能类型结构的状态99
7.2 中原城市—区域系统城镇体系三大结构的优化组织103
7.2.1 等级层次结构的组织103
7.2.2 规模序列结构调整106
7.2.3 职能类型结构调整109
7.3 小结112
8 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空间特征及城—区作用机制113
8.1 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114
8.1.1 城市空间影响范围的不均衡性114
8.1.2 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度不够强115
8.1.3 城镇点在空间分布随机、均匀118
8.1.4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梯度大120
8.2 空间结构演化过程121
8.2.1 1949—1954年的“点”状发展阶段122
8.2.2 1954—1978年的“轴”状发展阶段122
8.2.3 1978—1995年的“带”状发展阶段123
8.2.4 1995之后的“群”状发展阶段123
8.2.5 演化进程的评析125
8.3 城镇密集区的演化过程126
8.3.1 研究理念与研究思路126
8.3.2 研究方法与参数设置126
8.3.3 结果分析127
8.4 中原城市—区域系统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机制分析131
8.4.1 城市—区域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131
8.4.2 自然环境条件132
8.4.3 政策及战略134
8.4.4 经济发展136
8.4.5 信息及其他137
8.4 小结138
9 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空间组织139
9.1 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组织的等级层次140
9.1.1 评价理念140
9.1.2 城市基础规模实力评价140
9.1.3 城市综合发展实力评价141
9.1.4 空间组织的等级层次143
9.2 中原经济区城市体系空间组织的现实依据144
9.2.1 中心带动战略的组织基础144
9.2.2 轴带扩展的组织基础146
9.2.3 圈层推进的组织基础146
9.2.4 核心板块的网络化整合基础147
9.3 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组织的模式选择与路径取向148
9.3.1 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的基本方式148
9.3.2 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空间组织路径150
9.4 小结156
10 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功能分区157
10.1 分区依据157
10.1.1 基本原则157
10.1.2 划分方法160
10.2 分区划分163
10.2.1 郑汴区域(郑州、开封)164
10.2.2 安鹤濮区域(安阳、鹤壁和濮阳)166
10.2.3 新焦济区域(新乡、焦作和济源)168
10.2.4 洛三区域(洛阳、三门峡)170
10.2.5 许平漯区域(许昌、平顶山、漯河)173
10.2.6 商周区域(商丘、周口)175
10.2.7 驻信南区域(驻马店、信阳、南阳)176
10.2.8 长晋运区域(长治、晋城、运城)179
10.2.9 邯邢区域(邯郸、邢台)180
10.2.10 聊菏区域(聊城、菏泽)182
10.2.11 皖北区域(淮北、阜阳、宿州、亳州、蚌埠)183
10.3 小结185
11 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规划组织186
11.1 区域整体规划186
11.2 中心城市规划189
11.3 城市体系发展规划191
11.4 重要基础设施规划193
11.4.1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系统193
11.4.2 构建高效泛在的信息网络系统194
11.4.3 完善现代能源支撑系统195
11.4.4 强化水利支撑能力195
11.4.5 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系统196
11.5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197
11.5.1 共筑生态屏障197
11.5.2 推进环境共治198
11.5.3 建设绿色城市199
11.5 小结200
12 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经济组织201
12.1 经济发展状况201
12.1.1 整体产业发展状况201
12.1.2 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状况204
12.1.3 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情况205
12.1.4 产业投融资平台构建状况206
12.2 产业结构状况207
12.2.1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的耦合状态207
12.2.2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耦合状态209
12.2.3 基于工业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对比模式的耦合状态211
12.3 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214
12.3.1 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14
12.3.2 农业内部有待一进步完善215
12.3.3 工业主导部门资源导向明显215
12.3.4 工业内部结构亟待优化216
12.3.5 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216
12.3.6 就业结构偏离产业结构217
12.3.7 各地产业竞争加剧217
12.3.8 产业布局集中度不高217
12.4 产业发展重点与调控方向218
12.4.1 现代农业发展重点218
12.4.2 现代工业发展重点221
12.4.3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228
12.5 小结234
13 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城镇化进程调控235
13.1 新型城镇化:我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236
13.1.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236
13.1.2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237
13.2 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新型城镇化方向238
13.2.1 当前城镇化的基本状况238
13.2.2 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240
13.3 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新型城镇化途经240
13.3.1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方式240
13.3.2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策略242
13.4 小结245
参考文献246
索引265
后记267
热门推荐
- 3557328.html
- 3511377.html
- 3688983.html
- 116550.html
- 3052859.html
- 460933.html
- 1048554.html
- 3212452.html
- 1054911.html
- 17178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233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74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79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534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33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144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47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11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308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84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