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
  • 王永贵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1584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20页
  • 文件大小:109MB
  • 文件页数:442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上篇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3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时代价值3

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3

(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条件3

(二)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历史阶段8

二、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18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内涵的科学阐释18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本质特征的深刻揭示21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功能和作用的精辟论证25

三、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鲜明特点和时代价值31

(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鲜明特点31

(二)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地位37

(三)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现实意义40

第二章 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44

一、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44

(一)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条件44

(二)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脉络51

二、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56

(一)列宁对意识形态的形成及概念的新阐释56

(二)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60

(三)列宁的意识形态灌输理论66

(四)列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思考71

三、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82

(一)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地位82

(二)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时代价值92

第三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历史地位98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形成的条件和发展脉络98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99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发展脉络106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主要内容109

(一)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意识形态思想109

(二)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地位和作用的思想112

(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114

三、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评析123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历史地位123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历史局限性127

(三)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启示129

中篇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与实践139

第四章 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及其战略意义139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39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形成背景139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萌发143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完善144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147

(一)真理检验标准之辩:开启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征程147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内核:四项基本原则处于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核心150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载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承载意识形态建设重任152

(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目的:服务于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稳定的大局154

(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检验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适用于对意识形态建设的评价155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鲜明特点和历史地位156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鲜明特点157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161

四、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实践成效及启示166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实践成效166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重要启示171

第五章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及其实践成效178

一、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现实背景和发展脉络178

(一)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179

(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发展脉络182

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187

(一)以突出意识形态工作战略地位为基点,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价值188

(二)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线,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建设内涵191

(三)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契机,拓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路径196

(四)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开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境界200

三、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主要特征203

(一)坚持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建设相结合,把握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204

(二)坚持“破”与“立”相结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05

(三)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相结合,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凝聚力和有效性206

(四)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牢固把握社会主义形态建设的领导权207

四、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理论意义及其实践成效208

(一)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理论价值209

(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成效210

第六章 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及其实践探索215

一、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产生及形成215

(一)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216

(二)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形成的过程219

二、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222

(一)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223

(二)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遵循的原则225

(三)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形式228

三、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特征及价值取向241

(一)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主要特征242

(二)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价值取向245

四、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重要意义249

(一)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理论贡献249

(二)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实践意义252

下篇 新形势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创新259

第七章 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和实践要求259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与实践要求259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彰显全球化视野和世界眼光260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264

(三)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努力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27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形态创新27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态:开辟“中国道路”27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创立“理论体系”27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建立和完善“制度”282

三、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及实现机制286

(一)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286

(二)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289

(三)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现机制294

第八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意义与实现机制298

一、经典作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及其现实启示298

(一)经典作家关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必然性299

(二)经典作家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303

(三)经典作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现实启示308

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挑战312

(一)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意义312

(二)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挑战317

三、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对策320

(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320

(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324

第九章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管理的现代际遇与实践创新330

一、意识形态管理及其时代价值330

(一)意识形态管理的相关理论阐释330

(二)新时期加强意识形态管理的时代价值336

二、新时期推进意识形态科学管理的现实挑战340

(一)管理主体落后的管理理念束缚意识形态管理的创新340

(二)管理客体的显性流变加大了意识形态管理的难度341

(三)管理环体的新变化呼唤意识形态管理创新344

(四)管理方法陈旧危及意识形态管理的合法性和效益的提高346

三、推进意识形态管理科学化的战略思路349

(一)解放思想、张弛有度,创新意识形态管理主体理念350

(二)分清主次、与时俱进,全面把握意识形态管理客体355

(三)把握大局,追随潮流,调控意识形态管理环体的影响力359

(四)科学统筹,创新方法,形成意识形态管理强大合力362

第十章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维护与路径选择365

一、新时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时代特征与挑战365

(一)新时期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局势日趋复杂366

(二)意识形态安全维护面临的主要时代特征:全球化与信息化367

(三)新时期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369

二、新时期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的重点领域375

(一)积极应对全球化375

(二)合理应对信息化379

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途径384

(一)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384

(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389

参考文献396

索引414

后记4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