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中药制剂新技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中药制剂新技术
  • 谢秀琼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5476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26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447页
  • 主题词:中药制剂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中药制剂新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2 超临界流体种类1

1.1.3 超临界流体的特性1

第1篇 中药成分提取技术1

第1章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1

1.1 超临界流体简介1

1.1.1 超临界流体的概念1

1.2.1 超临界CO2流体的溶解性能2

1.2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2

1.2.2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的优点3

1.4.1 影响因素4

1.4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影响因素及工艺优选4

1.3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过程简介4

1.5.1 生物碱的提取7

1.5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在中草药提取中的应用7

1.4.2 工艺参数的优选7

1.5.4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8

1.5.3 香豆素和木脂素的提取8

1.5.2 醌类及其衍生物的提取8

1.5.6挥发油的提取9

1.5.5 皂苷及多糖的提取9

1.6.2 工业生产设备10

1.6.1 中小型萃取设备10

1.6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设备简介10

1.7 存在问题12

参考文献13

2.2.1 设备结构14

2.2 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提取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14

第2章 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提取技术14

2.1 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提取概念14

2.3 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提取工艺流程15

2.2.2 工作原理15

2.4.1 物料准备17

2.4 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提取操作方法17

2.4.7 造梯度18

2.4.6 填装溶剂18

2.4.2 阶段提取18

2.4.3 排渣装料18

2.4.4 饱和溶剂迁移18

2.4.5 不饱和溶剂迁移18

2.6 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提取技术设计特色19

2.5 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提取主要工艺参数19

2.6.1 中药动态提取发展状况20

2.7 动态连续逆流提取技术应用及其评价23

2.6.2 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提取特点23

2.8.1 热回流抽提-浓缩工艺及设备26

2.8 热回流抽提-浓缩工艺及设备简介26

2.8.2 热回流抽提-浓缩工艺与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提取比较28

参考文献29

3.2.1 空化效应30

3.2超声波提取的原理30

第3章 超声波提取技术30

3.1 超声波提取的概念30

3.3超声波提取的特点31

3.2.3 热效应31

3.2.2机械效应31

3.4.2 超声波提取中药叶类药材32

3.4.1 超声波提取根及根茎类药材32

3.4 超声波技术在中药提取方面的应用32

3.4.9 超声波提取其他药材33

3.4.8 超声波提取菌类药材33

3.4.3 超声波提取皮类中药33

3.4.4 超声波提取中药花类药材33

3.4.5 超声波提取中药果实类药材33

3.4.6 超声波提取种子类药材33

3.4.7 超声波提取全草类中药33

3.5.3 超声波频率对提取效果的影响34

3.5.2 超声波处理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34

3.5 影响超声波提取效率的因素34

3.5.1 浸泡时间对提取效率的影响34

3.5.5 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35

3.5.4 占空比对提取效率的影响35

3.6.3 注意超声波对有效成分结构和药理活性的影响36

3.6.2 酶的存在与否对提取效率的影响36

3.5.6 药材组织结构对提取效果的影响36

3.6 超声波提取应注意的问题36

3.6.1 超声波的凝聚机制对提取效果的影响36

3.7.2 超声波提取设备及工程化问题38

3.7.1 超声波提取的提取率问题38

3.7 超声波提取存在的问题38

参考文献39

3.7.3 超声波用于中药复方提取的可行性研究39

4.1.2 酶催化反应的特点41

4.1.1 酶的概念41

第4章 生物酶解提取技术41

4.1 概述41

4.2.1 用于植物药的提取42

4.2 酶反应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42

4.2.3 酶解技术在中药提取液分离纯化中的应用49

4.2.2 酶在动物药提取过程中的应用49

4.3.1 酶本身的因素51

4.3 影响因素51

4.2.4 酶解技术在药渣再利用中的应用51

4.4.1 对有效成分的影响53

4.4 应注意的问题53

4.3.2 处理对象的因素53

4.3.3 酶解工艺的因素53

4.4.3 酶本身的残留问题54

4.4.2 对药理药效的影响54

参考文献55

4.5 前景与展望55

4.4.4 酶的标准55

5.1.3 分子蒸馏的基本原理57

5.1.2 分子运动平均自由程57

第2篇 中药分离纯化技术57

第5章 分子蒸馏技术57

5.1 分子蒸馏的基本原理57

5.1.1 分子运动自由程57

5.2 分子蒸馏技术的特点58

5.3分子蒸馏设备59

5.3.2 分子蒸馏器的种类及特点60

5.3.1 分子蒸馏器设计原理60

5.4.1 分离效果的衡量指标61

5.4 分子蒸馏分离效果的影响因素61

5.4.2 影响因素62

5.5.2 应用局限性63

5.5.1 应用优势63

5.5 分子蒸馏技术在中药和天然药物中的应用63

5.5.3 应用实例64

参考文献69

6.1.1 大孔吸附树脂的合成方法70

6.1 大孔吸附树脂的合成方法及类型70

第6章 大孔树脂分离技术70

6.3.1 中药分离用大孔吸附树脂的技术要求71

6.3 中药分离用大孔吸附树脂的技术要求及分离纯化工艺要求71

6.1.2 大孔吸附树脂的类型71

6.2 大孔吸附树脂的性质及分离原理71

6.3.2 大孔树脂用于中药分离纯化工艺的技术要求72

6.3.3 大孔吸附树脂安全性评价73

6.4 大孔吸附树脂的规格74

6.5.1 树脂的预处理75

6.5 大孔吸附树脂的分离工艺75

6.5.2 装柱与药液的上柱吸附76

6.5.3 树脂的解吸分离78

6.5.5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工艺流程80

6.5.4 树脂的再生80

6.6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优势81

6.7 大孔吸附树脂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82

6.8.1 大孔树脂规格的选择83

6.8 中药生产应用树脂分离纯化应注意的关键问题83

6.8.2 影响树脂纯化效果的因素及工艺条件85

6.8.3 纯化条件的规范87

6.8.4 评价指标与方法的建立89

参考文献90

6.8.5 树脂稳定性考察90

7.1.1 膜分离原理92

7.1 简介92

第7章 膜分离技术92

7.2.1 无流动操作93

7.2膜分离操作模型93

7.1.2 膜的分类与特征93

7.1.3 膜分离技术的特点93

7.3.1 分类94

7.3 膜组件应用形式及其适用范围94

7.2.2错流(切向流)操作94

7.3.2膜组件的选择95

7.5 膜分离技术在中成药生产中的应用97

7.4 膜分离技术用于中药有效部位提取的原理和依据97

7.5.1 微滤98

7.5.2超滤100

7.6膜分离技术的评价指标106

7.7 膜分离技术用于中药研究实例107

7.8膜分离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109

参考文献110

8.1 概述113

第8章 超微粉碎技术113

第3篇 中药制剂成型技术113

8.3 超微粉碎应用于中药加工的目的及意义114

8.2超微粉碎的原理114

8.4.1 超微粉碎方法115

8.4超微粉碎方法及其要求115

8.5.1 辊压式粉碎机117

8.5设备117

8.4.2 中药超微粉碎方法要求117

8.5.2辊碾式粉碎机118

8.5.3 高速旋转撞击式粉碎机120

8.5.4 球磨机122

8.5.5 搅拌磨126

8.5.6 气流粉碎机129

8.5.8 纤维类材料超微粉碎设备133

8.5.7 中药超细粉碎机组133

8.6.1 超微粉碎的分级技术134

8.6 超微粉碎配套辅助技术简介134

8.6.4 粉体表面改性技术简介136

8.6.3微粉测量技术136

8.6.2 超微粉碎干燥方法136

8.7 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137

8.6.5 超细粉体的包装、储存及运输137

8.8存在问题141

参考文献143

9.3.1 固体分散体应具备的条件145

9.3 固体分散体的常用载体145

第9章 固体分散技术145

9.1 概述145

9.2 固体分散体的特点145

9.3.2 固体分散体载体的分类146

9.4.1 熔融法149

9.4 固体分散体成型技术149

9.5 固体分散体的速释作用150

9.4.5 溶剂喷雾干燥法(或冷冻干燥法)150

9.4.2 溶剂法150

9.4.3 溶剂熔融法150

9.4.4 研磨法150

9.7 固体分散体的质量检查与评定151

9.6 固体分散体的缓释作用151

9.7.1 热分析法152

9.7.3 红外光谱测定法153

9.7.2 X射线衍射法153

9.7.5 溶出速率测定法154

9.7.4 显微镜法154

9.8 固体分散体的稳定性155

9.7.6 生物实验法155

9.9 固体分散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156

9.10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57

参考文献158

9.11 固体分散体应用前景158

10.1.1 乳剂的基本概念160

10.1 乳剂的形成160

第10章 乳化技术160

10.1.2 乳化剂162

10.1.3 乳剂的制备169

10.1.4 乳剂制备的设备171

10.2.1 普通乳172

10.2 乳剂的分类172

10.2.3 复乳174

10.2.2 亚微乳174

10.2.4 微乳176

10.3.2 液晶相与膜的结构与性质177

10.3.1 流变性177

10.3乳剂的性质177

10.3.4 稳定性178

10.3.3 乳滴表面的电学性质178

10.3.5 释药特性、吸收与靶向性180

10.4.1 物理稳定性评价183

10.4乳剂质量评价183

10.4.4 药物释放特性和靶向性评价184

10.4.3 化学测定法184

10.4.2 乳滴的表面电荷184

参考文献185

11.2.1 喷雾干燥原理及发展现状186

11.2喷雾干燥技术186

第11章 雾化技术186

11.1 概述186

11.2.2 喷雾干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188

11.2.3 喷雾干燥技术相关研究191

11.2.4 喷雾干燥设备及其选择192

11.3.1 气雾剂原理及研究现状195

11.3 气雾剂制备技术195

11.3.3 气雾剂制备的关键技术196

11.3.2 中药气雾剂的研究196

参考文献199

12.2.1 按包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分类200

12.2 包合物的分类200

第12章 环糊精包合技术200

12.1 概述200

12.3 β-环糊精包合原理201

12.2.2 按包合物的几何形状分类201

12.4.1 结构202

12.4 环糊精的结构和性质202

12.4.2 性质203

12.5 环糊精包合物的特点204

12.6 包合物的制备方法205

12.7 中药环糊精包合物的质量研究207

12.8 β-环糊精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209

12.9.2 合理选择添加剂211

12.9.1 β-环糊精的结构修饰211

12.9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211

12.10 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安全性212

12.9.5 刺激作用的改善212

12.9.3 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212

12.9.4 包合介质中高聚物的应用212

参考文献213

第13章 微型胶囊制备技术215

13.1.2 囊材216

13.1.1 囊芯物216

13.1 囊芯物与囊材216

13.2.1 物理化学法219

13.2 微囊的制备219

13.2.2化学法222

13.2.3物理机械法223

13.2.4 纳米囊的制备224

13.3.1 微囊的结构与大小225

13.3 微囊的性质225

13.3.2 药物的释放227

13.4.2 微囊中药物的含量测定231

13.4.1 微囊的囊形与大小231

13.4 微囊的质量评价231

13.5.1 多种药物制剂232

13.5 微囊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232

13.4.3 微囊中药物的释放度的测定232

13.5.3 提高药物稳定性233

13.5.2 长效或缓释作用233

13.5.6 对酶制剂的特殊用途234

13.5.5 定位释放234

13.5.4 遮盖药物不良气味234

参考文献235

13.5.7 靶向作用235

14.1 冷冻干燥的基本原理236

第14章 冷冻干燥技术236

14.3.1 冷冻干燥设备237

14.3 冷冻干燥设备及性能选择237

14.2 冷冻干燥的特点237

14.4 冷冻干燥设备验证238

14.3.2 设备性能选择238

14.5.1 冻干产品的配方研究239

14.5 冷冻干燥工艺过程及技术参数的选择239

14.5.2 预冻240

14.5.4 解析干燥241

14.5.3 升华241

14.5.6 玻璃化转变温度242

14.5.5 冻干曲线242

14.5.7 其他技术参数243

14.7 冷冻干燥中常出现的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244

14.6.3 加添加剂时应注意的问题244

14.6 冻干添加剂244

14.6.1 添加剂应具备的性质244

14.6.2 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244

14.8.1 在中药材处理中的应用245

14.8 冷冻干燥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245

14.8.2 冻干技术用于粉针剂的制备246

14.8.3 在其他中药制剂生产中的应用248

参考文献249

15.1.1 制粒设备250

15.1 干法制粒250

第15章 制粒技术250

15.2.1 湿法制粒机理251

15.2 湿法制粒251

15.1.2 干法制粒的影响因素251

15.1.3 干法制粒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实例251

15.2.2制粒设备252

15.2.3 湿法制粒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255

15.3 流化制粒257

15.3.1 流化制粒过程和机理257

15.3.2 流化床和喷嘴的组合方式258

15.3.4 流化制粒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办法259

15.3.3 流化制粒的特点259

15.3.5 沸腾制粒机制备中药颗粒时“塌床”现象的防止和操作控制261

15.3.6 流化制粒中颗粒粒径控制方法262

15.4.1 喷雾制粒设备263

15.4喷雾制粒263

15.4.4 喷雾制粒易产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264

15.4.3 影响中药喷雾制粒的因素264

15.4.2 喷雾制粒的特点264

15.4.5 喷雾制粒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265

参考文献267

16.2.1 片剂成型的原理268

16.2 片剂成型原理及压片过程268

第16章 压片技术268

16.1概述268

16.2.3 压片过程技术参数269

16.2.2 压片的力学过程269

16.3.4 干法制粒压片270

16.3.3 湿法制粒压片270

16.3普通压片方法270

16.3.1 粉末直接压片270

16.3.2 结晶物直接压片270

16.4.1 泡腾片271

16.4特殊片压片方法271

16.4.2 分散片273

16.4.3 咀嚼片276

16.5.2旋转式压片机277

16.5.1 单冲压片机277

16.4.4 口含片277

16.5 压片机械及其技术改造277

16.5.3高速双轨压片机278

16.5.4 压片机械的技术改造280

参考文献281

17.3 微丸的类型及释药机制282

17.2微丸的特点282

第17章 微丸制备技术282

17.1 概述282

17.3.6树脂型微丸283

17.3.5 不溶性薄膜衣微丸283

17.3.1 速释微丸283

17.3.2 骨架型缓释微丸283

17.3.3肠溶衣型微丸283

17.3.4 可溶性薄膜衣微丸283

17.5 微丸的质量评价要点284

17.4 微丸形成的机理及过程284

17.3.7脉冲控释微丸284

17.6.1 泛制法286

17.6 微丸的成型技术与设备286

17.6.2 离心造粒法制备微丸288

17.6.3 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289

17.6.4流化床制备微丸293

17.6.6 熔融法制备微丸294

17.6.5 快速搅拌法制备微丸294

17.6.7液相中制备微丸295

17.9微丸的辅料299

17.7微丸的包衣299

17.6.8 空白丸芯法299

17.9.3 中药微丸的发展方向300

17.9.2 中药微丸制剂研制的难点300

17.9 中药微丸制剂300

17.9.1 中药微丸制剂的现状300

17.9.4 中药微丸制备举例301

参考文献302

18.2.1 成膜材料303

18.2 薄膜包衣的处方组成303

第18章 薄膜包衣技术303

18.1 概述303

18.2.4 溶剂307

18.2.3 着色剂(遮光剂)307

18.2.2 增塑剂307

18.3.1 与薄膜包衣相关的几个概念308

18.3 包衣原理308

18.2.5 其他308

18.4.1 滚转包衣法309

18.4 薄膜包衣方法及包衣设备309

18.3.2 薄膜包衣的原理309

18.4.3 压制包衣法311

18.4.2 悬浮包衣法311

18.5 薄膜包衣的质量评价312

18.6.1 包衣底物313

18.6 影响薄膜包衣的因素及操作中易产生的问题与解决方法313

18.6.2 薄膜包衣的处方314

18.6.3 包衣方法和制备工艺315

18.7.1 包衣目的316

18.7 薄膜包衣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316

18.7.2 不同包衣材料的应用317

18.7.3 包衣工艺与设备321

参考文献322

18.7.4 中药制剂薄膜包衣中存在的问题322

19.2.1 物理灭菌法324

19.2 常用灭菌方法324

第19章 消毒灭菌技术324

19.1 概述324

19.2.2 化学灭菌方法327

19.3.1 辐射灭菌330

19.3 辐射与微波灭菌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研究330

19.3.2 微波灭菌332

参考文献333

20.2.1 皮肤的结构与生理335

20.2经皮吸收335

第4篇 新型给药制剂制备技术335

第20章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制备技术335

20.1 概述335

20.2.3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337

20.2.2 经皮吸收途径337

20.3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与技术340

20.3.1 药剂学方法341

20.3.2 物理学方法345

20.3.3 化学方法347

20.4.1 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348

20.4 经皮给药制剂的组成及制备348

20.4.2 经皮给药系统的基质组成材料349

20.4.4 巴布剂351

20.4.3 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351

20.5.1 体外试验353

20.5 经皮给药制剂中药物的渗透试验研究353

20.5.2体内试验356

20.6.1 体外质量评价357

20.6 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评价357

20.6.2 体内质量评价359

20.7.1 中药有效成分TTS的开发360

20.7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研究360

20.7.2 中药复方TTS的开发363

20.7.3 中药经皮作用与穴位作用365

参考文献366

21.1.1 定义368

21.1概述368

第21章 中药缓释、控释制剂制备技术368

21.1.3 分类369

21.1.2特点369

21.1.4 缓释、控释给药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370

21.2.1 药材的前处理371

21.2 中药缓释、控释给药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371

21.2.4 缓释、控释制剂的质量综合评价372

21.2.3 缓释、控释制剂处方设计372

21.2.2 有效成分的确定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372

21.2.5 中药缓释、控释制剂释药机理的研究373

21.3.1 水凝胶374

21.3 中药缓释、控释给药系统的常用辅料374

21.2.6 中药缓释、控释给药系统研究总体思路374

21.3.3 离子交换树脂375

21.3.2 生物降解聚合物375

21.4.2 包衣技术376

21.4.1 固体分散技术376

21.4 中药缓释、控释给药系统制备技术376

21.4.6 缓释、控释骨架成型技术377

21.4.5 中药缓释微囊与微球成型技术377

21.4.3 乳化技术377

21.4.4 缓释微丸成型技术377

21.4.7 脉冲式释药技术378

21.4.8 自调式释药技术379

21.5.1 处方前研究380

21.5 中药缓释、控释给药系统的开发与研究380

21.5.2 处方及工艺设计381

21.5.3 肝苏缓释胶囊研究实例382

21.6.1 体外释放度的测定387

21.6 中药缓释、控释给药系统的质量综合评价387

21.6.2 药代动力学研究390

21.6.4 生物利用度393

21.6.3 药效动力学研究393

21.6.6 肝苏缓释胶囊的体外质量评价实例395

21.6.5 体内外相关性考察395

参考文献400

22.1.3 分类402

22.1.2特点402

第22章 中药靶向制剂制备技术402

22.1 概述402

22.1.1 定义402

22.2.1概述403

22.2脂质体制备技术403

22.1.4 中药靶向制剂的发展概况403

22.2.2 脂质体的组成及特性404

22.2.3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405

22.2.4 新型脂质体简介406

22.2.5 脂质体的质量研究408

22.2.6 提高脂质体稳定性的研究进展411

22.3.2 肝靶向制剂设计理论412

22.3.1 肝的生理结构及特点412

22.3 中药肝靶向制剂412

22.3.3 中药肝靶向制剂研究的展望413

22.3.4 中药肝靶向制剂实例414

22.4.3 中药肺靶向给药系统实例415

22.4.2 肺靶向制剂的设计原理415

22.4 中药肺靶向给药系统415

22.4.1 肺的生理结构及特点415

22.5.2 结肠靶向制剂设计理论417

22.5.1 结肠的生理结构及特点417

22.5 中药结肠靶向给药系统417

22.5.3 中药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实例418

22.6.1 骨髓的生理结构及特点419

22.6 中药骨髓靶向制剂419

22.6.3 骨髓靶向给药系统的应用及展望420

22.6.2 骨髓靶向制剂设计理论420

22.7.2 淋巴靶向给药系统设计理论基础421

22.7.1 淋巴系统的生理结构与特点421

22.7 中药淋巴靶向给药系统421

22.7.3 淋巴靶向给药系统的应用及展望422

22.7.4 中药淋巴靶向给药系统实例423

参考文献424

22.8 中药靶向给药系统的质量评价4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