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 第2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 第2卷
  • 冯光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京华出版社
  • ISBN:780724407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023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52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 第2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二十章 俄罗斯族音乐史521

第一节 概述521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俄罗斯族音乐522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俄罗斯族音乐524

一、民歌524

二、歌舞527

三、乐器和器乐曲528

第四节 俄罗斯族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及其音乐特点529

第二十一章 塔塔尔族音乐史533

第一节 概述533

第二节 古代塔塔尔族的音乐文化533

第三节 近现代塔塔尔族的音乐文化535

第四节 当代塔塔尔族的音乐文化536

一、民间歌曲536

二、民间歌舞音乐537

三、民间说唱539

四、民间乐器与器乐541

五、塔塔尔族音乐家542

第二十二章 藏族音乐史543

第一节 概述543

一、藏族族源、历史与人口544

二、语言与文字547

三、生活习俗548

四、礼仪与婚丧习俗548

五、宗教信仰与传统节日549

第二节 藏族历史分期与藏族音乐史分期550

第三节 现存的藏族传统音乐552

一、民间音乐552

二、宗教音乐554

三、宫廷音乐“噶尔”556

第四节 远古(原始)时期到吐蕃王国建立之前的藏族传统音乐(远古—公元7世纪)557

一、原始时期的民间歌曲557

二、原始时期的藏族器乐561

三、原始时期的歌舞艺术561

四、原始本教与祭祀性歌舞563

五、原始时期的藏族说唱音乐艺术与本教的“仲”564

第五节 吐蕃王国时期的藏族传统音乐(7—9世纪)564

一、吐蕃王国初期“古尔”的兴起和发展565

二、果谐歌舞的起源与特点565

三、吐蕃时期的乐器与器乐566

四、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器乐在藏族地区的流传和各种文物遗存570

五、大型民族传统歌舞谐钦的历史与发展571

六、吐蕃时期军队将士的征战歌——“百”573

七、吐蕃时期的婚礼音乐573

八、吐蕃时期白面具藏戏的形成和发展574

九、吐蕃时期藏族杂技音乐575

十、佛教密宗金刚表演舞曲的起源与发展575

十一、吐蕃时期的音乐理论576

第六节 藏区分裂割据——元代西藏统一于祖国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时期的藏族传统音乐(9—20世纪)577

一、史诗格萨尔说唱音乐577

二、藏传佛教音乐的种类及其历史579

三、传统供奉歌舞582

四、后弘期藏传佛教的音乐理论582

五、萨迦宫廷的歌舞剧——“素”与舞剧——“巴贡娃”583

六、热巴艺术的历史与流传584

七、蓝面具藏戏与喇嘛玛尼说唱音乐及其历史585

八、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的历史与发展586

九、牛皮船歌舞——咕孜587

十、堆谐音乐艺术的流传与发展588

十一、囊玛音乐的起源与发展589

十二、康谐589

十三、安多藏戏的起源与发展590

十四、工布箭歌591

十五、对歌、猜歌、儿歌、小调和强盗歌等591

第七节 新中国建立——西藏和平解放以后时期的藏族传统音乐(公元1949年至今)592

一、初期情况592

二、人才培养593

三、音乐创作594

四、传统音乐遗产的抢救与保存597

五、传统音乐的理论研究工作598

六、藏族音乐文化的对外交流600

七、藏传佛教音乐艺术的弘扬601

第八节 人物小传603

第二十三章 门巴族音乐史611

第一节 概述611

第二节 门巴族的物质文化与习俗文化613

第三节 门巴族的音乐文化616

一、原始时期的门巴族音乐文化616

二、本教盛行时期的门巴族音乐617

三、佛教传入时期的门巴族音乐620

四、西藏地方政府统治时期的门巴族音乐623

五、新中国建立后的门巴族音乐625

第四节 民间艺人626

第二十四章 珞巴族音乐史628

第一节 概述628

一、珞巴族的生存环境628

二、珞巴族的生产活动628

三、珞巴族的社会组织629

四、珞巴族的宗教信仰630

五、珞巴族的历史简况631

六、珞巴族的语言、文学、艺术634

第二节 珞巴族的传统音乐635

一、民间歌曲635

二、舞蹈音乐638

三、民间器乐639

第三节 关于珞巴族音乐历史分期的思考639

第四节 远古时期至15世纪前后的珞巴族传统音乐(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641

第五节 父系家长奴隶制社会时期的珞巴族传统音乐(15—20世纪)646

第六节 新中国成立后及西藏民主改革至今的珞巴族传统音乐(20世纪50年代)647

第二十五章 羌族音乐史650

第一节 概述650

第二节 古代羌族音乐文化651

一、周王朝时期的羌族音乐文化652

二、秦汉西羌音乐文化654

三、西夏王国音乐文化660

第三节 近现代羌族音乐概况662

一、民歌662

二、民间歌舞音乐672

三、羌戏音乐676

四、羌族民间乐器678

第四节 羌族音乐(公元1840—1949年)679

一、歌颂红军的歌谣679

二、反映羌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者的英勇斗争的歌谣680

第五节 羌族音乐(公元1950—1993年)681

一、新民歌及民歌的改编与创作681

二、论著出版682

三、羌族乐人683

第二十六章 彝族音乐史687

第一节 概述687

一、语言与文字687

二、族源与社会689

三、民居与家庭690

四、服饰、饮食与婚姻690

五、宗教信仰691

第二节 战国前的古代彝族音乐(约公元前5—前4世纪)693

一、古代职业或半职业的音乐人员693

二、古代音乐舞蹈活动694

三、古代音乐舞蹈图画696

四、古代彝族乐器697

五、出土音乐文物698

六、汉文献记载的古代彝族音乐700

第三节 两汉南北朝时期的彝族音乐(公元前206—公元589年)700

一、播勒家的音乐700

二、出土音乐文物702

三、歌词创作理论702

第四节 唐代彝族音乐(公元618—907年)703

一、南诏时期对外来音乐的吸收703

二、南诏献演民族歌舞《南诏奉圣乐》704

三、汉文献中的彝族音乐散记706

第五节 元、明、清时期的彝族音乐(公元1206—1911年)707

一、彝族土司府礼仪乐707

二、彝族吹吹腔708

三、彝族花灯709

四、彝剧萌生709

五、民间歌舞音乐709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彝族音乐(公元1911—1948年)711

一、土司府礼仪乐的发展711

二、彝剧形成,彝族花灯的发展712

三、“洒叉”(彝汉民歌)的出现713

四、彝族情歌歌唱活动的衍变713

五、《阿细跳月》轰动昆明713

第七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彝族音乐(公元1949—1990年)714

一、彝族音乐走向北京,走出国门714

二、传统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714

三、彝族戏剧音乐736

四、彝族曲艺的诞生和成长738

五、新音乐创作和传统音乐研究739

六、彝族音乐家及民间艺人740

第二十七章 白族音乐史744

第一节 概述744

第二节 远古至唐宋时期的洱海地区音乐文化746

一、传统乐器和民间音乐生活746

二、同东南亚和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交流748

第三节 元明时期的白族音乐文化749

一、民俗音乐749

二、乐器和器乐750

三、吹吹腔的诞生750

四、青姑娘节和打歌752

五、“山花体”与白族民歌453

六、洞经音乐的兴起754

第四节 清、民国时期的白族音乐文化755

一、音乐民俗和相关音乐756

二、民间歌曲757

三、民间乐器758

四、大本曲音乐759

五、吹吹腔戏音乐760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白族音乐文化761

一、民歌和歌舞761

二、乐器和器乐种类765

三、说唱曲种766

四、白剧的形成769

五、新音乐创作和传统音乐研究770

第二十八章 哈尼族音乐史773

第一节 概述773

第二节 远古时期的哈尼族音乐(新石器时期—公元580年)775

一、神话歌775

二、生产歌775

三、生活歌776

四、祭祀歌776

第三节 隋唐至元末时期的哈尼族音乐(公元581—1367年)776

一、生产活动中的音乐777

二、节日活动中的音乐777

三、爱情娱乐中的音乐777

四、婚俗礼仪中的音乐778

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哈尼族音乐(公元1368—1911年)778

一、节日活动中的音乐778

二、农耕活动中的音乐779

三、恋爱婚俗中的音乐780

四、丧葬活动中的音乐780

五、日常生活中的音乐781

第五节 民国时期的哈尼族音乐(公元1912—1949年)781

一、民间音乐体系定型和完善781

二、民歌直接反映“阶级斗争”783

三、反映革命斗争的新音乐的传播785

第六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哈尼族音乐(公元1949—1998年)785

一、公元1949—1966年的哈尼族音乐786

二、公元1966—1976年的哈尼族音乐792

三、公元1977—1998年的哈尼族音乐794

第二十九章 傣族音乐史823

第一节 概述823

第二节 原始社会时期的傣族音乐(远古—约公元前6世纪)825

一、民歌825

二、乐器826

第三节 滇掸时期的傣族音乐(约公元前6世纪—公元3世纪)827

一、民歌829

二、宗教音乐830

三、乐器831

第四节 诸勐割据时期的傣族音乐(约3—10世纪)831

一、民歌832

二、乐器833

三、佛教音乐834

第五节 帕雅真时期的傣族音乐(约10—14世纪)834

一、说唱834

二、歌舞835

三、乐器835

第六节 土司时期的傣族音乐(约14—20世纪40年代)836

一、民歌837

二、说唱837

三、歌舞838

四、傣剧音乐839

五、乐器841

第七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傣族音乐(公元1949年以后)842

一、民歌842

二、说唱——赞哈演唱843

三、歌舞844

四、傣剧844

五、重要音乐作品和音乐家846

第三十章 傈僳族音乐史849

第一节 概述849

第二节 定居怒江前的傈僳族音乐(远古—公元1549年)852

一、社会概况852

二、创世传说与叙事古歌853

三、劳动歌(舞)855

四、祭祀歌《尼莫祭歌》(nitmot dingot)856

五、原始民族乐器858

第三节 迁居怒江后的傈僳族音乐(公元1549—1948年)858

一、社会概况858

二、叙事歌——莫广(motgguat)860

三、舞蹈歌——欠哦(qailngot)863

四、风俗歌865

五、山歌小调872

六、《扎尼斗史》(ssarnei deqshit)(儿歌)和摇篮曲874

七、民间乐器与乐曲874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傈僳族音乐881

一、社会概况881

二、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882

三、群众文化艺术活动887

四、专业文艺工作者对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和创作889

五、原始宗教祭祀音乐的逐渐消亡和民族音乐多样化表现形式的出现891

六、著名歌手与乐手891

第三十一章 佤族音乐史894

第一节 概述894

一、民族起源、形成及发展894

二、民族文化概况896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前的佤族音乐898

一、民歌899

二、乐器901

第三节 佤族音乐(公元1950—1970年)903

第四节 佤族音乐(公元1970—1990年)904

第三十二章 拉祜族音乐史907

第一节 概述907

第二节 游牧迁徙时期的拉祜族音乐909

第三节 定居农耕时期的拉祜族音乐915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拉祜族音乐919

第三十三章 纳西族音乐史925

第一节 概述925

第二节 上古至盛唐时期(?—738年)926

一、上古传说时期(?—公元前211年)926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929

三、魏晋南北朝至盛唐时期(公元221—738年)932

第三节 南诏统治时期(公元738—902年)932

一、民俗音乐的发展脉络933

二、与藏族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遗存937

三、《南诏奉圣乐》相关乐器在纳西族地区的遗存938

第四节 土酋纷争时期(公元937—1253年)939

一、东巴教与东巴音乐939

二、东巴音乐的产生与繁衍940

三、民俗音乐的发展脉络941

第五节 木氏治理时期(公元1253—1723年)942

一、东巴音乐的鼎盛943

二、“勃拾细哩”(白沙细乐)的雏形944

三、汉文化的传入与木氏作家群体文人诗歌的兴起947

四、汉族文庙儒学礼乐的传入948

五、《勃拾细哩》的成型948

六、多宗教音乐的相互浸透与东巴教音乐的衰败948

第六节 改土归流时期(公元1723—1840年)950

一、汉文化的普及与旁氏作家群体文人诗歌的繁荣951

二、仕学之风的盛行与儒学礼乐的鼎盛951

三、丽江古乐(洞经音乐)的称谓、传说及溯源953

四、《勃拾细哩》的转型955

五、民间传统大调(叙事歌)的产生及发展957

六、藏传佛教音乐的再次传入及流布959

第七节 民主革命时期(公元1840—1949年)959

一、儒学礼乐在纳西族地区的演变与衰败960

二、多宗教音乐的合流、变异与世俗化倾向960

三、《勃拾细哩》的定型961

四、丽江洞经古乐的继续发展963

五、丽江洞经古乐的基本概况964

六、《丽江白话报》与学堂乐歌对纳西族地区音乐发展的影响971

七、西方宗教音乐的传入与流布972

八、民间传统音乐的发展概况973

九、红军歌曲的流传与普及978

十、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发展脉络978

十一、《雪社》对丽江洞经古乐的继承与发展979

十二、文人音乐创作的肇始与发展979

十三、解放战争时期的音乐发展脉络980

第八节 社会主义时期(公元1949—1998年)980

一、民间音乐的全面繁荣与发展981

二、专业音乐的创作与发展981

三、对民间器乐的收集、整理与研究982

四、文化大革命中的音乐发展脉络983

五、音乐艺术的全面繁荣984

六、对丽江洞经古乐的进一步收集、整理与弘扬988

七、对东巴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与弘扬993

八、民间传统音乐的研究现状997

九、丽江洞经古乐、《勃拾细哩》和勒巴音乐的传承现状999

十、国民音乐教育的发展、普及与提高1000

第三十四章 景颇族音乐史1005

第一节 概述1005

第二节 西北高原时期的景颇族音乐(远古—公元前5世纪)1008

第三节 青、康藏高原时期的景颇族音乐1009

一、山歌的发展1010

二、“木沾”、“勒来”(长诗调)的发展1011

三、“哦日阿”调的演变和发展1013

四、贺新房歌的产生1013

五、丧葬歌(景颇支、载佤支叫“奔史”,浪峨支叫“戛本过”)的产生1013

六、舂米歌(景颇支称“瑞鲁”,载佤支称“谷通木宽”)的产生1013

七、婚嫁歌(景颇支称“孔然斋洼”,载佤支称“迷航勒来”)的产生1014

八、“直”(浪峨支称山歌为“直”)的产生1014

九、原始宗教音乐的发展1014

十、吹管乐器的发展1015

第四节 进入横断山脉时期的景颇族音乐1015

一、载佤支“直”(山歌)的产生1016

二、“哦日阿”调的发展1016

三、“木沾”、“勒来”(长诗调)的发展1016

四、“石落芒卡”(山官娘哭死虎调,载佤支称“罗增突”)的产生1016

五、器乐曲的发展1017

第五节 进入滇西和德宏及其以西地区时期的景颇族音乐1017

一、“直”(山歌)的发展1017

二、“勒来”(长诗调)的发展1017

三、浪峨支“勒山山”(贺新房歌)的发展1017

四、“瑞鲁”和“谷通木宽”(舂米歌)的发展1018

五、文邦音乐的发展1018

六、象脚鼓的传入1019

七、“叮”的传入1019

第六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景颇族音乐1019

一、20世纪50—60年代初期1019

二、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中期1020

三、20世纪80—90年代10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