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理与伦理互通的传统路径和现代建构 以中国传统社会“德法之辩“为研究对象【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启江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19601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95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307页
- 主题词:法制史-研究-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法理与伦理互通的传统路径和现代建构 以中国传统社会“德法之辩“为研究对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研究的理论前提与社会背景2
二、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7
三、“德法之辩”命题研究的学术资源概要11
四、研究内容的框架及思路37
第一章 “德法之辩”相关概念界说38
第一节 道德含义及其流变概述38
一、从无“心”之德到有“心”之德39
二、从“有心之德”到“自觉自为之德”42
三、从“自觉自为之德”到构造“伦理社会之德”43
第二节 法律的含义及其流变概述45
一、“?”之义的历史考察45
二、法刑同义的文化认同47
三、改法为律49
四、礼与法51
第三节 “德法之辩”与“德法之辨”53
一、“德法之辩”与“德法之辨”54
二、“德法之辩”命题下的“伦理”内涵55
三、伦理——人伦关系之原理56
第二章 “德法之辩”的文化模式58
第一节 文化的定义及其功能58
一、文化的定义58
二、文化的功能61
第二节 文化功能的形成过程62
一、文化“化”出“人类”的功能62
二、文化“化”出“族群”的功能65
第三节 文化模式与“德法之辩”72
一、文化模式概说72
二、东西方不同文化模式下的“德法之辩”76
第三章 “德法之辩”的历史进程与脉络81
第一节 “德法之辩”的初始阶段82
一、夏商——法律与道德混同于天旨神意82
二、周代——以礼(道德)统法83
三、春秋战国——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多样化形态84
四、务法崇力: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辩”的基本特征92
第二节 “德法之辩”的发展阶段95
一、秦——厉行严刑峻法,重法轻德95
二、汉——引经决狱与注律,开启道德法律化之门96
三、秦汉时期“德法之辩”的基本特征99
第三节 “德法之辩”的成熟与稳定阶段102
一、两晋——张斐、杜预注晋律,铸就法律的礼之灵魂103
二、《唐律疏议》——一准乎礼,礼完全融合进法律之中104
三、八仪,官当,重罪十条等法律制度106
四、“容忍”制度的完备109
五、三国两晋至隋唐时期“德法之辩”的基本特征110
第四节 “德法之辩”的“异化”阶段115
一、尊孔尚儒——强化文化认同,形成守法的道德自觉性117
二、强化儒学的传播——形成守法的道德意识与习惯120
三、“内忧外患”情形下的“礼法之争”124
四、宋元明清时期“德法之辩”的基本特征125
五、“德法之辩”历史嬗变中的主题130
第四章 “德法之辩”与制度体系建构132
第一节 “父为子纲”的法律制度构造133
一、“父为子纲”法律制度的经济与社会关系基础133
二、“父为子纲”的宗法主义之法律构造134
三、小结138
第二节 “夫为妻纲”的法律制度构造140
一、婚姻自主权140
二、人身主体地位与自由141
三、财产权利142
四、小结142
第三节 “君为臣纲”的法律体系构造143
一、法律的“收藏人”143
二、维护皇权的至尊地位144
三、严厉制裁危及皇权的行为145
四、法律适用上的特权147
五、小结147
第四节 “合情合理”的司法权运行制度体系构造148
一、机构设置148
二、人员选拔150
三、诉讼制度151
四、“道德法律化”模式下的法律制度体系特征156
第五节 “道德法律化”的原因及功过159
一、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类型及其演变进程159
二、“道德法律化”的历史成因163
三、“道德法律化”的正面效应与消极后果168
第五章 “德法之辩”与法律意识塑造171
第一节 “法律道德化”的必然性172
一、《唐律疏议》:“道德法律化”的巅峰之作172
二、《唐律疏议》实现了“礼法一体化”的目标174
第二节 “法律道德化”与儒家的追求176
一、道德社会秩序的依恋176
二、法律秩序自身的缺陷178
第三节 “法律道德化”的行动举措与实现机制183
一、蒙学教育:间接的法律知识普及举措184
二、官员学法:国家对官吏法律素质的驯化186
三、乡饮酒礼:法律意识的民间普及举措187
四、科举制度:法律意识的培育机制189
五、“法律道德化”后果及其特征191
第六章 “德法之辩”与政治权力合法性构建193
第一节 政治权力及其合法性193
一、政治权力的概念与特征193
二、政治权力的合法性195
三、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建构196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君(王)权合法性的建构方式200
一、以“天命”为基础的建构方式200
二、“家国同构”社会价值共识的形成203
三、君(王)权合法性思想的制度化207
四、小结213
第七章 “德法之辩”与国家治理模式215
第一节 “德治”的内容要素、体系结构与人性基础215
一、“德”之内容要素与体系结构216
二、三代之“德”的内容要素及其体系结构217
三、《论语》所构建的“德”之内容要素及体系结构219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德治模式下的人性预设221
一、先秦——人性善恶并存论221
二、汉唐——等级属性的性三品论223
三、宋明——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元人性论224
四、小结224
第三节 “德治”的基本目标与“德”之要求225
一、“以德塑造社会”的基本目标225
二、正君束吏:“以德束官”的“德”之要求228
三、小结234
第八章 “德法之辩”的方向定位与价值引导237
第一节 法律与道德的本体范畴及其载体238
一、道德及法律本体的意义238
二、本体范畴及其载体240
三、小结254
第二节 “德法之辩”的价值建构模式255
一、“德法之辩”价值定位与方向选择256
二、三代:道德之“本天立人”模式的萌芽与形成时期257
三、先秦至两汉:道德之“本天立人”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时期258
四、魏晋至明清:道德之“本天立人”模式的巩固与强化阶段263
第三节 “德法之辩”价值与方向的法律保障265
一、天意——法律本体之概念内核265
二、天罚——法律强制功能的渊源268
三、天理国法人情一体——法律的终极价值追求269
四、小结270
结语:反思、延承、创新与建构272
一、反思——单极式的治国理政模式272
二、延承——社会行为规范系统构建的合理模式274
三、创新——构建现代国家的法律体系275
四、建构——法治国家的主体性277
参考文献279
热门推荐
- 2120264.html
- 2049202.html
- 1205303.html
- 471080.html
- 1494348.html
- 459372.html
- 3313833.html
- 2319367.html
- 585697.html
- 23986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612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94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859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71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196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270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836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267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72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7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