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
  • 张建新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24065005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57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5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我的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辩证结合观1

一、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结合的历史必然性2

二、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结合的内在契机5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7

四、马克思主义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模式的辩证统一12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碰撞融合的历史文化背景16

第一节 近代中国后发型现代化运动与中西文化撞击17

一、外来侵略和民族存亡挑战下的被动抉择17

二、传统与现代性矛盾突出表现为中西文化冲突21

第二节 中国人寻觅近代中国现代化之路的递进选择25

一、“中体西用”论:中西器物文化碰撞的火花26

二、变法图强论:中西制度文化碰撞的火花(一)31

三、民主共和革命论:中西制度文化碰撞的火花(二)37

第三节 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4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西精神文化碰撞的火花45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选择52

三、现代新儒家派、自由主义西化派、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三足鼎立互动59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冲突、融合及融合机制7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冲突融合内在根源的一般考察80

一、民族性与超民族性(人类性因素)81

二、时代性与超时代性(永久性因素)8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冲突86

一、时代性、阶级性的差异和冲突86

二、科学性上的差异和冲突89

三、民族性上的差异和冲突9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94

一、融合的内在依据:共性与个性关系96

二、融合的功能条件:离析性与整合性99

三、融合的接合点:相似、相通因素102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融合的机制106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和以我为主的辩证统一机制106

二、批判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机制111

三、双向变异双向选择机制116

四、科学的现代的主体内在机制12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126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嬗变126

一、中国国情不容许重走资本主义老路127

二、只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才能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129

三、优秀传统提供了厚实的文化土壤13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涵义135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36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140

一、中国化思想渐萌雏形阶段的探索与斗争14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是一个实践的理论的探索与斗争的历史过程146

二、中国化思想走向成熟阶段的探索与斗争154

三、中国化思想形成理论体系阶段的探索与斗争161

第四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双重文化性格和双重历史效应171

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72

二、双重文化性格: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176

三、双重历史效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相一致180

第四章 实事求是传统与实践唯物主义186

第一节 实事求是命题的文化历史渊源187

一、以气、事物为基本范畴的朴素唯物主义传统187

二、源远流长的经世致用精神191

三、实用理性思维传统197

第二节 儒家实事求是思想内涵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199

一、实事求是范畴的提出200

二、宋明理学对汉学实事求是的否定201

三、明清实学对理学的否定之否定207

第三节 融入实践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214

一、从实事求是之学到实践唯物主义214

二、实事求是体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体统一219

三、实事求是贯彻了实践唯物主义外部世界的优先原则222

四、实事求是体现了实践基础上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原则223

第四节 实事求是传统思想的现代化225

一、理论层面的现代转换225

二、实践层面的现代转换227

三、运思方式层面的现代转换230

第五章 中国阴阳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234

第一节 重“合”的阴阳五行联系观与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235

一、阴阳八卦辩证思维236

二、五行思维及其与阴阳思维的结合239

三、人道、天道、地道同是一个道244

四、对传统整体观的批判性继承247

五、传统整体思维和“天人合一”观的现代嬗变253

第二节 以生生为特征的变易发展观与辩证法的运动发展原理257

一、以生生为特征的传统变易发展观258

二、对变易发展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创造性转换263

三、革故鼎新传统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创新270

第三节 重“和”的阴阳矛盾观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276

一、重“和”的阴阳矛盾观念传统276

二、古典阴阳矛盾观与现代矛盾辩证法的融合287

三、矛盾辩证法对古典阴阳矛盾观的超越298

四、对“和而不同”辩证方法的改铸和更新303

第六章 传统知行观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311

第一节 中国传统知行观的丰富精神智慧312

一、知易行难和知源于学(行)312

二、行先知后与以知导行316

三、知行并进与以行证知321

四、知识(认识)两层次和内外交相成之道325

五、先知后行与知行合一328

第二节 立足实践的现代知行统一观331

一、从重“知”到重“行”再到立足实践的知行统一观331

二、对实践(“行”)的科学界定及其在认识中基础作用的阐明336

三、全面深入地阐述了认识(知)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341

四、提出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认识论的基本原则347

第三节 中国知行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350

一、把传统的带有伦理化倾向的知行观转变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351

二、从把“行”主要理解为一种个体行为转变为集体主义实践观354

三、改变了传统知行观整体发展的方向358

第七章 传统社会历史观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上)360

第一节 传统历史变易进化观、理势观与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观361

一、传统历史变易进化观362

二、关于道、理、势及理势合一观369

三、从儒家重“道”尊“理”到找到拯救中国的真理376

四、从循“理”成事到发扬符合客观的自觉能动性改造中国381

第二节 传统社会经济思想与唯物史观的社会经济观391

一、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传统392

二、传统社会经济思想与唯物史观社会经济观的相异和相通399

三、唯物史观的社会经济观在中国土壤中的嫁接和发展405

第八章 传统社会历史观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下)415

第一节 古代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思想与唯物史观的阶级斗争理论415

一、古代关于阶级矛盾和社会革命的思想416

二、古代阶级斗争传统对接受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启示418

第二节 传统民本思想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425

一、民本主义历史传统426

二、民本思想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的区别和联系433

三、劳工主义:民本与民主的初步融合436

四、民本与民主政治建设441

第三节 古代“大同”理想与唯物史观的社会理想观447

一、中国古代的大同理想传统448

二、从大同理想到接受科学社会主义453

三、毛泽东、邓小平对理想社会的追求461

第九章 儒家人格学说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469

第一节 从儒家圣贤理想人格到全面发展的新人470

一、儒家理想人格Ⅰ:知情意与真善美相统471

二、儒家理想人格Ⅱ:内圣外王统一475

三、儒家理想人格与全面发展新人的比较480

四、传统人格转换与现代新人人格的重塑488

第二节 儒家成人之道与现代人格培养498

一、以人性论为根据的儒家成人之道498

二、儒家德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一致之处505

三、儒家道德修养传统对现代人格培养的意义509

第三节 儒家人生价值观与市场经济新伦理价值观建设512

一、儒家群己、义利价值观传统513

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马克思价值理论与“群己”观合理思想的融合519

三、毛泽东、邓小平对“义利”观的批判继承和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创立523

第十章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模式的建构与走向世界文化的前景529

第一节 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道路的反省、选择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模式的建构530

一、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道路的反省和选择531

二、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模式537

第二节 全球化形势下世界文化主要潮流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前景544

一、世界文化多元共存综合创新的发展趋势544

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对人类作出应有贡献549

后记5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