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系统管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系统管理
  • 朱居正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19420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41页
  • 文件大小:105MB
  • 文件页数:458页
  • 主题词:Linux操作系统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系统管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Linux入门及系统管理第1章 Linux入门及系统简介1

1.1 Linux起源2

1.2 Linux的特性3

1.2.1 Linux的优势3

1.2.2 Linux流行的原因6

1.2.3 Linux的可移植性7

1.3 Linux的版本类别7

1.4 Red Hat Linux发展趋势8

1.5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特点9

1.5.1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产生和版本类别9

1.5.2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主要特点10

1.6 安装软件下载11

1.7 系统安装过程中几个重要步骤12

1.7.1 启动安装程序12

1.7.2 分区注意事项13

1.7.3 引导装载程序设置14

1.7.4 软件包选择15

1.8 系统删除16

1.9 系统启动、登录等基本操作17

1.9.1 系统启动及登录17

1.9.2 终端模拟、ssh和telnet19

1.9.3 用reboot命令重新启动计算机20

1.9.4 用shutdown命令关机或进入单人维护模式20

1.10 文本模式和图形化模式的切换21

1.11 系统登录时的几个注意事项22

1.11.1 如何处理登录失败22

1.11.2 退出22

1.11.3 更改密码22

第2章 图形界面操作24

2.1 图形桌面简介25

2.1.1 CDE25

2.1.2 KDE25

2.1.3 GNOME26

2.2 桌面和面板26

2.2.1 桌面26

2.2.2 面板27

2.3 添加、删除应用程序28

2.4 使用RPM命令安装软件包29

2.4.1 使用rpm命令安装xxx.rpm文件29

2.4.2 使用rpm命令安装xxx.src.rpm文件29

2.4.3 安装程序xxx.bin30

2.4.4 安装xxx.tar.gz、xxx.bz2、xxx.z文件30

2.5 获取帮助文档31

2.5.1 --help选项31

2.5.2 man命令32

2.5.3 info命令显示工具信息33

2.6 vim编辑器35

2.6.1 vim简介35

2.6.2 vi/vim常用的命令36

2.7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下的常用软件38

2.8 KDE简介39

第3章 硬件设备管理41

3.1 Linux设备简介42

3.2 X Window System42

3.2.1 X Window System简介42

3.2.2 /etc/X11/Xorg.conf文件43

3.2.3 ServerLayout44

3.2.4 Input Device44

3.2.5 Device44

3.2.6 Screen45

3.3 桌面显示设置45

3.4 设置屏幕分辨率46

3.5 配置声卡46

3.6 配置网卡47

3.6.1 图形化配置方式47

3.6.2 测试网卡配置情况49

3.7 打印机的配置50

第4章 文件系统与目录管理52

4.1 文件管理器53

4.2 文件系统54

4.2.1 文件系统的类型54

4.2.2 系统目录56

4.2.3 文件系统的结构58

4.2.4 文件名59

4.3 文件及目录访问权限60

4.3.1 一般权限61

4.3.2 特殊权限62

4.3.3 使用文件管理器来改变文件/目录的权限63

4.3.4 使用chmod和数字改变文件/目录的访问特权64

4.3.5 使用命令chown改变文件/目录的所有权65

4.4 链接66

4.4.1 符号链接67

4.4.2 删除链接68

第5章 用户行为及日志管理69

5.1 查看用户行为70

5.1.1 查看系统当前的在线用户71

5.1.2 查看曾经登录系统的用户71

5.2 系统日志管理72

5.2.1 日志文件概述72

5.2.2 syslogd与klogd守护进程74

5.2.3 配置系统日志74

5.2.4 配置文件语法77

5.2.5 分析日志文件79

5.2.6 转储日志文件80

5.2.7 图形化管理系统日志81

第6章 账号与权限管理82

6.1 root账号83

6.2 普通账号85

6.2.1 创建用户账号86

6.2.2 账号停用87

6.2.3 账号删除88

6.3 管理组群88

6.4 用户管理器89

第7章 系统运行监控90

7.1 文件系统使用情况监控91

7.1.1 确定文件系统使用情况91

7.1.2 开放文件情况监控91

7.2 磁盘性能监控92

7.2.1 使用iostat命令92

7.2.2 使用sar命令92

7.3 系统性能监控93

7.3.1 top命令93

7.3.2 使用top监视特定用户94

7.3.3 终止执行中的进程94

7.3.4 使用系统监视器96

7.4 系统处理器情况监控96

7.5 内存使用情况监控97

7.6 网络子系统情况监控97

7.7 系统进程管理98

7.7.1 捕获进程状态98

7.7.2 查看较详细的说明98

7.7.3 查看其他用户的进程99

7.7.4 查看后台执行的进程99

7.7.5 将进程清单排序99

7.7.6 搭配其他命令查询进程100

7.7.7 删除进程100

7.7.8 控制进程优先级101

第8章 端口与服务管理103

8.1 系统服务管理104

8.1.1 运行、重启和停止某个服务104

8.1.2 使某个服务在系统启动时自运行或停止104

8.2 系统端口管理105

8.2.1 端口分类105

8.2.2 查看端口开启情况106

8.2.3 关闭/开启端口106

8.2.4 常用端口107

第9章 终端命令109

9.1 终端窗口简介110

9.2 文件目录操作命令111

9.2.1 cat111

9.2.2 chgrp111

9.2.3 chmod111

9.2.4 chown111

9.2.5 clear111

9.2.6 cmp112

9.2.7 cp112

9.2.8 cut112

9.2.9 diff112

9.2.10 du112

9.2.11 file112

9.2.12 find113

9.2.13 head113

9.2.14 In113

9.2.15 less113

9.2.16 locate113

9.2.17 ls113

9.2.18 mkdir114

9.2.19 more114

9.2.20 rmkdir114

9.2.21 mv114

9.2.22 pico114

9.2.23 pwd115

9.2.24 rm115

9.2.25 sort115

9.2.26 stat115

9.2.27 strings115

9.2.28 tail115

9.2.29 touch116

9.2.30 umask116

9.2.31 uniq116

9.2.32 vi116

9.2.33 wc116

9.2.34 whereis116

9.2.35 man116

9.2.36 dd116

9.2.37 df117

9.2.38 edquota117

9.2.39 fdformat117

9.2.40 fdisk117

9.2.41 mkfs117

9.2.42 mkswap117

9.2.43 mount117

9.2.44 quota117

9.2.45 swapon,swapoff118

9.2.46 quotaon,quotaoff118

9.2.47 umount118

9.3 信息显示命令118

9.3.1 dmesg118

9.3.2 mesg118

9.3.3 free119

9.3.4 shutdown119

9.3.5 uname119

9.3.6 uptime119

9.3.7 date119

9.3.8 who119

9.3.9 whoami120

9.3.10 last120

9.3.11 su120

9.3.12 cal120

9.3.13 write120

9.4 备份压缩的命令121

9.4.1 zip、gzip和gunzip121

9.4.2 tar122

9.5 系统管理命令123

9.5.1 finger124

9.5.2 ftp124

9.5.3 host124

9.5.4 hostname124

9.5.5 ifconfig124

9.5.6 mail124

9.5.7 netstat124

9.5.8 ping125

9.5.9 rlogin125

9.5.10 rcp125

9.5.11 route125

9.5.12 tcpdump125

9.5.13 talk126

9.5.14 telnet126

9.5.15 wall126

9.5.16 wget126

9.5.17 &,bg126

9.5.18 fg126

9.5.19 jobs127

9.5.20 kill127

9.5.21 ps127

9.5.22 top127

9.5.23 at,batch,atq,atrm127

9.6 DOS和Linux常用命令对比128

第10章 存储与备份129

10.1 数据存储简介130

10.1.1 数据存储方式130

10.1.2 存储发展趋势130

10.2 数据管理131

10.2.1 高可用集群131

10.2.2 备份131

10.2.3 复制132

10.2.4 容灾132

10.2.5 迁移132

10.2.6 内容管理132

10.3 RAID133

10.3.1 RAID简介133

10.3.2 RAID的优点133

10.3.3 RAID级别134

10.3.4 RAID 0级(Stripe)134

10.3.5 RAID 1级(Mirror)134

10.3.6 RAID 1+0134

10.3.7 RAID 3135

10.3.8 RAID 5级135

10.4 Linux逻辑卷管理135

10.4.1 Linux逻辑卷简介135

10.4.2 逻辑卷基本原理136

10.4.3 逻辑卷使用举例136

10.4.4 图像化逻辑卷管理139

10.4.5 实际空间问题及解决方法139

10.5 Linux磁盘空间管理140

10.5.1 df命令140

10.5.2 du命令141

10.5.3 磁盘使用分析器141

10.6 数据备份简介142

10.6.1 备份的数据量142

10.6.2 备份媒体的类型143

10.7 备份工具dump和restore143

10.7.1 使用dump143

10.7.2 使用restore145

第11章 基本网络管理146

11.1 Linux常用网络命令147

11.1.1 ping命令147

11.1.2 netstat命令147

11.1.3 ifconfig命令149

11.1.4 route命令150

11.1.5 tcpdump命令151

11.2 接入Internet152

11.2.1 接入Internet方式简介152

11.2.2 以太网接入Internet设置154

11.2.3 xDSL连接设置155

11.3 Mozilla Firefox浏览器156

11.3.1 Mozilla Firefox简介156

11.3.2 设置访问代理157

第12章 Webmin工具使用159

12.1 Webmin简介160

12.2 Webmin的下载与安装160

12.3 安装设置Webmin162

12.4 启动Webmin165

第二篇 服务器配置与应用第13章 DHCP服务器配置与应用167

13.1 DHCP概述168

13.1.1 何时使用DHCP服务器168

13.1.2 DHCP地址租约方式169

13.2 安装启动DHCP服务169

13.3 配置DHCP服务器170

13.3.1 DHCP配置文件详解170

13.3.2 配置DHCP服务器171

13.4 配置DHCP中继代理172

13.4.1 配置子网A中的DHCP服务器173

13.4.2 配置DHCP中继代理174

13.5 配置DHCP客户端175

13.5.1 Windows 2000下的DHCP客户端配置175

13.5.2 Linux下的DHCP客户端配置176

第14章 DNS服务器配置与应用178

14.1 DNS简介179

14.1.1 DNS特征及组成179

14.1.2 DNS的层次结构与域名分配180

14.1.3 DNS查询过程181

14.1.4 DNS类别182

14.2 BIND的安装与启动183

14.2.1 安装BIND183

14.2.2 启动DNS184

14.2.3 BIND常用测试命令184

14.3 配置主域名服务器184

14.3.1 配置主文件/etc/named.conf185

14.3.2 配置正向解析文件/var/named/localhost.zone186

14.3.3 配置反向解析文件/var/named/named.local186

14.4 测试主DNS服务器配置情况187

14.4.1 用ping命令测试187

14.4.2 用nslookup命令测试188

14.5 配置辅助域名服务器190

14.6 配置区域委派及子域DNS服务器192

14.7 配置域名服务器的负载均衡195

14.8 配置直接域名解析196

14.9 配置DNS泛域名解析功能197

14.10 域名服务器Linux客户端配置198

第15章 NFS服务器配置与应用199

15.1 NFS简介200

15.2 NFS服务器配置201

15.2.1 配置/etc/exports文件201

15.2.2 使用exportfs命令更改设置202

15.3 NFS客户端配置203

15.3.1 使用mount命令203

15.3.2 编辑/etc/fstab文件206

15.4 启动和停止NFS206

15.5 NFS服务器的图形化配置207

15.6 NFS服务的安全事项209

15.6.1 NFS不安全性的主要体现209

15.6.2 NFS安全建议210

第16章 SAMBA服务器配置与应用211

16.1 Samba简介212

16.2 配置Samba共享服务212

16.2.1 配置share级共享213

16.2.2 配置user级共享215

16.2.3 配置server级服务器217

16.2.4 配置domain级服务器218

16.3 Linux分区和Windows分区资源共享219

16.3.1 从Linux分区访问Windows分区219

16.3.2 从Windows分区访问Linux分区220

16.4 图形化配置Samba服务器221

16.5 Samba相关命令及程序223

16.5.1 smbd224

16.5.2 nmbd224

16.5.3 Smbclient(查看资源共享情况)224

16.5.4 smbstatus(列出共享资源使用情况)225

16.5.5 testparm225

16.5.6 smbmount(挂载和卸除共享的目录)226

16.5.7 testprns(检查打印机配置文件的正确性)226

16.6 配置Samba打印共享226

16.6.1 配置Samba打印共享226

16.6.2 测试Samba共享打印机配置的正确性227

16.6.3 配置Windows客户机访问Samba共享打印机227

第17章 FTP服务器配置与应用230

17.1 FTP简介231

17.1.1 anonymous(匿名账号)231

17.1.2 real(真实账号)231

17.1.3 guest(虚拟账号)232

17.2 安装与启动vsftpd232

17.3 vsftpd.conf说明233

17.4 匿名账号服务器配置236

17.4.1 简单的匿名账号服务器配置236

17.4.2 配置匿名账号上传功能239

17.4.3 连接服务器的最大并发连接数和用户的最大线程数设置242

17.4.4 匿名用户的最大传输速率设置242

17.4.5 禁止某些IP段的匿名用户访问FTP服务器242

17.4.6 仪允许匿名用户访问243

17.4.7 用ASCII方式传送数据设置244

17.4.8 设置各种欢迎信息244

17.4.9 设置数据传输中断的时间间隔246

17.5 真实账号服务器配置246

17.5.1 限制用户列表内的用户访问FTP服务器247

17.5.2 更改FTP服务器默认的端口号248

17.5.3 限制用户访问特定的目录249

17.6 客户端访问FTP服务器方式251

17.6.1 通过Windows客户端访问FTP服务器251

17.6.2 通过Linux客户端访问FTP服务器255

第18章 WWW服务器配置与应用259

18.1 Apache简介260

18.2 安装与启动Apache260

18.3 WWW服务器相关配置262

18.3.1 配置Web目录262

18.3.2 设置路径别名263

18.3.3 访问控制设置264

18.3.4 用户认证设置266

18.4 用户的个人站点配置和管理269

18.5 虚拟主机的配置与使用271

18.5.1 基于IP地址的虚拟主机配置271

18.5.2 基于名称的虚拟主机配置274

18.5.3 动态虚拟主机配置276

18.6 Apache日志管理278

18.6.1 日志滚动的实现280

18.6.2 日志统计分析工具webalizer282

第19章 Squid服务器配置与应用285

19.1 Squid概述286

19.2 Squid.conf文件详解287

19.3 配置Squid Server290

19.3.1 Squid Server配置实例290

19.3.2 建立置换目录291

19.3.3 开启Squid Server291

19.4 代理服务器客户端配置292

19.4.1 在IE浏览器中设置292

19.4.2 在mozilla中设置292

19.5 Squid Server的安全访问设置293

19.5.1 限制内网某些IP通过代理服务器上网294

19.5.2 限制内网某些MAC地址使用代理服务器295

19.5.3 限制内网用户访问某些网站296

19.5.4 限制内网用户下载某些格式的文件297

19.5.5 限制内网用户使用代理服务器的时间297

19.5.6 控制内网用户使用代理服务器的并发连接数298

19.5.7 禁止内网使用QQ聊天298

19.6 Squid透明代理设置298

19.6.1 /etc/squid/squid.conf文件相关配置298

19.6.2 设置iptables299

19.7 提高代理服务器的性能300

19.8 设置代理服务器自动取回数据301

19.8.1 高速取回网站中的数据301

19.8.2 定时从网站中取回数据302

19.9 Squid Server日志管理303

第20章 LDAP服务器配置与应用304

20.1 LDAP简介305

20.1.1 LDAP目录结构305

20.1.2 客户端/服务器模型306

20.1.3 LDAP的使用306

20.1.4 LDAP术语307

20.2 OpenLDAP307

20.2.1 服务器端进程308

20.2.2 OpenLDAP工具308

20.2.3 安装OpenLDAP308

20.2.4 配置slapd文件309

20.2.5 启动slapd311

20.3 配置OpenLDAP客户端311

20.3.1 创建目录项312

20.3.2 搜索、查询以及修改目录313

20.3.3 使用OpenLDAP进行用户认证314

第三篇 Linux高级应用316

第21章 Xinetd网络设置316

21.1 xinetd简介317

21.2 配置xinetd服务器317

21.2.1 xinetd主配置文件317

21.2.2 单个xinetd服务文件319

21.2.3 xinetd的启动和停止320

21.3 允许xinetd连接321

21.3.1 TCP封装器和xinetd321

21.3.2 xinetd的单个访问控制322

第22章 Linux路由器配置324

22.1 路由器概述325

22.2 路由选择原理325

22.3 路由协议326

22.3.1 RIP路由协议326

22.3.2 OSPF路由协议326

22.4 Linux软路由器配置要求327

22.5 配置Linux系统充当静态路由器327

22.6 使用Zebra配置Linux动态路由器330

22.6.1 Zebra相关配置文件331

22.6.2 Zebra的基本配置333

22.6.3 配置基于RIP协议的路由器334

22.6.4 配置基于OSPF协议的路由器339

第23章 Linux防火墙配置342

23.1 Iptables简介343

23.2 Iptables和Ipchains语法比较343

23.3 Iptables语法规则345

23.3.1 表(table)345

23.3.2 命令(command)345

23.3.3 匹配(match)346

23.3.4 目标(target)347

23.3.5 保存规则348

23.3.6 Iptables使用实例348

23.4 配置Iptables包过滤防火墙352

第24章 NAT配置与应用356

24.1 NAT概述357

24.1.1 NAT初识357

24.1.2 NAT的类型358

24.1.3 NAT的功能358

24.1.4 NAT的使用359

24.1.5 NAT规则及语法360

24.1.6 操作实例360

24.2 Linux下NAT配置363

24.2.1 内网和外网IP地址映射363

24.2.2 局域网通过配置NAT上网364

第25章 VPN配置与应用366

25.1 VPN简介367

25.2 VPN的类型367

25.2.1 VPDN(Virtual Private Dial Network)367

25.2.2 Intranet VPN368

25.2.3 Extranet VPN368

25.3 VPN的特点368

25.4 VPN的隧道协议类型369

25.4.1 PPTP/L2TP369

25.4.2 IPSec370

25.4.3 SOCKS v5371

25.5 VPN安装与启动371

25.5.1 安装PPP371

25.5.2 安装pptpd的方法372

25.5.3 相关配置文件372

25.5.4 启动VPN服务命令372

25.6 VPN服务器配置372

25.6.1 启动Linux内核的路由功能372

25.6.2 配置/etc/pptpd.conf文件373

25.6.3 配置/etc/ppp/chap-secrets文件373

25.7 VPN客户端配置373

25.7.1 客户端基本配置373

25.7.2 连接VPN服务器375

第26章 VNC配置与应用376

26.1 VNC简介377

26.2 Linux下配置VNC服务器378

26.3 Linux客户端访问VNC服务器378

26.4 配置Windows客户端访问VNC服务器379

26.5 通过浏览器访问VNC服务器381

第27章 Openssh配置与应用382

27.1 Openssh简介383

27.2 配置Openssh服务器383

27.3 使用ssh远程管理Linux服务器386

27.4 使用PuTTY远程管理Linux系统387

27.4.1 PuTTY简介387

27.4.2 使用PuTTY387

27.5 使用SecureCRT远程管理Linux系统388

27.5.1 SecureCRT简介及安装388

27.5.2 使用SecureCRT 4.1389

第四篇 Linux开发基础391

第28章 shell编程391

28.1 shell简介392

28.2 bash基本命令393

28.3 shell变量类型394

28.3.1 预定义变量394

28.3.2 环境变量395

28.3.3 用户变量396

28.3.4 参数变量396

28.4 shell编程比较语句397

28.4.1 字符串比较397

28.4.2 数值的比较397

28.4.3 逻辑操作397

28.4.4 文件操作398

28.5 控制程序执行流程的语句类型398

28.5.1 if条件语句398

28.5.2 for循环399

28.5.3 while和until循环399

28.5.4 case条件选择400

28.5.5 无条件控制语句break和continue400

28.6 函数400

28.7 运行shell程序的方法401

28.8 信号或中断处理402

28.9 bash shell程序的调试403

第29章 Linux下C语言编程404

29.1 GCC编译器405

29.1.1 GNUC编译器简介405

29.1.2 GCC约定规则405

29.1.3 GCC的基本用法406

29.1.4 GCC的基本选项406

29.1.5 GCC编译程序举例408

29.1.6 GCC的错误类型及对策409

29.2 GNU make410

29.2.1 GNU make简介410

29.2.2 makefile基本结构412

29.2.3 makefile变量412

29.2.4 运行make413

29.3 GDB414

29.3.1 GDB简介414

29.3.2 基本GDB命令414

29.3.3 启动GDB415

29.3.4 GDB调试程序过程416

第五篇 系统安全加固419

第30章 Linux安全设置419

30.1 GRUB与LILO安全设置420

30.2 账号安全设置421

30.2.1 设置默认口令和账号的长度及有效期421

30.2.2 清除空口令的账号422

30.2.3 处理特别账号423

30.3 重要系统文件的安全设置424

30.3.1 权限与文件系统424

30.3.2 设置自动注销账号的登录424

30.3.3 禁止外来ping请求,防止被攻击426

30.3.4 设置文件/etc/host.conf,防止IP欺骗426

30.3.5 禁止任何人su作为root426

30.3.6 禁止使用Ctrl+Alt+Delete重启机器427

30.3.7 截短以前使用的命令列表428

30.4 开启系统服务的安全429

30.4.1 用命令方式检查和关闭开启的服务429

30.4.2 直接修改脚本文件430

30.4.3 使用“服务配置”工具431

30.5 连接服务器时的安全事项431

30.6 关闭易受攻击的端口432

30.7 日志文件的安全436

30.7.1 关注Linux下的日志子系统436

30.7.2 重要的日志文件和命令436

30.8 Linux防火墙设置安全439

30.8.1 Linux防火墙配置439

30.8.2 Selinux策略配置4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