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听音乐 英文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听音乐 英文版
  • (美)罗杰·凯密恩(RogerKamien)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68973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35页
  • 文件大小:164MB
  • 文件页数:469页
  • 主题词:音乐-基本知识-英文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听音乐 英文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要素1

第一节 声音:音高、力度和音色4

音高:声音的高低4

力度6

音色6

聆赏要点、声乐导聆和声音的属性7

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第二幕7

聆赏要点8

艾灵顿和他的爵士乐团,《C-Jam蓝调》8

聆赏要点8

第二节 表演的媒介:人声和乐器9

人声9

乐器10

弦乐器12

木管乐器14

铜管乐器18

打击乐器20

键盘乐器23

电子乐器25

布里顿,《青少年管弦乐入门》27

聆赏要点28

第三节 节奏28

拍点29

节拍30

重音和切分音31

速度31

第四节 记谱法32

记录音高32

记录节奏33

记录无声安静(休止符)34

记录拍子35

总谱35

第五节 旋律37

第六节 和声39

和谐与不和谐39

三和弦39

分解和弦(琶音)40

肖邦,《e小调钢琴前奏曲》40

聆赏要点40

展演观点:钢琴家罗杰·凯密恩演奏肖邦e小调前奏曲41

第七节 调式42

大调音阶42

小调音阶43

调号44

半音阶44

转调44

主调45

第八节 音乐织体45

单声部织体45

复调织体45

主调织体46

改变织体47

比才,《法郎多舞曲》,选自《阿莱城姑娘》组曲二号47

聆赏要点48

第九节 乐曲形式48

建立乐曲形式的技巧49

反复49

对比49

变奏49

乐曲形式的种类49

三段式曲式:ABA49

柴可夫斯基,《牧笛之舞》,选自《胡桃夹子》组曲50

聆赏要点50

两段式曲式:A B51

巴赫,出自e小调鲁特琴组曲的布雷舞曲51

聆赏要点52

聆听乐曲形式52

第十节 音乐风格53

第一部分小结54

第二部分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57

时代年表:中世纪时期(450—1450)58

时代年表:文艺复兴时期(1450—1600)59

中世纪60

文艺复兴62

第一节 中世纪音乐(450-1450)65

格里高利圣歌65

教会调式66

《哈利路亚:我们看到他的荣耀》66

声乐导聆68

希尔德加德·冯·宾根,《继承者》69

声乐导聆70

中世纪世俗音乐70

埃斯坦比71

多声部音乐的发展:奥尔加农72

巴黎圣母院乐派:有量节奏73

14世纪音乐:法国的“新艺术”74

马修74

马修,《自从被你遗忘》74

声乐导聆75

《圣母弥撒曲》75

羔羊颂76

声乐导聆76

展演观点:指挥家安得鲁·帕洛特指挥马修的《圣母弥撒曲》之羔羊颂77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1450-1600)78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特色78

歌词与音乐78

织体79

节奏与旋律79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音乐79

德普瑞与文艺复兴时期经文歌79

德普瑞,《万福玛利亚……圣母玛利亚》80

声乐导聆80

帕勒斯特利纳与文艺复兴时期弥撒曲81

《教皇马尔塞鲁斯弥撒曲》82

《慈悲经》83

声乐导聆83

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音乐84

声乐84

威尔克斯,《当女灶神维斯塔下山时》84

声乐导聆85

文艺复兴鲁特琴歌曲85

道兰德,《流吧,我的眼泪》86

声乐导聆87

器乐87

卡洛贝尔,帕萨梅佐舞曲与嘉拉德舞曲,选自《歌舞女神》,普莱托里乌斯收集整理89

第二部分小结92

第三部分 巴洛克时期97

时代年表:巴洛克时期(1600—1750)98

巴洛克风格(1600—1750)99

第一节 巴洛克音乐(1600-1750)102

巴洛克音乐的特色102

情绪的一致性102

节奏103

旋律103

力度103

织体103

和弦与通奏低音103

歌词与音乐104

巴洛克乐团104

巴洛克时期的乐曲形式105

第二节 音乐在巴洛克时期的社会地位105

第三节 大协奏曲与反复曲式108

巴赫,《D大调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五号108

第一乐章109

聆赏要点110

第四节 赋格曲111

巴赫,《g小调管风琴赋格曲》113

聆赏要点114

第五节 歌剧的要素115

第六节 巴洛克时期的歌剧118

第七节 克劳迪·蒙特威尔第120

《奥菲欧》121

第二幕:吟诵调:《你已死去》122

声乐导聆122

第八节 亨利·普赛尔123

固定低音123

《荻朵和埃涅阿斯》123

第三幕:《荻朵的悲歌》124

声乐导聆124

第九节 巴洛克奏鸣曲125

柯雷利,《a小调第十号三重奏鸣曲》125

《a小调第十号三重奏鸣曲》126

第十节 安东尼·维瓦尔第127

《春》,小提琴与弦乐队协奏曲,选自《四季》127

第一乐章128

聆赏要点128

第二乐章129

第三乐章:《田园之舞》130

展演观点:小提琴家兼指挥家珍妮·拉蒙演奏与指挥维瓦尔第的《春》协奏曲131

第十一节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32

巴赫的音乐133

第十二节 巴洛克组曲133

巴赫,《D大调第三号组曲》134

第一乐章:序曲134

第二乐章:抒情调134

第三乐章:加伏特舞曲135

第四乐章:布雷舞曲135

第五乐章:吉格舞曲135

第十三节 圣歌与教会康塔塔135

教会康塔塔136

巴赫,《醒来吧,一个声音在呼唤》,康塔塔第140号137

第一乐章:合唱团与管弦乐队137

声乐导聆138

第四乐章:男高音圣歌140

声乐导聆140

第七乐章:圣歌141

声乐导聆141

第十四节 清唱剧141

第十五节 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142

亨德尔的音乐142

《弥赛亚》143

《每座山谷都将升起》144

声乐导聆144

《一个婴儿为我们诞生》145

《哈利路亚》合唱146

声乐导聆146

第三部分小结148

第四部分 古典时期151

时代年表:古典时期(1750—1820)152

古典时期(1750—1820)153

第一节 古典风格(1750-1820)156

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特色156

情绪的对比156

节奏156

织体157

旋律157

力度与钢琴157

通奏低音的消失157

古典时期的管弦乐团157

古典曲式158

第二节 古典时期的作曲家、赞助者和群众159

维也纳160

第三节 奏鸣曲式161

呈示部161

发展部162

再现部162

尾声162

莫扎特,《g小调第40号交响曲》163

第一乐章163

聆赏要点164

第四节 主题与变奏曲式165

海顿,《G大调第94号交响曲》(惊愕)166

第二乐章166

聆赏要点166

第五节 小步舞曲与中段168

莫扎特,《小夜曲》168

第三乐章168

聆赏要点169

第六节 回旋曲式169

贝多芬,《c小调弦乐四重奏》170

第四乐章170

聆赏要点170

第七节 古典交响曲171

第八节 古典协奏曲172

第九节 古典室内乐173

第十节 约瑟夫·海顿173

海顿的音乐174

《bE大调小号协奏曲》175

第三乐章175

第十一节 沃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176

莫扎特的音乐177

《唐·璜》178

第一幕:序曲178

声乐导聆179

第一幕:列波雷洛的《花之歌》咏叹调182

《g小调第40号交响曲》183

第一乐章183

第二乐章183

第三乐章184

第四乐章184

《A大调第23号钢琴协奏曲》185

第一乐章185

聆赏要点186

展演观点:钢琴家慕里·普莱亚演奏并指挥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K.488第一乐章188

第十二节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88

贝多芬的音乐190

《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191

第一乐章191

《c小调第五交响曲》193

第一乐章193

聆赏要点194

第二乐章196

聆赏要点196

第三乐章198

第四乐章198

第四部分小结200

第五部分 浪漫时期203

时代年表:浪漫时期(1820—1900)204

浪漫主义(1820—1900)205

第一节 浪漫主义音乐(1820-1900)209

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209

风格的个性化209

富有表现的目的与主题209

民族主义与异国情调210

标题音乐210

富有表现的音色210

丰富的和声211

力度、音高与速度范围的扩展211

曲式:小型作品与大型作品211

第二节 浪漫主义作曲家与他们的听众212

第三节 艺术歌曲215

分节歌曲与通谱体歌曲215

声乐套曲215

第四节 弗朗兹·舒伯特216

舒伯特的音乐216

《魔王》217

声乐导聆218

第五节 罗伯特·舒曼219

舒曼的音乐220

《狂欢节》220

《埃斯特蕾拉》221

《重逢》221

第六节 克拉拉·威克·舒曼222

克拉拉·舒曼的音乐222

《降e小调钢琴浪漫曲》223

聆赏要点224

第七节 弗里德里克·肖邦225

肖邦的音乐225

《bE大调夜曲》225

聆赏要点226

《c小调练习曲》(革命)227

聆赏要点228

《b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228

第八节 弗朗兹·李斯特229

李斯特的音乐230

《f小调超级练习曲》231

第九节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232

门德尔松的音乐233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233

第一乐章233

聆赏要点234

展演观点:小提琴演奏家希拉里·哈恩演奏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64第一乐章236

第二乐章237

第三乐章237

第十节 标题音乐238

第十一节 埃克托·柏辽兹239

柏辽兹的音乐240

《幻想交响曲》240

第四乐章:《断头台进行曲》241

聆赏要点242

第五乐章:《女巫安息日之梦》243

第十二节 19世纪音乐中的民族主义244

斯梅塔那,《穆尔道河》246

聆赏要点246

第十三节 安东尼·德沃夏克248

《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交响曲)248

第一乐章248

聆赏要点249

第十四节 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250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251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252

第十五节 约翰尼斯·勃拉姆斯253

勃拉姆斯的音乐254

《F大调第三交响曲》255

第三乐章255

聆赏要点256

第十六节 朱塞佩·威尔第257

威尔第的音乐258

《弄臣》259

第三幕:《女人皆如此》259

第十七节 乔柯摩·普契尼260

《波希米亚人》260

第一幕:鲁道夫与咪咪的相遇260

声乐导聆262

展演观点:男高音歌唱家鲁奇亚诺·帕瓦罗蒂演唱《波希米亚人》中的鲁道夫266

第十八节 理查德·瓦格纳267

瓦格纳的音乐268

《女武神》268

第一幕:爱之情景(尾声)268

声乐导聆270

第五部分小结274

第六部分 20世纪及其后277

时代年表:20世纪以来(1900—2009)278

20世纪的发展279

第一节 1900-1945年间的音乐风格283

1900-1945年:音乐多样性的年代283

20世纪音乐的特色285

音色285

和声286

传统调性体系的改变287

节奏288

旋律289

第二节 音乐、音乐家与社会的关系290

第三节 印象主义与象征主义292

法国的印象派绘画292

法国象征主义诗歌293

第四节 克劳德·德彪西294

德彪西的音乐295

《牧神午后序曲》296

聆赏要点296

第五节 新古典主义298

第六节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298

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299

《春之祭》300

第一部分:序奏301

第一部分:春的占卜——少男少女之舞301

第一部分:诱拐的仪式302

聆赏要点302

第二部分:献祭之舞304

第七节 表现主义304

第八节 阿诺德·勋伯格305

勋伯格的音乐306

无调性306

十二音系统307

《月迷彼埃罗》308

《醉月》309

声乐导聆310

《一个华沙的幸存者》310

声乐导聆312

第九节 阿尔班·贝尔格313

《伍采克》313

第二幕:第四、第五场景314

第十节 安东·韦伯恩317

韦伯恩的音乐317

五首管弦乐曲317

第三曲318

聆赏要点318

第十一节 贝拉·巴托克318

巴托克的音乐319

管弦乐协奏曲320

第二乐章:《成对的游戏》320

聆赏要点320

第十二节 查尔斯·艾夫斯321

艾夫斯的音乐322

《康乃狄克州莱丁的普特南露营区》,选自《新英格兰三地》322

第十三节 乔治·格什温324

《蓝色狂想曲》325

第十四节 威廉·格兰特·斯蒂尔326

《非裔美籍交响曲》327

第三乐章327

聆赏要点328

第十五节 艾伦·柯普兰329

《阿帕拉契亚之春》330

第七段:《简单的赠与》的主题与变奏331

聆赏要点332

第十六节 阿尔伯托·希纳斯特拉333

《牧场芭蕾组曲》334

《终曲:马拉波》334

聆赏要点334

展演观点古斯塔夫·杜达梅尔指挥希纳斯特拉的《牧场芭蕾组曲》之《终曲:马拉波》336

第十七节 1945年以来的音乐风格337

1945年以后的音乐特点337

十二音系统使用的增多337

十二音系统的延伸:序列主义339

机遇音乐339

极简主义音乐340

音乐的引用341

调性的回归342

电子音乐343

“声音的解放”343

混合媒介346

节奏与曲式346

第十八节 1945年以来的音乐:五首代表作346

凯奇,为预置钢琴而作的《奏鸣曲与间奏曲》346

第二奏鸣曲348

瓦雷兹,《电子音诗》348

聆赏要点349

兹微里希,《大协奏曲1985》350

第一乐章350

聆赏要点350

亚当斯,《快速机器的短暂骑乘》351

聆赏要点352

艾略特·卡特,《碎片》352

聆赏要点354

第十九节 爵士乐355

社会中的爵士乐356

爵士乐的起源356

拉格泰姆357

蓝调357

贝茜·史密斯,《迷失蓝调》358

声乐导聆360

展演观点:蓝调歌手贝茜·史密斯演唱《迷失蓝调》361

爵士乐的要素361

音色361

即兴演奏362

节奏、旋律与和声363

爵士乐的风格363

新奥尔良风格363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与他的热门五人组,《更加狂热》364

聆赏要点364

摇摆乐365

比巴普366

查理·帕克,《KoKo》367

酷爵士368

自由爵士368

爵士摇滚(融合风)368

麦尔斯·戴维斯,《麦尔斯摒斥巫术》368

第十九节 音乐剧与电影音乐370

音乐剧场370

音乐剧的要素370

音乐剧的发展370

里奥纳多·伯恩斯坦371

《西区故事》372

《美洲》373

重唱曲《今夜》374

聆赏要点375

电影音乐375

早期的电影音乐375

电影音乐的功能和风格376

电影音乐的制作376

音乐与影像376

赫尔曼,《迷魂记》(由希区柯克执导,1958)377

塔楼场景(片段)377

第二十节 摇滚乐378

摇滚乐的发展378

展演观点:卡洛斯·桑塔纳380

摇滚乐的要素383

音色383

节奏384

曲式、旋律与和声385

披头士,《佩珀军士之孤心俱乐部乐队》385

第六部分小结386

第七部分 非西方音乐389

非西方音乐的多样性390

第一节 非西方文化中的音乐391

非西方音乐的特点391

口述传统391

即兴演奏391

声乐391

乐器391

旋律、节奏与织体392

非西方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交流互动392

第二节 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音乐393

非洲社会中的音乐393

非洲音乐的要素394

节奏与打击乐器394

声乐394

织体395

非洲的乐器395

体鸣乐器395

膜鸣乐器395

气鸣及弦鸣乐器396

欧姆谱396

聆赏要点398

第三节 印度古典音乐398

演奏者398

即兴演奏399

印度古典音乐的要素399

旋律结构:拉格399

节奏结构:塔拉400

乐器400

香卡,《玛如—比哈格》401

展演观点:西塔琴演奏家拉维·香卡演奏《玛如—比哈格》403

第七部分小结404

重要词汇406

致谢416

图片版权417

索引4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