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 陈德华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442224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47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70页
  • 主题词:中小学-教学心理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学要有大视野1

第一节 跳出教学看教学1

一、跳出学科看学科4

二、跳出教材看教材6

三、跳出课堂看课堂7

四、跳出自我看自我9

第二节 教学不仅仅是技术11

一、教学不是单纯的技术行为11

(一)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12

(二)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13

二、教学与心理密不可分15

(一)教学活动心理要素分析17

(二)心理过程介入教学过程22

第三节 心理效应关联教学效益30

一、心理效应界说30

(一)什么是心理效应30

(二)心理效应的主客观存在31

二、从教学目标看心理目标33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体现认知心理目标34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体现行为心理目标35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现个性心理目标35

三、教学质量与心理素质提升37

(一)心理因素关联课堂效率37

(二)力求教学与心理俱进40

第二章 师生关系与心理效应43

第一节 正确认识你自己43

一、正确进行自我定位43

(一)端正角色认识——角色效应43

(二)建构开放系统——“熟人链效应”48

(三)了解你自己——“苏东坡效应”50

二、因学生发展而发展51

(一)“投桃”与“报李”——感情投资效应52

(二)优生成就名师——“拱道效应”55

(三)更新师生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角色效应57

三、发挥榜样的作用59

(一)用角色规范“导演”角色行为——“答布效应”59

(二)勇于自我暴露——“名片效应”62

(三)为学生做出样子——“权威效应”65

第二节 正确认识和对待你的学生68

一、理解与认同68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自己人效应”68

(二)尊重学生的需要——“南风效应”72

(三)甘为学生人梯——“贝尔纳效应”75

二、期望与鼓励77

(一)注重启发与唤醒——暗示效应77

(二)多从正面激励——“保龄球效应”80

(三)适当运用批评——“负激励效应”81

三、引导主体自觉83

(一)变堵为疏——“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83

(二)唤醒主体意识——避免“责任分散效应”85

(三)适度要求、逐步提高——“篮球架效应”86

第三节 充分发挥团队功能89

一、让师生成为合作伙伴89

(一)和学生成为朋友——“心理相容效应”89

(二)善于取长补短——“链状效应”91

(三)保持适度紧张——“鲶鱼效应”93

二、追求尽可能大的整体效能94

(一)力求整体优化——“米格-25效应”95

(二)鼓励团队成员自我表现——“观众效应”96

(三)“适应”与“获得”——“自适应效应”与“第二获得效应”101

第三章 教学策略与心理效应107

第一节 变重视“教”为更重视“学”107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107

(一)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促进学生学习的“角色效应”108

(二)获取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反馈效应111

二、注重因材施教113

(一)了解学生类型——差异效应113

(二)信任促进迁移——信任效应120

第二节 让学生自主学习121

一、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122

(一)让学生随时掌握学习“行情”——教师教学信息传递中的“反馈效应”122

(二)发挥教师评语的导向功能——评语指导中的“反馈效应”125

二、引导学生学有主见128

(一)鼓励独立见解——利用积极的“从众效应”128

(二)确立个人稳定区——自动力效应131

第三节 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135

一、尊重个性135

(一)正确运用标准——投射效应135

(二)逆反中求成功——禁果效应138

二、调节情绪140

(一)释放学生的情绪——“霍桑效应”140

(二)激发学生对不感兴趣学科的兴趣——移情效应145

三、改进方法147

(一)学习的组织形式可以不拘一格——群体效应148

(二)“陷阱”中包含收获——“接种效应”151

(三)将问题暂时搁置也是一种教学机智——“酝酿效应”153

第四章 教学设计中的心理效应155

第一节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155

一、利用已有知识155

(一)旧知引入新知——比较效应156

(二)让知识形成体系——板块效应159

(三)注重学科特点——不同学科在教学中的“差异效应”161

二、生活情境再现162

(一)提倡健康的模仿——避免模仿中的“茹尔丹效应”163

(二)贴近生活现实——近体效应166

(三)感受丰富的外界环境——避免“感觉剥夺效应”170

第二节 绘好施教“蓝图”171

一、在备课上多下功夫171

(一)好课从备课起步——“预热效应”与“先行组织者效应”171

(二)合理分配任务——“林格尔曼效应”175

(三)细节决定成败——“蝴蝶效应”177

二、发挥群体优势179

(一)提倡同伴互助——“关系场效应”179

(二)重视专家引领——教师群体中的“鲶鱼效应”184

(三)科学分权赋权——教学权力分配中的“权威效应”185

第三节 完善上课“框架”189

一、方案选优189

(一)从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提倡集思广益式的从众效应190

(二)力求方案最优——“迷宫效应”191

(三)留有选择余地——“霍布森选择效应”193

二、稳中求变195

(一)预设与生成结合——“飞行效应”195

(二)全局与局部整合——框架效应197

(三)把握好教学的“黄金位置”——首因效应199

第五章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效应203

第一节 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学习203

一、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203

(一)增强教学引力——“海潮效应”204

(二)鼓励求异思维——负诱导效应205

(三)对“错误”慎用重复——负强化效应207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208

(一)正确把握学习的“度”——过度学习效应209

(二)有效调控学生的心理流向——“关键点效应”211

(三)保持适度的心理张力——“蔡加尼克效应”220

三、循循善诱,逐步推进222

(一)渐变以求适应——“隧道效应”223

(二)大则大成,小则小成——成败效应225

(三)创造“柳暗花明”的境界——“瓶颈效应”与“东风效应”227

第二节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的心理发展231

一、给予学生“心理支撑”231

(一)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皮格马利翁效应”231

(二)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中的自制力——延迟满足效应232

(三)宽容学生的瞬间“失忆”——“卡壳效应”234

二、避免各种消极影响237

(一)让学生跳出书上的框框——定势效应237

(二)防止学习内容在头脑中“打架”——“斯特鲁普效应”240

(三)有效利用“共同要素”——迁移效应242

三、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245

(一)“七嘴八舌”不见得不好——群言效应245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情绪效应247

(三)增强课堂表演力——“狐狸博士效应”250

第三节 让课堂教学充满艺术魅力252

一、锤炼教学语言252

(一)语言在于妙用——“沉锚效应”252

(二)呈现语言变式与特例——克服固化性思维模式所导致的“定势效应”256

(三)用身体语言说话——温馨效应260

二、善用教学机智264

(一)半途而止也是一种讲课艺术——记忆过程中的“蔡加尼克效应”264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等待效应”266

(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空白效应”268

三、注意扬长避短269

(一)蝴蝶、马嘉鱼的启示——克服习惯性行为模式所导致的“定势效应”269

(二)不当讲解越多学生越不愿听——“超限效应”270

(三)学生最反感“拖堂”——“飞镖效应”272

第六章 课外辅导中的心理效应275

第一节 从学生实际出发275

一、因人制宜275

(一)为学生准备“睡袍”——“狄德罗效应”276

(二)发现特长——“瓦拉赫效应”277

(三)协调人际环境——“邻里效应”278

二、因事制宜280

(一)低起点低要求出发——“门槛效应”281

(二)高要求开始——“拆屋效应”283

(三)激发内部动因——“过度理由效应”284

第二节 讲究时空与效益286

一、合理安排辅导时空286

(一)课表中文理学科穿插编排——“雷斯托夫效应”286

(二)休假后学习效果暂时性欠佳——“月曜效应”288

(三)培养课外学习兴趣——克服“心厌效应”290

二、努力提高记忆效率294

(一)组块学习——“意义性效应”294

(二)组块联系——“创克效应”295

(三)编码联想——“培哥效应”297

第三节 从“抑制”中“唤醒”299

一、以情感投入解除“抑制”299

(一)在爱中调动激情——课外辅导更需“移情效应”299

(二)在爱中建立期望——课外辅导呼唤“皮格马利翁效应”300

(三)在爱中身体力行——情感效应302

二、以“自我解放”促进“唤醒”304

(一)勿做“套中人”——冲破“自限效应”304

(二)学会果断决策——避免“布里丹毛驴效应”307

(三)注重正面激励——“德西效应”与“奖惩效应”310

第七章 教学评价中的心理效应313

第一节 坚持客观公正的评价观313

一、客观评价教师的“教”313

(一)“名副其实”才是真——名人效应313

(二)切勿文过饰非——“合法化效应”315

(三)注重形象建设——“门面效应”317

二、正确评价学生的“学”319

(一)“鸟枪”可以“换炮”——“成见效应”319

(二)奇迹在期望中诞生——“安慰剂效应”321

(三)避免“明星”成为“流星”——“乡村维纳斯效应”323

第二节 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324

一、坚持以正面激励为主324

(一)正确引导学生的“自我印象管理”——“标签效应”与“破窗效应”324

(二)“一俊”与“百丑”——“晕轮效应”326

(三)克服极端化倾向——“马太效应”333

二、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表现335

(一)引导学生自我认识——“巴纳姆效应”335

(二)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摩西奶奶效应”336

(三)让“亮点”亮起来——在个性化评价中注重“瓦拉赫效应”339

三、尽力消除评价误差340

(一)提倡适度激励——“比马龙效应”340

(二)正确运用褒贬策略——“增减效应”343

(三)防止折中主义——“趋中效应”345

主要参考文献34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