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技术创新主体的柔性激励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田富俊著 著
- 出版社: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56741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73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294页
- 主题词:企业管理-技术革新-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技术创新主体的柔性激励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选题依据和问题提出1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8
一、研究目的8
二、研究意义10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2
一、国外关于技术创新主体激励与柔性激励的已有研究12
二、国内关于技术创新主体激励与柔性激励的已有研究20
三、关于国内外已有研究的评述28
第四节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30
一、基本思路30
二、研究方法32
第五节 创新之处32
第二章 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主体的解析34
第一节 作为过程的技术创新34
一、对技术创新概念的不同理解34
二、技术创新过程及其阶段性划分37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过程管理43
一、技术创新的颠覆性与连续性44
二、从R&D到创新产品的转化45
三、技术创新的主要趋势与策略选择48
四、技术创新的过程整合55
第三节 技术创新主体的规定解析57
第四节 技术创新的组织形态与团队特性59
一、技术创新组织的基本形态60
二、核心团队的架构64
三、技术创新组织的团队特性66
第三章 技术创新主体柔性激励的基本内涵71
第一节 柔性概念的提出与柔性激励的内涵71
一、柔性概念的提出与柔性管理71
二、柔性激励的基本内涵80
第二节 技术创新主体柔性激励的特征83
一、激励物的可选性84
二、激励物的多样性84
三、激励物的差异性85
四、激励过程的动态性86
五、激励过程的协同性86
第四章 技术创新主体的角色与行为特性88
第一节 创新决策主体的角色与特性88
一、创新决策主体与技术创新活动88
二、创新决策主体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92
三、创新决策主体活动的风险性95
四、创新决策主体活动的行为特性97
第二节 创新R&D主体的角色与特性99
一、创新R&D主体与创新活动99
二、创新R&D主体的R&D活动范围102
三、创新R&D主体的特性分析105
第三节 生产技术创新主体的角色与特性109
一、企业生产系统中的生产技术人员109
二、生产技术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111
三、生产技术创新主体的特性分析116
四、生产技术创新主体的培养困境与出路121
第四节 市场创新主体的角色与特性124
一、市场创新与市场创新风险125
二、市场创新主体的构成133
三、市场创新主体的特性分析134
第五节 管理创新主体的角色与特性136
一、管理创新主体与技术创新活动137
二、管理创新主体及其构成143
三、管理创新主体的特性分析146
第五章 技术创新主体柔性激励的动因与理论基础150
第一节 技术创新主体柔性激励的动因150
一、技术创新主体的层次性151
二、技术创新知识的流动性152
三、技术创新平台的共享性153
四、技术创新环境的复杂性154
五、技术创新过程的协同性155
第二节 技术创新主体柔性激励的理论基础156
一、需要层次理论157
二、双因素理论159
三、成就需要激励理论161
四、期望理论162
五、公平理论164
六、团队合作理论165
第六章 技术创新主体的柔性激励措施169
第一节 创新决策主体的柔性激励170
一、适当拉大企业经营者同员工的薪酬差距171
二、多方面满足企业经营者的社会性需要174
三、适度延长企业经营者聘用合约的期限176
四、“强制”安排企业经营者定期进行带薪休假176
第二节 创新R&D主体的柔性激励177
一、重视对研发主体的“大团队激励”179
二、形成研发主体晋升的双梯阶机制182
三、建立部门间人员流动与沟通机制184
四、创建条件优越的工作环境187
第三节 生产技术创新主体的柔性激励192
一、建立与创新产品收益相挂钩的绩效考核机制193
二、实施基于技术成果的职称评审和成果命名制度196
三、延长生产技术创新主体的合同年限198
第四节 市场创新主体的柔性激励199
一、建立基于绩效管理的经济回报与职务晋升机制200
二、完善培训机制,提供各种学习机会204
三、加大企业宣传,提高企业影响力204
第五节 管理创新主体的柔性激励205
一、创建多种的晋升通道206
二、实行适度授权209
三、宣传企业形象与品牌塑造210
四、建立一种长效的培训机制211
第六节 案例分析:惠普的个性化激励212
第七章 技术创新主体柔性激励的协同216
第一节 不同阶段创新主体的行为特性对比216
一、创新决策主体:基于社会性需要满足的创业者217
二、创新R&D主体:具有知识型员工特性的团队协作者217
三、生产技术创新主体:注重工作细节的制度服从者218
四、市场创新主体:追求短期经济回报的风险偏好者218
五、管理创新主体:呈现强烈职务晋升需求的企业忠诚者219
第二节 技术创新主体间的协同作用220
一、协同的基本内涵221
二、协同效应产生的机理224
三、技术创新主体间的协同作用226
第三节 走向技术创新主体柔性激励的协同230
一、组织管理中的“管道效应”230
二、技术创新主体柔性激励的协同模型235
三、构建技术创新主体柔性激励协同效应的文化环境239
第四节 案例分析:中国网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变革243
一、公司简介及其技术创新工作开展情况244
二、激励机制变革前存在的问题245
三、激励机制的变革及其成效246
四、激励机制变革方案的简要评析249
第八章 结论251
参考文献255
后记272
热门推荐
- 2996502.html
- 547402.html
- 3700847.html
- 2522816.html
- 2919710.html
- 100870.html
- 165864.html
- 2017411.html
- 3900594.html
- 13710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67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348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31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44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944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153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671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22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74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57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