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教育社会学:连续与断裂的学术历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教育社会学:连续与断裂的学术历程
  • 杨昌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44192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257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77页
  • 主题词:教育社会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教育社会学:连续与断裂的学术历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一 叶 澜1

第一章 导论:对“新”教育社会学的学派认定1

序二 张人杰3

一 范式与科学共同体、学派的基本关系3

1.范式的基本涵义3

2.范式与科学发展7

3.范式与科学共同体、学派的分类8

二 教育社会学传统中几次重大的范式转向11

1.教育社会学的“前范式”时期12

2.“规范性范式”时期14

3.“证验性范式”时期15

4.范式竞争时期16

三 “新”教育社会学学派认定的几种见解18

1.把“新”教育社会学归入解释论范式19

2.把“新”教育社会学归入互动理论21

3.把“新”教育社会学归入社会行动视角22

4.把“新”教育社会学归入社会变革理论24

四 概念变迁视界中的“新”教育社会学26

1.“新方向”与“再生产”、“抵制”的连续性26

2.“新方向”与“批判教育学”的连续性28

五 建构一个范式三维框架的尝试30

1.研究范式31

2.理论范式32

3.哲学范式35

第二章 “新”教育社会学产生的动因38

一 “新”教育社会学产生的社会动因39

1.“新左派”运动为“新”教育社会学的产生拉开了序幕39

2.“新”教育社会学对“新左派”运动的继承45

二 “新”教育社会产生的学术动因49

1.“旧”教育社会学的式微49

2.“新”社会学为“新”教育社会学提供了理论资源52

3.教育论争焦点转向课程所起的推动作用53

4.对三大经典传统的继承57

5.吸收知识社会学的营养62

6.“新”教育社会学产生前自己的学术积累66

7.几种学术传统的融合的推动71

第三章 “新方向”之“新”: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74

一 “新方向”的研究对象75

1.教育知识社会学实现了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转向75

2.“新”教育社会学教育知识社会学的主要新观点78

3.课堂社会学研究为教育社会学增加了一个重要领域81

4.课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新观点82

二 “新方向”的研究方法85

1.“新方法”是对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86

2.对解释学的借鉴90

3.对互动论的借鉴94

4.对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研究的借鉴96

5.对人类学研究的借签99

6.“新方法”改变了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传统102

第四章 “再生产”: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的形成106

一 “新方向”转向马克思主义107

1.“新方向”转向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推进107

2.“新”马克思主义对“新方向”转向的影响109

3.对“新方向”自身缺陷的超越111

二 “经济再生产模式”115

1.“经济再生产理论”的理论基础116

2.“对应理论”的要义117

3.对隐蔽课程的研究拓展了人们的视野119

三 “文化再生产模式”122

1.“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早期成果123

2.“文化资本”的要义124

3.语言与再生产129

四 “霸权国家再生产模式”132

1.“霸权国家再生产模式”的理论基础132

2.国家影响知识的生产和传递134

第五章 “抵制”:马克思冲突概念的体现137

一 能动的早期“抵制理论”138

1.早期“抵制理论”与“新方向”的连续139

2.现代文化研究中心与早期“抵制理论”140

3.抵制的亚文化142

1.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批评与反思145

二 在批评和反思“再生产”中转向145

2.对“经济再生产理论”的批判与反思147

3.对“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批评与反思150

4.对“国家霸权再生产理论”的批评与反思153

三 新马克思主义的“抵制理论”155

1.抵制论者的马克思主义认同感155

2.对早期“抵制理论”的批评与提升157

3.追求解放的理论旨趣160

第六章 “批判”:一种激进的后现代范式167

一 “批判教育学”的孕育与流行168

1.“批判教育学”的学术渊源168

2.从“批判教育理论”中崛起176

3.在“后现代”语境中崛起184

二 “批判教育学”的追求与方略189

1.以健全人格为基础的解放理念190

2.创建一种新的大众教育哲学193

3.创造一种新的语言197

4.重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199

5.赋予变革性知识分子历史使命202

第七章 “新”教育社会学衰退的动因207

一 社会大环境的制约207

1.社会政治氛围的影响207

2.经济危机的影响209

二 教育领域“左”、“右”势力的制衡与重组211

1.“新左派”教育运动的失势211

2.“新右派”教育运动的复活213

三 “新”教育社会学的力量分化与消解215

1.基本概念的变迁导致学派的分化216

2.“激进”色彩的减弱217

3.对“马克思主义”态度上的变化220

第八章 结语:“新”教育社会学的现状、前景与启示223

一 “新”教育社会学的现状与前景223

1.“新”教育社会学在范式多元竞争中挣扎224

2.教育的意识形态和理念之争更趋激烈226

二 从“新”教育社会学看我国教育研究232

1.时代需要多学派232

2.以学术为基础的论争235

3.教育学实践的向度236

参考文献240

索引246

后记252

英文目录2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