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瞿晓琳编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85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3
一、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23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民生的思想23
(二)文化底蕴:对中国传统民生思想的扬弃35
(三)历史镜鉴: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实践的成功与失误39
(四)现实要求:改善中国民生的迫切需要44
(五)他国之鉴: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类型国家在改善民生上的经验教训46
二、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51
(一)改善民生的初步思考52
(二)“小康”概念和建设“小康社会”民生目标的提出54
(三)改善民生思想的形成56
(四)改善民生思想的继续发展59
第二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基础理论61
一、认识基础:“历史是人民创造的”61
(一)邓小平关于“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的论述62
(二)以“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唯物史观为指导,改善民生65
二、理论前提:社会主义本质论67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与概括68
(二)以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指导,改善民生72
三、立足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7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77
(二)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改善民生79
第三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81
一、“为人民造福”:改善民生的出发点81
(一)“为人民造福”的内涵81
(二)为人民造福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84
(三)不断克服损害人民福利的各种错误88
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改善民生的直接目标91
(一)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91
(二)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的伟大使命96
三、“三个有利于”:改善民生的判断标准98
(一)“三个有利于”是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99
(二)“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判断民生改善成效的重要标准101
第四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根本路径102
一、物质基础:发展生产力102
(一)改善民生,必须发展生产力102
(二)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民生105
二、根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06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改善民生的根本路线106
(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118
三、根本途径:改革119
(一)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119
(二)改革是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121
第五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方针政策124
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124
(一)“部分先富”思想的提出及其必然性125
(二)“部分先富”的本质规定性128
(三)“部分先富”的帮扶效应与作用130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31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131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建立对于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135
三、扶贫开发137
(一)消除贫困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工作137
(二)邓小平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对策141
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满足人民基本的政治需求143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144
(二)满足人民群众最直接的政治需求147
五、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153
(一)“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153
(二)满足人民提升自身道德水平的需要154
(三)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160
(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的文化和艺术爱好166
第六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制度保障171
一、改善民生的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与按劳分配为主体171
(一)在当代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改善民生172
(二)建立有利于民生改善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178
(三)克服平均主义和防止两极分化188
二、改善民生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1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1
(二)改善民生,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3
三、改善民生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
(一)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96
(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9
四、改善民生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202
(一)党的领导的本质内容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203
(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改善民生的核心力量207
第七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方法论原则——统筹兼顾212
一、邓小平关于统筹兼顾的基本思想212
(一)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经验和一贯的战略方针212
(二)新时期邓小平关于统筹兼顾的基本思想215
二、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中所体现的统筹兼顾原则218
(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218
(二)正确处理人民生活与经济建设的关系224
(三)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226
(四)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234
第八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的特点与历史地位238
一、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的特点238
(一)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而展开238
(二)以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为立足点240
(三)以人民的物质生活状况的改善为侧重点242
(四)以农民生存状况的改善为突破口242
(五)具有鲜明的世界视角244
(六)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246
二、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的历史地位248
(一)邓小平理论不可或缺的部分248
(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生活的理论251
(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54
(四)开辟了新时期改善民生的新道路256
(五)提供了发展中国家改善民生的新思路259
结语:改善民生,任重而道远263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263
(一)教育事业发展严重滞后263
(二)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64
(三)分配不公问题突出264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265
(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265
(六)公共安全问题严重266
二、改善民生任重而道远267
(一)政治制度安排的缺陷问题267
(二)公民政治参与的缺失问题268
(三)财政支出安排的缺陷问题268
(四)社会政策的滞后问题269
三、改善民生的希望所在269
(一)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是解决当前民生问题的关键270
(二)完善各项制度建设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保障276
(三)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条件277
(四)各界共识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保证277
参考文献279
后记284
热门推荐
- 3126950.html
- 3598426.html
- 2093049.html
- 804822.html
- 3619500.html
- 800078.html
- 1004592.html
- 3891849.html
- 2114374.html
- 5123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282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359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339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805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357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51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357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374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501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28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