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微生物学检验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微生物学检验 第2版
  • 刘运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5353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06页
  • 文件大小:141MB
  • 文件页数:52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微生物学检验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1

二、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2

三、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5

第一篇 细菌学总论7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7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7

一、细菌的大小7

二、细菌的形态7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8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8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11

第三节 细菌的L型14

一、生物学特性14

二、L型的诱导与回复16

三、L型的致病性16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17

第一节 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17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17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18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18

一、细菌的营养18

二、细菌的营养类型19

三、细菌的能量来源20

四、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20

五、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21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22

一、细菌的分解代谢22

二、细菌的合成代谢23

第三章 细菌的分布24

第一节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24

一、土壤中的细菌24

二、水中的细菌24

三、空气中的细菌25

第二节 细菌在人体的分布25

一、人体正常菌群25

二、生态失调及菌群失调症26

第四章 外界因素对细菌影响28

第一节 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28

一、温度28

二、紫外线及电离辐射29

三、超声波30

四、过滤30

第二节 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30

一、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30

二、常用消毒剂种类31

三、影响因素32

四、消毒灭菌效果检测32

第三节 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33

一、噬菌体33

二、细菌素36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37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37

一、形态变异37

二、结构变异37

三、菌落变异38

四、毒力变异38

五、酶活性变异38

六、耐药性变异38

第二节 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39

一、细菌染色体39

二、质粒39

三、转位因子40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机制40

一、基因突变与损伤后修复41

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42

第四节 细菌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47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49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49

一、细菌的毒力49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52

三、细菌的侵入门户与感染途径52

四、感染的来源53

五、感染的类型53

第二节 机体的抗菌免疫54

一、非特异性免疫55

二、特异性免疫56

第三节 医院感染57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和流行病学57

二、医院感染监测的微生物学检验和质控59

三、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及诊断标准60

四、医院感染的控制61

第七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63

第一节 细菌的分类单位、分类系统和命名63

一、细菌的分类单位63

二、细菌的命名63

三、细菌的分类系统64

第二节 细菌的分类方法68

一、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分类法69

二、遗传学分类法69

第二篇 细菌检验的基本技术第八章 细菌形态学检查71

第一节 显微镜71

第二节 不染色标本的检查72

第三节 染色标本的检查72

一、常用染料73

二、细菌染色的一般程序73

三、常用的细菌染色法74

第九章 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77

第一节 培养基77

一、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77

二、培养基的分类79

三、培养基的制备80

第二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83

一、无菌技术83

二、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方法84

三、细菌的培养方法88

四、细菌的生长现象88

第十章 细菌的生物化学试验90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代谢试验91

一、糖(醇、苷)类发酵试验91

二、葡萄糖的氧化/发酵试验91

三、β-半乳糖苷酶试验92

四、七叶苷水解试验92

五、甲基红试验93

六、VP试验93

第二节 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试验94

一、吲哚试验94

二、硫化氢试验94

三、尿素酶试验94

四、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95

五、氨基酸脱羧酶试验95

第三节 碳源利用试验96

第四节 呼吸酶类试验96

一、细胞色素氧化酶试验96

二、过氧化氢酶试验96

三、硝酸盐还原试验97

第五节 其他生化试验97

一、凝固酶试验97

二、卵磷脂酶试验98

三、DNA酶试验98

四、胆汁溶菌试验98

五、CAMP试验99

六、氢氧化钾拉丝试验100

第六节 鉴定细菌用的药物敏感试验100

一、杆菌肽试验100

二、奥普托欣试验100

三、O/129抑菌试验101

第七节 复合生化试验101

一、克氏双糖铁或三糖铁琼脂培养基试验101

二、动力靛基质尿素酶试验102

第十一章 血清学试验104

第一节 血清学鉴定104

一、诊断血清104

二、鉴定细菌的血清学试验主要类型104

第二节 血清学诊断106

第十二章 动物实验108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分类和选择108

一、实验动物的分类108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109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接种途径和方法110

一、接种前的准备110

二、接种途径和方法110

三、接种后的观察与解剖111

第三节 常见细菌性疾病动物接种的鉴别诊断112

第四节 动物采血法113

一、心脏采血法113

二、静脉采血法113

三、颈动脉采血法114

第十三章 菌种保存与管理115

第一节 菌种保存115

一、保存菌种的目的115

二、菌种保存的方法115

三、防止菌种变异的措施118

第二节 菌种保管118

一、保管规则和制度118

二、菌种保藏机构119

三、菌种的分类119

第十四章 细菌检验的自动化、微型化设备和新技术121

第一节 自动血液培养检测和分析系统121

一、BacT/Alert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121

二、BACTECTM9000系列122

第二节 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123

一、MicroScan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123

二、VITE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125

三、PHOENIXTM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126

第三节 微生物数码分类鉴定系统127

第十五章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129

第一节 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药物敏感试验129

一、扩散法(K-B法)129

二、稀释法135

三、药敏试验的抗菌药物选择143

第二节 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143

一、绝对浓度法143

二、1%溶血液体培养基快速法147

第三节 厌氧菌的药物敏感试验148

一、稀释法148

二、琼脂稀释法150

第四节 真菌的药物敏感试验150

一、液体培养基稀释法150

二、琼脂斜面法151

第十六章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及实验室安全防护152

第一节 室内质量控制152

一、对实验室人员的要求152

二、实验室手册152

三、常用仪器设备的监控153

四、培养基的质量控制154

五、试剂、染色液及抗血清的质量控制156

六、质控标准菌株157

第二节 室间质量评价159

一、机构设置及作用159

二、评价方法159

第三节 实验室安全防护160

一、实验室安全守则160

二、临床标本及菌种等操作防护原则160

第三篇 细菌学各论及检验第十七章 病原性球菌及检验163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163

一、生物学特性163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164

三、微生物学检验165

第二节 链球菌属167

一、链球菌167

二、肺炎链球菌171

第三节 肠球菌属173

一、生物学特性173

二、致病性173

三、微生物学检验174

第四节 奈瑟菌属176

一、脑膜炎奈瑟菌176

二、淋病奈瑟菌178

第五节 卡他布兰汉菌179

一、生物学特性179

二、致病性180

三、微生物学检验180

第十八章 肠道杆菌182

第一节 概述182

第二节 埃希菌属184

一、生物学性状18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85

三、微生物学检验188

第三节 志贺菌属190

一、生物学性状19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91

三、微生物学检验192

第四节 沙门菌属194

一、生物学性状19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96

三、微生物学检验198

第五节 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及摩根菌属200

一、生物学性状201

二、致病性202

三、微生物学检验202

第六节 耶尔森菌属203

一、鼠疫耶尔森菌203

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205

第七节 肠杆菌科其他菌属206

一、枸橼酸杆菌属206

二、克雷伯菌属207

三、肠杆菌属208

四、沙雷菌属208

第十九章 弧菌科及检验210

第一节 弧菌属210

一、霍乱弧菌211

二、副溶血性弧菌216

第二节 气单胞菌属与邻单胞菌属218

一、气单胞菌属218

二、邻单胞菌属220

第二十章 弯曲菌属和幽门螺杆菌及检验222

第一节 弯曲菌属222

一、生物学性状22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24

三、微生物学检验224

第二节 幽门螺杆菌225

一、生物学性状225

二、致病性226

三、微生物学检验226

第二十一章 非发酵菌及检验228

第一节 概述228

第二节 假单胞菌属228

一、铜绿假单胞菌230

二、其他假单胞菌232

第三节 不动杆菌属233

第四节 产碱杆菌属235

第五节 莫拉菌属236

第六节 黄杆菌属237

第二十二章 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及检验239

第一节 嗜血杆菌属239

一、流感嗜血杆菌239

二、其他嗜血杆菌242

第二节 鲍特菌属243

一、百日咳鲍特菌243

二、副百日咳鲍特菌245

三、支气管败血鲍特菌245

第三节 军团菌属246

第四节 布鲁菌属248

第二十三章 需氧革兰阳性杆菌及检验252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252

一、白喉棒状杆菌252

二、其他棒状杆菌256

第二节 需氧芽胞杆菌属257

一、炭疽芽胞杆菌257

二、蜡样芽胞杆菌262

第三节 产单核李斯特菌264

第四节 红斑丹毒丝菌266

第五节 阴道加特纳菌267

第二十四章 分枝杆菌属及检验271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271

一、生物学性状27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73

三、微生物学检验275

四、防治原则278

第二节 非典型分枝杆菌278

一、堪萨斯分枝杆菌278

二、海分枝杆菌278

三、瘰疬分枝杆菌279

四、戈登分枝杆菌279

五、鸟复合分枝杆菌279

六、蟾分枝杆菌280

七、龟与脓肿分枝杆菌280

八、偶发分枝杆菌280

九、耻垢分枝杆菌280

第三节 分枝杆菌鉴定281

一、初步鉴定试验281

二、生化反应281

三、其他鉴定试验284

第四节 麻风分枝杆菌285

一、生物学特性28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85

三、微生物学检查286

四、防治原则286

第二十五章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287

第一节 概述287

第二节 厌氧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验290

第三节 厌氧芽胞梭菌297

一、破伤风梭菌297

二、产气荚膜梭菌299

三、肉毒梭菌301

四、艰难梭菌304

第四节 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305

一、类杆菌属305

二、普雷沃菌属307

三、紫单胞菌属308

四、梭杆菌属308

第五节 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310

一、丙酸杆菌属310

二、优杆菌属311

三、乳杆菌属312

四、双歧杆菌属312

五、放线菌属313

六、蛛网菌属314

第六节 厌氧性球菌314

一、消化球菌属314

二、消化链球菌属315

三、韦荣球菌属316

第二十六章 衣原体及检验318

第一节 概述318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衣原体321

一、沙眼衣原体321

二、鹦鹉热衣原体322

三、肺炎衣原体322

第三节 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验323

第二十七章 立克次体及检验326

第一节 概述326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329

一、普氏立克次体329

二、莫氏立克次体330

三、恙虫病立克次体330

四、Q热立克次体330

第三节 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验331

第二十八章 支原体及检验333

第一节 概述333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支原体335

一、肺炎支原体335

二、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支原体335

第三节 支原体的微生物学检验336

第二十九章 螺旋体及检验339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属339

第二节 梅毒螺旋体343

第三节 伯氏疏螺旋体347

第四节 回归热疏螺旋体348

第三十章 病原性放线菌及检验349

第一节 厌氧性放线菌349

一、衣氏放线菌349

二、牛放线菌350

第二节 需氧性放线菌350

一、诺卡菌350

二、马杜拉放线菌351

第四篇 真菌学及检验353

第三十一章 真菌的基本性状353

第一节 生物学地位与分类353

第二节 生物学性状354

第三节 致病性与免疫性357

第四节 常规检验法358

第三十二章 病原性真菌及检验366

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366

第二节 深部感染真菌369

一、白假丝酵母菌370

二、新生隐球菌371

三、卡氏肺胞菌373

四、申克孢子丝菌373

五、曲霉374

六、毛霉374

第五篇 病毒学及检验376

第三十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和分类376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376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376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377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378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379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381

三、病毒的干扰现象382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382

一、经典遗传学382

二、分子遗传学383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383

一、物理因素的影响384

二、化学因素的影响384

第五节 病毒的分类384

第三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386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386

一、病毒感染类型386

二、病毒感染的途径与传播方式387

三、病毒的致病机制387

四、病毒感染与肿瘤389

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390

一、非特异性免疫390

二、特异性免疫392

第三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394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和运送394

一、标本采集时间394

二、标本采集部位及处理394

三、标本运送及保存395

第二节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395

一、病毒的分离396

二、病毒的鉴定399

第三节 病毒的血清学诊断402

一、标本的采集402

二、急性期单份血清的IgM测定402

三、双份血清的IgG测定403

四、常用血清学方法403

第四节 直接病毒诊断405

一、细胞病理学方法——包涵体检查405

二、电镜技术406

三、病毒抗原的检测406

四、病毒核酸检测技术407

第三十六章 呼吸道病毒及检验409

第一节 正粘病毒409

第二节 副粘病毒413

一、麻疹病毒413

二、腮腺炎病毒414

三、副流感病毒414

四、呼吸道合胞病毒415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416

一、腺病毒416

二、风疹病毒416

三、鼻病毒、冠状病毒和呼肠病毒417

第三十七章 肠道病毒及检验418

第一节 概述418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420

第三节 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421

第四节 其他肠道病毒422

一、新肠道病毒422

二、轮状病毒423

第三十八章 肝炎病毒及检验426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426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428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435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436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437

第六节 庚型肝炎病毒438

第七节 TT型肝炎病毒439

第三十九章 逆转录病毒441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441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445

第四十章 其他病毒及检验447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447

第二节 森林脑炎病毒448

第三节 登革病毒449

第四节 出血热病毒450

一、汉坦病毒450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452

第五节 狂犬病病毒452

第六节 疱疹病毒454

一、单纯疱疹病毒455

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456

三、巨细胞病毒456

四、EB病毒457

五、人疱疹病毒6型、7型与8型458

第七节 人乳头瘤病毒459

第六篇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第四十一章 临床常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461

第一节 临床标本细菌学检验的基本要求461

一、认真检查细菌学检验单461

二、正确采集和处理标本461

三、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462

四、临床标本细菌学检验基本程序463

第二节 血液及骨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463

一、标本采集463

二、检验方法及结果报告464

三、临床意义465

第三节 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466

一、标本采集466

二、检验方法及结果报告467

三、临床意义468

第四节 粪便标本的细菌学检验469

一、标本采集469

二、检验方法及结果报告470

三、临床意义472

第五节 呼吸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472

一、标本采集472

二、检验方法及结果报告473

三、临床意义474

第六节 脑脊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475

一、标本采集475

二、检验方法及结果报告475

三、临床意义476

第七节 脓液及创伤感染分泌物的细菌学检验477

一、标本采集477

二、检验方法及结果报告477

三、临床意义478

第八节 生殖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479

一、标本采集479

二、检验方法及结果报告480

三、临床意义481

第九节 眼、耳、口腔等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481

一、眼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481

二、耳及乳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483

三、口腔标本的细菌学检验4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