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民事证据法论 第3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民事证据法论 第3版
  • 姜世明著 著
  • 出版社: 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78986641955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36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46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民事证据法论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文书提出义务1

壹、前言3

贰、主要法律基础3

参、文书提出义务之要件与违反之效果5

一、我国法理论现况5

(一)要件5

(二)效果11

二、德国法13

(一)相对人之文书提出义务13

(二)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24

肆、我国实务见解25

伍、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文书提出义务相关规定之发展评估29

一、基本理论之探究29

(一)中、德文书提出义务主要差异29

(二)实体法文书提出义务与程序法文书提出义务之区别30

(三)对当事人一般解明义务之基本立场30

二、我国文书提出义务制度之发展评估33

第二章 证据保全制度39

壹、前言41

贰、证据保全制度之功能42

参、证据保全之类型及其要件44

一、概说44

二、证据有灭失或碍难使用之虞者46

三、经对造同意者51

四、就确定事、物之现状有必要者52

五、法院依职权为证据保全58

肆、程序与效果59

一、程序59

(一)管辖59

(二)声请60

(三)程序保障64

(四)裁定与费用67

(五)调查及笔录保管68

二、效果70

(一)期间内起诉70

(二)证据之利用71

(三)证人讯问之效力72

伍、民事诉讼法第三百七十六条之一之特殊意义73

一、立法目的73

二、要件解释74

三、具执行力之协议75

陆、结论77

第三章 当事人讯问制度79

壹、前言81

贰、德国法82

一、立法82

二、性质、意义与种类82

(一)性质82

(二)意义84

(三)种类87

三、要件与程序88

(一)依声请而为之相对人讯问(民事诉讼法第四四五条)88

(二)协议(合意)之当事人讯问91

(三)依职权所为当事人讯问91

(四)其他类型之依职权当事人讯问95

(五)程序96

四、效果98

五、第二审程序98

参、我国法现况99

一、制度目的99

二、性质与制度基本要件100

(一)性质100

(二)基本要件101

三、效果与处罚102

(一)当事人拒绝陈述或具结之效果102

(二)当事人拒绝陈述之拟制103

(三)当事人故为虚伪陈述之处罚103

四、实务相关见解104

肆、我国法之发展评估——代结论107

一、与德国法异同107

二、德国法制之批评107

三、我国法之发展评估109

(一)当事人讯问与当事人听取109

(二)当事人定义110

(三)与自认之关系111

(四)补充性原则111

(五)类型考量112

(六)相当盖然性112

(七)必要性要件113

(八)陈述与到场之义务或负担114

(九)讯问过程之精致化115

(十)效果116

(十一)实务见解分析117

(十二)制度发展前景118

第四章 证据契约121

壹、前言123

贰、定义与性质124

一、定义124

(一)一般性定义124

(二)类型化定义127

(三)例举130

(四)本文见解133

二、性质134

参、证据契约之合法性137

肆、证据契约合法性之界限145

伍、结论148

第五章 违法取得证据之可利用性149

壹、问题之提出151

贰、价值冲突152

一、真实发现与民事诉讼目的之关联152

二、「真实发现」之价值相对化153

参、德国法关于违法取得证据可利用性之争议156

一、实务见解156

二、学说上讨论160

(一)分离原则之确立与修正160

(二)主张违法证据可得利用之理由161

(三)证据禁止之法理依据162

肆、本文之基本立场166

伍、个案之解决——代结论171

一、窃录对话之录音带171

二、违法取得之照片173

三、窃取所得之信件或其他文书174

四、日记175

五、窃录之电话录音175

六、窃听者充当证人(之证词)176

七、错误具结177

八、违反拒绝证言权177

九、未经声请之证人讯问179

十、违反直接审理179

第六章 举证责任分配之一般原则181

壹、前言183

贰、基本定义184

一、客观之举证责任184

二、主观之举证责任185

参、举证责任分配理论186

一、德国法186

(一)规范理论(Normentheorie )186

(二)修正规范理论(Modifizierte Normentheorie)187

(三)盖然性理论(Wahrscheinlichkeitstheorie)188

(四)危险领域理论(Gefahrenbereichstheorie )190

(五)多样原则说 (Verteilung nach einer Vielzahl von Prinzipien )190

(六)危险提升说(Gefahrerhohungstheorie )191

二、我国法192

肆、本文之见解195

伍、结论197

第七章 举证责任减轻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七条但书之发展评估199

壹、概说—举证责任减轻之法思想基础201

一、举证责任分配一般原则之不完足201

(一)举证责任分配法则201

(二)对举证责任分配一般原则之批评204

二、危险领域理论、武器平等原则及诚信原则等证据法理论之省思205

三、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七条但书之立法特殊性209

(一)立法目的209

(二)要件上解释210

贰、举证责任减轻方法之具体内容214

一、概说214

二、表见证明215

(一)意义与性质215

(二)要件216

(三)运用范围与方法217

三、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二条第二项219

四、证明妨碍221

五、举证责任转换223

参、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七条但书之新近实务见解224

一、最高法院224

二、高等法院227

三、地方法院227

肆、举证责任减轻制度之发展评估——代结论236

一、减轻之基本法理236

二、实务见解分析238

三、展望245

第八章 损害赔偿数额之确定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二条第二项之发展评估247

壹、前言249

贰、德国法——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七条规定为中心249

一、立法目的249

二、适用之范围251

三、自由心证之证明度问题258

四、主张责任之降低问题260

参、我国法262

一、立法及规范意旨262

二、学说263

三、实务见解265

(一)最高法院265

(二)台湾高等法院272

(三)地方法院见解276

肆、我国法之发展评估287

一、我国法与德国法之比较287

二、我国实务见解评析288

三、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二条第二项发展之评估289

伍、结论295

第九章 证明妨碍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二条之一之发展评估297

壹、前言299

贰、德国法300

一、法基础300

(一)法律规定300

(二)实务见解302

(三)学说争议303

二、客观要件307

三、主观要件310

四、法律效果312

(一)法律特别规定312

(二)实务之见解313

(三)学说争议314

参、我国法之现况316

一、立法316

二、实务317

三、学说319

肆、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二条之一之发展评估321

伍、结论326

第十章 不当得利无法律上原因要件之举证责任分配329

壹、前言331

贰、举证责任分配理论概说331

参、我国实务与学说之见解333

一、实务见解333

二、学说见解337

肆、德国法之介绍339

一、实体法请求权之规定339

二、无法律上原因要件之举证问题340

伍、我国法相关见解之检讨345

一、本文之基本见解345

二、就我国实务学说之检讨347

(一)最高法院八十七年度台上字第七三○号判决347

(二)学说349

陆、结论352

第十一章 不完全给付可归责性要件之举证责任分配355

壹、前言357

贰、举证责任分配理论概说357

参、我国之实务与学说之见解358

一、立法358

二、实务之见解359

三、学者之见解362

肆、德国之实务与学说之见解367

一、立法367

二、实务之见解369

三、学说之见解370

伍、我国学说与实务见解之检讨372

陆、结论379

第十二章 民事诉讼法失权规定之基本要件及其举证责任分配381

壹、前言383

贰、法律依据384

参、失权制度之价值冲突与协调393

一、价值冲突393

二、价值之协调397

肆、失权基本要件分析与举证责任分配399

一、概说399

二、失权要件内涵之分析402

(一)攻击防御方法402

(二)迟延405

(三)诉讼延滞416

(四)迟延提出与诉讼延滞之因果关系419

(五)可归责性421

三、举证责任分配423

伍、我国实务见解评析425

陆、结论4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