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学习心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学习心理学
  • 李维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7220050372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57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5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学习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学习的科学哲学思想1

一、学习的性质1

(一)学习的界定2

(二)学习的内容4

(三)学习的特征5

(四)学习的类型8

二、传统理念:联想学习的实证逻辑10

(一)实证的思路11

(二)联结说14

三、传统理念:条件作用的实证逻辑17

(一)条件反射:基本的学习现象18

(二)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学习19

四、传统理念:比较学习的实证逻辑22

(一)相关物种的相似性22

(二)类比的尝试23

五、发展选择:操作主义的工具说25

(一)工具说的“学习科学”26

(二)定步和序列:程序化教学28

(三)操作主义的困境30

六、发展选择:信息加工的认知说33

(一)行为主义的蜕变34

(二)三大领域的贡献36

(三)人一机类比39

(四)认知说的困境42

(五)摆脱困境的选择之一:新联结主义47

七、发展选择:人本主义的自我说48

(一)学习形成自我49

(二)学习促进最佳作用52

(三)学习是通向健康生活的钥匙53

第二章 学习的发生与发展56

一、发生认识论的要义56

(一)发生认识论关于学习发生的假说57

(二)发生认识论关于学习的基本概念59

(三)发生认识论关于认知学习的界定62

(四)发生认识论关于发展阶段的基本观点65

二、学习的历程:从“前运算”到“运算”68

(一)前运算的基本特征69

(二)运算的第一要素:分类70

(三)运算的第二要素:序列72

(四)成熟的智慧:形式运算74

三、学习的条件77

(一)学生认知系统的特征77

(二)成熟与学习80

(三)学习与身体发展水平81

(四)学习与动作技能水平82

(五)学习与智慧发展水平84

(六)学习与情趣水平86

(七)学习与人际交往水平88

(八)学习与自我意识水平90

四、认识自我的学习与发展92

(一)“结构一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93

(二)从一体化自我走向冲动性自我96

(三)从冲动性自我走向唯我性自我99

(四)从唯我性自我走向人际性自我103

(五)从人际性自我走向法规性自我106

(六)从法规性自我走向个人间自我110

第三章 知觉学习114

一、知觉的基本现象114

(一)信息的搜集115

(二)形一基组织117

(三)恒常性和偶然性119

(四)刺激的抽样与编码121

(五)图式和认知风格123

(六)视觉文化126

(七)知觉的学习127

二、知觉信号的检测与注意129

(一)信号检测理论130

(二)注意的模型132

三、注意与学习136

(一)学习与唤醒状态137

(二)学习与扫视和警觉138

(三)注意与认知技能自动化140

(四)练习与注意140

(五)注意资源与自动化加工141

四、模式识别:理论与模型142

(一)模式识别的含义142

(二)模式识别的若干理论143

(三)模式识别的模型147

五、模式识别与学习151

(一)字词优势效应151

(二)字形结构与字词识别154

(三)字词识别的频率效应155

(四)语境与字词确认157

第四章 信息加工的记忆系统161

一、学习曲线和保持曲线162

(一)学习曲线162

(二)保持曲线164

(三)地图假说166

二、记忆系统170

(一)是否存在两个独立的系统?170

(二)短时记忆的组织172

(三)组织方式的假说:组块175

(四)长时记忆的结构177

(五)记忆的容量180

三、与学习有关的遗忘、提取和保持184

(一)记忆恢复和遗忘现象184

(二)信息的提取187

(三)保持的条件190

(四)精制策略194

四、记忆的社会决定作用198

(一)描述的方法199

(二)重复再现的方法202

(三)象形文字的方法205

(四)系列再现的方法208

(五)图片材料的再现方法211

第五章 智慧与问题解决215

一、智慧的性质215

(一)一个尚未确认的概念217

(二)知识与智慧218

(三)潜在的智慧和机能的智慧219

(四)智慧的特征220

(五)施用累能222

二、智慧的结构224

(一)S,G+S,M因素224

(二)二维模型226

(三)三维模型226

(四)层次结构229

(五)智慧三元说229

三、运算水平和问题解决的特征231

(一)具体运算水平的问题解决232

(二)形式运算水平的问题解决233

(三)从具体水平向形式水平过渡的特征238

四、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241

(一)人工智能242

(二)问题解决的计算机“运算”244

五、创造性思维的若干变量246

(一)经验与创造247

(二)智慧与创造249

(三)药物与创造251

(四)年龄与创造252

六、如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253

(一)创造性问题解决者的特征253

(二)如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254

七、问题解决的策略256

(一)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256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259

(三)问题解决策略的教学261

(四)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265

第六章 知识、技能的迁移和练习268

一、联想学习与迁移269

(一)刺激泛化269

(二)反应泛化271

(三)关系转换272

(四)配对联想学习274

(五)迁移的理论276

(六)迁移的类型279

二、迁移的价值281

(一)学习定势282

(二)迁移与学习科目285

(三)训练迁移的认知策略288

三、运动技能学习的性质292

(一)技能与练习的类型293

(二)运动技能学习的阶段296

(三)练习曲线300

(四)运动技能的测量302

(五)技能的极限304

四、运动技能的获得与保持305

(一)频因和频因律305

(二)运动技能的获得308

(三)运动技能的保持310

第七章 语言的学习316

一、人类语言的特征316

(一)语言的性质316

(二)语言的符号性和语用性320

(三)人类语言的规则324

(四)人类语言的具体特征325

二、心理学和语言学328

(一)心理语言学329

(二)转换生成语法说332

(三)生成语义说336

(四)自我中心言语说338

(五)文化—历史说341

三、学习语言345

(一)语言的层系345

(二)从前语言到能言语351

(三)词汇的获得354

(四)从词汇到句子358

(五)从句子到对话361

第八章 学习的动机365

一、动机与学习的关系365

(一)动机的界说366

(二)动机与学习368

(三)学习的主要动机370

(四)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373

(五)学习动机的分类375

二、学习动机的溯因377

(一)焦虑致动说377

(二)好奇与探究380

(三)自我概念382

(四)认知功能384

三、成就动机386

(一)逐渐成熟的成就动机理论386

(二)成就动机的测量390

(三)成就动机:文化和性差392

四、学习动机的激发395

(一)学习动机的发展模式395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398

第九章 社会学习:态度与价值406

一、学习的态度:成分和功能406

(一)态度的结构407

(二)态度的功能409

二、态度变化的学说411

(一)认知失调说411

(二)自我觉知说416

(三)信息整合说420

三、态度变化的条件422

(一)态度预测行为的条件423

(二)信息交流的条件425

(三)影响态度变化的若干变量427

(四)抗变化的“心理免疫”429

四、价值梯度和价值观念431

(一)价值观念的结构431

(二)价值梯度的假设433

(三)价值的心理梯度435

(四)价值梯度相对性的分析437

(五)工具性价值观念和终极性价值观念439

(六)社会态度与价值观念440

五、价值观念的变化:当今世界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443

(一)在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之间求共识443

(二)在依赖倾向和独立倾向之间求生存446

(三)在主流文化和青少年文化之间求平衡449

六、社会变迁与价值观念的演化451

(一)从权威取向向平权取向转化452

(二)从社会取向向自我取向转化453

(三)从特殊主义取向向普遍主义取向转化455

(四)从外控取向向内控取向转化456

(五)从简单地否认传统的取向向理智地吸纳传统的取向转化457

(六)从依赖取向向独立取向转化459

第十章 德性的形成与发展463

一、德性形成与发展的研究特征和准则464

(一)德性的模糊性和量化的可能性464

(二)德性研究课题的提出466

(三)变量的控制468

(四)德性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准则471

二、德性的基本成分473

(一)儿童的道德认识473

(二)儿童的道德情感477

(三)儿童的道德行为481

三、德性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假说和教育设想484

(一)德性形成的假说484

(二)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德性发展阶段说489

(三)人际观点采择的德性发展阶段说492

(四)自然认识的德性发展阶段说494

(五)德性价值教育模式495

(六)实施德性教育的设想498

四、德性形成与发展的研究方法500

(一)观察法501

(二)谈话法502

(三)问卷法503

(四)分物一选物法504

(五)故事法505

(六)实验室实验法507

第十一章 行为的塑造与矫正510

一、操作性学习的性质510

(一)操作性学习的由来511

(二)操作的强化514

(三)强化的类型和价值517

二、行为的塑造520

(一)塑造的过程520

(二)行为的消退523

(三)厌恶刺激:惩罚与负强化525

(四)强化的系列529

三、行为矫正:涉及的领域532

(一)特殊个体的行为娇正533

(二)行为矫正在教育领域的尝试537

(三)生物反馈541

四、行为矫正:应用的技术544

(一)系统脱敏544

(二)厌恶性条件作用547

(三)行为塑造551

(四)行为契约554

(五)娇枉过正5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