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调查教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水延凯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0329X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406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2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调查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调查和社会调查学1
第一节 社会调查及其任务1
一、社会和社会调查1
前言1
二、社会调查的任务4
第二节 社会调查的社会功能8
一、正确认识社会的根本方法8
二、有效改造社会的重要条件9
三、培养开拓型人才的基本途径10
四、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11
五、端正党风学风的基础一环13
第三节 社会调查学是一门方法性学科14
一、社会调查学的研究对象和知识体系14
二、社会调查学的主要特点16
三、学习社会调查学的目的和方法17
一、古代社会调查的产生20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历史发展20
第一节 古代的社会调查20
二、古代社会调查的特点23
第二节 早期资产阶级的社会调查24
一、资产阶级社会调查产生的历史条件24
二、早期欧美资产阶级的社会调查及其特点25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调查2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调查30
一、马克思、恩格斯与社会调查30
二、列宁与社会调查35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的基本特征38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39
一、毛泽东社会调查的实践和理论39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社会调查45
第一节 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48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社会调查48
第三章 社会调查的理论指导48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与社会调查51
第二节 社会调查的指导思想52
一、实事求是的观点52
二、辩证法的观点53
三、系统的观点55
四、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57
五、群众观点59
第四章 确定调查任务62
第一节 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62
一、准备阶段62
二、调查阶段63
三、研究阶段64
四、总结阶段65
第二节 选择调查课题67
一、调查课题及其类型67
二、选择调查课题的重要意义69
三、正确选题的基本原则70
第三节 进行初步探索72
一、初步探索的基本任务72
二、初步探索的主要方法74
第四节 提出研究假设76
一、假设及其在社会调查中的作用76
二、形成研究假设的基本条件78
一、调查指标和指标体系81
第一节 调查指标的设计81
第五章 设计调查方案81
二、设计调查指标的原则85
三、操作定义的设计88
四、信度和效度的统一92
第二节 调查总体方案的设计96
一、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96
二、设计调查方案的基本原则98
一、可行性研究的几种方法100
第三节 调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100
二、试验调查的实施101
第六章 组建调查队伍104
第一节 调查人员的选择104
一、调查人员的基本素质104
二、调查人员的整体结构107
第二节 调查人员的培训109
一、培训的基本内容109
二、培训的主要方法110
第三节 调查人员的组织和使用112
一、调查人员的组织112
二、调查人员的使用113
第七章 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116
第一节 社会调查的分类116
一、社会调查的两种类型116
二、社会调查的各种分类117
一、普查的概念和意义119
第二节 普遍调查119
二、普查中应注意的问题120
三、普查的优点和局限性122
四、快速普查122
第三节 典型调查123
一、典型调查的概念和意义123
二、典型调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24
三、典型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126
四、重点调查和个别调查126
第四节 抽样调查128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和程序128
二、抽取样本的类型和方法129
三、抽样误差的计算和样本大小的确定136
四、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139
一、文献及其种类141
第一节 文献和文献调查法141
第八章 文献调查法141
二、文献调查法的概念和特点143
第二节 文献的搜集145
一、搜集文献的要求145
二、搜集文献的方法和途径146
第三节 情报的摘取150
一、摘取情报的一般程序150
二、记录情报的主要方法153
第四节 对文献调查法的评价155
一、文献调查法的优点156
二、文献调查法的局限性156
第九章 实地观察法158
第一节 实地观察法的概念和种类158
一、什么是实地观察法158
二、实地观察法的种类159
一、实地观察的一般原则161
第二节 实地观察的实施161
二、实地观察中应注意的问题163
第三节 努力减少观察误差169
一、产生观察误差的原因169
二、减少观察误差的途径和方法173
第四节 对实地观察法的评价175
一、实地观察法的优点175
二、实地观察法的缺点176
第十章 访问调查法178
第一节 访问调查法的概念和种类178
一、什么是访问调查法178
二、访问调查法的种类179
第二节 访谈过程及其技巧181
一、接近被访问者181
二、提问的种类和方式183
三、引导和追询185
四、访谈的结束和再次访问187
第三节 访问调查的实施190
一、做好访问前的准备190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91
三、重视访问中的非语言信息194
四、作好访问记录196
五、对无回答的处置197
第四节 对访问调查法的评价199
一、访问调查法的优点200
二、访问调查法的缺点201
第十一章 问卷调查法203
第一节 问卷调查法的概念和种类203
一、什么是问卷调查法203
二、问卷调查法的种类204
第二节 问卷的设计206
一、问卷的一般结构207
二、问题的选择、结构和表述209
三、回答的方式及其说明214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220
一、问卷调查的一般程序221
二、怎样提高问卷的回复率222
三、对无回答和无效回答的研究224
第四节 对问卷调查法的评价226
一、问卷调查法的优点226
二、问卷调查法的缺点227
第五节 民意测验229
一、民意测验的由来和发展229
二、民意测验的主要特点231
三、民意测验的社会功能233
第十二章 集体访谈法236
第一节 集体访谈法的概念和种类236
一、什么是集体访谈法236
二、集体访谈法的种类237
一、集体访谈前的准备238
第二节 集体访谈的实施238
二、访谈过程的指导和控制240
三、做好访谈后的工作242
第三节 对集体访谈法的评价243
一、集体访谈法的优点243
二、集体访谈法的缺点244
第四节 头脑风暴法244
一、什么是头脑风暴法245
二、反向头脑风暴法245
第五节 德尔菲法246
一、什么是德尔菲法246
二、派生德尔菲法247
第十三章 实验调查法249
第一节 实验调查法的概念和种类249
一、什么是实验调查法249
二、实验调查法的种类250
一、单一实验组设计252
第二节 实验方案的设计252
二、实验组对照组设计253
三、多实验组设计255
第三节 实验调查的实施256
一、实验者的必备条件256
二、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选择258
三、实验过程的控制259
四、实验效果的检测和评价261
第四节 对实验调查法的评价263
一、实验调查法的优点264
二、实验调查法的缺点265
第十四章 整理资料266
第一节 整理资料的意义和一般要求266
一、整理资料的意义266
二、整理资料的一般要求267
一、审查269
第二节 文字资料的整理269
二、分类270
三、汇编271
第三节 数字资料的整理272
一、检验272
二、分组273
三、汇总279
四、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281
第十五章 统计分析290
第一节 次数分布、比值和比率290
一、次数分布290
二、比值与比率292
第二节 集中趋势的测定294
一、众数294
二、中位数296
三、算术平均数298
第三节 离散趋势的测定301
一、异众比率302
二、四分位差302
三、标准差305
第四节 简单相关分析307
一、相关关系概述307
二、相关关系的种类308
三、积矩相关系数308
第五节 统计推论310
一、区间估计311
二、统计假设的检验314
第十六章 电子计算机与社会调查319
第一节 电子计算机及其在社会调查中的作用319
一、电子计算机的基本知识319
二、电子计算机在社会调查中的作用325
第二节 问卷调查表的前期处理327
一、电子计算机处理问卷调查表的一般过程327
二、调查者信息的数据化328
第三节 问卷调查表的后期处理339
一、被调查者信息的数据化340
二、保证数据可靠性的措施343
第十七章 思维加工345
第一节 比较和分类345
一、比较法346
二、分类法348
第二节 归纳和演绎350
一、归纳法351
二、演绎法356
第三节 分析和综合363
一、分析和综合的对立统一363
二、因果分析的具体方法365
第四节 抽象和具体371
一、从具体到抽象371
二、从抽象到具体373
第五节 证明与反驳375
一、证明及其规则375
二、反驳及其方法379
第十八章 调查报告的撰写383
第一节 调查报告的特点和类型383
一、调查报告的特点383
二、调查报告的类型384
第二节 调查报告的格式和结构389
一、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389
二、主体部分的几种结构394
第三节 调查报告的写作397
一、确定和提炼主题397
二、研究和选择材料398
三、掌握和使用语言399
附录一 随机数表401
附录二 正态分布概率表404
热门推荐
- 1686139.html
- 3121503.html
- 2249713.html
- 1907668.html
- 2776898.html
- 304412.html
- 224770.html
- 2484400.html
- 2515565.html
- 16300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31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299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102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228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781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539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583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361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114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2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