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观【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观
  • 刘吉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9630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15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28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观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观形成的理论基础1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经济建设的设想2

(二)列宁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4

(三)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7

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观的科学体系9

(一)邓小平理论中的经济观9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经济观10

(三)科学发展观中的经济观11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观的逻辑结构12

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观的理论地位13

(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14

(二)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14

(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14

(四)深刻总结了中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15

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观的基本特征15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观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经济观16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观是具有高度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经济观16

经济改革篇21

第一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21

一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21

(一)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基本思想21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28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31

(四)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是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3

二 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36

(一)代表先进生产力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36

(二)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38

(三)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体力量40

(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广阔前景45

三 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48

(一)发展生产力与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48

(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51

(三)发展生产力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5

第二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改革观57

一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57

(一)未来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57

(二)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58

(三)牢固树立改革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60

(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62

(五)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65

二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66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66

(二)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69

(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70

(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步子要稳71

(五)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72

(六)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74

(七)检验改革开放的根本标准是“三个有利于”75

三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7

(一)经典作家关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思想78

(二)邓小平大胆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81

(三)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84

(四)胡锦涛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89

第三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观93

一 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93

(一)实行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93

(二)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特点101

(三)坚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104

二 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107

(一)创办经济特区107

(二)发展对外贸易112

(三)引进先进技术114

(四)充分利用外资115

(五)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118

三 深化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119

(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119

(二)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124

(三)努力防范国际经济风险125

经济制度篇131

第四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观131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理论131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设想131

(二)列宁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133

(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137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理论的创立140

(一)判断所有制结构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准140

(二)所有制改革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根本原则144

(三)建立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145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4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概念的提出146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内涵148

(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57

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新发展159

(一)按照“两个平等”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159

(二)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161

(三)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62

第五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分配制度观165

一 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的基本思想165

(一)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165

(二)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170

(三)实现按劳分配的主要特点171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理论的创立174

(一)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要反对平均主义174

(二)建立正确的分配制度要实现三者利益结合176

(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177

(四)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要防止两极分化179

(五)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181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理论的发展183

(一)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83

(二)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184

(三)提倡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185

(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88

(五)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188

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理论的完善192

(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192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194

(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196

经济发展篇203

第六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战略观203

一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203

(一)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的艰辛探索203

(二)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207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新要求210

二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213

(一)全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213

(二)下大力气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215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221

三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针227

(一)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227

(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33

(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36

第七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240

一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坚持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240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40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248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52

二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254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254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256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258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59

三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263

(一)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264

(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67

(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269

(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271

第八章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274

一 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274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思想的提出274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思想的发展与深化276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思想的丰富与拓展278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279

二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有可靠的政治保证281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281

(二)保持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283

(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配合284

(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287

三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经济建设的迫切要求289

(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289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293

(三)发展教育和科学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295

四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97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和重要意义297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299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301

五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经济建设提供和平的国际环境304

(一)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304

(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306

(三)努力促进世界和谐的重要举措308

参考文献311

后记3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