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合约的履行、弃权与禁反言【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合约的履行、弃权与禁反言
  • 杨良宜,杨大明,杨大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9720285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1160页
  • 文件大小:158MB
  • 文件页数:1194页
  • 主题词:国际商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合约的履行、弃权与禁反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违约令合约终止1

1.中国公司/企业最危险的合约终止方法:违约/毁约(repudiation)1

1.1 违约/毁约的例子2

1.2 违约/毁约对中国公司/企业的危险5

2.预期违约(future breach/anticipatory breach)7

3.预期违约之一:拒绝性违约(renunciatory breach)9

3.1 拒绝性违约的定义9

3.2 构成拒绝性违约的用字要明确决绝14

3.3 拒绝性违约是否为违约的疑点17

3.4 拒绝性违约的历史20

3.5 拒绝履行的是否需要是重要的合约责任24

3.5.1 拒绝履行的须是合约重要责任的权威说法26

3.5.2 拒绝履行合约中不重要的责任不能使无辜方终止合约29

3.5.3 没有准时或拒绝做出支付合约款项是否重要的探讨31

3.5.4 分期交付或供应货物涉及部分违约是否重要的探讨34

3.5.5 不重要的违约或拒绝履行重复发生是否可以累积变为重要37

3.6 拒绝性违约一方的真正意图是否重要41

3.6.1 市场情况显示违约方不可能想拒绝履行有关合约41

3.6.2 无辜方主观知道违约方的言行并非拒绝42

3.6.3 客观看待违约方的言行是否构成违约/毁约46

3.6.4 违约方诚实的误解的例外46

3.6.4.1 诚实误解带来的不肯定48

3.6.4.2 违约方的言行是根据律师的建议49

3.6.4.3 根据英国近期先例对诚实的误解例外的总结50

3.7 证明违约方将来不会履行的举证52

3.7.1 举证责任:平衡的可能性53

3.7.2 不同类别的预期违约举证方面的不同54

3.7.3 不得以事后的证据影响有否拒绝性违约的判断55

3.8 最后通牒能起到的作用56

3.9 一方已履行合约是否适用拒绝性违约59

3.10 无辜方于违约方拒绝履行合约期间是否需要履行其合约责任61

3.10.1 无辜方不接受拒绝性违约但事后因自己违反合约履行而变成违约方62

3.10.2 弃权与禁反言对无辜方自己违反合约履行的救济63

3.10.3 权威说法与有关先例/笔者的仲裁案件64

3.11 针对拒绝性违约能否向法院或仲裁庭申请履约指令或禁令66

4.预期违约之二:不可能履行(impossibility)68

4.1 不可能履行与合约受阻的关系68

4.2 证明不可能履行的困难69

4.3 不可能履行情况之一:同时承诺两个有直接冲突的合约70

4.4 不可能履行情况之二:清盘倒闭72

4.5 拒绝性违约与不可能履行一并作为替代理由76

5.错误拒绝履行合约能否以另一个事后才发觉的合法理由补救77

5.1 英国法律允许以事后才发觉的合法理由补救78

5.2 有关先例介绍79

5.3 不能事后补救的例外情况80

5.3.1 例外情况之一:合法理由应该在拒绝履行时向对方提出80

5.3.2 例外情况之二:弃权与/或禁反言81

5.3.3 例外情况之三:接受付运单证或货物84

5.3.4 例外情况之四:拒绝性违约不得以后来发觉的合法理由补救86

6.违约/毁约与合约明示条文的关系88

6.1 明示条文允许合约一方或双方终止合约88

6.2 明示条文与违约/毁约(真正违约与预期违约)互相重叠或矛盾89

6.3 重叠或矛盾情况之一:明示条文有针对并写明无辜方如何终止合约91

6.4 重叠或矛盾情况之二:明示条文有否超越/否定普通法的违约/毁约93

6.5 重叠或矛盾情况之三:终止合约是根据明示合约或是违约/毁约96

7.接受(acceptance)或确认(affirmation)100

7.1 权威说法/定义100

7.2 及时接受违约/毁约的重要性103

7.3 接受必须清楚无误并即时终止合约107

7.3.1 什么是清楚无误107

7.3.2 接受可以通过任何形式表示109

7.3.3 沉默/不行动与持续性不履行合约责任能否构成接受?110

7.4 确认合约能否被扭转?113

7.4.1 不应该太轻易解释无辜方的言行属于确认合约113

7.4.2 接受与确认之外的第三种选择120

7.4.3 持续违约/毁约的情况122

7.5 双方相继违约/毁约123

8.选择接受是否是无辜方毫无节制的权利126

8.1 无辜方的考虑126

8.2 违约方的考虑128

8.3 法律肯定性与合理性的平衡129

8.4 White and Carter(Councils) Ltd.v.McGregor先例130

8.4.1 例外之一:合约不是单方面可以履行而需要双方合作132

8.4.1.1大多数类别的合约的履行需要双方合作133

8.4.1.2租约136

8.4.1.3赚取约因/对价没有需要违约方合作才能满足的前提条件139

8.4.1.4合约不是单方面可以履行的例外140

8.4.2 例外之二:无辜方没有合法利益去确认合约140

8.4.2.1无辜方能否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与应否减少损失144

8.4.2.2金钱的赔偿是否为足够的救济146

8.4.2.3完全不合理147

8.4.2.4合法利益的总结150

9.权威先例介绍153

9.1 先例之一:The “Nanfri”153

9.2 先例之二:Woodar Investment Development Ltd.v.Wimpey Construction UK Ltd155

9.3 先例之三:The “ Hermosa”157

9.4 先例之四:Vaswani v.Italian Motors (Sales & Services) Ltd159

9.5 先例之五:Eminence Property Developments Limited v.Kevin Christopher Heaney162

9.6 先例之六:The “Pro Victor”164

9.7 先例之七:Wuhan Ocean Economic v.Hansa Murcia166

9.8 先例之八:Downing v.Al Tameer Establishment & Anor169

10.接受违约/毁约后无辜方无须证明其愿意与能够履行以及损失计算172

10.1 接受违约/毁约后无辜方无须证明其愿意与能够履行173

10.2 接受违约/毁约后无辜方针对损失计算必须证明其愿意与能够履行174

10.3 无辜方计算损失的一天177

第二章 合约受阻183

1.受阻与共同错误的密切关系183

2.合约承诺的严格或绝对责任186

3.合约受阻的历史188

4.合约受阻说法的依据:默示条文的考验189

5.合约受阻说法的依据:合约责任的根本性改变的考验192

6.关于合约受阻的部分著名判决的说法194

7.合约受阻的大原则与要件196

7.1 合约受阻是法律问题,但仍需要仲裁员认定事实196

7.2 受阻事件要在订约后发生且原则上是双方订约时不能预见的197

7.2.1 受阻事件不一定是双方订约时不能预见的说法197

7.2.2 即使受阻事件是可预见的,但合约条文不完整、足够与明确,仍不能排除合约受阻199

7.2.3 对合约的解释202

7.2.4 显示如果合约条文不完整、足够与明确不能排除受阻说法的先例206

7.3 受阻事件必须为外来的突发事件令整个合约无法履行或是与订约时的共同目的有根本性区别210

7.3.1 合约无法履行210

7.3.2 合约的共同目的被毁212

7.3.2.1 不可能履行与共同目的被毁之间的关系213

7.3.2.2 确定什么是共同目的214

7.3.2.3 单方面目的或多个目的部分被毁是不足够216

7.3.2.4 共同目的必须十分狭窄与局限217

7.3.3 外来的突发事件必须严重影响合约才会构成受阻218

7.4 多花钱、多花时间以及赚钱变亏本都不足以令合约受阻220

7.5 受阻事件的产生不涉及任何一方的责任或过错或出自他的原因223

8.受阻令合约自动终止225

8.1 合约可否分开令部分受阻?226

8.2 如何区分完整合约与可分开的合约227

8.3 完整合约责任只履行了部分232

8.3.1 普通法下部分履行一个完整合约责任无权获得支付234

8.3.2 普通法地位被立法或合约条文改变235

8.3.3 大部分履行的说法239

8.3.4 导致部分履行的原因242

9.受阻后合约被终止的法律后果243

10.《Law Reform (Frustration Contract) Act》的介绍245

10.1 立法适用的情况245

10.2 针对受阻前支付的金钱246

10.3 针对受阻前获得的非金钱的服务与好处249

10.3.1 BP v.Hunt先例251

10.3.2 考虑section 1(3)下公平的金额的三个阶段252

10.4 合约明示排除1943年立法的适用255

10.5 《Law Reform (Frustration Contract) Act》不适用的合约256

10.5.1 立法不适用的合约:程租合约258

10.5.2 立法适用的合约:期租与光租261

10.5.3 立法不适用的合约:特定货物的灭失264

11.合约受阻的考虑因素265

12.常见的受阻事件类型269

12.1 常见类别之一:实质上无法履行270

12.2 常见类别之二:法律上不能履行271

12.2.1 合约订立之后法律发生变化271

12.2.2 英国法下突发性变为非法272

12.2.3 外国法下合约的履行变为非法275

12.2.3.1 合约适用英国法但在外国履行275

12.2.3.2 合约适用外国法并在外国履行280

12.3 受阻实例之三:延误(delay)282

12.3.1 商业活动必须马上知道突发事件能否令合约受阻283

12.3.2 估计延误的长度的困难283

12.3.3 确定哪天可以构成受阻的困难285

13.不可抗力条文与履行困难条文的重要性287

第三章 合约更改、弃权与禁反言289

1.简介289

2.更改(variation)296

2.1 单方面更改297

2.2 协议允许自动更改297

2.3 协议必要更改298

2.4 双方同意更改299

2.4.1 要件之一:有一个有效与持续的合约300

2.4.2 要件之二:双方必须同意300

2.4.3 要件之三:要有约因/对价301

2.4.3.1 部分支付债务的和解协议没有约因/对价的法律地位303

2.4.3.2 不相称的约因/对价303

2.4.3.3 Williams v.Roffey Bros先例对约因/对价的放宽304

2.4.3.4 不同判法的In re Selectmove Ltd.先例305

2.4.3.5 以承诺性禁反言回避约因/对价的Collier v.P & MJ Wright(Holdings) Ltd305

2.4.3.6 约因/对价的利弊结论307

3.弃权(waiver)308

3.1 传统上弃权的两大类别308

3.2 普通法下要求及时行使选择权310

3.3 合约条文下的选择311

3.3.1 合约下两类不同的选择权311

3.3.2 合约选择权313

3.3.2.1 谁的选择权或谁的权利?313

3.3.2.2 有选择权的一方是否需要通知另一方?315

3.3.2.3 合约选择权的总结317

3.3.3 商业(或真正)选择权317

3.3.3.1 商业选择权与合约选择权的区别318

3.3.3.2 行使商业选择权时做出通知或宣告319

3.3.4 对合约将来权利或利益的提前放弃321

3.3.4.1 有关先例321

3.3.4.2 该说法的合理性324

3.3.4.3 构成该说法的要件324

3.3.4.3.1 有关条文必须是一方单方面的权利或利益324

3.3.4.3.2 被弃权的条文必须能与其他合约条文分开327

3.3.4.3.3 一方弃权时合约必须仍然有效327

3.4 因选择而弃权328

3.4.1 构成因选择而弃权的要件329

3.4.2 因选择而弃权的形式331

3.5 与弃权有关的合约明示条文335

3.5.1 不弃权条文(non-waiver clause)335

3.5.2 批准条文(approval clause)338

3.5.3 国际仲裁中委任仲裁员时的提前弃权340

3.5.4 造船合约中间接约定弃权不适用343

3.5.5 保险中的放弃代位求偿条文(waiver of subrogation clause)344

4.禁反言的基本原则350

4.1 禁反言的起源351

4.2 禁反言的合理性352

4.3 禁反言说法适用范围的拓展355

4.4 将所有类别的禁反言统一?355

4.5 不同类别的禁反言的共性357

4.5.1 宝剑与盾牌之争358

4.5.2 陈述或承诺359

4.5.3 依赖362

4.5.4 不公平与不合情理364

4.5.5 禁反言的救济364

5.合约更改、弃权与禁反言的区别367

5.1 弃权、禁反言与合约更改的区分367

5.2 弃权与禁反言的区分368

5.2.1 早期弃权与禁反言混为一谈368

5.2.2 近期先例关于两者区别的说法371

6.公平交易的Panchaud原则375

6.1 Panchaud Freres SA v.Etablissements General Grain Co.先例的案情375

6.2 CIF/CFR买卖中买方拒单/拒货的权利与弃权与禁反言说法的适用376

6.3 Panchaud Freres SA v.Etablissements General Grain Co.先例中关于公平交易的说法378

6.4 适用公平交易的Panchaud原则的相互矛盾的先例381

6.5 公平交易的Panchaud原则导致的问题383

第四章 衡平法宽限与承诺性禁反言387

1.简介387

2.历史与先例的发展391

2.1 衡平法宽限先例之一:Hughes v.Metropolitan Railway Company393

2.2 衡平法宽限先例之二:Birmingham and District Land Company v.London and North Western Railway Company394

2.3 承诺性禁反言先例之一:Central London Property Trust Ltd.v.High Trees House Ltd395

2.4 承诺性禁反言先例之二: Tool Metal Manufacturing Co.Ltd.v.Tungsten Electric Co.Ltd395

2.5 承诺性禁反言说法的其他疑问与之后的发展396

3.是否要求衡平法宽限的承诺方知道自己的权利397

3.1 不要求承诺方知道自己权利的先例:Bremer v.Vanden397

3.2 多数看法不要求承诺方知道自己权利的上诉庭先例:Bremer v.Mackprang398

3.2.1 有关一连串买卖合约中下一手买方无法知道通知有缺陷的现实400

3.2.2 上诉庭多数看法与判决不要求买方的承诺方知道自己的权利400

3.2.3 少数意见的说法401

3.3 明确衡平法宽限不要求承诺方知道自己权利的贵族院先例:The“Kanchenjunga”403

4.衡平法宽限或承诺性禁反言的要件405

5.要件之一:双方有存在的合约关系或其他法律关系405

5.1 要求合约或法律关系的原因405

5.2 不严格存在合约或法律关系但构成禁反言的矛盾先例407

5.3 其他被视为有法律关系令言行可构成衡平法宽限/承诺性禁反言的先例408

5.4 衡平法宽限或承诺性禁反言不适用的范畴:公法410

6.要件之二:宽限方通过言行做出了陈述或承诺413

6.1 言行总体来看必须清楚无误而非随意的陈述或承诺415

6.2 总体言行可让对方有两个以上合理解释的情况418

6.3 沉默或不行动通常不是清楚无误的陈述或承诺420

6.4 有责任说清楚/沉默性禁反言423

6.5 以明示的语言/文字令言行不会构成清楚无误的陈述或承诺426

6.5.1 无损害(without prejudice)426

6.5.1.1 通过“无损害”保留了权利的先例426

6.5.1.2 合约有争议下被终止,双方达成无损害协议的好处429

6.5.2 抗议(under protest)430

6.5.3 保留权利(reserve rights)432

6.5.4 完整合约条文(entire agreement clause)433

6.5.5 明示保留权利的例外情况434

6.5.5.1 例外之一:通过保留权利回避合约规定的明示或默示条文434

6.5.5.2 例外之二:总体看言行与保留权利不一致437

6.5.5.2.1 先例之一:The “Libyaville”438

6.5.5.2.2 先例之二:Nichimen v.Gatoil439

6.5.5.2.3 先例之三:The “Fortune Plum”440

7.要件之三:对方对该陈述或承诺做出依赖并改变地位/做法441

7.1 衡平法宽限或承诺性禁反言的陈述方或承诺方必须知道或希望有关陈述或承诺会被对方合理依赖442

7.2 被陈述方或被承诺方依赖相关陈述或承诺改变原本的地位443

7.3 衡平法宽限或承诺性禁反言的依赖通常是给被承诺方带来好处而不是损害446

7.4 衡平法宽限或承诺性禁反言下的依赖实际上是蒙受损害的近期说法448

7.4.1 损害类别之一:被承诺方因为依赖相关的陈述或承诺,没有采取行动保障其法律或经济地位451

7.4.2 损害类别之二:被承诺方依赖承诺方减少或放弃合约或法律权利的陈述或承诺,改变了预算或使费带来的损害452

7.4.3 损害类别之三:被承诺方依赖承诺方减少或放弃合约或法律权利的陈述或承诺,带来的其他实质损害454

7.4.4 损害类别之四:被承诺方因为依赖相关的陈述或承诺,放弃了更佳选择或有价值的东西455

7.4.5 损害类别之五:被承诺方因为依赖相关的陈述或承诺,继续履行亏本的合约456

7.4.6 总结457

8.要件之四:弃权方事后撤回该陈述或承诺会是不公平或不合情理458

8.1 不公平459

8.2 不合情理461

8.3 不公平与不合情理的不肯定性与不可预测性464

8.4 不公平或不合情理的先例介绍466

9.衡平法宽限或承诺性禁反言的最低程度救济468

9.1 永久性或暂时性弃权/宽限470

9.2 做出的救济必须成比例472

10.衡平法宽限或承诺性禁反言是“盾牌”或“宝剑”之争474

11.衡平法宽限或承诺性禁反言的先例介绍479

11.1 先例之一:The “ Winson”480

11.2 先例之二:Drexel Burnham Lambert International v.El Nasr481

11.3 先例之三:The “ Kanchenjunga”482

11.4 先例之四:The “Chemical Venture”484

11.5 先例之五:The “ Superhulls Cover” Case (No.2)486

11.6 先例之六: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v.Verwayen澳大利亚先例490

11.7 先例之七:Seechurn v.ACE Insurance SA494

11.8 先例之八:The “Zenovia”496

11.9 先例之九:Kim v.Chasewood Park Residents Ltd497

12.衡平法宽限或承诺性禁反言经常出现的情况499

12.1 情况之一: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同意少收债务或增加约因/对价499

12.1.1 普通法不认可债务减少的承诺,除非有约因/对价499

12.1.2 英国法下对约因/对价的要求与坚持500

12.1.3 放宽解释约因/对价的Williams v.Roffey Bros.& Nicholls Ltd.先例502

12.1.4 指出Williams v.Roffey Bros.& Nicholls Ltd.先例局限性的In re Selectmove Ltd.先例503

12.1.5 较近期的相关先例:Collier v.P & MJ Wright (Holdings) Ltd504

12.1.6 总结英国法下清还部分债务的和解协议是否有效505

12.1.7 可能令清偿部分债务的和解协议有效的办法505

12.1.8 主要解决办法:衡平法宽限或承诺性禁反言506

12.1.9 单方面提高约因/对价以换取对方履行合约承诺的和解协议508

12.2 情况之二:有缺陷的通知书被无条件接受509

12.3 情况之三:合约谈判中的陈述或承诺515

12.3.1 Waltons Stores(Interstate) Ltd.v.Maher先例516

12.3.2 澳大利亚对禁反言的不同法律地位516

12.3.3 合约谈判适用禁反言带来的冲击518

12.3.4 英国法律针对在合约谈判中做了额外工作的一方的救济521

12.4 情况之四:合约履行中一方违约的情况下无辜方的应对524

第五章 陈述性禁反言527

1.简介527

1.1 误述527

1.1.1 误述导致合约产生527

1.1.2 误述作为侵权行为528

1.1.3 误述实是违约行为531

1.2 陈述性禁反言532

2.陈述性禁反言考虑的是被陈述方的地位533

3.陈述性禁反言本质上是证据规则534

4.弄错事实下付钱的复原请求受到的影响540

5.构成陈述性禁反言的要件549

5.1 权威说法549

5.2 总结构成陈述性禁反言的要件550

5.3 与衡平法宽限或承诺性禁反言的异同550

6.要件之一:通过言行对事实做出了错误陈述552

6.1 事实必须是过去或目前存在552

6.2 将来的事实553

6.3 区分已经存在的事实与将来的事实的困难553

6.4 对将来意图的表述556

6.5 对观点或想法或理解的陈述558

6.6 对法律的陈述561

6.7 对将来的承诺566

6.8 陈述必须清楚无误与不含糊567

7.要件之二:陈述方在做出陈述时知道或希望被陈述方依赖570

8.要件之三:被陈述方有合理理由相信该陈述真实,并因此改变地位与蒙受损害573

8.1 被陈述方的依赖必须合理573

8.2 被陈述方因为依赖该错误陈述而改变地位575

8.3 被陈述方因为依赖该错误陈述而蒙受损害576

8.3.1 损害类别之一:被陈述方因为依赖相关陈述,放弃或失去有经济价值的东西577

8.3.2 损害类别之二:被陈述方因为依赖相关陈述,没有采取行动保障其法律地位577

8.3.3 损害类别之三:被陈述方依赖陈述方的陈述,改变预算或使费578

8.3.3.1 因果关系579

8.3.3.2 额外开支的损害580

8.3.3.3 金钱被不可恢复地花掉的损害581

8.3.3.4 失去获利机会的损害582

8.3.3.5 压力、焦虑、不便与其他非金钱方面的不幸的损害582

8.3.4 损害类别之四:被陈述方因为依赖相关陈述,蒙受机会损失582

8.3.5 损害类别之五:被陈述方因为依赖相关陈述,订立了分租约585

9.要件之四:允许陈述方推翻之前的陈述是不公平与不合情理的586

10.有责任说清楚/沉默性禁反言587

10.1 有责任说清楚/沉默性禁反言的一般情况589

10.1.1 一般情况之一:产权人知道另一方对所有权有错误理解589

10.1.2 一般情况之二:委托人有责任说明代理人授权的局限591

10.1.3 一般情况之三:陈述方有责任通知原本的陈述已经改变592

10.1.4 一般情况之四:银行的客户有责任通知银行592

10.1.5 其他情况593

10.2 合约谈判或交易过程中594

10.2.1 单方面错误之一:身份搞错594

10.2.2 单方面错误之二:合约内容或条文搞错595

10.2.3 法律的不同救济597

10.2.4 适用有责任说清楚的原则与要件598

10.2.4.1 要件之一:知道另一方有错误理解并知道正确答案601

10.2.4.2 要件之二:不公平与不合情理602

10.3 关于有责任说清楚的权威先例605

10.3.1 先例之一:Mangles v.Dixon605

10.3.2 先例之二:Hartog v.Colin and Shields606

10.3.3 先例之三:The“Nai Genova”606

10.3.4 先例之四:The“Stolt Loyalty”607

10.3.5 先例之五:OT Africa Line Ltd.v.Vickers Plc608

10.3.6 先例之六:Thames Trains Ltd.v.Adams608

10.3.7 先例之七:MIOM 1 Ltd.v.Sea Echo ENE610

11.陈述性禁反言与公法/立法的关系611

11.1 影响立法效力612

11.1.1 强制适用的立法612

11.1.2 相关先例613

11.2 政府机构与越权616

11.3 贵族院的Regina[Reprotech (Pebsham) Ltd.]v.East Sussex County Council先例619

12.适用陈述性禁反言的典型例子620

12.1 提单上的陈述620

12.1.1 不合理的依赖623

12.1.2 船东/承运人在提单持有人依赖陈述前通知提单陈述错误625

12.1.2.1 提单持有人必须绝对明确提单陈述错误625

12.1.2.2 提单持有人完全可以不依赖提单错误陈述的情况627

12.1.3 面对发货人时,船东/承运人是否会被禁反言提单中的错误陈述628

12.2 表见授权629

12.2.1 代理在现代商业与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629

12.2.2 实际授权631

12.2.3 默示授权633

12.2.4 表见授权634

12.2.4.1 表见授权的说法是基于陈述性禁反言的说法636

12.2.4.2 陈述或显示638

12.2.4.2.1 第一类陈述:代理人位于可假设有一般授权的职务640

12.2.4.2.2 第二类陈述:对代理人的授权做出了特定陈述649

12.2.4.3 被陈述方进行调查的责任652

12.2.4.4 表见授权与禁反言的关系657

13.中国公司/企业需要注意的方面与有关先例658

13.1 派遣职员或代理人拜访对方公司658

13.2 专业人士的收费661

13.3 股票证书(share certificate)664

13.4 总结670

第六章 共识性禁反言671

1.共识性禁反言(estoppel by convention)的定义671

2.共识性禁反言的改变与放宽676

2.1 改变之一:从契约延伸到简式合约676

2.2 改变之二:从事实的错误假设延伸到法律676

2.2.1 双方订约后的行为不能解释合约的大原则677

2.2.2 Amalgamated v.Texas Bank先例的案情678

2.2.3 Amalgamated v.Texas Bank先例后的蓬勃发展683

3.构成共识性禁反言的要件684

3.1 要件之一:共同的假设685

3.1.1 双方必须有共同的假设685

3.1.2 双方必须明示沟通过这一共同假设或共识687

3.1.3 沉默或不行动通常不代表双方有沟通689

3.1.4 共识性禁反言不要求清楚无误的陈述?690

3.2 要件之二:共识或共同假设被依赖692

3.3 要件之三:让其中一方否认会导致不公平与不合情理694

3.3.1 不公平(unjust or inequitable)694

3.3.2 不合情理(unconscionable)697

3.3.2.1 共识性禁反言对不合情理的要求697

3.3.2.2 涉及多方的利益699

3.4 要件之四:相互性701

4.订约前的谈判能否构成共识性禁反言?704

4.1 双方在“以订立合约为准”的限制下谈判704

4.2 共识性禁反言可以被完整合约条文否定706

4.3 共识性禁反言与合约变更的异同706

5.宝剑与盾牌之争708

6.共识性禁反言的局限:强制性立法与/或普通法大原则712

7.权威先例与笔者涉及的仲裁案件714

7.1 先例之一:The “August Leonhardt”714

7.2 先例之二:The“Lelia”716

7.3 先例之三:The“Vistafjord”718

7.4 先例之四:Shearson Lehman Hutton Inc.v.Maclaine Watson &Co.Ltd720

7.5 先例之五:The“Amazonia”721

7.6 先例之六:Allison v.Limehouse & Co723

7.7 先例之七:G S Fashions Ltd.v.B & Q Plc726

7.8 先例之八:Mannai Investment Co.Ltd.v.Eagle Star Life Assur-ance Co.Ltd727

7.9 先例之九:Hiscox v.Outhwaite(No.1)729

7.10 先例之十:Thornton Springer v.NEM Insurance Co.Ltd.& Ors730

7.11 先例之十一:Johnson v.Gore Wood & Co734

7.12 先例之十二:Edward Michael Gloyne v.Linda Rosemary Richard-son,Barber Young Burton&Rind(A Firm)736

7.13 先例之十三:Riverside Housing Association v.White740

7.14 先例之十四:Triodosbank NV v.Dobbs742

7.15 先例之十五:Ease Faith Ltd.v.Leonis Marine Management Ltd.&Anor745

7.16 先例之十六:Spliethoff’s Bevrachtingskantoor BV v.Bank of China Ltd751

7.17 笔者涉及的仲裁案件与做出合理通知回复到原本的法律地位755

第七章 产权人禁反言759

1.简介759

2.默示或推定信托762

3.宝剑盾牌之争766

3.1 Plimmer v.Mayor of Wellington先例:确定产权人禁反言可以作为宝剑766

3.2 Yeoman’s Row Management Ltd.v.Cobbe先例:产权人禁反言之死?767

3.3 Thorner v.Major先例:产权人禁反言的复生?770

3.4 商业上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产权人禁反言说法的区别771

3.5 Herbert v.Doyle先例:商业交易要依赖推定信托或产权人禁反言,必须有完整与肯定的合约772

4.适用产权人禁反言的情况773

4.1 情况之一:不完善的赠与773

4.2 情况之二:共同期待774

4.3 情况之三:单方面错误776

5.产权人禁反言的救济十分有弹性与需要成比例777

第八章 合约性禁反言781

1.合约性禁反言(contractual estoppel)的本质781

2.曾经的合约性禁反言说法与近年政策性的改变783

3.现代合约性禁反言的说法带来的问题786

3.1 完整合约条文与类似条文787

3.1.1 类似条文的本意787

3.1.2 谈判时的误述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788

3.1.3 现代合约性禁反言说法的上诉庭先例:Springwell Navigation v.JP Morgan Chase Bank788

3.2 对现代合约性禁反言说法的批评789

3.2.1 忽略了合约性禁反言起源——契约性禁反言790

3.2.2 偏离了上诉庭的Lowe v.Lombank先例791

4.完整合约条文或类似条文能否排除误述792

4.1 普通法地位792

4.2 有关先例介绍793

4.3 AXA Sun Life Services Plc.v.Campbell Martin Ltd.先例797

4.4 谈判时做出的欺诈性误述能否在现代合约性禁反言说法下被排除?799

4.5 可以排除代理人(不涉及委托人)的欺诈性误述责任的HIH Cas-ualty and General Insurance Ltd.and Ors v.Chase Manhattan Bank and Ors先例800

5.其他可能构成合约性禁反言的条文804

5.1 专家决定条文804

5.2 提单上记载的数量806

5.3 除非在特定时间内提出异议,否则就是最终806

5.4 仲裁条文807

5.5 和解协议807

6.双方完全可以同意明知是错误的事实或法律地位808

7.合约性禁反言的例外809

7.1 欺诈、共谋或偏见809

7.2 完全偏离了合约中的明示规定810

8.合约性弃权811

8.1 合约条文811

8.2 合约合并了有弃权规定的规则与条例811

8.3 合约规定了适用法812

第九章 一事不再审814

1.诉讼结果终局性的重要性814

2.一审判决或决定导致一事不再审的说法适用817

2.1 司法决定817

2.2 符合自然公正原则的公平审讯818

2.3 判决结果的正确性不重要818

2.4 英国确保判决正确的保障与防护:上诉到上一级法院820

2.5 仲裁822

2.6 上诉过程中的判决书或裁决书与一事不再审的说法822

3.外国法院的判决或仲裁裁决823

3.1 现在承认外国判决的做法824

3.2 现在的法律框架824

3.3 承认外国判决的前提条件826

3.3.1 适格法院826

3.3.2 英国法律下的公平审讯828

3.3.2.1 如果外国法院有违反自然公正的救济,败诉方还能否在英国法院以违反自然公正为由要求拒绝执行?829

3.3.2.2 妥当通知诉讼程序和送达告票与缺席判决832

3.3.2.3 外国法院判决涉及欺诈834

3.3.3 对实质争议的判决838

3.3.4 最终与结论性839

4.确保诉讼终局性的体系841

5.职责已履行完毕(functus officio)843

5.1 更正判决书845

5.2 近期有关仲裁的functus offcio先例845

6.吸收原则847

6.1 吸收原则的效果849

6.2 什么是诉因?849

6.2.1 情况之一:同样的违约造成了多种损失850

6.2.2 情况之二:一个疏忽行为侵犯了两种权利853

6.2.3 情况之三:故意与非故意的错误行为855

6.2.4 情况之四:对人诉讼与对物诉讼856

6.3 在唯一的诉讼中提出所有救济的重要性857

6.4 吸收原则导致的严苛后果857

7.Estoppel per rem judicatam861

7.1 诉因的禁反言862

7.2 争端的禁反言863

7.2.1 与诉因的禁反言的区别863

7.2.2 什么是争端864

7.2.3 争端的禁反言带来的问题865

7.2.4 争端的禁反言对长期合约的影响866

7.2.5 仲裁的机密性对争端的禁反言的影响868

8.滥用司法程序872

8.1 与重新诉讼有关的滥用司法程序873

8.2 “Henderson v.Henderson Rule”与诉因的禁反言和争端的禁反言的异同876

8.3 什么属于特殊情况?877

8.4 在之后的诉讼中提出怎样的新争端会属于滥用司法程序?879

8.5 谁会受到约束?879

8.6 有关先例介绍883

8.6.1 先例之一:Yat Tung Investment Co.Ltd.v.Dao Heng Bank Ltd883

8.6.2 先例之二:House of Spring Gardens Ltd.v.Waite and Others884

8.6.3 先例之三:Barrow v.Bankside Members Agency Ltd886

8.6.4 先例之四:Johnson v.Gore Wood & Co888

8.6.5 先例之五:Dexter Ltd.(In Administrative Receivership)v.Vlieland-Boddy889

8.6.6 先例之六:Angeli Luki Kotonou v.National Westminster Bank Plc894

9.仲裁中的一事不再审与滥用司法程序896

9.1 普通法国家的仲裁896

9.1.1 先例之一:The“Jonna V”898

9.1.2 先例之二:C v.D899

9.1.3 先例之三:Parakou Shipping Pte Ltd.v.Jinhui Shipping and Transportation Ltd900

9.1.4 先例之四:Injazat Technology Capital Limited v.Dr.Hamid Najafi900

9.1.5 先例之五:Nomihold Securities Inc.v.Mobile Telesystems Fi-nance SA(No.2)902

9.1.6 先例之六:Shanghai Fusheng Soya-Food Co.Ltd.v.Pul-muone Holdings Co.Ltd904

9.1.7 先例之七:Diag Human SE v.The Czech Republic905

9.2 国际仲裁906

第十章 民事诉讼/仲裁中的弃权与禁反言913

1.对主权豁免权的弃权913

1.1 主权豁免权的历史914

1.2 对主权豁免权的弃权与禁反言915

1.3 对主权豁免权的弃权917

1.3.1 对主权豁免权的弃权之一:主权国家参与诉讼918

1.3.2 对主权豁免权的弃权之二:主权国家签订书面仲裁协议921

1.3.3 对主权豁免权的弃权之三:主权国家书面放弃主权豁免权925

2.时效927

2.1 开始诉讼的时效927

2.2 承认责任928

2.3 持续性的和解谈判929

2.3.1 先例之一:Co-operative Wholesale Society v.Chester-l e-Street DC931

2.3.2 先例之二:Bytheway v.British Steel Corporation Plc932

2.3.3 先例之三:Hillingdon London BC v.ARC Ltd.(NO.2)933

2.4 时效已过之后继续谈判936

2.5 同意延长时效的陷阱或危险937

2.5.1 先例之一:The “Astraea”937

2.5.2 先例之二:The “Ion”938

2.5.3 先例之三:The “Henrik Sif”940

2.5.4 先例之四:The “August Leonhardt”941

2.5.5 先例之五:The “Stolt Loyalty”941

2.6 一般性建议与指引942

3.对仲裁或是法院诉讼的取舍944

3.1 仲裁条文vs《世界人权宣言》944

3.2 中止法院程序945

3.2.1 《纽约公约》下法院必须终止法院程序945

3.2.2 什么是参与了有关实质争议的法院程序946

3.2.3 被告对以仲裁解决争议的弃权949

3.3 “Scott v.Avery”条文950

3.4 错误选择仲裁或诉讼的言行构成禁反言952

4.涉及仲裁员资格的弃权与禁反言953

4.1 仲裁员资格953

4.2 对仲裁员不符合资格的弃权与禁反言954

5.管辖权异议957

6.涉及仲裁员不持偏见与没有利益冲突的弃权与禁反言958

6.1 公平审讯的大原则958

6.1.1 委任有偏见或利益冲突的仲裁员的后果958

6.1.2 不能以订约自由影响法院干涉的权利959

6.1.3 弃权与禁反言的说法可以适用在适合的情况960

6.1.4 弃权与禁反言不能适用的情况961

6.2 仲裁员的披露962

6.2.1 持续地披露965

6.2.2 披露的程度965

6.2.3 全面与完整披露966

6.2.4 披露的优点与缺点968

6.3 及时提出反对、异议969

7.涉及仲裁程序不正常的弃权与禁反言972

7.1 中间程序命令不受法院制约972

7.2 严重不正常的中间程序的例子973

7.3 及时提出反对975

7.3.1 普通法弃权与英国1996年《仲裁法》之Section 73(1)的区别975

7.3.2 什么属于知道或可以合理发现?976

7.3.3 怎样属于及时?977

7.3.4 怎样才算反对?978

7.3.5 什么是继续参与仲裁程序?979

7.3.6 Section 73的优劣分析980

8.送达982

9.抗辩的权利984

10.文书请求中对事实的陈述与后续修改984

10.1 不能以金钱弥补的损害的定义986

10.2 因禁反言而不能修改或改变诉讼立场987

11.原告懈怠诉讼989

12.对法律业务特免权的弃权992

12.1 特免权992

12.2 法律业务特免权995

12.2.1 法律业务特免权的公共政策考虑996

12.2.2 绝对性、实体性权利与基本人权997

12.2.3 法律意见特免权与诉讼特免权999

12.2.4 联合特免权与共同利益特免权999

12.2.5 国际上的不同看法1000

12.3 谁可以对特免权弃权1001

12.3.1 谁是拥有法律意见特免权的客户1002

12.3.2 谁可以对联合特免权弃权1004

12.3.3 共同利益特免权1011

12.3.4 权利的转让与继承1014

12.3.5 诉讼中律师的表见授权1016

12.3.6 诉讼中证人披露的文件1019

12.4 对特免权弃权的类型1020

12.5 弃权类型之一:明示或故意的弃权1021

12.5.1 需要明示弃权或故意弃权的情况1021

12.5.2 选定对象弃权1022

12.5.3 限定弃权1024

12.5.3.1 限定弃权是为了特定目的的弃权1024

12.5.3.2 限定弃权与特免权丧失1025

12.5.3.3 没有明示限制也可以默示限定弃权1027

12.5.3.4 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不同看法1029

12.6 弃权类型之二:默示弃权1030

12.6.1 联合委托律师1030

12.6.1.1 联合委托律师1030

12.6.1.2 合约中的明示条文1031

12.6.1.3 联合委托律师弃权与利益冲突的产生1035

12.6.2 默示弃权:起诉(前)律师1038

12.6.2.1 起诉前律师的弃权范围1039

12.6.2.2 律师就委托合约起诉客户的疑问1040

12.6.2.3 对方当事人向律师索赔浪费的费用时,没有默示弃权允许披露受特免权保护的文件1042

12.7 弃权类型之三或弃权范围:附带弃权/挑选樱桃规则1044

12.8 丧失机密性与弃权1046

第十一章 合约更改、弃权、禁反言在银行法中的适用1049

1.银行与储户1049

2.贷款融资合约1051

2.1 贷款融资合约的更改1051

2.2 贷款融资合约的弃权1051

2.2.1 知道有关权利以及相关事实1051

2.2.2 贷款融资合约下弃权的构成1054

2.2.3 保留权利条文(reservation of rights clause)/不弃权条文(non-waiver clause)1056

2.2.4 弃权的后果1057

3.担保合约1057

3.1 担保合约的更改1058

3.2 不符合书面形式的更改1058

3.2.1 立法对担保合约有特殊的形式要求1058

3.2.2 担保合约的更改要遵守1677年立法的规定1059

3.2.3 区分口头协议是对原担保合约的更改还是废除的重要性1060

3.2.4 不符合书面要求的口头协议可以被担保人用来抗辩1063

3.2.5 弃权/禁反言不受1677年立法的影响1064

3.2.6 在非担保合约下以明示条文规定更改要以书面做出的近期先例1066

3.3 在担保人没有同意的情况下单方面更改担保合约1067

3.3.1 Pigot Case原则1067

3.3.2 区分更改是否重要的指引1068

3.3.3 区分更改是否重要的先例介绍:Lombard Finance Ltd.v.Brookplain Trading Ltd.and Others1070

3.3.4 小结1073

3.4 更改主合约对担保合约的影响1073

3.4.1 Holme v.Brunskill原则1073

3.4.2 严厉的Holme v.Brunskill原则的合理性1075

3.4.3 Holme v.Brunskill原则带来的危险1076

3.4.4 主合约下的弃权对担保合约的影响1078

3.4.5 担保合约以明示条文允许更改或弃权1080

4.银团贷款1083

4.1 贷款融资合约下的更改或弃权1084

4.2 银团成员对牵头银行的禁反言1086

5.信用证1088

5.1 信用证的更改1089

5.1.1 UCP600的规定1090

5.1.2 笔者处理的与信用证更改有关的仲裁案件1091

5.2 信用证下的弃权1093

5.2.1 买方与卖方之间1093

5.2.2 买方与开证行之间1094

5.2.3 开证行与受益人之间1095

5.2.4 UCP600的相关规定1097

5.3 禁反言1099

5.3.1 审单银行先前提出的不符点是否禁反言不能之后再提出其他的不符点1099

5.3.2 其他涉及禁反言的先例1101

案例目录11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