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明清以来的乡村社会经济变迁 历史、理论与现实 卷2 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明清以来的乡村社会经济变迁 历史、理论与现实 卷2 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 (美)黄宗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5374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12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428页
  • 主题词:农村社会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明清以来的乡村社会经济变迁 历史、理论与现实 卷2 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经典理论:斯密和马克思1

中国的学术研究3

两个现代派别:恰亚诺夫和舒尔茨5

对舒尔茨与恰亚诺夫学说的反思7

没有发展的增长10

过密型商品化12

帝国主义与农村过密化13

集体制下的过密化14

改革时期15

第一编1949年以前19

第二章 长江三角洲的生态系统19

长江三角洲地区19

历史地理24

吴越模式27

吴越国以后的衰败28

长江三角洲生态系统中的政权、士绅和农民33

两种生态系统的比较35

第三章 商品化与家庭生产38

棉花与棉布38

桑蚕与丝绸40

粮食作物41

城市化41

小农家庭生产42

长江三角洲45

阶级与性别产生的多样化47

华北平原与长江三角洲之比较49

第四章 商品化与经营式农业50

长江三角洲的经营式农业50

经营式农业衰落的原因55

华北的经营式农业60

商品化进程的矛盾作用61

家庭式农业与经营式农业之对照63

社会分化模式的对照64

第五章 商品化与过密型增长66

蚕丝67

棉花70

过密型的乡村工业化74

豆饼肥料76

商品经济的结构77

第六章 农民与市场80

20世纪小农的市场行为80

地方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88

农民市场行为的社会内容89

小贸易市场91

土地市场92

信贷市场94

劳动力市场95

市场与发展96

第七章 帝国主义、城市发展与农村过密化99

长江三角洲城镇的兴衰101

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103

桑蚕业105

稻米106

过密型增长107

过密化与农业现代化111

新的剥削形式112

商人的作用115

农村生活水平117

农村过密化和城市发展122

第八章 两种类型的村社124

居住形态125

社会活动圈127

村庄的政治组织129

土地占有形态与国家政权的关系131

土地所有的稳定性134

生态系统,多种经营和稳定性136

变化对过密化138

第二编 1949年以后143

第九章 旧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造143

土地改革143

土地改革的作用146

三定政策148

集体化150

党政权力机构151

管理权与分配权156

党政国家权力的局限性159

新的政治经济体制164

1978年后的变化166

第十章 集体、家庭与副业生产171

过密化的倾向171

劳动力核算172

集体制下的副业174

农业劳动力的紧缩180

新经济结构中的家庭生产187

家庭生产对集体生产188

第十一章 农业的增长与发展190

集体化时期190

农业变化的动力198

没有发展的增长202

解散农业集体制时期206

松江在全国的意义211

第十二章 乡村工业化216

华阳桥公社的工业增长217

建筑与运输219

资本和工资开支219

从全国看华阳桥222

集体企业对个体企业222

从比较角度看华阳桥225

第十三章 乡村发展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二元对立228

政治理论的作用228

工作动机与农业生产229

“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230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236

“毛主义”的作物选择239

八十年代的改革242

过去的集体制与今日的改革之对照243

第十四章 半农半工的村庄246

没有城市化的乡村工业化246

乡村就业的等级249

“走后门”251

城乡差别252

村庄和家庭的内部分层254

第三编 结语261

第十五章 一个总结261

过密型商品化的市场结构264

国际资本主义与过密化的小农经济265

商人的作用266

1850年以后的商品化266

商品化与村社268

集体制下的过密化269

乡村工业化与经济多样化271

家庭农业的复归273

村庄与国家政权274

从全国看长江三角洲模式275

第十六章 几点思考278

中国的人口密度278

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经济281

中国历史上的城乡关系284

附录289

附录A长江三角洲8个村庄的社会经济轮廓289

附录B长江三角洲的人口与耕地面积291

附录C明清和民国时期上海地区镇市的形成与演变295

附录C引用资料296

附录D华阳桥种籽场大队的农业外就业(1950~1985年)300

附录E华阳桥公社以及中国乡村总产值构成的变化309

附录F集体、联户和个体企业的收入312

引用资料314

访问座谈314

约谈村民324

引用书刊目录327

后记 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社会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349

规范认识的危机350

没有发展的商品化357

其他的悖论现象364

当代史371

引用书刊目录379

索引3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