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精讲·导读·博采·演练·综评 教育学课程的理论探索与改革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精讲·导读·博采·演练·综评 教育学课程的理论探索与改革实践
  • 彭银祥等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319604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15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324页
  • 主题词:教育学(学科: 教学改革 学科: 研究) 教育学 教学改革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精讲·导读·博采·演练·综评 教育学课程的理论探索与改革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理论篇3

第一章 关于师范教育现代性的思考3

一 内容取舍的多元化3

(一)对人的理解4

(二)德育活动的开展6

(三)教育课程体察7

(四)社会科学的开放性认识8

(五)自然科学的师范性认识8

二 教学内容的现代性10

三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12

(一)社会大胆陈词13

(二)师生切己体察15

四 实践教学之现代性17

(一)实践教学理念的现代性17

(二)加强理论知识素养19

(三)反复总结不断升华20

五 教学方式手段的现代性21

六 间歇安排的校外课程实践24

第二章 师范教育课程的宏观改革与特色建设26

一 课程设置的宏观体察27

(一)人文学科30

(二)教育类学科30

(三)社会学科30

(四)健康教育31

(五)表情艺术31

(六)其他学科31

二 高师课程改革发展趋势与高师生的知识能力结构33

(一)现代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33

(二)高师生的知识、能力结构37

三 学科教学法与配套改革40

(一)现代课程理论指导下的学科教学法40

(二)建立学科教育学体系45

第三章 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的比较与发展研究50

一 中外师资职前培养过程中教育类课程比较研究50

(一)教育类课程在师范教育中的重要性50

(二)教育类课程的体系53

(三)教育类课程的教授方法56

二 对高师公共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考59

(一)对传统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问题分析59

(二)新世纪教师职业对教育心理知识的角色期待64

(三)国外同类课程的启发66

(四)新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内容构建67

(五)方法体系与实践教学改革69

三 教育学科与师范生的职业理想教育71

(一)职业理想教育的理论基础71

(二)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结构73

(三)职业理想教育的方法手段74

四 教育学科与师范生的心理素质教育76

(一)知识传授的心理品质77

(二)课外育人的心理素养80

第二编 探索篇87

第四章 教育学课程的改革目标87

一 内容上的“新教育学”88

(一)教学内容的沿革89

(二)教学内容的现状90

(三)新教学内容的体现92

二 实践上的“大教育学”94

(一)对教育学实践环节的初步认识95

(二)时代的要求与现实的偏差96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大的实践98

三 教法上的“活教育学”99

(一)教法改革的意义100

(二)教法改革的指导思想101

(三)活教法的体现102

四 学法上的“乐教育学”104

(一)乐学的历史溯源104

(二)乐学的内涵与思想体系106

(三)乐学的实践操作108

第五章 教育学课程的改革思路110

一 课堂教学以构建理念为主111

二 知识学习以形成体系为目标114

三 注重多种形式的能力训练119

(一)能力训练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119

(二)能力训练的内容和目标120

(三)能力训练的途径122

四 理论和实际真正结合起来124

(一)教学内容的修订125

(二)实施着眼于提高师范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125

五 教中有学 学中有教127

第六章 高师教育学课程“零距离教学”模式探讨131

一 高师教育学课程的改革动因132

(一)对传统教育学课程的反思132

(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质的挑战135

二 教育学课程“零距离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139

(一)“零距离教学”模式的提出139

(二)“零距离教学”模式的操作设计141

三“零距离教学”模式的特征分析144

(一)自主选择144

(二)随机课堂145

(三)多维评价145

四 “零距离教学”模式的问题探讨146

(一)师生关系和谐是“零距离教学”的保障146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是“零距离教学”的关键146

(三)教师创新示范是“零距离教学”的灵魂147

(四)现代教学媒体是“零距离教学”的支点147

第三编 实践篇151

第七章 精讲151

一 精讲的基本思路152

二 精讲的内容设计154

三 精讲的实施策略163

第八章 导读168

一 为什么要导读168

二 什么是导读170

三 导读的步骤、途径和方法172

四 导读的基本原则180

五 导读的组织和要求188

六 导读的时间安排193

七 阅读材料的种类193

附 学生读书笔记选录195

第九章 博采201

一“见”博采202

二“闻”博采206

三“实践”博采210

第十章 演练215

一 组织学生备课216

二 组织学生试讲219

三 开展单项技能方面的训练与竞赛活动223

四 到中小学开展尝试带班、教学与家庭教育送温暖活动228

五 组织教育专题研讨会,开展教育理论及教育知识竞赛231

第十一章 综评234

一 综评的组织要求234

二 综评的内容与方式242

三 综评的操作策略244

附一 教育调研参考选题247

附二 教育学学习、训练效果测评量表248

第四编 发展篇257

第十二章 新型教师探讨与新型师范生标准研究257

一 新世纪需要新型中小学教师258

(一)教师要具有现代观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260

(二)教师应该博学多识、学术专精264

(三)教师须具有时代要求的各种能力267

二 建立新世纪优秀师范毕业生的评价体系271

(一)教育理念272

(二)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心理学知识273

(三)教育技能、实习水平、个性品质274

第十三章 素质教育对教育者良好教育科学素质的呼唤278

一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学素质278

(一)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学观念问题279

(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学方法问题282

(三)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学态度问题286

(四)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学能力问题288

二 对中小学“减负”的“教育学”思考291

(一)中小学教育为什么要“减负”292

(二)“减负”减什么293

(三)“减负”触及的是深层次的观念和制度问题294

(四)“减负”对学校、教师的呼唤295

(五)“减负”对家长的要求297

三 对高校教师素质的“教育学”思考299

(一)管理者的“教育学”资格问题299

(二)教学权力与学术权威302

(三)对大学课堂的透视304

(四)高校教师的育人责任307

参考文献310

后记3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