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 尹成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0178877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33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469页
  • 主题词:粮食-问题-研究-世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全球粮食危机4

第一章 耕地—粮食安全的基础4

第一节 世界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需求4

1.1 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4

1.2 世界耕地面积增长减缓5

1.3 世界耕地供给呈偏紧态势6

第二节 世界耕地资源分布与潜力制约8

1.4 耕地分布不均衡性制约粮食增产潜力8

1.5 探寻降低耕地分布不均衡性制约的途径10

第三节 世界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安全11

1.6 主要粮食生产国耕地出现不同程度减少11

1.7 非洲、拉丁美洲耕地面积有所增加17

1.8 耕地质量下降对粮食生产潜力形成制约20

第二章 淡水—粮食安全的命脉26

第一节 世界淡水资源与粮食生产需求26

2.1 淡水资源是粮食生产的源泉26

2.2 世界淡水资源紧缺且分布不均衡27

第二节 世界淡水资源分布与潜力制约32

2.3 主要粮食生产国人均淡水资源下降32

2.4 发达国家人均淡水资源呈减少趋势34

2.5 发展中国家淡水资源供求紧张35

第三节 世界淡水资源利用与粮食安全36

2.6 人口增长与城市化推进增加淡水需求36

2.7 工业生产用水量不断增长39

2.8 农业用水偏紧对粮食安全影响加重40

第三章 世界粮食生产与消费需求44

第一节 世界粮食生产现状与趋势44

3.1 世界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发展44

3.2 主要粮食品种发展不均衡46

3.3 世界粮食增长减缓且结构矛盾凸显50

第二节 世界人口增长与粮食消费51

3.4 巨大人口基数带来口粮消费刚性增长51

3.5 膳食结构改善拉动粮食消费需求53

3.6 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需增加粮食消费56

第三节 世界工业粮食消费需求快速增长60

3.7 粮食用途拓宽拉动需求增长60

3.8 世界粮食供求发生两个关键性变化61

第四节 世界畜牧业发展与粮食消费增长62

3.9 畜牧业快速发展增加粮食消费63

3.10 世界肉类消费量逐年增加65

第五节 世界生物质能源开发与人争粮66

3.11 美国一年烧掉2.1亿人口粮66

3.12 美国加快粮食型生物质能源开发脚步68

3.13 欧盟生物柴油开发迅速扩张69

第四章 世界粮食危机的发生与影响72

第一节 粮食危机:概念与理论72

4.1 粮食安全概念的提出与演进73

4.2 粮食危机实质是供给与价格问题74

4.3 粮食危机形成的过程与阶段77

第二节 粮食危机波及众多国家78

4.4 一些国家粮食短缺、粮价大涨78

4.5 一些国家发生粮荒、民众饥饿79

4.6 一些国家物价飙升、通货膨胀80

4.7 一些国家社会动荡、政局不稳80

第三节 世界粮食危机的特征81

4.8 国际市场粮价持续暴涨狂飙82

4.9 国际市场粮食供求矛盾加剧83

4.10 部分国家紧急叫停粮食出口84

4.11 世界粮食库消比跌破安全线85

第五章 世界粮食危机发生的背景与原因89

第一节 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危害粮食生产89

5.1 严重干旱使一些国家粮食大幅减产89

5.2 一些地区干旱呈现常态化趋势90

第二节 石油危机推动粮食成本与价格飙升91

5.3 粮食价格与能源价格同步上涨91

5.4 跨国巨头在粮食危机中攫取超额利润92

第三节 生物质能源利用烧掉缺粮国部分口粮93

5.5 富人的汽车吃掉穷人的面包93

5.6 生物质能源开发扭曲世界粮食贸易格局94

5.7 生物柴油开发导致食用油供给短缺9

第四节 农业投入不足弱化粮食生产能力97

5.8 一些发展中国家农业长期投人不足97

5.9 世界粮食储备明显下降98

第五节 迷信贸易自由化造成粮食自给能力下降100

5.10 迷信贸易自由化使他们面对饥饿束手无策100

5.11 海地从大米自给到依赖进口的蜕变102

5.12 不能掌握自己饭碗的苦衷和教训102

第六节 巨额农业补贴政策冲击一些国家农业103

5.13 “便宜”农产品冲击相关国家粮食生产104

5.14 “共同农业政策”对别国农业的冲击力106

5.15 农产品倾销是巨额农业补贴的实质108

第七节 金融类因素推动粮食价格上涨108

5.16 农产品期货投机推动粮食价格狂涨109

5.17 美元贬值与汇率波动推高粮食价格109

第六章 消除世界粮食危机的政策路径与前景112

第一节 世界应对粮食危机的紧急措施112

6.1 援助:世界对粮食危机的紧急响应112

6.2 紧急粮食补贴:粮食自给能力不足国家的政策选择113

6.3 限制出口:传统粮食出口国的自保之策114

第二节 粮食保护主义与粮食贸易自由化:争论中的两条路径116

6.4 追求自给自足的“粮食保护主义”116

6.5 推崇世界粮食贸易自由化118

6.6 罗马—北海道—多哈:围绕农业补贴的艰难谈判120

第三节 扑朔迷离:发达国家削减农业补贴前景122

6.7 美国对农业实行巨额补贴政策122

6.8 巨额农业补贴:美国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政策123

第四节 仍行其道:粮食型生物质能源开发加快124

6.9 醉翁之意不在酒:发展乙醇燃料的真实动机124

6.10 扶持生物质能源是变相增加农业补贴126

6.11 发展生物质能源给美国带来丰厚利益127

6.12 粮食型生物质能源是美国手中的战略武器128

下篇:中国粮食安全134

第七章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理念及格局134

第一节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理念134

7.1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理念内涵丰富134

7.2 坚持长远粮食安全的目标和措施136

第二节 手中有粮,供求基本平衡136

7.3 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37

7.4 粮食自给率连续10年保持95%以上137

7.5 粮食价格长期保持相对稳定142

7.6 粮食库消比高于粮食安全警戒线143

7.7 中国是谷物净出口国144

第三节 手中有粮,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145

7.8 畜产品供给丰富充足145

7.9 水产品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两倍147

7.10 蔬菜品种丰富供给充裕149

7.11 水果产量居世界第一150

7.12 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优化151

7.13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152

第四节 手中有粮,来自不竭源头153

7.14 手中之粮来自以自给为主的粮食安全方针154

7.15 手中之粮来自强农惠农的农业和农村政策154

7.16 手中之粮来自农业科技进步的有力支撑155

7.17 手中之粮来自健全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155

7.18 手中之粮来自农村传统的农户储粮157

第八章 改革创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160

第一节 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160

8.1 20世纪80年代5个中央1号文件的改革取向160

8.2 确立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164

8.3 建立健全市场化农产品流通体制165

8.4 建立健全适应市场化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167

8.5 建立健全强农惠农政策基本体系169

第二节 农村改革的历史性贡献170

8.6 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170

8.7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重大转变174

第三节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179

8.8 30年农村改革经验弥足珍贵180

8.9 30年农村改革启示惠及后人181

第九章 粮食生产重大跨越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184

第一节 粮食生产阶段性发展与阶段性重大跨越184

9.1 实现粮食生产阶段性重大跨越的综合性因素184

9.2 我国粮食生产阶段性发展特征185

9.3 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0000亿斤大关187

第二节 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历史性转变188

9.4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188

9.5 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189

第三节 粮食生产与强化农业基础190

9.6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190

9.7 强化农业基础是粮食生产重大跨越的保证191

第四节 粮食生产与保护农民积极性192

9.8 种粮农民增收是粮食增产的内在动力192

9.9 越是丰收越要防止谷贱伤农193

第五节 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与措施194

9.10 粮食增产依靠稳定完善农村基本政策194

9.1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粮食增产的重要条件195

9.12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196

第十章 粮食生产波动规律与超常性波动198

第一节 粮食生产波动的状况及特征198

10.1 1949~1977年的粮食生产波动198

10.2 1978~2007年的粮食生产波动199

10.3 粮食生产波动的规律性及特点200

第二节 粮食生产波动形成的主要因素201

10.4 政策导向与粮食生产波动202

10.5 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波动202

10.6 农业投入与粮食生产波动203

第三节 粮食生产超常性波动的影响204

10.7 粮食超常性波动制约国民经济发展205

10.8 粮食超常性波动影响农民收入增长205

10.9 粮食超常性波动抑制农村消费需求206

第四节 防御粮食生产超常性波动及影响208

10.10 从解决“水”入手促进粮食稳定增产208

10.11 努力提高农业防灾抗灾的科技含量208

10.12 加强粮食超常性波动预警与应对209

第十一章 粮食生产徘徊期与通货膨胀212

第一节 粮食生产徘徊期及成因212

11.1 粮食生产徘徊期及徘徊状况212

11.2 粮食生产徘徊期的主要成因213

第二节 粮食生产徘徊期引发推动通胀的原因214

11.3 粮食生产徘徊期与物价总水平214

11.4 粮食生产徘徊期与物价总水平关联度加大217

11.5 粮食生产徘徊期加剧粮食供求偏紧218

第三节 加强农业与防止通货膨胀的启示219

11.6 粮食供给对宏观经济具有特殊重要作用219

11.7 坚持在宏观调控中大力加强农业221

11.8 防御粮食生产徘徊是防止通胀的基础性工作222

第十二章 加快农业发展与“三农”工作理念创新226

第一节 作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重大判断226

12.1 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226

12.2 农业和农村发生重大变化227

第二节 实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229

12.3 坚持强农惠农的政策取向229

12.4 把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贯穿“三农”工作230

第三节 确立“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230

12.5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位置230

12.6 从农业基础地位到农业战略地位231

第四节 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232

12.7 统筹城乡发展创新“三农”工作理念232

12.8 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五个统筹”的前提234

12.9 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235

第五节 作出“两个趋向”重要论断236

12.10 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重要发展阶段236

12.11 把统筹、反哺、支持贯穿于农业政策之中237

第六节 作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决策238

12.12 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39

12.13 把握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和条件240

第七节 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241

12.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241

12.15 建设符合中国国情农情的现代农业242

第十三章 粮食稳定增产高峰期与强农惠农政策246

第一节 粮食生产创造“五丰五增”的奇迹246

13.1 任何时候都不能说粮食问题解决了246

13.2 一个难得的粮食稳定增产高峰期248

13.3 强农惠农政策催生粮食稳定增产高峰期251

第二节 粮食发展与扶持政策效应252

13.4 新时期5个中央1号文件的重大使命252

13.5 强农惠农政策框架基本形成255

第三节 粮食增产与科技支撑259

13.6 农业科技进步是粮食稳定增产的有力支撑259

13.7 自主创新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力260

13.8 发挥农业技术集成与配套的综合支撑作用261

第四节 粮食生产与基础设施建设262

13.9 优势区域布局提升粮食生产区域化、规模化262

13.10 优粮工程打造粮食主产区稳定增产基础263

13.11 “七大体系”建设增强粮食发展支撑能力265

第十四章 10000亿斤粮食的重量与分量268

第一节 粮食生产再上10000亿斤台阶268

14.1 粮食重返10000亿斤台阶的冲刺与力量268

14.2 10000亿斤粮食向世界作出不凡昭示270

第二节 10000亿斤粮食: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272

14.3 有效应对了世界粮食危机带来的影响272

14.4 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73

14.5 有力支持了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274

14.6 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275

第三节 粮食重返10000亿斤台阶的启迪275

14.7 粮食生产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276

14.8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277

14.9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78

14.10 粮食有效供给能力是国家社会保障能力的重要体现279

第十五章 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挑战282

第一节 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及其影响282

15.1 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显现282

15.2 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比较效益下降284

第二节 粮食生产发展面临严重资源制约287

15.3 耕地和淡水资源对粮食发展制约加大287

15.4 隐藏在工业化、城镇化中的“两化”问题289

15.5 一些地方出现没有耕地、没有农业的村庄290

第三节 粮食需求刚性增长态势明显291

15.6 2亿多人农产品消费从“自给型”转变为“商品型”291

15.7 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消费持续增加292

15.8 粮食消费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294

第四节 国际农业竞争影响日益加深297

15.9 国际农业竞争呈现新的特点297

15.10 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复杂298

15.11 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传导加快300

第五节 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影响加重301

15.12 全球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影响增大302

15.13 重大自然灾害呈多发态势302

15.14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偏重发生303

15.15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304

第十六章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含义与提升308

第一节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308

16.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要素308

16.2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形成的规律性及特点309

第二节 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310

16.3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能力311

16.4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组成311

16.5 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312

第三节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选择312

16.6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巩固与提高并重313

16.7 创新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思路314

16.8 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15

第四节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措施316

16.9 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要素316

16.10 强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支撑要素317

16.11 优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促进要素318

16.12 健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要素318

第十七章 现代农业建设与国家粮食安全322

第一节 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与发展趋势322

17.1 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及特征322

17.2 世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与特点323

第二节 我国现代农业的地位与发展326

17.3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方向326

17.4 正确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关键时刻327

第三节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329

17.5 坚持把农业放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329

17.6 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首位330

17.7 坚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331

17.8 坚持实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332

17.9 坚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333

第四节 现代农业建设的任务与措施335

17.10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335

17.11 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336

17.12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成果转化337

17.13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337

17.14 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39

第十八章 国家粮食安全与粮食主产区建设344

第一节 粮食主产区的重要战略地位344

18.1 粮食主产区的布局与优势344

18.2 粮食主产区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346

18.3 防止粮食主产区向粮食平衡区演变347

第二节 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的对策措施349

18.4 不可忽视粮食主产区面临的新问题349

18.5 着力打造坚实可靠的粮食主产区350

第三节 现代农垦企业与提高粮食生产率353

18.6 农垦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353

18.7 把农垦建设成为国家战略性商品粮基地355

第十九章 国家粮食安全与生物质能源开发358

第一节 积极推进非粮型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358

19.1 坚持生物质能源开发“三不争”原则358

19.2 积极探索非粮型生物质能源开发路子360

19.3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是农业功能的拓展361

第二节 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潜能与作用362

19.4 发展非粮型生物质能源潜力巨大362

19.5 农民增收和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363

19.6 农作物秸秆蕴藏3亿吨标准煤364

第三节 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形式与策略365

19.7 多种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形式365

19.8 立足国情发展生物质能源366

第二十章 农业国际化与农业产业安全370

第一节 农业跨国公司对全球农业的主导与控制370

20.1 发达国家掌控农业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370

20.2 四大跨国粮商垄断世界八成粮食贸易量371

第二节 农业跨国公司开展全球农业布局的策略373

20.3 农业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的逐利动机373

20.4 农业跨国公司开展兼并收购的“三步曲”373

第三节 跨国公司对驻在国农业的双重影响375

20.5 农业跨国公司推动农业国际化的作用375

20.6 农业跨国公司带给驻在国农业的风险376

第四节 正确把握农业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378

20.7 严格把握农业跨国公司进入领域及程度378

20.8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国际合作监管机制380

20.9 大力提升我国农业企业竞争力381

20.10 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发展战略382

第二十一章 国家粮食安全与构建长效机制384

第一节 构建国家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意义及思路384

21.1 有长效机制才有长远国家粮食安全384

21.2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思路385

第二节 建立健全国家粮食安全财政支持机制386

21.3 建立国家粮食安全的财政投入机制386

21.4 建立国家粮食安全的财政补贴机制390

第三节 建立健全国家粮食安全金融支持机制391

21.5 国家粮食安全离不开金融支持391

21.6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三农”机制392

21.7 拓宽农村金融支持“三农”业务领域393

第四节 建立健全国家粮食安全耕地保护机制394

21.8 实行“两个最严格的制度”394

21.9 科学把握耕地保护的三个关键395

第五节 建立健全国家粮食安全风险防范机制396

21.10 建立粮食生产风险预警机制396

21.11 积极稳妥推进农业保险397

21.12 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398

21.13 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399

第六节 建立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价格形成机制399

21.14 理顺粮食价格是改善粮食市场调控的关键400

21.15 坚持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401

第七节 建立健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储备机制403

21.16 健全完善粮食储备体系403

21.17 健全完善粮食储备风险调节机制404

第二十二章 中国完全能够养活自己406

第一节 布朗先后两次提出一个问题406

22.1 1994年布朗提出的问题406

22.2 2008年布朗重提老问题408

第二节 重读《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409

22.3 12年前写在书面上的回应409

22.4 12年后写在田野里的答案412

第三节 用多维视角看中国吃饭问题414

22.5 视角一:看中国粮食增产的潜力和途径414

22.6 视角二:看中国粮食安全的制度和政策优势416

22.7 视角三:看中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现实基础417

第四节 坚持做到长远稳定解决中国吃饭问题420

22.8 一项事关中国吃饭问题的战略决策420

22.9 一个事关中国吃饭问题的重大部署423

22.10 一条事关中国吃饭问题的必守红线4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