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血液保护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血液保护学
  • 曹伟,黄长顺,陈骏萍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730805893X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57页
  • 文件大小:182MB
  • 文件页数:589页
  • 主题词:血液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血液保护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输血发展史1

第二节 血液保护的演变2

一、血液保护的概念2

二、血液保护的临床实践2

三、我国血液保护现状3

四、血液保护展望4

第一章 血液保护相关的生理学基础5

第一节 血液生理5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5

二、血液的基本特性7

三、血液的基本功能7

四、造血的基本生理8

第二节 血液流变学基本生理10

一、血液流变学的基本概念10

二、血液黏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11

三、血细胞流变学12

四、临床常用血液流变学指标13

第三节 凝血和纤溶生理14

一、凝血的生理14

二、纤溶的生理15

三、出凝血监测16

第四节 血液循环生理16

一、体液平衡及其调控16

二、血液动力学基本生理20

第五节 输血与免疫27

一、血液的免疫成分及功能27

二、输血与免疫调节31

三、输血免疫反应34

第二章 血液保护相关的病理学基础40

第一节 缺氧40

一、氧代谢和氧供需平衡40

二、缺氧的分类和诊断44

三、缺氧预适应与缺氧耐受46

四、缺氧的治疗47

第二节 贫血51

一、贫血的概念和类型51

二、贫血的发病机制52

三、贫血的病理生理53

四、贫血对机体的影响53

五、贫血耐受的监测与评估55

六、贫血的常规治疗及输血指征56

七、贫血治疗的血液保护策略57

第三节 低血容量性休克59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分类59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理生理60

第四节 凝血与纤溶异常66

一、围术期输血与凝血异常66

二、创伤与凝血异常68

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与凝血异常69

四、围术期用药与凝血异常70

五、特殊手术与凝血异常70

六、血液保护措施与凝血异常75

第三章 血液保护相关的药理学基础77

第一节 血浆代用品及其分类77

一、血浆代用品的概念及分类77

二、晶体液77

三、胶体液79

四、高渗高张液81

五、晶体液与胶体液在容量治疗中的优缺点82

第二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83

一、概述83

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病理生理功能及机制86

三、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临床应用89

四、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的不良反应91

五、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相关的治疗93

六、新型促红细胞生成素制剂的开发94

第三节 常用的止血药物和抗凝剂96

一、常用的凝血药物96

二、常用抗凝剂97

第四节 临床用药与血液保护100

一、血液成分及功能100

二、血液对药物作用的影响101

三、影响血液与造血系统的药物及作用机制102

四、常见影响血液保护的药物及作用机制104

五、库血保存的药物对全血的影响及对成分血制品的影响111

第五节 人工氧载体的研究112

一、人工血红蛋白及其类似物的合成113

二、血红蛋白溶液113

三、全氟碳化合物115

四、人工氧载体的发展前景116

第四章 理化因素与血液保护118

第一节 体温对血液保护的影响118

一、体温生理与监测118

二、围术期低温的原因119

三、低温对机体的影响120

四、低温与血液保护的关系122

五、围术期体温保护措施125

六、围术期体温升高126

第二节 辐射与血液128

一、辐射的一般特性128

二、辐射的生物学效应128

三、辐射对血液系统的影响130

四、辐照在血液保护中的应用133

五、辐射的防护135

第三节 磁场与血液136

一、磁场的一般特性136

二、磁场的生物学效应136

三、磁场对血液系统的影响138

四、磁场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139

五、磁场在血液保护中的应用140

第五章 低危献血者筛选技术142

第一节 献血者的种类142

一、有偿或职业献血者142

二、家庭或家庭替代献血者142

三、志愿无偿献血者143

四、固定的无偿献血者143

第二节 献血者的筛选144

一、献血者筛选的重要性144

二、献血者筛选的主要步骤145

三、筛选结果的分析判断及相应处理146

第三节 志愿无偿献血者的教育、动员和招募147

一、教育、动员和招募献血者的目标147

二、教育、动员和招募献血者的方法148

三、教育、动员和招募献血者的评估148

第四节 安全献血体制的发展149

一、安全献血体制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149

二、我国安全献血体制的演变和发展150

第六章 血液筛查和检测技术151

第一节 血液筛查和检测的重要意义151

第二节 血液筛查和检测技术151

一、血液筛查和检测的主要内容和项目152

二、血液病原体检测的主要技术154

第三节 血液筛查和检测的主要问题156

一、意识观念薄弱及人为差错156

二、“窗口期”血液漏检157

三、技术限制及检测项目的局限性157

四、费用及成本考虑157

第四节 血液筛查检测的质量控制157

一、实验室基本条件的控制158

二、全程质量管理的实行158

三、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158

第七章 血液制品的病原体灭活技术160

第一节 血液制品病原体灭活的重要性160

第二节 血液制品病原体灭活的基本要求160

一、病原体的灭活和去除160

二、保持血液制品有效成分的活性和存活力161

三、添加剂的去除162

第三节 血液制品病原体灭活的验证162

一、验证的一般原则162

二、验证用病毒的选择163

三、验证实验的设计和流程164

第四节 血液制品病原体灭活的技术和方法164

一、血浆蛋白制品的病原体灭活165

二、血浆的病原体灭活166

三、血液细胞成分的病原体灭活168

四、血小板制品的病原体灭活169

五、血细胞成分病原体灭活的应用前景170

第五节 病原体灭活的前景展望171

第八章 血液保护的临床检验技术173

第一节 血液学检验标本的前处理173

一、抗凝剂的选择173

二、标本的采集173

三、标本的运输和保存174

第二节 血液学一般检验174

一、血红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174

二、红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175

三、白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175

四、血小板计数及临床意义176

五、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176

六、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及临床意义176

七、异常红细胞形态观察及临床意义176

八、红细胞压积测定及临床意义177

九、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及临床意义177

第三节 血液细胞的自动化分析178

一、血液细胞分析仪的检测原理178

二、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的参数及临床应用179

第四节 红细胞功能测定及临床意义181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181

二、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181

三、自身溶血试验182

四、蔗糖溶血试验182

五、酸溶血试验182

六、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182

七、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测定183

八、丙酮酸激酶活性定量测定183

第五节 血小板功能测定及临床意义183

一、血小板黏附试验183

二、血小板聚集试验184

三、血小板膜表面相关抗体和相关补体检测184

四、血块收缩试验185

五、血小板生存时间测定185

第六节 凝血系统的检测及临床意义185

一、全血凝固时间测定185

二、活化凝血时间测定186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及纠正试验186

四、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187

五、纤维蛋白原检测187

六、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检测187

七、组织因子检测188

八、抗凝血酶活性检测188

九、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检测188

十、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189

十一、血浆肝素含量检测189

十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189

十三、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189

十四、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189

十五、血浆D-二聚体检测190

十六、凝血弹性描记仪190

十七、Sonoclot分析仪191

第七节 ABO血型鉴定192

一、ABO血型鉴定192

二、A1和A2亚型鉴定193

三、其他A亚型鉴定193

四、B亚型鉴定194

第八节 Rh血型鉴定194

一、Rh血型鉴定194

二、弱D(weak D)型鉴定194

第九节 其他血型鉴定195

一、MN血型鉴定195

二、P血型鉴定195

第十节 血型血清学常用检查方法195

一、抗人球蛋白试验195

二、唾液中HAB血型物质测定196

三、吸收试验196

四、放散试验196

五、加热放散法197

六、乙醚放散法197

七、IgG抗A(B)测定197

八、凝聚胺(Polybrene)试验197

第十一节 红细胞血型抗体筛查197

一、筛查方法197

二、抗体筛查试验结果的判读198

三、抗体筛查试验结果的解释198

第十二节 红细胞血型抗体鉴定199

一、配组红细胞的制备199

二、配组红细胞的型别199

三、抗体鉴定方法199

四、抗体鉴定应有的参考资料200

第十三节 交叉配血试验200

一、原理200

二、交叉配血方法200

三、交叉配血试验中的不配合问题201

第十四节 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检测201

一、HBsAg测定201

二、抗HBs测定202

三、HBeAg及抗HBe测定202

四、抗HBc-IgM测定203

第十五节 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检测203

一、ELISA法测定抗HCV-IgG抗体203

二、重组免疫印迹实验(RIBA)测定抗HCV-IgG抗体203

第十六节 梅毒的血清学检测204

一、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204

二、ELISA法测定抗梅毒螺旋体(TP)抗体204

三、密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测定抗梅毒螺旋体抗体205

四、金标记免疫层析试验测定抗梅毒螺旋体抗体205

第十七节 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检测205

一、ELISA法测定抗HIV抗体206

二、乳胶颗粒凝集试验测定抗HIV抗体206

三、免疫印迹法(WB)测定抗HIV抗体206

第十八节 库血保存温度检测206

第九章 合理用血与安全输血技术208

第一节 成分输血与输血指征208

一、合理用血的重要性208

二、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指征209

第二节 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安全220

一、输血不良反应概述220

二、输血一般不良反应222

三、大量输血的不良反应233

第三节 输血传染性疾病238

一、输血传染性疾病概述238

二、输血传染性疾病分类239

三、输血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控制247

第十章 容量复苏及治疗技术250

第一节 容量治疗的生理学基础250

一、体液的总量、分布和组成250

二、体液的生理调节机制251

三、血液稀释的生理学基础252

第二节 循环血容量的估计和监测252

一、循环血容量及循环功能的监测253

二、术中失血量的测定254

三、容量复苏的检测指标254

第三节 容量复苏的临床应用256

一、围术期容量复苏256

二、危重病容量复苏260

三、血液稀释与容量治疗263

四、小容量复苏264

第十一章 自体输血技术267

第一节 储存式自体输血技术267

一、储存式自体输血技术的发展概况267

二、储存式自体输血技术的定义267

三、储存式自体输血技术的分类267

四、储存式自体输血技术的基本标准267

五、储存式自体输血的适应证268

六、储存式自体输血的禁忌证268

七、术前血液采集268

八、术前采血效应及输血阈值271

九、储存式自体输血技术的优缺点271

十、储存式自体输血技术的注意事项272

十一、储存式自体输血技术的临床应用情况272

第二节 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274

一、自体血液回收技术的发展概况274

二、回收式自体输血的定义274

三、回收式自体输血的优点274

四、两种血液回收方式的比较275

五、血液回收机回收血的特点275

六、回收式自体输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276

七、回收式自体输血对患者异体血输入量的影响277

八、回收式自体输血对机体的影响277

九、回收式自体输血的效价比分析278

十、回收式自体输血注意事项278

十一、回收式自体输血的应用前景278

十二、回收式自体输血的理论和原理278

十三、设备硬件279

十四、回收式自体输血的一次性耗材281

十五、回收式自体输血的流程282

十六、术后自体血液回收283

第三节 血小板分离技术及其应用285

一、术前急性自体血小板分离概述285

二、血小板分离术的基本操作285

三、自体血小板分离的意义和应用287

四、自体血小板胶(APG)289

第十二章 血液稀释技术294

第一节 血液稀释294

一、血液稀释的定义及意义294

二、血液稀释分类294

三、血液稀释后的生理变化294

四、血液稀释的优缺点295

五、血液稀释技术的临床应用296

六、血液稀释的适应证及禁忌证297

七、血液稀释研究的新进展297

第二节 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299

一、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的定义299

二、ANH的生理改变299

三、ANH的实施方法299

四、血液保存及回输300

五、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特点300

六、ANH成本-效益比分析301

第三节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301

一、AHHD的定义301

二、AHHD的实施方法301

三、AHHD的生理改变301

四、AHHD的血液保护功能302

五、AHHD的特点302

六、AHHD的问题302

第四节 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303

一、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的定义303

二、ANIH的实施方法303

三、ANI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03

第十三章 控制性低血压技术305

第一节 控制性低血压技术的生理学基础305

一、血压的生理作用及调控305

二、组织灌流量305

第二节 控制性低血压对生理功能的影响306

一、控制性低血压对脑功能的影响306

二、控制性低血压对心脏功能的影响306

三、控制性低血压对肺功能的影响306

四、控制性低血压对肝肾功能的影响307

第三节 控制性低血压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307

一、适应证307

二、禁忌证308

三、并发症308

第四节 控制性低血压的临床实施与管理308

一、麻醉要求308

二、降压措施及药物的选择309

三、血压水平的控制及标准309

四、基本监测310

五、终止降压及术后管理311

第四节 控制性低血压的常用药物311

一、血管扩张药312

二、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314

三、钙通道阻滞剂315

四、全麻药物315

五、前列腺素E1(PGE1)316

六、联合用药316

第五节 特殊患者的控制性低血压实施316

一、颅内压增高患者的控制性低血压实施316

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控制性低血压实施316

三、冠心病患者的控制性低血压实施317

第六节 控制性低血压和血液稀释技术的联合应用317

一、联合应用的生理学基础318

二、联合应用的技术操作318

三、联合应用的安全性318

第十四章 血液保护的外科相关技术320

第一节 围术期血液保护的外科策略320

一、血液保护必要性的确定320

二、血液保护策略的制定320

第二节 术前评估与准备322

一、术前贫血的诊断和治疗322

二、合并心肺功能紊乱患者的治疗和改善322

三、凝血功能异常的检测和纠正322

第三节 围术期血液保护的外科技术323

一、急诊外科的出血控制技术323

二、外科手术的止血技术324

三、“无创”或微创外科技术324

四、止血药物或材料的应用324

第四节 围术期血液保护的外科相关措施326

一、体位调整与血液保护326

二、手术患者的保暖措施326

三、限制诊断性或操作性失血327

四、血液保护的其他相关措施和技术327

五、术后出血处理及回收327

第五节 免输血外科的发展和启示328

一、免输血外科的发展328

二、免输血外科的临床应用329

三、免输血外科的实施原则329

四、免输血外科的分歧和争议329

五、免输血外科的展望330

第十五章 血液保护的麻醉相关技术331

第一节 术前麻醉评估与准备331

一、术前的麻醉评估331

二、术前准备332

第二节 术中的麻醉处理及相关技术332

一、失血的监测及失血耐受性的评估332

二、麻醉方法和药物的合理应用336

第三节 术中止血药物的选择和应用338

一、术中异常出血的原因分析338

二、术中异常出血的处理339

三、抗纤溶药的应用和时机掌握339

四、血液麻醉的实施340

第四节 各种血液保护技术的应用341

第十六章 循证医学在血液保护中的作用343

第一节 循证医学343

一、循证医学的概念343

二、循证医学实践343

三、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区别344

四、循证医学对临床医疗的影响344

五、现代循证医学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45

第二节 循证输血医学346

一、循证输血医学的基本概念346

二、循证输血学的金字塔模型346

三、循证输血学的现状347

第三节 循证输血的基本步骤348

第四节 输血指南与输血法规349

一、输血指南与输血法规的区别与联系349

二、预防原则与输血法规349

三、公众输血风险认知和输血风险管理349

第五节 血液保护相关问题的循证医学思考350

一、明确有围术期血液保护作用和效果的措施350

二、正在论证中的有围术期血液保护作用和效果的措施351

三、血液保护措施的循证医学论证任重道远351

第十七章 血液保护的临床实践及应用原则353

第一节 临床实践的理念更新353

一、医疗机构的重视和指导作用353

二、医护人员的理念更新354

三、患者及家属的宣传和引导354

第二节 临床实践的应用原则354

一、安全性原则354

二、有效性原则356

三、个体化原则356

四、协同性原则357

第三节 临床实践的总结提高358

一、教育和培训358

二、总结和提高358

第十八章 造血系统疾病的血液保护360

第一节 红细胞疾病360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360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362

第二节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364

一、定义364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364

三、临床表现365

四、治疗365

第三节 血小板疾病366

一、血小板数量异常366

二、血小板功能缺陷所致的出血性疾病369

三、血小板疾病患者的手术问题370

第四节 凝血因子疾病370

一、血友病370

二、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乏症372

三、其他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372

四、血管性血友病373

五、维生素K缺乏症374

第十九章 小儿患者的血液保护376

第一节 小儿相关生理特点376

一、胎儿及出生后循环系统的生理转变376

二、小儿血液系统特点377

三、小儿呼吸生理特点377

四、小儿肾脏生理特点377

五、小儿肝脏生理特点378

六、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生理特点378

第二节 小儿的液体和输血管理378

一、小儿液体管理技术378

二、特殊患儿输血治疗382

三、小儿疾病的输液输血管理技术385

第三节 小儿外科手术的血液保护策略389

一、小儿外科围术期失血评估及输血指征389

二、小儿外科围术期液体输注390

三、小儿血液保护技术391

第二十章 老年患者血液保护395

第一节 老年人相关病理生理特点395

一、造血和血液系统的特点395

二、神经系统的特点395

三、心血管系统的特点396

四、呼吸系统的特点396

五、泌尿系统和水、电解质的特点396

第二节 老年人输血输液的管理396

一、老年人体液的特点396

二、老年人常见的体液及电解质失衡397

三、血容量与液体状态的评估397

四、急性失血及输血指征398

五、液体治疗和输血398

六、老年人围术期体液治疗特点399

第三节 血液保护在老年患者的应用特点399

一、老年病人术前状态的评估和治疗399

二、老年人手术的血液保护实施400

三、老年人常见手术血液保护402

第二十一章 妇产科病人的血液保护404

第一节 妇产科病人的相关生理变化404

一、妊娠期血液系统的变化404

二、妊娠期循环系统的变化405

第二节 产科疾病与血液保护406

一、缺铁性贫血407

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407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408

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08

五、产后出血409

六、羊水栓塞410

七、HELLP综合征411

第三节 妇产科病人的围术期血液保护策略411

一、产科病人术中输液策略411

二、剖宫产手术中血液保护技术412

三、异位妊娠大出血术中IOCS414

四、妇科肿瘤病人的血液保护策略416

第二十二章 心血管手术与血液保护418

第一节 体外循环对血液的影响418

一、对红细胞的影响418

二、对白细胞的影响418

三、对血小板的影响418

四、对凝血功能的影响419

第二节 心血管手术的节约用血措施419

一、心血管手术围术期出血风险评估419

二、围术期减少出血的药物和方法421

第三节 体外循环后出血424

一、体外循环后出血原因425

二、治疗426

第四节 再次心血管手术的血液保护427

第二十三章 神经外科围术期血液保护429

第一节 脑血流和脑代谢429

一、脑血流的调节429

二、脑血流和脑代谢的监测430

第二节 颅内压与脑水肿430

第三节 围术期补液和出血评估431

一、围术期各种液体选择和适用范围431

二、神经外科补液特点和对出血的评估432

第四节 神经外科血液保护特点和实施432

一、神经外科血液保护特点432

二、常用血液保护的措施433

第五节 特殊病人的血液保护措施434

一、颅内动脉瘤手术的血液保护434

二、脑肿瘤手术的血液保护435

三、脊柱、脊髓手术的血液保护436

第二十四章 创伤病人的血液保护438

第一节 创伤病人的病理生理特点438

一、创伤病人的病理生理特点438

二、严重创伤后止血功能异常439

第二节 创伤病人失血程度评估440

一、院前失血量的评估440

二、院内失血量的评估441

第三节 血液保护在创伤病人救治中的实施和应用442

一、血液保护的主要内容和方法442

二、血液保护在创伤病人救治中的实施442

三、常见创伤病人的血液保护特点447

第二十五章 骨科手术的血液保护451

第一节 术前评估和准备451

第二节 骨科手术的常用止血技术452

一、手术技巧和骨科止血技术452

二、止血带和驱血带的应用452

三、血管介入(动脉内阻断)术的应用453

四、止血药物或材料的应用455

第三节 骨科手术的常用节血措施456

一、自体血储备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456

二、自体血液回收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457

三、其他节血措施457

第四节 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457

一、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458

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458

第二十六章 实体器官移植手术的血液保护460

第一节 器官移植与输血治疗460

一、器官移植与免疫血液学的关系460

二、输血对器官移植的免疫学影响462

三、器官移植与输血治疗462

四、器官移植中的特殊输血464

第二节 肝移植手术血液保护465

一、肝移植围术期凝血异常因素465

二、肝移植围术期出血因素466

三、肝移植围术期血液保护466

第三节 肾移植术的血液保护468

一、肾功能不全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469

二、肾移植术前输血观念的转变469

三、肾移植术中节血措施470

四、肾移植术中血栓形成的防治470

第四节 心脏移植术的血液保护471

一、心脏移植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471

二、心脏移植的血液保护472

第二十七章 其他专科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474

第一节 肝脏病人手术的血液保护474

一、肝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变化474

二、肝脏病人手术疾病特点475

三、肝脏手术病人的血液保护要点478

第二节 泌尿外科手术病人的血液保护481

一、术前一般评估与决策482

二、围术期容量治疗482

三、血液保护的特点和措施483

四、特殊病人的血液保护484

第三节 五官及头颈外科手术中的血液保护487

一、五官及头颈部外科的发展趋势487

二、术中出血与输血量的评估487

三、失血相关因素分析487

四、血液保护综合措施的应用488

第四节 烧伤病人的血液保护490

一、烧伤病人的病理生理反应491

二、烧伤的液体和成分血治疗491

三、烧伤休克期的血液保护492

四、烧伤切痂期失血量的估计和血液保护492

第二十八章 凝血病与血液保护494

第一节 稀释性凝血病494

一、凝血病494

二、稀释性凝血病494

三、稀释性凝血病临床表现496

四、稀释性凝血病实验室诊断496

五、稀释性凝血病临床诊断498

六、稀释性凝血病临床处理498

第二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与治疗500

一、病因和诱因500

二、发病机制501

三、病理及病理生理501

四、临床表现502

五、实验室检查502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502

七、DIC的治疗504

八、DIC疗效标准508

第三节 静脉血栓栓塞509

一、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念509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危险因素509

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因素511

四、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分层512

五、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512

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检查512

七、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516

八、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518

第四节 肺栓塞521

一、肺栓塞的发病率522

二、肺栓塞的危险因素522

三、肺栓塞的病理522

四、肺栓塞的病理生理522

五、肺栓塞的临床表现523

六、肺栓塞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523

七、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524

八、肺血栓栓塞症的治疗526

九、肺血栓栓塞症的预防527

第二十九章 输血的法律与道德问题530

第一节 输血引发的法律诉讼问题530

一、概述530

二、输血相关诉讼引发的思考与对策530

三、血液行业面临的法律现状531

四、更新输血观念,确保输血安全531

第二节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532

一、做好无偿献血工作532

二、做好采供血网络工作532

三、加强血站质量体系建设532

四、加强监管,严格执法532

五、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监管532

六、提倡成分输血532

七、签署输血志愿书532

第三节 输血风险责任与我国法律的适用533

一、概述533

二、输血服务主体应遵循的法律原则533

三、相关法律诉讼的问题534

四、输血风险责任与侵权民事责任535

五、输血风险责任与产品质量责任536

六、国内外血液安全的法律相关问题536

第四节 献血与输血的道德规范537

一、概述537

二、献血者道德规范537

三、受血者相关规定538

四、输血的管理538

五、临床输血工作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538

第三十章 临床用血及血液保护的相关费用问题540

第一节 无偿献血的相关费用540

一、国内外无偿献血的发展和现状540

二、国内外无偿献血的奖励机制541

三、无偿献血的成本构成分析542

第二节 公民用血的相关费用542

一、临床用血的收费543

二、我国部分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对输血及相关费用的规定544

三、我国部分地区公民用血与无偿献血制度547

第三节 自体输血的成本效益分析550

一、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的成本效益比较550

二、术前自体储血的成本效益分析550

三、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的成本效益分析551

四、自体血液回收的成本效益分析551

五、成本费用对自体输血发展的影响552

第四节 输血风险的有关费用和商业保险553

一、输血相关的风险概述553

二、输血引起不良后果的保障553

三、输血与商业保险554

四、输血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556

血液保护相关彩图5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