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社会学新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科学社会学新论
  • 魏屹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3287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89页
  • 文件大小:77MB
  • 文件页数:307页
  • 主题词:科学社会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科学社会学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社会学1

第二节 科学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

第三节 语境概念的认识论提升与方法论扩张7

第四节 本书的结构与内容11

推荐读物12

第一章 科学社会学的方法论15

第一节 科学内在主义方法15

一、结构-功能分析方法15

二、计量分析方法16

三、多变量分析20

第二节 科学外在主义方法20

一、社会实践方法20

二、历史背景分析方法21

三、社会学主义方法21

四、文化分析方法22

第三节 科学语境主义方法23

一、人类学方法23

二、系统模型方法24

三、功能-结构分析方法25

四、社会修辞学方法26

五、行动者-网络方法26

六、实在论的建构主义方法27

第二章 科学的多维性与广义语境模型28

第一节 科学的维度及其特征28

第二节 科学不同维度的深层意义31

一、社会性:科学实践的最终归宿31

二、历史性:科学思想的传承过程33

三、文化性:科学人文精神的体现34

四、语言性:科学理论的表征方式37

五、认知性:科学思维过程的展现39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型评价40

一、研究方法评价40

二、研究模式评价45

第四节 研究模式的语境重建48

第三章 社会语境与科学知识的形成57

第一节 科学的社会语境结构57

一、科学的整体语境结构57

二、科学的认知语境结构59

三、科学的知识语境结构60

四、科学的社会语境结构61

五、科学环境的语境结构63

第二节 社会语境的性质与功能64

一、社会语境的性质64

二、社会语境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66

第三节 不同时期科学知识形成的机制68

一、前科学时期科学知识产生的机制68

二、小科学时期科学知识产生的机制69

三、中科学时期科学知识产生的机制70

四、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的机制70

第四节 不同科学语境的运行机制82

一、社会语境的运行机制82

二、历史语境的运行机制83

三、文化语境的运行机制84

四、语言语境的运行机制85

五、认知语境的运行机制87

第五节 社会思想运动与科学的发展89

一、文艺复兴的表现形式89

二、意大利人文主义对科学的影响90

三、英国人文主义化的经验主义对科学的影响91

四、法国启蒙运动对科学的影响92

五、德国宗教改革对科学的影响93

六、美国自然权利哲学和实用主义对科学的影响94

七、中国新文化运动对科学的影响95

八、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科学的影响95

九、结束语96

第六节 科技的生产语境化与社会的发展97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需要97

二、生产力与科技社会语境化的过程100

三、科技化生产力思想对知识经济的意义103

四、科学教育与生产力的提升104

第四章 社会语境与科学中心转移112

第一节 社会革命与科学革命的互动112

一、社会语境的新结构112

二、文艺革命:科学革命的启蒙113

三、哲学革命:科学革命的先导113

四、教育革命:科学革命的基础114

五、政治革命:科学革命的动力115

六、技术革命:科学革命的奠基与继续116

七、经济繁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准备及结果116

八、社会语境运动:科学中心转移的整体效应117

第二节 学科中心与科学中心的关系118

一、问题的提出118

二、数学活动中心与科学活动中心比较119

三、物理活动中心与科学活动中心比较119

四、化学活动中心与科学活动中心比较120

五、天文学活动中心与科学活动中心比较120

六、地学活动中心与科学活动中心比较120

七、生物学活动中心与科学活动中心比较121

八、农学活动中心与科学活动中心比较121

九、医学活动中心与科学活动中心比较122

十、结论122

第三节 社会语境与德国科学的发展123

一、德国科学发展的历史分布123

二、德国科学占全世界的比例123

三、德国科学中心与其他科学中心比较124

四、德国社会语境对科学的影响124

第四节 社会语境与“李约瑟难题”126

一、李约瑟难题是一个问题集126

二、李约瑟难题表述的是一个历史事实128

三、李约瑟难题蕴涵的理论问题129

四、从社会语境看李约瑟难题133

第五章 国家创新体系与科学可持续发展136

第一节 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36

第二节 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与结构137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137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140

第三节 国家创新体系的功能与作用142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功能142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143

第四节 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及其特点145

一、政府145

二、企业146

三、大学147

四、新的创新环境147

五、美国国家构建创新体系的经验与特点148

第五节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149

一、中国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149

二、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趋势151

三、实现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的途径和手段152

四、建设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议与设想153

第六节 中国台湾的科技决策与推动系统154

一、“科导会”的导向与咨询作用154

二、“国科会”的决策与推动作用155

三、“行政院”的统摄与调控作用156

第六章 科学、医疗利益冲突与社会控制159

第一节 科学利益冲突的内涵、类型与根源159

一、利益冲突的内涵159

二、利益冲突的语义学解释161

三、利益冲突的基本类型162

四、个人获利与利益冲突的根源166

五、研究者偏见与利益冲突的工具173

六、利益冲突的社会控制178

第二节 医疗利益冲突与道德判断182

一、利益冲突的经济学解释及其缺陷183

二、医疗利益冲突的道德判断188

三、医疗利益冲突的不同情况分析191

四、结束语198

第三节 医患利益冲突与两难困境198

一、“利益冲突”含义的再分析198

二、利益冲突与两难困境201

三、医生的社会角色与两难困境202

四、利益冲突与无察觉两难困境203

五、正当利益相冲突与可接受自我关注204

六、结束语205

第四节 医患利益冲突的结构与维度206

一、医患利益冲突的结构206

二、医患利益冲突的维度207

第五节 医患利益冲突的管理与对策208

一、医疗人员的基本责任约束208

二、医患利益冲突的规则管理210

三、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与建议212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与社会发展观215

第一节 马克思的科技与社会生产观215

一、“生产力里面当然也包括科学在内”215

二、“科学力量只有通过机械的运用才能被占有”217

三、“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220

四、“赋予生产以科学的性质”222

第二节 恩格斯的科技与社会革命观223

一、“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223

二、“科学与哲学的结合是唯物主义,与实践的结合是社会革命”224

三、“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24

四、“理论自然科学把自己的自然观尽可能地制成一个和谐的整体”226

五、“思维的实际应用于经验领域”227

第三节 列宁的科技与现代化建设观229

一、“技术进步必然引起生产的各部分专业化、社会化”230

二、“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231

三、“自然科学家就应该做一个现代的唯物主义者”232

第四节 毛泽东的科技与社会发展观234

一、“万物皆有道,自然最和平”234

二、“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237

三、“马克思主义包含自然科学”237

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238

五、“洋葱还有更深的一层吗?”240

六、“必须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42

第五节 邓小平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观244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44

二、“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246

三、“科学技术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247

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248

五、“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249

第六节 江泽民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创新观249

一、“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50

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251

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252

四、“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254

五、“促进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255

第七节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的和谐发展257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必要前提257

二、“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观念保证259

三、“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标260

四、“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262

第八章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66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背景266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评价标准268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68

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270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及其控制272

一、环境问题的四个发展阶段272

二、当代全球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274

三、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与环境管理281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观点282

一、经济发展观282

二、回归自然观282

三、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282

四、社会发展观283

五、生态发展观283

六、环境伦理观283

七、社会系统观284

八、绿色发展观284

第五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285

第六节 可持续发展的持续——绿色发展观2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