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针灸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针灸学
  • 杨介宾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6412665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155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17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针灸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经络腧穴1

第一章 经络总论1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1

绪论1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2

一、十二经脉3

二、奇经八脉3

三、十五络4

四、十二经别5

五、十二经筋5

六、十二皮部5

第三节 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与四海6

一、根结与标本6

二、气街与四海6

(二) 指导辨证归经7

(一) 说明病理变化7

(三) 指导针灸治疗7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其临床运用7

二、经络的临床应用7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7

第二章 腧穴总论9

第一节 腧穴出发展与分类9

第二节 腧穴的命名10

第三节 腧穴的治疗作用10

一、近治作用10

二、远治作用10

三、特殊作用11

第四节 特定穴的意义12

一、五输穴12

五、郄穴13

四、八会穴13

二、原穴、络穴13

三、俞穴、募穴13

六、下合穴14

七、八脉交会穴、交会穴14

第五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14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14

二、自然标志取穴法14

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16

四、简便取穴法16

(一) 经脉循行17

(三) 主治概要17

(二) 主要病候17

(四) 经穴17

一、手太阴肺经17

第一节 十二经脉17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17

二、手阳明大肠经19

(一) 经脉循行19

(二) 主要病候19

(三) 主治概要19

(四) 经穴19

(一) 经脉循行20

三、足阳明胃经20

(二) 主要病候21

(三) 主治概要21

(四) 经穴21

四、足太阴脾经23

(一) 经脉循行23

(二) 主要病候23

(三) 主治概要23

(四) 经穴24

(四) 经穴25

(三) 主治概要25

五、手少阴心经25

(一) 经脉循行25

(二) 主要病候25

六、手太阳小肠经26

(一) 经脉循行26

(二) 主要病候26

(三) 主治概要26

(四) 经穴26

七、足太阳膀胱经28

(一) 经脉循行28

(二) 主要病候28

(三) 主治概要28

(四) 经穴28

(一) 经脉循行32

(二) 主要病候32

八、足少阴肾经32

(三) 主治概要33

(四) 经穴33

九、手厥阴心包络经34

(一) 经脉循行34

(二) 主要病候34

(三) 主治概要34

(四) 经穴34

十、手少阳三焦经35

(一) 经脉循行35

(二) 主要病候35

(三) 主治概要35

(四) 经穴36

十一、足少阳胆经37

(一) 经脉循行37

(四) 经穴38

(二) 主要病候38

(三) 主治概要38

十二、足厥阴肝经40

(一) 经脉循行40

(二) 主要病候41

(三) 主治概要41

(四) 经穴41

第二节 奇经八脉42

一、督脉42

(一) 经脉循行42

(二) 主要病候42

(三) 主治概要42

(四) 经穴42

(三) 主治概要44

(二) 主要病候44

(一) 经脉循行44

二、任脉44

(四) 经穴45

三、冲脉46

四、带脉46

五、阴维脉47

六、阳维脉47

七、阴?脉47

八、阳?脉48

第三节 十五络穴48

第四节 奇穴48

一、头颈部48

二、躯干部49

三、四肢部50

第一节 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修藏52

第一章 毫针刺法52

中篇 刺灸方法52

第二节 针刺练习53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53

一、选择针具53

二、选择体位53

三、消毒54

第四节 毫针刺法54

一、进针法54

二、针剌的角度和深度55

三、行针与得气56

四、针刺补泻56

五、留针与出针58

第五节 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58

一、晕针58

三、弯针59

二、滞针59

四、断针60

五、血肿60

第六节 针刺注意事项60

第二章 灸法62

第一节 常用灸法62

一、艾炷灸62

二、艾卷灸64

三、温针灸65

四、温灸器灸65

第二节 注意事项65

附:拔罐法66

第三章 其他针法69

第一节 三棱针69

一、操作方法69

第二节 皮肤针70

二、适应范围70

三、注意事项70

一、操作方法71

二、适应范围71

三、注意事项71

第三节 皮内针71

一、操作方法72

二、适应范围72

三、注意事项72

第四节 电针72

一、电针器的选择73

二、操作方法73

三、适应范围73

四、注意事项73

二、治疗方法74

一、常用药物74

第五节 水针74

三、适应范围75

四、注意事项75

第四章 头针与耳针76

第一节 头针76

一、刺激区的部位和主治作用76

二、操作方法76

三、适应范围77

四、注意事项78

第二节 耳针79

一、耳廓表面解剖79

二、耳穴的分布79

三、常用耳穴的主要功用81

四、选穴处方84

五、操作方法85

六、注意事项86

下篇 治疗87

第一章 治疗总论87

第一节 脏腑经络证治88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89

第三节 配穴处方91

第二章 治疗各论95

第一节 内科病症95

一、中风95

二、眩晕98

三、头痛100

四、痹证104

附:肩关节周围炎105

附:坐骨神经痛105

五、腰痛107

六、胁痛108

七、不寐110

八、惊悸、怔忡112

九、咳嗽113

十、哮喘115

十一、胃痛117

十二、腹痛119

十三、泄泻121

十四、痢疾122

第二节 妇科、儿科病症124

十五、月经不调124

十六、痛经126

十七、胎位不正127

十八、乳少128

十九、遗尿129

二十、疳积130

二十一、小儿麻痹后遗症131

二十二、风疹132

第三节 外科病症132

二十三、疔疮133

二十四、痄腮134

二十五、乳痈135

二十六、乳癖137

二十七、扭伤137

二十八、蛇丹139

第四节 五官科病症140

二十九、目赤肿痛140

三十、麦粒肿141

三十一、聤耳142

三十二、耳鸣耳聋143

三十三、牙痛144

三十四、咽喉肿痛145

三十五、近视146

三十六、晕厥147

第五节 急症147

三十七、虚脱148

三十八、高热149

三十九、抽搐150

四十、急痛证151

1.心绞痛152

2.急性胆囊炎、胆石症152

3.胆道蛔虫症152

4.肾绞痛153

四十一、出血证154

1.咯血154

2.吐血154

3.衄血154

4.便血155

5.血尿1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