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哲学史 下
  • 《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10841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63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76页
  • 主题词:哲学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三编 宋至清代中叶哲学3

引言3

第二十一章 宋初思潮与理学初兴10

第一节 宋初儒学复兴与“庆历新政”10

第二节 周敦颐的宇宙论和境界论12

一、“无极而太极”12

二、太极与动静14

三、“诚者圣人之本”15

四、孔颜乐处17

第三节 邵雍的象数学18

一、先天之学19

二、元会运世21

第四节 王安石的新学22

一、道德性命之学23

二、“万物一气”与“道立于两”26

第五节 沈括的自然哲学28

一、“主于气”的自然观28

二、“求故类推”的方法论30

第二十二章 张载的气学32

第一节 “太虚即气”的本体论32

一、“太虚即气”32

二、对佛老的批判33

第二节 天、道、神、化的宇宙观35

一、“天”与“道”35

二、“一故神,两故化”37

第三节 “德性所知”的修养论38

一、“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38

二、“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39

三、“尽心则知性知天”40

第四节 “民胞物与”的境界论42

一、“自诚明”与“自明诚”42

二、“民胞物与”43

第二十三章 程颢与程颐的天理论46

第一节 “天理”与“性”的本体论46

一、“天下只有一个理”47

二、“性即理也”50

第二节 程颢的工夫论与境界论52

一、“识仁”的工夫论53

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论54

第三节 程颐的修养论与认识论55

一、“主敬”的修养论55

二、“格物致知”的认识论56

第二十四章 朱熹的理学59

第一节 理本气末的理气论59

一、理气不离不杂60

二、理先气后61

三、理一分殊63

第二节 理欲观与心性论65

一、天理与人欲66

二、心统性情68

第三节 修养论与知行观70

一、主敬涵养70

二、格物穷理71

三、力行致知73

第四节 朱熹哲学的理论贡献与局限73

一、朱熹哲学的贡献73

二、朱熹哲学的局限74

第二十五章 陆九渊的心学76

第一节 “本心即理”的本体论76

一、仁义者人之本心77

二、心即理78

第二节 发明本心的修养论79

一、发明本心80

二、剥落物欲81

第三节 自作主宰的人格精神82

一、自作主宰82

二、六经皆我注脚83

第四节 朱陆之争85

一、“尊德性”与“道问学”85

二、无极太极之辨87

第二十六章 陈亮与叶适的事功之学89

第一节 陈亮的事功思想89

一、事功与道、理、德90

二、王霸义利之辨93

第二节 叶适的功利之学97

一、建构“皇极”与“弓矢从的”97

二、正谊谋利与明道计功100

第二十七章 王阳明的心学104

第一节 阳明心学产生的背景104

一、元初的儒学北传104

二、定朱学于一尊105

三、和会朱陆106

第二节 龙场悟道与心即理108

一、龙场悟道108

二、心即理109

第三节 知行合一论112

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112

二、“一念发动处即是行”114

第四节 致良知教115

一、“致良知”的提出116

二、“良知”与“见闻酬酢”117

三、“致良知”的落实117

第五节 阳明心学的理论特色及历史影响119

一、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119

二、宋明心学之集大成者120

第二十八章 罗钦顺与王廷相的气学123

第一节 罗钦顺的哲学123

一、“理只是气之理”124

二、对佛学与心学的批判126

第二节 王廷相的哲学129

一、“气者造化之本”与“理载于气”129

二、性与气相资132

三、“教与法行”133

第二十九章 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中国哲学转向136

第一节 对理学的总结与早期启蒙思想137

一、理学的问题意识及其历史演变137

二、早期启蒙思想的特征138

第二节 李贽的“异端”思想140

一、是非无定论140

二、“童心”说与“人必有私”142

三、人本自治与圣凡平等144

第三节 徐光启的科学观与文化观146

一、破除风土与强调人力146

二、“责实”与“求精”148

三、“欲求超胜,必须会通”149

第三十章 黄宗羲与方以智的哲学152

第一节 黄宗羲的哲学152

一、“盈天地间皆气”153

二、“天下之理皆非心外之物”154

三、“公天下”的政治理想156

四、“一本万殊”的学术史观158

第二节 方以智的哲学160

一、“盈天地间皆物”160

二、“心”、“所以”与“太极”162

三、“质测即藏通几”164

四、“交”、“轮”、“几”与“合二而一”166

第三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171

第一节 “气化日新”的宇宙本体论171

一、气——诚——实有172

二、理气相依174

三、道不离器175

第二节 “能必副所”与“行可兼知”的认识论177

一、“以心循理”与“能必副所”177

二、知行相资以为用181

第三节 “日生日成”的人性论182

一、“性日生日成”182

二、天理寓于人欲之中184

第四节 “理势合一”与“依人建极”的历史观186

一、理势合186

二、依人建极188

第三十二章 颜元、戴震与章学诚的哲学190

第一节 颜元的哲学190

一、重“习行”的实学观190

二、反对“理善气恶”的人性论193

第二节 戴震的哲学195

一、“察分理”的认识论195

二、“由词通道”的方法论198

三、批判理学“以理杀人”200

四、欲私之辩201

第三节章 学诚的哲学204

一、“六经皆史”204

二、“言性命者必究于史”205

三、“即器以明道”206

小结210

第四编 近代哲学215

引言215

第三十三章 龚自珍与魏源的哲学219

第一节 龚自珍的哲学219

一、揭露“衰世”的社会批判219

二、力主“更法”的变易史观221

三、推崇“自我”的价值观223

第二节 魏源的哲学224

一、“变古便民”的历史观224

二、“及之而后知”的知行观226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文化观228

第三十四章 康有为的哲学230

第一节 天变道变的进化论230

一、无刻不变的自然观231

二、三世进化的历史观232

第二节 “大同”与“仁”的近代诠释234

一、大同理想的近代化234

二、求乐免苦的人道标准236

第三节 智导仁归的中西文化观238

一、以西学为导向的“开民智”239

二、以仁为主轴的孔教国魂241

第三十五章 谭嗣同与梁启超的哲学244

第一节 谭嗣同的哲学244

一、“仁学”的“以太”说244

二、“仁学”的“两三世”说248

第二节 梁启超的哲学250

一、进化即进步的历史观250

二、培养新型国民的“新民说”254

第三十六章 严复的哲学259

第一节 基于近代科学的天演哲学259

一、作为世界观的进化论259

二、“质力相推”、“物竞天择”的进化观262

第二节 “实测内籀”的认识论和归纳法264

一、强调“实测”的认识论264

二、注重“内籀”的逻辑思想267

第三节 “自由为体”、“开明自营”的“新民德”269

一、“自由为体”的道德行为270

二、“开明自营”的功利主义272

第三十七章 章太炎的哲学276

第一节 “革命”的进化论276

一、“阿屯以太”与“以思自造”的自然进化276

二、竞器合群与合群革命的社会进化278

三、善恶苦乐并进的“俱分进化”280

第二节 “革命开民智”的知行观281

一、行先于知与知先于行282

二、概念抽象与原型观念283

三、演绎法与辩说之道285

第三节 “依自不依他”的“革命道德”286

一、革命非为一己的道义论287

二、“自贵其心”的道德前提288

第三十八章 孙中山的哲学291

第一节 宇宙进化三时期的思想291

一、宇宙进化的历程291

二、“突驾”说与“互助原则”294

第二节 “知难行易”的学说297

一、“知难”与“行易”297

二、科学之“知”与实践之“行”298

三、以“行”为“知”的起点与终点299

第三节 三民主义与民生史观302

一、新旧三民主义302

二、民生史观与服务众人303

第四节 “因袭”、“规抚”、“创获”的文化观306

一、“物质文明”、“心性文明”同步建设306

二、创造中西合璧的新文化307

第三十九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新阶段310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各思想流派的争鸣310

一、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311

二、各思想流派的自由争鸣314

第二节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316

一、由民彝史观转向唯物史观316

二、传播与阐发唯物史观319

三、“大同团结”与“个性解放”的统一323

第三节 实用主义哲学与直觉主义哲学325

一、胡适的实用主义325

二、梁漱溟的唯意志论和直觉主义332

第四节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340

一、玄学派的唯意志论340

二、科学派的实证论343

三、马克思主义者对两派的批评346

小结350

阅读文献354

后记3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