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东部典型地区下部岩石圈组成、结构和层圈相互作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东部典型地区下部岩石圈组成、结构和层圈相互作用
  • 路凤香,吴其反等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52056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195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20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东部典型地区下部岩石圈组成、结构和层圈相互作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东部典型地区下部岩石圈的层圈相互作用1

1.1 序1

1.1.1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1

1.1.2 所应用的名词术语2

1.1.3岩石圈、软流圈地幔的地球化学特征3

1.1.4 小结4

1.2 中国东部岩石圈/软流圈过渡带(L/A过渡带)的存在与依据5

1.2.1地球物理资料的启示5

1.2.2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6

1.3研究区显生宙以来层圈相互作用的类型8

1.3.1 软流圈或地幔深部来源的熔体/流体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8

1.3.2 壳-幔之间的相互作用10

1.3.3 晚白垩世—新生代时期软流圈与古老岩石圈的相互作用14

1.3.4 中生代—新生代早期软流层/岩石圈的转化15

1.4.1 秦岭-大别-苏鲁地区显生宙以来的地幔演化16

1.4典型地区显生宙以来的地幔演化16

1.4.2 燕山及华北东部显生宙以来的地幔演化19

1.5结语23

第二章 中国东部地壳结构及重要断裂的发现24

2.1区域重力和磁场图24

2.1.1 资料来源24

2.1.2资料精度24

2.1.3新编重力和磁场图25

2.2中国东部断裂构造分布特征26

2.3归州-丹东隐伏断裂的发现32

2.3.1 区域构造背景32

2.3.2 区域重磁异常特征32

2.4归州-丹东断裂、郯庐断裂空间分布特征34

2.5现代地震分布特征及其与断裂构造的关系35

2.6主要结论37

3.1下部岩石圈结构特征38

第三章 中国东部下部岩石圈结构38

3.2重力场反映的莫霍面40

3.3热流值计算的居里面41

3.3.1磁场信息反映的深度问题41

3.3.2居里点等温度面深度计算42

3.4苏鲁地区高压变质岩带的重磁异常特征45

3.4.1 变质岩系的物性特征及地质含义45

3.4.2 高压变质岩带物性填图47

3.5苏鲁地区的深部结构:应用航磁反演的成果50

3.5.1地质背景及岩石磁性特征50

3.5.2数据源及磁场三维反演51

3.5.3 苏鲁地区的深部结构51

3.6主要结论53

第四章 燕山造山带中生代火山作用及壳-幔相互作用55

4.1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56

4.2.1 火山岩区地质57

4.2 燕山造山带早侏罗世火山岩57

4.2.2岩相学58

4.2.3地球化学特征58

4.2.4讨论60

4.3燕山造山带中-晚侏罗世火山岩62

4.3.1 火山岩区地质62

4.3.2岩相学63

4.3.3地球化学特征64

4.3.4讨论66

4.4燕山造山带晚侏罗世火山岩70

4.4.1 火山岩区地质71

4.4.2岩相学71

4.4.3地球化学特征72

4.4.4同位素特征73

4.4.5讨论74

4.5燕山造山带早白垩世火山岩76

4.5.1 火山岩区地质76

4.5.2 岩相学77

4.5.3地球化学特征78

4.5.4义县组火山岩的成因81

第五章 凌源-建昌盆地火山-沉积作用特征及深部动力学背景84

5.1序言84

5.2区域地质背景87

5.3燕辽地区火山-沉积作用及岩相特征89

5.4凌源-建昌盆地火山-沉积层序地层格架96

5.4.1层序划分依据96

5.4.2研究区盆地火山-沉积层序地层分析99

5.4.3 火山-沉积层序演化及构造意义106

5.5.1盆地火山活动旋回108

5.5盆地火山活动旋回108

5.5.2岩浆房温压条件估算110

5.6浅部变形特征及其深部背景分析111

5.6.1 陆内造山带地壳伸展-挤压变形分析111

5.6.2 板内造山作用的深部动力学机制114

5.6.3 下地壳拆沉作用和板内造山旋回讨论118

5.7火山-沉积盆地演化的深部意义119

5.7.1盆地伸展机制119

5.7.2 火山-沉积旋回分析124

5.7.3讨论和结论125

第六章 华北克拉通壳幔相互作用及早期下地壳演化128

6.1古生代金伯利岩中基性岩石捕虏体128

6.1.1岩相学及矿物化学特征128

6.1.2岩石地球化学特征129

6.1.3锆石特征及U-Pb同位素年龄131

6.1.4计算的温度/压力条件135

6.1.5 变基性岩捕虏体的成因136

6.2新生代玄武岩中条带状麻粒岩137

6.2.1样品岩相学137

6.2.2矿物化学与平衡条件估计137

6.2.3锆石U-Pb年龄137

6.3华北地块壳幔相互作用与早期下地壳演化138

6.3.1 晚太古代地壳增生138

6.3.2元古代下地壳的再改造140

6.4小结140

第七章 华北克拉通新生代地幔不均一性及其根源141

7.1橄榄岩岩石学特征对比142

7.2橄榄岩的岩石和矿物化学对比143

7.2.1 全岩和单矿物主元素对比143

7.2.2全岩和单矿物微量元素对比144

7.3讨论146

7.3.1 两类地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和地幔交代作用146

7.3.2新生地幔对古老地幔的置换作用147

7.3.3幔内薄弱带与熔流体通道148

7.3.4地幔置换作用与岩石圈减薄149

7.4小结150

第八章 秦岭造山带中生代岩石圈下部组成与结构151

8.1序151

8.2明港岩区的深源捕虏体151

8.2.1地质概况151

8.2.2深源捕虏体的岩石类型152

8.2.3深源捕虏体的化学成分153

8.3明港地区下地壳-地幔结构160

8.3.1 明港地区部分下地壳捕虏体代表南秦岭的下地壳组成161

8.3.2秦岭北界岩石圈的结构161

8.4小结163

结束语164

参考文献16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