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东部典型地区下部岩石圈组成、结构和层圈相互作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路凤香,吴其反等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52056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195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20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东部典型地区下部岩石圈组成、结构和层圈相互作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东部典型地区下部岩石圈的层圈相互作用1
1.1 序1
1.1.1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1
1.1.2 所应用的名词术语2
1.1.3岩石圈、软流圈地幔的地球化学特征3
1.1.4 小结4
1.2 中国东部岩石圈/软流圈过渡带(L/A过渡带)的存在与依据5
1.2.1地球物理资料的启示5
1.2.2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6
1.3研究区显生宙以来层圈相互作用的类型8
1.3.1 软流圈或地幔深部来源的熔体/流体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8
1.3.2 壳-幔之间的相互作用10
1.3.3 晚白垩世—新生代时期软流圈与古老岩石圈的相互作用14
1.3.4 中生代—新生代早期软流层/岩石圈的转化15
1.4.1 秦岭-大别-苏鲁地区显生宙以来的地幔演化16
1.4典型地区显生宙以来的地幔演化16
1.4.2 燕山及华北东部显生宙以来的地幔演化19
1.5结语23
第二章 中国东部地壳结构及重要断裂的发现24
2.1区域重力和磁场图24
2.1.1 资料来源24
2.1.2资料精度24
2.1.3新编重力和磁场图25
2.2中国东部断裂构造分布特征26
2.3归州-丹东隐伏断裂的发现32
2.3.1 区域构造背景32
2.3.2 区域重磁异常特征32
2.4归州-丹东断裂、郯庐断裂空间分布特征34
2.5现代地震分布特征及其与断裂构造的关系35
2.6主要结论37
3.1下部岩石圈结构特征38
第三章 中国东部下部岩石圈结构38
3.2重力场反映的莫霍面40
3.3热流值计算的居里面41
3.3.1磁场信息反映的深度问题41
3.3.2居里点等温度面深度计算42
3.4苏鲁地区高压变质岩带的重磁异常特征45
3.4.1 变质岩系的物性特征及地质含义45
3.4.2 高压变质岩带物性填图47
3.5苏鲁地区的深部结构:应用航磁反演的成果50
3.5.1地质背景及岩石磁性特征50
3.5.2数据源及磁场三维反演51
3.5.3 苏鲁地区的深部结构51
3.6主要结论53
第四章 燕山造山带中生代火山作用及壳-幔相互作用55
4.1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56
4.2.1 火山岩区地质57
4.2 燕山造山带早侏罗世火山岩57
4.2.2岩相学58
4.2.3地球化学特征58
4.2.4讨论60
4.3燕山造山带中-晚侏罗世火山岩62
4.3.1 火山岩区地质62
4.3.2岩相学63
4.3.3地球化学特征64
4.3.4讨论66
4.4燕山造山带晚侏罗世火山岩70
4.4.1 火山岩区地质71
4.4.2岩相学71
4.4.3地球化学特征72
4.4.4同位素特征73
4.4.5讨论74
4.5燕山造山带早白垩世火山岩76
4.5.1 火山岩区地质76
4.5.2 岩相学77
4.5.3地球化学特征78
4.5.4义县组火山岩的成因81
第五章 凌源-建昌盆地火山-沉积作用特征及深部动力学背景84
5.1序言84
5.2区域地质背景87
5.3燕辽地区火山-沉积作用及岩相特征89
5.4凌源-建昌盆地火山-沉积层序地层格架96
5.4.1层序划分依据96
5.4.2研究区盆地火山-沉积层序地层分析99
5.4.3 火山-沉积层序演化及构造意义106
5.5.1盆地火山活动旋回108
5.5盆地火山活动旋回108
5.5.2岩浆房温压条件估算110
5.6浅部变形特征及其深部背景分析111
5.6.1 陆内造山带地壳伸展-挤压变形分析111
5.6.2 板内造山作用的深部动力学机制114
5.6.3 下地壳拆沉作用和板内造山旋回讨论118
5.7火山-沉积盆地演化的深部意义119
5.7.1盆地伸展机制119
5.7.2 火山-沉积旋回分析124
5.7.3讨论和结论125
第六章 华北克拉通壳幔相互作用及早期下地壳演化128
6.1古生代金伯利岩中基性岩石捕虏体128
6.1.1岩相学及矿物化学特征128
6.1.2岩石地球化学特征129
6.1.3锆石特征及U-Pb同位素年龄131
6.1.4计算的温度/压力条件135
6.1.5 变基性岩捕虏体的成因136
6.2新生代玄武岩中条带状麻粒岩137
6.2.1样品岩相学137
6.2.2矿物化学与平衡条件估计137
6.2.3锆石U-Pb年龄137
6.3华北地块壳幔相互作用与早期下地壳演化138
6.3.1 晚太古代地壳增生138
6.3.2元古代下地壳的再改造140
6.4小结140
第七章 华北克拉通新生代地幔不均一性及其根源141
7.1橄榄岩岩石学特征对比142
7.2橄榄岩的岩石和矿物化学对比143
7.2.1 全岩和单矿物主元素对比143
7.2.2全岩和单矿物微量元素对比144
7.3讨论146
7.3.1 两类地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和地幔交代作用146
7.3.2新生地幔对古老地幔的置换作用147
7.3.3幔内薄弱带与熔流体通道148
7.3.4地幔置换作用与岩石圈减薄149
7.4小结150
第八章 秦岭造山带中生代岩石圈下部组成与结构151
8.1序151
8.2明港岩区的深源捕虏体151
8.2.1地质概况151
8.2.2深源捕虏体的岩石类型152
8.2.3深源捕虏体的化学成分153
8.3明港地区下地壳-地幔结构160
8.3.1 明港地区部分下地壳捕虏体代表南秦岭的下地壳组成161
8.3.2秦岭北界岩石圈的结构161
8.4小结163
结束语164
参考文献166
热门推荐
- 2800440.html
- 985561.html
- 1811735.html
- 923608.html
- 352865.html
- 2109057.html
- 3305996.html
- 2293126.html
- 3743014.html
- 36535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848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815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932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979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5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40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13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76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086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5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