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安徽教育史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陈贤忠,程艺主编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364049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56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85页
- 主题词:历史课-初中-习题-升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安徽教育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安徽教育36
第一节 安徽教育的起源38
一、安徽原始人类的进化与教育的滥觞38
二、步入文明时期的安徽教育44
三、安徽学校教育的萌芽62
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安徽教育68
一、夏代的安徽教育69
二、商代的安徽教育76
三、西周时期的安徽教育80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安徽教育89
一、社会大变革与官学的衰败89
二、私学的蓬勃兴起92
三、养士之风的盛行及其对安徽教育的影响96
第四节 先秦时期的安徽教育人物及教育思想98
一、管子的教育思想99
二、老子和庄子的教育思想107
三、百家教育思想在安徽的传播和影响122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安徽教育126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126
一、秦朝的文教政策126
二、汉朝的文教政策128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安徽学校教育129
一、两汉时期安徽学校教育的特点130
二、两汉时期安徽的地方官学135
三、汉代安徽的私学和经学世家138
第三节 两汉时期安徽的教育家及教育思想144
一、文翁蜀地兴学144
二、英才辈出的教育世家——龙亢桓氏151
三、刘安与《淮南子》的教育思想157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安徽教育170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安徽学校教育171
一、地方官学171
二、私学176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徽教育家及教育思想180
一、曹氏父子的教育观和人才观180
二、嵇康的教育思想189
三、教育大师杜夷、刘瓛196
四、周兴嗣与《千字文》200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安徽教育205
第一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制度206
一、中央官学206
二、地方官学209
三、私学212
第二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内容213
一、尊孔崇道政策的确立213
二、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215
第三节 人才选拔制度的转变与科举制度确立218
一、以考试为特点的人才选拔制度的确立218
二、科举的种类219
三、科举考试的程序和内容220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223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安徽教育发展状况223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安徽教育234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安徽学校教育234
一、宋代安徽地方官学的发展235
二、元代安徽地方官学的发展237
三、宋元时期安徽的书院教育241
第二节 宋元时期的安徽科举253
一、宋代安徽科举概况253
二、元代安徽科举概况258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安徽教育思想261
一、宋元时期新安理学的形成与发展261
二、朱熹与徽州教育293
三、郑玉的教育思想305
第六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安徽教育318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安徽官学319
一、明代安徽地方官学319
二、清代安徽地方官学328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安徽私学335
一、明清时期的安徽书院教育335
二、明清时期的安徽蒙学教育366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安徽科举369
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安徽教育思想375
一、乾嘉皖派学者的教育思想375
二、桐城文派的教育思想377
第七章 晚清时期的安徽教育381
第一节 安徽旧教育的衰落和新教育的兴起381
一、安徽教育的衰落381
二、近代安徽新教育制度的形成383
三、“新学制”颁布后安徽的初等教育385
四、“新学制”颁布后安徽的中等教育387
五、“新学制”颁布后安徽的高等教育390
六、“新学制”颁布后的安徽职业教育393
第二节 清末安徽的留学教育396
第三节 近代安徽的教会教育400
一、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时期的传教活动400
二、清末到民国时期安徽的教会教育404
三、教会教育的目的405
四、教会教育的内容412
五、教会教育的影响418
第四节 晚清时期的安徽教育思想423
一、李鸿章的教育思想423
二、吴汝纶的教育思想435
三、孙家鼐的教育思想446
第八章 民初与北洋军阀时期的安徽教育455
第一节 民初安徽教育行政机构的建设456
一、省级教育行政机构的创建及完善456
二、县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建立及完善459
第二节 民初与北洋军阀时期安徽的普通教育461
一、幼稚教育的推广461
二、小学教育463
三、中学教育466
四、师范教育470
五、民国时期安徽高等教育的衰败474
六、实业与职业教育476
第三节 民初和北洋军阀时期安徽的留学教育和教会教育483
一、留学教育483
二、教会教育495
第四节 民初及北洋军阀时期安徽的社会教育499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安徽教育504
第一节 新学制修订与安徽的学校教育发展505
一、新学制修订对安徽教育的意义505
二、义务教育在安徽的实施505
三、中等教育的改革及发展508
四、职业教育的发展514
第二节 社会教育517
一、南京国民政府举办社会教育的方针和措施517
二、安徽社会教育的实施及效果519
第三节 安徽大学的创办与安徽高等教育的恢复525
一、安徽大学在困难的环境中诞生525
二、安徽大学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展526
第四节 国民党政府对学校的思想控制及“党化教育”的实施530
一、“党化教育”的提出及演变530
二、“党化教育”和思想控制在安徽的实施及效果532
第五节 皖西苏区的教育535
一、教育概况536
二、干部教育538
三、群众教育543
四、列宁小学548
五、教育人物550
第十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安徽教育(1937—1945)557
第一节 抗战初期战争对安徽教育的破坏和教育的大转移558
一、抗战初期战争对教育的破坏558
二、抗战初期安徽教育的转移559
第二节 战局相对稳定后安徽教育的恢复与发展566
一、“战时教育工作纲要及方案”的颁布566
二、各类教育的恢复及发展567
第三节 安徽抗日根据地的教育572
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572
二、教育概况573
三、干部教育581
四、群众教育593
五、中学教育597
六、小学教育609
七、教育人物622
附:抗战时期安徽沦陷区的汪伪教育629
第十一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安徽教育(1945—1949)634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安徽教育635
一、抗战胜利后教育的“复员”工作635
二、内战爆发前安徽教育短暂的发展636
三、内战爆发后安徽教育的停滞与萎缩643
第二节 安徽解放区的教育643
一、安徽解放区教育发展概况643
二、干部教育655
三、群众教育658
四、中等教育663
五、小学教育667
第十二章 安徽现代教育家674
第一节 陈独秀的教育思想674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675
二、反对尊孔读经,提倡科学民主677
三、论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681
四、论教育的本质,阐明教育的作用684
五、论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强调启发式教学688
第二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693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693
二、生活教育理论697
三、“三全教育”思想709
第三节 胡适的教育思想716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717
二、论教育的作用718
三、论白话文与教育723
四、拟订壬戌学制725
五、论高等教育728
六、论治学方法与择业733
第四节 李光炯的教育思想736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736
二、立志教育,拯救国家738
三、提倡职业教育和乡村教育,培养实用人才740
四、主张战时教育,适应抗战需要742
第十三章 建国初期的安徽教育(1949—1956)745
第一节 对教育的接收、接管和接办745
一、安徽全境解放与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745
二、对公立高等学校的接管746
三、对公立中小学校的接管747
四、对私立学校的接办751
五、对教会学校的接收754
第二节 对旧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758
一、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改革760
二、中小学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的改革763
三、高等学校的领导关系和管理体制的初步改造768
四、学校教职员工思想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770
第三节 新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和教育事业的发展775
一、省级教育行政机构的成立和变迁775
二、各类干部学校的创立和干部教育事业的开展776
三、学习苏联经验,继承解放区教育传统779
四、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基础教育785
五、各级各类学校师资队伍建设791
六、成人(扫盲)教育795
七、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和高等教育的初步发展799
八、其他各类教育的发展803
第四节 灾区教育、渔(船)民教育和民族教育806
一、坚持不懈开展灾区教育807
二、灾区教育恢复工作的措施和办法808
三、渔(船)民教育、民族教育和烈士子女教育811
第十四章 探索时期的安徽教育(1956—1966)815
第一节 贯彻教育方针,对教育的初步改革816
第二节 安徽教育战线的反右派斗争818
一、反右派斗争的历史背景818
二、从整风运动到反右派斗争820
三、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821
四、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823
第三节 安徽的教育“大跃进”825
一、教育“大跃进”的缘起825
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828
三、教育教学改革实验831
四、校办工厂普遍兴起835
五、中学教育质量全面提高837
六、党对学校领导的切实加强839
第四节 安徽教育事业的调整841
一、教育调整的背景841
二、对教育事业的全面调整843
三、试行高等学校和中小学《工作条例》849
四、平反部分冤假错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853
五、实行两种教育制度855
六、全日制学校的教学改革860
第十五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安徽教育(1966—1976)863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对安徽教育的破坏864
一、“造反派”造反、夺权、武斗使教育机构全部瘫痪864
二、“斗、批、改”使安徽教育遭受严重毁坏869
三、对教育工作的短暂整顿880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带给安徽教育的严重灾难882
一、取消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地位882
二、篡改了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883
三、损伤了教师队伍的元气883
四、破坏了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884
五、安徽教育战线对“四人帮”的抵制和斗争885
第三节 教育人物887
一、桂林栖887
二、李凡夫895
第十六章 拨乱反正时期的安徽教育(1977—1982)902
第一节 安徽教育的拨乱反正902
第二节 安徽教育事业的恢复和整顿908
一、安徽高考制度的恢复和逐步完善909
二、高等教育事业的恢复和整顿911
三、基础教育事业的恢复和整顿917
四、成人(扫盲)教育事业的逐步恢复921
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师范教育的恢复和整顿926
六、安徽教育对外交流工作的恢复930
第三节 安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937
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937
二、普通高等教育的调整与改革943
三、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949
四、扫盲教育和职工教育的开展953
五、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启动和科研业绩956
六、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开展961
第十七章 全面改革开放时期的安徽教育(1983—1992)966
第一节 教育改革的启动967
一、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全省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967
二、安徽省教育委员会的组建972
三、“七五”期间安徽高等教育的改革973
四、“七五”期间安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976
第二节 基础教育的加快发展979
一、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系列规定的颁布980
二、普及初等教育工作的完成981
三、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启动984
四、“希望工程”的实施和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987
五、1991年安徽灾区教育的恢复重建工作988
六、“七五”、“八五”期间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991
第三节 高等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994
一、安徽省委召开第一次高等教育工作会议995
二、80年代安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初步发展997
三、高等教育各项改革和管理工作的加强1001
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1005
五、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工作的显著成就1009
第四节 扫盲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加快发展1011
一、扫盲教育的加快推进和取得的成就1011
二、成人高等教育在探索中艰难发展1014
三、“七五”“八五”期间全省中小学的师资队伍建设1019
第五节 职业教育的大发展1023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1023
二、农科教统等协调与“燎原计划”的实施1026
三、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巨大成就1028
四、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与初步发展1030
第十八章 全面改革开放时期的安徽教育(1993—2000)1034
第一节 “九五”教育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1035
一、“科教兴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1035
二、普法宣传教育和依法治教1037
第二节 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1040
一、各级各类学校布局的大调整1041
二、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1044
三、各级各类学校内部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1047
四、民办教育的迅猛发展1050
第三节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本实现1054
一、全力打好“普九”攻坚战1054
二、“九五”期间安徽灾后教育重建工作1058
三、“普九”工作胜利完成1059
四、“两基”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1061
第四节 “九五”期间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065
第五节 “九五”期间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1067
一、中小学教师“教坛新星”的评选1067
二、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教师职称改革工作的开展1070
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全面展开和素质教育的推进1073
四、“九五”期间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成就1076
第六节 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1079
一、安徽省委召开第二次高等教育工作会议1079
二、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1084
三、高等教育事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1086
四、安徽大学的“211工程”建设1089
五、中国科技大学的“211工程”建设1094
第七节 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1097
一、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1097
二、突出“重点工程”狠抓“基础工程”1099
三、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加强1102
第八节 职业教育事业的巩固提高1105
一、“八五”后期、“九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1105
二、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和举措1109
三、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大力推进1112
四、安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崛起1116
第九节 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努力1118
一、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1118
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1121
三、中小学教育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丰硕成果1123
第十节 体育卫生工作与督导工作1127
一、学校体育工作的蓬勃开展1127
二、学校卫生工作的蓬勃开展1129
三、安徽教育督导工作1131
第十一节 各级各类校办产业的发展和勤工俭学活动1133
一、各级各类校办产业的兴起与发展1134
二、学校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1137
主要参考文献1140
热门推荐
- 2839091.html
- 877217.html
- 1304086.html
- 718671.html
- 2909864.html
- 3675603.html
- 1099781.html
- 3098402.html
- 3803416.html
- 33412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00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195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551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49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77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03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936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422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890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54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