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浙江省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 2013最新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浙江省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 2013最新版
  • 中公教育浙江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58004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78页
  • 文件大小:84MB
  • 文件页数:302页
  • 主题词:中学教师-教学能力-资格考试-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浙江省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 2013最新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

考点聚焦1

考点梳理1

一、教育的涵义1

(一)教育一词的由来1

(二)教育的概念2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2

(一)教育者2

(二)受教育者2

(三)教育影响3

三、教育的属性3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3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3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4

(一)教育的起源4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4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8

考点聚焦8

考点梳理8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8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8

(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8

(二)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8

(三)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传承思想遗产9

(四)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9

三、教育学的发展9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9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0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3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4

考点聚焦14

考点梳理14

一、教育的功能14

(一)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14

(二)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14

(三)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15

二、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15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15

(二)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16

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6

(一)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6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7

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17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7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8

五、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18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18

(二)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18

(三)学校文化19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19

考点聚焦19

考点梳理20

一、人的身心发展概述20

(一)什么是人的发展20

(二)青春期的发展变化20

(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21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23

(一)个体身心发展动因23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24

第五节 教育制度26

考点聚焦26

考点梳理26

一、教育制度概述26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26

(二)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27

(三)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27

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28

(一)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28

(二)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28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29

(一)旧中国的学制29

(二)新中国的学制改革30

(三)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31

四、义务教育制度32

(一)义务教育的概念32

(二)义务教育的特点32

(三)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32

第六节 教育目的33

考点聚焦33

考点梳理33

一、教育目的概述33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33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33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34

(四)教育目的的作用34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35

(一)宗教本位论35

(二)社会本位论35

(三)个人本位论35

(四)“教育无目的论”35

(五)能力本位论36

(六)知识本位论36

(七)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36

三、我国的教育方针36

(一)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36

(二)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37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37

(一)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37

(二)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38

(三)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38

(四)素质教育38

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39

(一)德育39

(二)智育40

(三)体育40

(四)美育40

(五)劳动技术教育41

(六)五育之间的关系41

第七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42

考点聚焦42

考点梳理42

一、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42

(一)中学教育科研的含义42

(二)中学教育科研的特点42

二、中学教育科研的意义43

(一)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43

(二)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43

(三)不断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43

三、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43

(一)观察法43

(二)调查法44

(三)历史法46

(四)实验法46

(五)行动研究法48

强化训练48

第二章 中学课程5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52

第一节 课程概述52

考点聚焦52

考点梳理52

一、课程的概念52

二、课程的作用52

三、课程的类型53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53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53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53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4

四、课程理论流派54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54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54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55

(四)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55

第二节 课程组织56

考点聚焦56

考点梳理56

一、课程目标56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56

(二)课程目标的特征56

二、课程内容57

(一)课程计划57

(二)课程标准57

(三)教材57

三、课程评价59

(一)课程评价的涵义59

(二)课程评价主要模式59

四、课程开发60

(一)课程开发的概念60

(二)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60

(三)课程开发的模式60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61

考点聚焦61

考点梳理61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61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61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62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63

(一)基本理念63

(二)核心理念63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64

(一)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64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64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65

(一)课程结构65

(二)课程内容65

(三)课程实施66

(四)课程管理66

(五)课程评价66

强化训练66

第三章 中学教学70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70

第一节 教学概述70

考点聚焦70

考点梳理70

一、教学的内涵70

(一)教学的定义70

(二)教学的特点70

(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71

二、教学的意义71

(一)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71

(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71

(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71

三、教学的任务73

(一)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73

(二)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73

第二节 教学过程73

考点聚焦73

考点梳理73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73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73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74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74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74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75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75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76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78

(一)激发学习动机79

(二)领会知识79

(三)巩固知识79

(四)运用知识79

(五)检查知识79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80

考点聚焦80

考点梳理80

一、备课80

(一)备课的含义80

(二)备课的要求80

二、上课81

(一)课的类型与结构81

(二)上课的具体要求82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83

(一)课外作业的意义83

(二)课外作业的形式83

(三)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83

四、课外辅导84

(一)课外辅导的定义84

(二)课外辅导的内容84

(三)课外辅导的要求85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85

(一)学生学业评价的含义85

(二)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85

(三)学生学业评价的要求86

第四节 教学原则86

考点聚焦86

考点梳理86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86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86

(一)直观性原则86

(二)启发性原则87

(三)巩固性原则89

(四)循序渐进原则90

(五)因材施教原则90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91

(七)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92

(八)量力性原则92

第五节 教学方法94

考点聚焦94

考点梳理94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94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94

(一)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94

(二)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95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103

(一)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103

(二)教学方法运用的要求104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104

考点聚焦104

考点梳理104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104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104

(一)个别教学制104

(二)班级授课制105

(三)分组教学106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107

(五)特朗普制107

第七节 教学评价108

考点聚焦108

考点梳理108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108

二、教学评价的种类108

(一)根据实施功能,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108

(二)根据运用的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108

(三)根据评价主体,可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109

三、教学评价的原则109

第八节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110

考点聚焦110

考点梳理110

一、新课程中的教学观110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110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111

(三)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111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112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112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112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与学生的关系112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112

(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112

(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环境112

(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113

(八)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113

(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效果113

强化训练113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119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19

第一节 认知过程119

考点聚焦119

考点梳理119

一、感觉119

(一)感觉的概念119

(二)感受的种类120

(三)感觉的特性120

二、知觉121

(一)知觉的概念121

(二)知觉的种类121

(三)知觉的特性122

三、注意123

(一)注意的概念123

(二)注意的分类123

(三)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124

四、记忆126

(一)记忆的概念126

(二)记忆的分类126

(三)记忆的过程127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29

五、思维130

(一)思维的概念130

(二)思维的特征130

(三)思维的种类130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32

六、想象133

(一)想象的概念133

(二)想象的分类133

(三)想象的功能134

(四)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34

第二节 学习动机135

考点聚焦135

考点梳理135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135

二、学习动机的构成135

(一)学习需要与内驱力135

(二)学习期待与诱因135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136

(一)激发功能136

(二)指向功能136

(三)维持功能136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136

五、学习动机的理论137

(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137

(二)需要层次理论137

(三)成就动机理论137

(四)成败归因理论138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139

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39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139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140

第三节 学习迁移141

考点聚焦141

考点梳理141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141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141

(一)正迁移和负迁移141

(二)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142

(三)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142

(四)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142

(五)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143

三、学习迁移的理论143

(一)形式训练说143

(二)共同要素说143

(三)概括化理论144

(四)关系转换理论144

(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144

四、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144

(一)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144

(二)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145

(三)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145

第四节 学习策略145

考点聚焦145

考点梳理145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145

二、学习策略的特征146

(一)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146

(二)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146

(三)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146

三、学习策略的分类146

(一)认知策略146

(二)元认知策略149

(三)资源管理策略150

第五节 学习理论151

考点聚焦151

考点梳理151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51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151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152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153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54

二、认知学习理论155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155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156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57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158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59

(一)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159

(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159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59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160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61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161

强化训练161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166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66

第一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166

考点聚焦166

考点梳理166

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166

(一)感觉的发展166

(二)知觉的发展166

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167

(一)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167

(二)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167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67

四、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68

五、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168

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168

七、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170

第二节 中学生的情绪发展172

考点聚焦172

考点梳理172

一、情绪的概述172

(一)情绪的概念172

(二)情绪的分类172

二、情绪理论173

(一)詹姆士—兰格理论174

(二)坎农—巴德学说174

(三)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174

(四)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174

(五)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175

(六)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175

三、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175

(一)忧郁175

(二)恐惧175

(三)孤独175

(四)愤怒175

四、中学生的情绪特点176

五、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176

(一)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176

(二)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177

(三)指导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177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178

考点聚焦178

考点梳理178

一、人格178

(一)人格的概念178

(二)人格的特征178

(三)人格的结构179

(四)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81

(五)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181

二、人格发展理论183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183

(二)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184

第四节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185

考点聚焦185

考点梳理185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185

二、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186

(一)性意识的出现186

(二)性情感的发展变化187

三、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187

(一)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187

(二)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187

(三)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188

强化训练188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191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91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191

考点聚焦191

考点梳理191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191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91

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192

(一)中学生发展性心理问题192

(二)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194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197

考点聚焦197

考点梳理197

一、心理辅导概述197

(一)心理辅导的含义197

(二)心理辅导的目标197

(三)心理辅导的途径197

二、心理辅导的内容198

(一)学习辅导198

(二)人格辅导198

(三)生活辅导198

(四)生涯辅导198

三、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198

(一)强化法198

(二)系统脱敏法198

(三)认知疗法199

(四)来访者中心疗法199

(五)理性—情绪疗法200

强化训练201

第七章 中学德育204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04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204

考点聚焦204

考点梳理204

一、品德的概述204

(一)品德的概念204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205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205

(四)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205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208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208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208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208

(一)外部条件208

(二)内部条件209

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209

(一)有效的说服209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210

(三)利用群体约定210

(四)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210

(五)价值辨析211

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211

考点聚焦211

考点梳理211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211

(一)基本观点211

(二)教育价值212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212

(一)基本观点212

(二)教育价值214

第三节 德育及其主要内容214

考点聚焦214

考点梳理215

一、德育的涵义215

二、德育的意义215

(一)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215

(二)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215

(三)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215

三、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215

(一)我国当前的德育目标215

(二)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216

四、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217

(一)生命教育217

(二)生活教育218

(三)生存教育219

(四)安全教育219

(五)升学就业指导教育221

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221

考点聚焦221

考点梳理221

一、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221

(一)概念221

(二)构成要素221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222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22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222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223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225

第五节 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227

考点聚焦227

考点梳理227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227

(一)导向性原则227

(二)疏导原则227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229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232

(五)因材施教原则233

(六)知行统一原则235

(七)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235

(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235

二、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235

(一)中学德育的途径235

(二)中学德育方法236

强化训练241

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244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44

第一节 班级与班集体建设244

考点聚焦244

考点梳理244

一、班级的概念244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245

(一)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245

(二)班集体的发展阶段245

(三)班集体的基本特征245

三、班集体的建设策略246

(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246

(二)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246

(三)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246

(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247

第二节 有效的课堂管理247

考点聚焦247

考点梳理247

一、课堂管理概述247

(一)课堂结构247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247

(三)课堂管理的原则248

二、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248

(一)课堂气氛及其类型248

(二)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249

(三)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249

三、课堂纪律与课堂问题行为250

(一)课堂纪律及其维持策略250

(二)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252

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255

考点聚焦255

考点梳理255

一、课外活动概述255

(一)课外活动的概念255

(二)课外活动的特点255

(三)课外活动的意义256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256

三、课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257

(一)选题257

(二)制订活动计划257

(三)活动实施与总结257

四、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257

第四节 班主任258

考点聚焦258

考点梳理258

一、班主任的概念258

二、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258

(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58

(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258

(三)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259

三、班主任的素质要求259

四、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与方法259

(一)建立健全班级组织259

(二)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259

(三)班级日常管理工作261

(四)组织指导班级活动的开展262

五、学校与家庭的协调262

(一)家访262

(二)班级家长会262

(三)家长学校262

(四)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262

(五)班级网络262

六、学校与社会的协调263

(一)依托社区的教育委员会263

(二)建立校外教育基地263

第五节 教师心理263

考点聚焦263

考点梳理263

一、教师的角色心理263

(一)教师角色的含义263

(二)教师角色的构成263

(三)教师角色的形成阶段264

(四)教师角色意识265

二、教师的心理特征265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265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265

(三)教师的行为特征266

(四)教学效能感266

(五)罗森塔尔效应267

三、教师成长心理267

(一)教师成长的历程267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268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269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269

(二)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269

(三)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270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270

强化训练271

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笔试面授辅导课程274

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面试面授辅导课程276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27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