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危机中的重建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危机中的重建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
  • 杨耕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08402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44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61页
  • 主题词: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危机中的重建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历史哲学:从缘起到后现代1

一、历史哲学的形成及其合法化1

二、现代历史哲学的三大流派及其异同6

三、后现代历史哲学的兴起及其特征12

第一章 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的历史哲学18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概念的由来及其实质18

二、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历史哲学25

三、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范畴29

四、历史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生长点33

五、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双重职能37

第二章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和理论基础的演变41

一、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历史进程41

二、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维逻辑49

三、《哲学的贫困》: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57

四、马克思、恩格斯走向唯物主义历史观道路的同与异64

五、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基础及其演变69

第三章 社会和自然77

一、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77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81

三、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85

四、实践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91

五、人对自然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97

六、实践:人类社会和人类世界的本体103

第四章 个人和社会108

一、“有生命的个人”“现实的个人”和“社会的个人”108

二、实践:人的存在方式113

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115

四、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及其关系119

五、“社会生产人”和“人生产社会”122

第五章 社会的本质和社会有机体的特征126

一、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126

二、“社会有机体”的内涵130

三、考察社会有机体的四种角度135

四、社会有机体的运行规律140

第六章 社会结构和实践活动144

一、社会结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交往活动的制度化144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146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核心149

四、社会的文化结构及其功能154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过程和“自然历史过程”162

一、问题的提出162

二、何谓“自然历史过程”164

三、经济规律在何种意义上是自然规律167

四、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与自然历史过程相似170

五、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和派生形态173

六、人类总体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民族历史的发展进程177

七、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181

第八章 历史规律的形成和特征185

一、客观过程的两种形式及其区别185

二、历史规律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188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192

四、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对历史规律的否定及其失误199

第九章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人文取向205

一、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依据205

二、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实现进程210

三、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全面实现215

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人文取向:从片面的人向全面的人的发展221

第十章 世界历史的形成和东方社会的命运230

一、“世界历史”的界定230

二、世界历史的形成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232

三、从世界历史到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37

四、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命运240

五、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方法论意义244

六、人文关怀的取向和历史尺度的坚守248

第十一章 社会科学方法的历史性转换253

一、社会科学方法的独立化和唯物主义历史观253

二、社会科学方法的六大范式及其特征259

三、社会科学方法的历史性转换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践反思方法263

四、社会科学方法的历史性转换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社会有机体方法267

第十二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273

一、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课题设计273

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资料分析278

三、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模型解释283

第十三章 科学抽象法:社会研究的根本方法287

一、“科学抽象法”的内涵287

二、科学抽象法的基本环节:起点范畴、中介范畴和终点范畴290

三、科学抽象法的根本原则:历史和逻辑的统一293

四、科学抽象法的具体运用: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296

第十四章 从后思索法:历史认识论的根本特征300

一、从后思索法的提出300

二、从后思索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303

三、从后思索法的基本内容306

四、从后思索法的现代意义309

附录313

一、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访杨耕博士313

二、建构哲学空间 雕塑思维个性——访杨耕博士320

三、哲学理论主题的根本转换与理论空间的重新建构——在日本一桥大学的演讲330

后记3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