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论
  • 范进学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09578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30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46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宪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一 一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之路的力作&李步云1

序二 社会主义宪政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韩大元1

第一章 导言1

一、何谓宪政1

(一)宪政:一种阐释比较的考察1

(二)宪政:一种历史文化的考察4

(三)“三位一体”的宪政概念界说7

二、何谓中国社会主义宪政之特色10

三、为何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路16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发轫与尝试22

一、毛泽东及其中国共产党人的法律观与宪政观22

(一)法律观22

(二)人民共和的国体观24

(三)民主集中制的政体观34

(四)政党合作式的监督观41

(五)人民权利观45

(六)新民主主义的宪政观50

二、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对新中国宪政建设的影响53

(一)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原因之理论分析54

(二)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对新中国宪政之影响60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其实施与评价68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与召开68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73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新民主主义宪政体制的确立74

(四)政府体制的确立与宪政发展81

(五)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实施85

(六)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与对学术自由的侵害87

(七)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宪政之评价90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确立与探索105

一、1954年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框架的基本确立105

(一)为何要制定1954年宪法105

(二)1954年宪法的制定过程108

(三)1954年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基本框架的确立112

(四)1954年宪法的立宪目的分析119

(五)1954年宪法的局限性127

二、公民学术自由与宪法保障129

(一)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政治批判129

(二)“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及其宪法思考132

三、1957年反右扩大化及其教训135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反右扩大化前党的基本政策135

(二)党内整风与反右派斗争139

(三)反右扩大化事件及其宪法分析142

(四)反右扩大化对中国民主法治的影响145

四、“文化大革命”与1954年宪法的命运149

(一)对《海瑞罢官》批判的政治化:“文革”的序幕149

(二)宪法秩序外的“政治革命”155

(三)砸烂“公、检、法”与法律虚无主义158

(四)接班人的选择与人治之治160

(五)公民宪法权利的践踏与蹂躏163

(六)对“文化大革命”的宪政思考164

五、1954年宪法的实施及其评价190

(一)1954年宪法的实施190

(二)1954年宪法实施评价193

六、1975年宪法:新中国宪政发展史上的大倒退195

(一)1954年宪法的修改与1975年宪法出台的历史背景195

(二)1954年宪法的修改过程196

(三)关于是否设置“国家主席”机构的争论199

(四)1975年宪法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201

(五)1975年宪法确立的基本内容202

(六)关于1975年宪法的评价207

七、1978年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意识的复苏208

(一)1975年宪法修改的原因与1978年宪法出台的历史背景208

(二)1975年宪法的修改过程209

(三)1978年宪法的指导思想:承继“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210

(四)1978年宪法确立的基本内容211

(五)1978年宪法的两次修改213

(六)关于1978年宪法的评价215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重构与发展234

一、邓小平的宪政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理论基石234

(一)制度化、法律化民主观与“十六字”法制观234

(二)建立法治社会的法治观239

(三)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制度观243

(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245

(五)树立法律极大权威的至上观246

二、1982年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框架之重构248

(一)1982年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248

(二)1982年宪法制定的过程263

(三)1982年宪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框架的重构272

(四)1982年宪法的立宪目的与思考282

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之根290

(一)市场经济体制在宪法中的确立29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的基础293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之本298

(一)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在宪法中的确认298

(二)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内在要素300

五、尊重和保障人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之源303

(一)何谓人权303

(二)人权原则在宪法中的确认308

(三)人权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价值317

六、建构法治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之途327

(一)建构法治政府的提出与实施327

(二)法治政府就是有限政府与宪治政府338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未来与展望353

一、宪法在中国实施何以艰难353

(一)“宪法不是法”的认知观念尚未打破355

(二)法官发现法律之方法机械与教条化356

(三)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批复客观上阻碍了宪法的可诉性358

(四)社会成员普遍缺乏宪法思维361

(五)缺乏宪法实施的制度机制362

二、执政党的宪政修养日臻提高与成熟363

(一)20世纪80年代:执政党提出了法治宪政理念认知,并逐步开始制约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364

(二)20世纪90年代:执政党深化了法治宪政的理念,并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366

(三)21世纪头十年:执政党的宪政修养日臻成熟,具有了较强的宪政意识,并尝试宪政制度建构的历史实践373

(四)21世纪头十年之后:执政党的宪政修养逐步成熟,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将必然从党内制度迈向宪法法律制度,彻底完成从人治到法治、从宪法到宪政的转变387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体系更加完备389

四、宪法实施保障机制亟待确立392

(一)我国现行违宪审查机制之评价392

(二)在我国应当建立怎样的宪法实施机制404

五、宪法应当适时修改与完善405

(一)宪法的基本评价405

(二)宪法应当适时修改与完善407

六、解释宪法程序必将确立417

后记42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