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县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探索 以江苏省江阴市推进两化融合为案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县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探索 以江苏省江阴市推进两化融合为案例
  • 杨水旸,李俊奎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8098334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95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308页
  • 主题词:县-信息化-研究-江阴市;县-工业化-研究-江阴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县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探索 以江苏省江阴市推进两化融合为案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县域两化融合的发展环境与经验1

1.1 国外两化融合的发展态势与经验1

1.1.1 国外两化融合的发展态势1

1.1.2 国外两化融合的经验借鉴2

1.2 国内两化融合的重要基础与背景4

1.2.1 我国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与水平4

1.2.2 长三角地区领跑中国工业化进程10

1.2.3 我国推进两化融合的重大意义15

1.2.4 我国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举措18

1.3 国内两化融合的发展态势与经验20

1.3.1 我国两化融合的发展现状20

1.3.2 我国两化融合的发展趋势25

1.3.3 我国两化融合的实践经验26

1.4 国内重点区域两化融合的发展态势与经验29

1.4.1 长三角地区两化融合的发展态势与经验29

1.4.2 珠三角地区两化融合的发展态势与经验32

1.4.3 东北地区两化融合的发展态势与经验34

1.5 国内两化融合试验区的发展态势与经验36

1.5.1 规划布局初步成形37

1.5.2 融合效益开始显现37

1.5.3 凝聚合力重点突破38

1.5.4 示范园区经验借鉴38

第二章 县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础理论41

2.1 工业化理论41

2.1.1 工业化的内涵和阶段性41

2.1.2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45

2.1.3 我国工业化理论探索50

2.2 信息化理论53

2.2.1 信息化的内涵、要素和层次53

2.2.2 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理论57

2.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理论59

2.3.1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59

2.3.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62

2.3.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层次性62

2.3.4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阶段性64

2.4 两化融合的机制、模型和模式65

2.4.1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机制65

2.4.2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模型69

2.4.3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模式72

第三章 县域经济走两化融合的发展道路74

3.1 县域和县域经济的基本现状74

3.1.1 县74

3.1.2 县的分类74

3.1.3 县域经济基本统计数据79

3.2 县域经济的特殊性分析83

3.2.1 县域和县域经济的内涵83

3.2.2 新时期县域经济的本质特点84

3.2.3 县域经济的现实意义86

3.3 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范例87

3.3.1 江苏江阴模式、四川双流模式和广东增城模式88

3.3.2 江苏吴江市、辽宁瓦房店市和湖南长沙县89

3.3.3 江苏大丰市、湖北宜都市和宁夏青铜峡市90

3.3.4 河南偃师市、四川西昌市、广西临桂县和贵州兴义市91

3.3.5 山西高平市、云南宣威市和内蒙古伊金霍洛旗93

3.4 县域经济的发展格局和存在问题94

3.4.1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区域分布94

3.4.2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存在问题95

3.5 走两化融合的发展道路97

3.5.1 县域推进两化融合的基本思路97

3.5.2 县域推进两化融合的基本要求98

3.5.3 县域推进两化融合的基本策略101

第四章 县域两化融合的评价体系与调查分析102

4.1 县域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02

4.1.1 指标体系的取向102

4.1.2 指标体系的设计105

4.1.3 指标体系的创新点和不足116

4.2 江阴市两化融合的现状调查与统计分析117

4.2.1 调查对象、调研过程和样本分布117

4.2.2 支撑度维度(Ⅰ-1)118

4.2.3 成熟度维度(Ⅰ-2)124

4.2.4 贡献度维度(Ⅰ-3)135

4.2.5 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143

第五章 县域两化融合的战略取向与同异分析146

5.1 县域两化融合面临的新形势146

5.1.1 后危机时代两化融合的发展趋势146

5.1.2 县域两化融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47

5.1.3 把握国家政策导向推进两化融合147

5.2 县域两化融合的战略取向149

5.2.1 指导思想149

5.2.2 推进原则150

5.2.3 发展目标151

5.2.4 主要任务152

5.2.5 保障措施153

5.3 县域两化融合的同质性分析157

5.3.1 各县域两化融合层次的同质性157

5.3.2 各层次战略的特点、重点及路径157

5.3.3 各层次战略的实施和保障161

5.4 县域两化融合的特殊性分析162

5.4.1 县域两化融合的突出特点162

5.4.2 县域两化融合典型模式的多样性164

5.4.3 县域两化融合模式的地域特色165

5.4.4 县域两化融合的策略重点171

第六章 江阴市两化融合发展战略与规划174

6.1 江阴市两化融合的基础和进展174

6.1.1 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174

6.1.2 江阴市工业和信息化的重要进展175

6.2 江阴市两化融合的SWOT分析184

6.2.1 江阴市两化融合的比较优势与弱势184

6.2.2 江阴市两化融合的机遇与挑战190

6.2.3 江阴市两化融合的SWOT矩阵191

6.3 江阴市两化融合的总体要求192

6.3.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92

6.3.2 发展目标和总体思路193

6.4 江阴市两化融合的主要任务194

6.4.1 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增强两化融合支撑力度195

6.4.2 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实现两化融合纵深发展196

6.4.3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营造两化融合发展优势199

6.4.4 突出管理机制创新,突破两化融合瓶颈制约200

6.4.5 适时开展评估工作,提升两化融合发展水平203

6.5 江阴市两化融合的重点工程204

6.5.1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204

6.5.2 电子信息产业主导工程205

6.5.3 先进制造业品牌工程208

6.5.4 物联网产业特色工程210

6.5.5 现代物流业支撑工程212

6.5.6 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工程214

6.5.7 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216

6.5.8 两化融合人才保障工程217

6.6 江阴市两化融合的对策措施218

6.6.1 全面加强两化融合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218

6.6.2 加快完善两化融合的政策措施和投资体系219

6.6.3 建立健全两化融合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220

6.6.4 大力推进两化融合的自主创新和队伍建设221

6.6.5 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的试点示范和考核评估222

6.6.6 着力强化两化融合的社会氛围和交流合作223

第七章 江阴市两化融合重点项目经验案例224

7.1 重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24

7.1.1 江阴市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平台项目224

7.1.2 江阴市宏观数据库项目225

7.1.3 江阴市数据中心项目227

7.1.4 江阴市数据容灾备份中心项目229

7.2 重点信息化应用建设项目231

7.2.1 江阴市市民卡项目231

7.2.2 江阴市公共服务呼叫中心项目233

7.2.3 江阴市人口数据库项目236

7.2.4 江阴市法人数据库项目241

7.2.5 江阴市地理数据库项目243

7.2.6 江阴市金保工程项目244

7.3 重点信息化环境建设项目247

7.3.1 江阴市党政网站集群项目247

7.3.2 江阴市数字城管项目249

7.3.3 江阴市数字环保项目251

第八章 江阴市两化融合重点企业经验案例255

8.1 企业应用ERP系统,实现业务高度集成255

8.1.1 深化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255

8.1.2 应用ERP系统,实现业务高度集成256

8.1.3 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证和具体措施256

8.1.4 信息系统支持公司的业务创新257

8.1.5 下一步工作计划257

8.2 推进两化融合,实现新型生产模式258

8.2.1 企业的基本业务模式258

8.2.2 信息化规划的总体方案259

8.2.3 信息化应用的基础和效果260

8.2.4 信息化应用的经验261

8.2.5 信息化建设的设想和计划262

8.3 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实现生产过程信息化262

8.3.1 阳光两化融合的有利条件262

8.3.2 阳光两化融合的主要工作263

8.3.3 阳光两化融合的收入估算264

8.4 深入开展两化融合,有效提升生产能级264

8.4.1 2009年重点实施项目开展情况265

8.4.2 系统的主要功能和设计思路265

8.4.3 下一步工作思路266

8.5 推进两化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266

8.5.1 随需而变,实施转型大战略267

8.5.2 重新定位,发展电子信息高端产业链267

8.5.3 加大技术投入,响应智能电网建设268

8.6 做大做强物流信息平台,做政府帮手和企业助手269

8.6.1 响应政府号召,为中小型物流企业抗击金融风暴提供暖春服务269

8.6.2 把握中小型物流企业用户特征,开发切实有效的信息工具269

8.6.3 率先采用SaaS模式,解除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后顾之忧270

8.6.4 经济效益分析270

8.6.5 下一步工作计划271

8.7 坚持自主创新,推进两化融合271

8.7.1 方程科技积极践行两化融合的背景271

8.7.2 方程科技两化融合实践272

8.7.3 推进两化融合取得了明显效益273

8.8 推进两化融合,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274

8.8.1 大力研发两化融合相关产品274

8.8.2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275

8.8.3 前景展望275

附录276

附表1 县域两化融合发展示范区评估指标体系调查问卷(政府部分)276

附表2 县域两化融合发展示范区评估指标体系调查问卷(企业部分)280

附表3 江苏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典型企业评估指标体系284

参考文献2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