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杨艳琳,娄飞鹏等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905039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91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525页
- 主题词:就业问题-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1
第一章 市场经济中的就业和失业1
一、就业和失业的内涵与类型2
(一)就业的内涵和分类2
(二)失业的内涵和分类7
二、就业和失业的制约因素19
(一)劳动力的总供求状况19
(二)劳动力的结构特征21
(三)就业中的工资刚性因素22
三、就业状况对经济社会的影响23
(一)失业的负面效应23
(二)失业的积极作用26
四、就业状况的变动趋势27
(一)失业人员的年龄构成变化趋势30
(二)失业人员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31
(三)失业人员的职业构成变化趋势32
五、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途径33
(一)发展经济,扩大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34
(二)完善就业制度,改善劳动者就业环境36
(三)发展教育和强化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41
(四)更新就业观念,克服就业和再就业的思想阻碍42
(五)长期有效地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减轻未来的就业压力44
第二章 中国面临的就业形势48
一、就业总量和失业形势51
(一)就业规模51
(二)就业结构的类型58
(三)失业规模59
(四)失业分布66
(五)失业类型76
二、就业率、失业率和就业弹性89
(一)就业率89
(二)失业率91
(三)就业弹性94
三、就业结构和劳动力供求结构97
(一)就业结构97
(二)劳动力供求结构105
第三章 中国新阶段的就业趋势109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109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推进109
(二)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10
(三)人口红利将逐步减少111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112
二、就业总量的变化趋势113
(一)就业人数的变化轨迹113
(二)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115
三、就业率的变化趋势119
(一)就业率和GDP增长率120
(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122
四、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125
(一)就业弹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并具有阶段性特征125
(二)就业弹性波动较大,且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又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126
(三)就业弹性总体水平比较低,就业压力增大129
五、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130
(一)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130
(二)中国就业人口的城乡结构变化趋势134
第四章 新阶段的经济发展与就业142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142
(一)经济增长142
(二)经济增长趋势与就业145
(三)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的协调发展149
二、扩大内需与就业151
(一)扩大内需151
(二)扩大内需,促进就业153
三、经济增长方式与就业156
(一)经济增长方式与就业的关系156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扩大就业的必要性162
(三)协调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与扩大就业的关系164
四、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就业167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167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面临的就业问题169
(三)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逐步解决就业174
五、可持续发展与就业181
(一)可持续发展182
(二)可持续发展与就业184
第五章 新阶段的经济改革与就业190
一、新阶段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0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190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191
二、所有制改革与就业195
(一)中国所有制改革进程195
(二)所有制改革与就业的变化196
三、国有企业改革与就业198
(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198
(二)国有企业改革与就业的变化200
四、就业制度改革与就业202
(一)市场化的就业制度改革历程202
(二)就业制度改革对就业的影响204
(三)新劳动合同法与就业206
五、分配制度改革与就业208
(一)分配制度改革的经历208
(二)分配制度改革对劳动就业的影响210
六、财政制度改革与就业212
(一)财政制度改革的历程212
(二)财政制度改革对就业的影响213
七、金融制度改革与就业215
(一)金融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历程215
(二)金融制度的改革对就业的影响218
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就业220
(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历程220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失业、就业的影响222
九、土地制度改革与就业224
(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历程224
(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对就业的影响226
十、户籍制度改革与就业227
(一)户籍制度改革的历程227
(二)户籍制度改革对就业的影响230
第六章 新阶段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232
一、新阶段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232
(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和特点232
(二)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234
(三)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237
(四)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就业扩张,实现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242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就业245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46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就业之间的关系250
(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就业之间的现实矛盾253
(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对策选择257
三、城市化与就业260
(一)城市化260
(二)城市化对就业的影响267
(三)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以增加就业269
四、西部大开发与就业271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271
(二)西部地区的就业问题274
(三)在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促进就业284
五、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就业286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提出286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就业问题287
(三)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增加293
六、中部崛起与就业296
(一)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296
(二)中部地区的就业问题299
(三)推动中部经济崛起与促进就业增加的协调307
第七章 新阶段的人口变动与就业313
一、新阶段中国人口的变动趋势313
(一)新阶段中国人口数量变动趋势313
(二)新阶段中国人口结构变动趋势316
(三)新阶段中国人口素质变动趋势322
(四)新阶段中国人口就业观念变动趋势326
二、新阶段中国劳动力供给330
(一)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变动趋势预测330
(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331
(三)新阶段中国劳动力素质变动趋势337
三、人口和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就业效应339
(一)劳动参与率偏高,增大了就业压力339
(二)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素质偏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日益增大340
(三)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上升340
(四)劳动力素质不高,结构性失业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341
四、人口老龄化与就业342
(一)人口老龄化与就业总量342
(二)人口老龄化与就业结构344
(三)人口老龄化与就业方式345
五、就业观念与就业346
(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就业观念与再就业346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与就业347
第八章 知识经济与就业350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和特征350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350
(二)世界知识经济的特征352
二、知识经济的就业效应354
(一)知识经济对劳动力的要求354
(二)知识经济的就业结构效应356
(三)知识经济的就业形式效应358
(四)知识经济的就业观念效应360
三、中国知识经济发展及其对就业的影响361
(一)中国知识经济发展的状况361
(二)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369
(三)中国知识经济发展对就业影响的展望373
四、技术进步与就业375
(一)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375
(二)中国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378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与就业380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容、特征和作用380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380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382
(三)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385
(四)经济全球化的作用389
二、经济全球化的就业效应390
(一)新世纪全球就业形势不容乐观390
(二)经济全球化影响就业的途径394
三、国际产业转移与就业399
(一)新阶段国际产业转移的情况400
(二)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403
(三)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就业的影响404
四、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就业408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征408
(二)中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问题411
(三)对外贸易对就业的影响412
五、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与就业417
(一)中国尚未成为“世界工厂”417
(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必要性421
(三)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可能性423
(四)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就业效应425
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就业427
(一)加入WTO的经济效应428
(二)加入WTO的就业效应431
第十章 新阶段解决就业问题的战略对策439
一、促进经济发展439
(一)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439
(二)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发展集约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442
(三)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就业443
(四)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以增加就业445
(五)发展高技术产业,充分发挥其就业促进作用446
(六)发展制造业,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以带动就业448
二、加快非农化和城镇化449
三、完善和转换再就业工程功能452
(一)再就业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452
(二)不断完善再就业工作453
四、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456
(一)改革有关的就业制度和完善就业法规456
(二)完善劳动力市场457
(三)改进就业服务459
(四)稳步发展教育和培训460
(五)转变就业观念462
五、鼓励创业以带动就业464
六、拓展国际就业空间465
七、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对策468
参考文献473
后记490
热门推荐
- 2515377.html
- 3117847.html
- 450093.html
- 1414286.html
- 2349847.html
- 2642423.html
- 2363285.html
- 1545991.html
- 764642.html
- 1223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92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401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87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01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965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364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274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642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224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40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