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认知语言学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认知语言学概论
  • 李福印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14440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25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443页
  • 主题词:认知科学:语言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认知语言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认知语言学基础3

第一章 如何阐释认知语言学3

1.1引言3

1.2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三个十年3

1.3认知语言学的两个首要共识7

1.4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哲学假设8

1.5认知语言学的四位创始人10

1.6结语13

第二章 认知语言学的分支领域15

2.1引言15

2.2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五大领域16

2.3其他学科的影响25

2.4结语28

第三章 认知语言学的热点议题30

3.1引言30

3.2方法论32

3.3认知语言学的热点议题33

3.4认知语言学的热点研究方法36

3.5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目的语言38

3.6结语40

第四章 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据性与象似性原则41

4.1引言41

4.2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据性与象似性42

4.3理据性的概念及其表现43

4.4象似性的概念及其研究现状44

4.5象似性的表现形式47

4.6理据性与象似性理论存在的问题52

4.7结语53

第五章 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54

5.1引言54

5.2生成语言学简介55

5.3认知语言学对生成语言学的批判63

5.4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的关系68

5.5结语70

第二部分 认知语义学75

第六章 如何阐释认知语义学75

6.1引言75

6.2意义的本质76

6.3认知语义学假设之一:概念结构的体验性77

6.4认知语义学假设之二:语义结构等同于概念结构78

6.5认知语义学假设之三:语义表征的百科观79

6.6认知语义学假设之四:语义构建等同于概念化80

6.7结语80

第七章 色彩范畴82

7.1引言82

7.2色彩研究的历史82

7.3色彩的神经生理基础84

7.4色彩的范畴化进程86

7.5Berlin和Kay的色彩理论的贡献与不足88

7.6结语90

第八章 原型理论92

8.1引言92

8.2范畴理论发展简史92

8.3原型理论的核心内容97

8.4原型理论的应用103

8.5原型理论存在的问题109

8.6结语109

第九章 基本层次范畴110

9.1引言110

9.2基本层次范畴的特点110

9.3基本层次范畴的词汇113

9.4上位范畴115

9.5下位范畴116

9.6结语117

第十章 框架与框架语义学119

10.1引言119

10.2框架的本质:原型和视角120

10.3框架对语义现象的解释121

10.4框架语义学与传统语义分析方法124

10.5框架语义学的应用126

10.6框架网络工程和知网129

10.7结语130

第十一章 概念隐喻理论131

11.1引言131

11.2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131

11.3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问题133

11.4概念隐喻理论的最新发展140

11.5隐喻研究的信息资源142

11.6结语143

第十二章 概念转喻理论144

12.1引言144

12.2概念转喻的认知本质144

12.3概念转喻与概念隐喻的区别与联系150

12.4概念转喻的分类153

12.5作为原型范畴的概念转喻160

12.6概念转喻的生成机制165

12.7结语167

第十三章 心理空间与概念合成理论168

13.1引言168

13.2心理空间理论168

13.3心理空间与语篇分析171

13.4概念合成理论174

13.5结语180

第十四章 概念隐喻与概念合成理论181

14.1引言181

14.2两种理论中的术语181

14.3认知操作的异同183

14.4概念合成理论的优势184

14.5两种理论的互补性185

14.6合成理论的广泛解释性185

14.7结语186

第十五章 意象图式理论188

15.1引言188

15.2什么是意象图式188

15.3常见的意象图式和主要特点191

15.4意象图式理论的发展轨迹195

15.5结语200

第十六章 理想化认知模式202

16.1引言202

16.2理想化认知模式的概念202

16.3理想化认知模式的构建原则203

16.4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基本特点204

16.5理想化认知模式中的原型效应205

16.6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应用211

16.7结语212

第十七章 一词多义现象213

17.1引言213

17.2认知框架中的一词多义现象214

17.3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释214

17.4框架语义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释220

17.5概念合成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释221

17.6认知语言学对一词多义的扩展性研究224

17.7结语226

第十八章 空间关系227

18.1引言227

18.2空间关系与认知227

18.3Talmy对空间场景成分的划分229

18.4空间图式235

18.5视角242

18.6注意力243

18.7对Talmy理论的挑战244

18.8结语246

第十九章 体验性假说247

19.1引言247

19.2客观主义和体验性假说247

19.3体验性假说的实证研究252

19.4体验性假说的意义和不足254

19.5结语257

第三部分 认知语法261

第二十章 认知语法的概念分析基础261

20.1引言261

20.2概念语义学261

20.3语义内容264

20.4识解能力268

20.5结语271

第二十一章 语法的象征性和结构式272

21.1引言272

21.2语法的本质:象征性273

21.3结构式的定义和类型276

21.4结构式的相互关系280

21.5结语283

第二十二章 概念重叠和语法化284

22.1引言284

22.2语言作为多层级的象征结构284

22.3概念重叠构成单词或词组287

22.4概念重叠构成句子290

22.5概念重叠的限制291

22.6结语292

第二十三章 构式语法理论293

23.1引言293

23.2构式语法理论的渊源293

23.3构式语法理论模型298

23.4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299

23.5构式语法研究的新视角303

23.6结语304

第二十四章 语言中的焦点和背景305

24.1引言305

24.2焦点背景理论的渊源306

24.3焦点背景理论308

24.4焦点背景和单句的主语宾语312

24.5焦点背景和复句的主句从句315

24.6结语317

第二十五章 认知参照点321

25.1引言321

25.2认知参照点的定义321

25.3认知参照点的凸显性和动态性324

25.4认知参照点的解释力326

25.5结语334

第二十六章 话题、主语和所有格336

26.1引言336

26.2话题与主语概念的理论基础337

26.3主语、话题和所有格的共性:认知参照点339

26.4话题、主语和所有格的区别342

26.5结语345

第二十七章 概念化的动态性346

27.1引言346

27.2什么是概念化和概念化的动态性347

27.3动态性的认知过程348

27.4动态性的语言表现350

27.5自然路径353

27.6动态性的理论意义356

27.7结语357

第二十八章 主观性和主观化359

28.1引言359

28.2视角360

28.3观察排列361

28.4主观性363

28.5主观化与虚化366

28.6主观化与语法化370

28.7结语372

参考文献374

英汉术语对照4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