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东亚公共性重建与社会发展 以中韩社会转型为中心【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东亚公共性重建与社会发展 以中韩社会转型为中心
  • 芦恒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978937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97页
  • 文件大小:104MB
  • 文件页数:317页
  • 主题词:社会发展-研究-东亚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东亚公共性重建与社会发展 以中韩社会转型为中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 本书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1

二 公共性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5

三 韩国社会的公共性危机与社会发展反思16

四 东亚社会发展的“韩国视角”及其独特性25

五 对中国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的有益启示29

第一篇 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共性危机及其社会后果37

第一章 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次公共性危机37

一政府主导的压缩式现代化:韩国社会自主空间扩大的外在推动力37

二韩国的第一次公共性危机与公民社会发展40

三 国家与社会的“双缺失”与第二次公共性危机49

第二章 公共性危机与青年“工作贫困”的社会风险66

一“工作贫困”释义与内在逻辑66

二 国家公共性弱化与韩国的新型贫困68

三 贫困的蔓延:青年工作贫困的结构性特征73

四 青年“工作贫困”衍生的社会风险76

五 公共性何以可能:对中国的有益启示82

第三章 公共性危机与“房地产阶级社会”87

一 韩国快速工业化进程中房地产发展的规律与逻辑87

二 “房地产阶级社会”的形成与阶层定型化社会89

三 “国家公共性的回归”与房地产阶级社会的治理良策91

四“房地产阶级社会”的理论意义92

五 对中国的有益启示及进一步讨论的问题95

第二篇 韩国社会发展的反思与公共性重建105

第四章 发展主体的反思与“东亚”的回归105

一近现代韩国的东亚意识105

二 “东亚的回归”与发展的反思108

三 韩国学术界内部关于“东亚论”的争论与回应117

四 东亚视角的再认识: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思考120

第五章 东亚社会发展的第三条道路124

第六章 公共性的东亚比较与均衡式公共性探索131

一 东亚三国的公共性差异131

二 韩国“均衡式公共性”的探索133

第七章 公共性的“日常生活视角”与底层的真实表述——以韩国经济增长时期的底层女工为例138

一韩国的女性工人与快速现代化139

二 寻找真实的工人:“女性”与“日常生活”的反思性意义140

三女工日常生活文化与阶级认同146

四 底层的真实叙述与底层研究150

五结语153

第八章 东亚新发展主义与公共性的宽恕意识154

一从“东亚模式”到“东亚新发展主义”154

二 东亚新发展主义与公共性的宽恕意识156

第三篇 中国社会的相同困境与公共性重建166

第九章 工作贫困与公共性的中国式反思166

一 中国“工作贫困”趋势166

二 “工作贫困”的治理与内在逻辑171

三 “工作贫困”的中国式解读与反思173

第十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棚户区的形成与公共性危机179

一棚户区释义与公共性逻辑180

二边缘区域的改造与公共性构建182

三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棚户区化”过程与“公私两无”困境187

四 均衡性公共性与实践模式190

第十一章 “单位人再组织化”与衰败单位社区公共性重建193

一 衰败单位社区治理的诸多困境193

二 衰败单位社区自救与“单位人再组织化”197

三 “单位人再组织化”模式的公共性重建功能200

四 “单位人再组织化”模式的限度202

五 衰败单位社区治理和公共性构建的路径选择204

第十二章 城市棚户区改造后的公共性重建与“优势治理”206

一棚户区改造后的公共性危机206

二城市棚户区与单位社会的“历史传统”208

三 棚户区的“优势治理”与“公共性重建”210

四 结论216

第十三章 农村内生性志愿力量与新乡土公共性217

一公共精神:缺失与传统根源217

二传统农村社会管理缺陷与内生性志愿力量的现实意义219

三 内生性农民志愿者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典型案例220

四 “政经德善,多元协治”的农村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构想223

五 多元协治新型乡土公共性的成效225

六 多元协治的新型乡土公共性的社会治理意义228

七 结语229

第十四章 “屌丝”现象与中下层网民的网络生活公共性231

一 网络社会与“屌丝”群体231

二公私关系与中国式网络社会的生活公共性233

三公私转化与网络生活公共性的内在机制236

四讨论与结语257

第十五章 “流动公共性”与“老漂族”的精准治理260

一 引言260

二“流动公共性”的内在属性及其必要性261

三“老漂族”类型划分及其动态转换265

四 “老漂族”的不同需求与精准化治理269

结语274

参考文献279

后记2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