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川派中医药源流与发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杨殿兴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3594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666页
- 文件大小:129MB
- 文件页数:69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川派中医药源流与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概论3
第一章 中医之乡3
一、名医荟萃8
(一)汉唐五代10
(二)宋元时期11
(三)明清时期12
(四)民国年间13
二、学术繁荣15
(一)川派中医特色15
(二)学术流派29
三、薪火相传41
(一)概述41
(二)传承特点42
第二章 中药之库61
一、天然药谷62
(一)地理特点62
(二)川药区划64
二、川药源流66
(一)道地川药67
(二)历史源流67
(三)特殊地位72
三、药产兴川73
(一)种植产业73
(二)药材加工79
(三)商贸流通87
四、科技创新88
(一)重点科研机构89
(二)重点企业研发机构95
下篇 学术传承101
第三章 医经学派101
第一节 医道溯源103
一、历史医家103
史崧103
虞庶103
杨子建103
袁坤厚104
王廷俊104
廖平104
张骥105
二、代表著作105
《灵枢经》105
《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105
《类经纂要》105
《内经撮要》106
《经说》106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106
《内经提要》106
《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107
《诊络篇补证》107
《人寸诊补正》107
《三部九候篇》107
《诊骨篇补正》107
《营卫运行杨注补正》108
《难经经释补正》108
《分方异宜考》108
《灵素五解篇》108
《平脉考》108
《内经药瀹》108
《内经讲义》109
《素问·痿论释难》109
《古本难经阐注校正》109
《内经方集释》109
《上古天真论详解》109
《内经撮要》110
《内经类要》110
《黄帝八十一难经正本》110
《难经丛考》110
三、学术特点110
(一)注释经典,承先启后110
(二)整理《内》《难》,方法丰富111
(三)评价诸家,独具卓见111
第二节 医派医家111
一、著名学派111
李氏医经学派111
二、著名医家124
吴棹仙124
邱明杨125
任应秋125
方药中127
张新渝128
第四章 伤寒学派131
第一节 医道溯源132
一、历史医家132
罗仲光132
李栻132
郑钦安133
黄钰133
姜国伊133
钟文焕133
唐宗海133
何仲臬134
许宗正134
邹趾痕135
陈绍勋135
左季云135
二、代表著作135
《伤寒述微》135
《伤寒论注》136
《切总伤寒》136
《伤寒方经解》136
《医理真传》137
《经方歌括》137
《医法圆通》137
《伤寒辨证集解》137
《伤寒恒论》138
《伤寒悬解经方歌括》138
《伤寒论浅注补正》138
《六经方证中西通解》139
《伤寒论方合解》139
《伤寒平议》139
《伤寒杂病论古本》139
《伤寒总论》139
《太素内经伤寒总论补正》139
《伤寒古本考》140
《伤寒古本订补》140
《伤寒经方阐奥》140
《伤寒类方汇参》140
《增订条注伤寒心法》140
《伤寒原旨》141
《伤寒新义》141
《伤寒方解》141
《伤寒质难》141
《伤寒论广训》142
《伤寒漫谈》142
《金匮要略注》142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142
《金匮论方合解》143
《病理学讲义》143
《金匮要略讲义》143
《金匮要略新诠》144
三、学术特点144
(一)顾护阳气144
(二)察脉为先144
(三)胃气为本145
(四)善遣方药145
(五)重视气化145
(六)不拘寒温146
(七)西为中用146
(八)专研经方146
第二节 医派医家147
一、著名学派147
(一)扶阳学派147
(二)巴蜀伤寒学派156
(三)江氏经方流派164
二、著名医家169
(一)伤寒著名医家169
补晓岚169
冉雪峰169
戴云波170
刘民叔170
张君斗171
龚志贤171
翟慕东172
(二)金匮著名医家173
彭履祥173
李克光173
王廷富175
邓明仲175
段光周176
张家礼177
张琦178
第五章 温病学派183
第一节 医道溯源184
一、历史医家184
欧阳调律184
熊家骥184
周云章185
王光甸185
温存厚185
曾懿185
张子培186
刘莹186
陆景庭186
顾燮卿186
罗民有186
吴荣漳186
二、代表著作187
《痧法备旨》187
《痢疾特启论》187
《痧胀燃犀照》187
《痢症探源》188
《春温三字诀》188
《寒疫合编》188
《温病浅说》188
《温氏医案》189
《简易医诀》189
《春温痢症三字诀合璧》189
《寒温指迷》189
《疟解补正》189
《伤寒论霍乱训解》189
《时疫解惑论》189
三、学术特点190
(一)脱却伤寒,辨证温病190
(二)解郁通阳,逐邪保津190
(三)寒温并用,兼收并蓄192
第二节 医派医家192
一、著名学派192
(一)巴蜀温病学派192
(二)夔门郑氏温病流派198
二、著名医家201
于绍周201
何伯埙201
黄云瑞201
第六章 医方学派203
第一节 医道溯源204
一、历史医家204
史载之204
韩懋204
朱音恬205
刘善述205
陆成本205
刘福庆205
陆汝衔205
王文选205
二、代表著作206
《六十病方》206
《苏沈良方》206
《史载之方》207
《圣散子方》207
《韩氏医通》207
《重证本草丹方》208
《经验良方》208
《郑寿全医学三书》208
《汇集金鉴》209
《汤头歌诀》209
《奇方纂要》209
《草木便方》210
《应验良方》210
《普救回生草》210
《医录便览》210
《经验良方》210
《淑老轩经验方》211
《重庆丛桂堂各项药品汇总》211
《内外症通用方》211
《三字经汤头歌诀》212
《处方约编》212
三、学术特点212
(一)重视气血津液的畅行212
(二)地域特色突出212
(三)组方简便廉效213
(四)药食结合213
第二节 医派医家213
一、著名学派213
陈氏五脏治法方剂学派213
二、著名医家224
李大琦224
第七章 中药学派227
第一节 医道溯源228
一、历史医家228
梅彪228
陈士良228
李珣229
韩保昇229
陈承229
唐慎微229
刘兴229
二、代表著作230
《石药尔雅》230
《食性本草》230
《海药本草》230
《蜀本草》231
《曲本草》231
《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231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231
《彰明附子记》232
《本草》233
《本经便读》(附:《名医别录》)233
《草木便方》233
《长沙药解歌诀》《玉楸药解歌诀》234
《天宝本草》234
《神农本草》234
《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经释》235
《本草问对》235
《分类草药性》235
《药性骊珠》235
《雷公炮炙论》235
《四川省之药材》236
《药业指南》236
三、学术特点236
(一)本草中枢236
(二)品类齐全236
(三)别具特色237
(四)以方证药237
(五)名家治药237
第二节 医派医家237
一、著名学派237
(一)临床中药学派237
(二)徐氏炮制制剂流派243
二、著名专家247
(一)中药品质评价和资源247
贾敏如247
万德光248
严铸云249
(二)中药药理与毒理250
沈映君250
罗光宇250
邓文龙251
黄国钧251
彭成252
赵军宁253
(三)中药物质基础与质量标准253
肖崇厚253
徐学民254
董小萍254
(四)中药炮制与制剂255
吴纯洁255
第八章 内科学派(内伤杂病)257
第一节 医道溯源258
一、历史医家258
郭玉258
杜光庭259
史堪259
石用之259
陈承259
韩懋259
赵琢260
杨凤庭260
齐秉慧260
陈清淳261
黄元吉261
刘仕廉261
王世钟261
王文选261
周云章261
程琪芝261
唐宗海262
邹趾痕262
沈绍九262
二、代表著作263
《史载之方》263
《韩氏医通》263
《弄丸心法》263
《失血大法》264
《齐氏医案》264
《蜀中医纂》264
《医理发明》265
《家传医秘》265
《家藏蒙筌》265
《医学切要》266
《赵李合璧》266
《医学集成》266
《医理大概约说》266
《血证论》267
《医学篇》267
《云水游集》267
《圣方治验录》267
《杂病学讲义》268
《逐病论治录》268
三、学术特点268
(一)四诊合参,尤重脉诊268
(二)强调辨证,明辨病机269
(三)医药兼擅,相得益彰269
(四)血证证治,自成系统270
(五)遣方用药,独具胆识270
(六)重视温补,善用热药270
(七)治疗温病,护津顾阳271
(八)药食并进,养护脾胃271
(九)炮制服法,以助药力271
(十)综合治疗,内外兼施272
(十一)医案记录,传承薪火272
第二节 医派医家273
一、著名学派273
(一)蒲氏内科学派273
(二)冉氏“一融三合”学派278
(三)李氏医药兼擅流派283
(四)冉氏脾胃病流派291
二、著名医家295
萧龙友295
唐阳春296
王文鼎296
陈源生297
熊寥笙297
刘耀三298
彭宪彰298
傅灿冰299
汪新象299
陆干甫300
雷德明300
冯志荣300
张发荣301
马有度301
杨明均302
李明富303
陈绍宏303
张玉龙304
王辉武305
王明杰305
何绍奇306
王晓东306
杨仁旭307
陈天然307
李培308
亓鲁光309
刘福友309
张晓云310
蒋建云310
周建国311
黄九龄311
汪世强312
彭暾312
刘永家312
虢周科313
蓝肇熙313
杨国汉314
谢春光314
第九章 外科学派321
第一节 医道溯源322
一、历史医家322
赤斧322
韩懋322
闵刀刀322
龚心裕323
天映和尚323
二、代表著作323
《杨梅疮论治方》323
《外科切要》323
《外科三字经》323
《外科纂要》324
《外症通用方》324
《外科十三方考》324
三、学术特点324
(一)传承刀圭神技,主张手术救急324
(二)长于炼制丹药,治疗沉疴痼疾325
(三)内外并举,合而治之325
第二节 医派医家325
一、著名学派325
(一)文氏中医外科学派325
(二)济川肛肠学派331
二、著名医家340
(一)皮肤科340
吴介诚340
牟玉书341
钟以泽341
张毅342
(二)肛肠科343
李雨农343
赵自星343
徐廷翰344
唐学贵345
毛红345
(三)男科346
王久源346
张蜀武347
常德贵348
第十章 妇科学派351
第一节 医道溯源352
一、历史医家352
昝殷352
杨子建353
程从美353
唐宗海353
曾懿353
二、代表著作354
《经效产宝》354
《十产论》354
《妇科辑要》354
《胎产大法》355
《女科枢要》355
《保产金丹》355
《血证论》355
《妇科良方》356
《千金妇人方注》356
《一壶天和集》356
《妇科约编》356
三、学术特点357
(一)调理气血,补益脾肾以养胎安胎357
(二)内外合用以治疗产时、产后诸疾357
(三)重视食疗,创产后多首食疗方357
(四)首论十种难产的病因及助产方法357
(五)创转胎的各种手法以助产358
(六)从寒热虚实辨治妇科血证358
(七)常法与异法结合治疗妇科血证358
(八)审证重气血水,用药从肾肝脾358
(九)产后注重“瘀”和“虚”359
(十)重视民间经验,吸纳西医思想360
第二节 医派医家360
一、著名学派360
二、著名医家395
赖玉琴395
第十一章 儿科学派397
第一节 医道溯源398
一、历史医家398
周挺398
峨眉山人398
李启和398
胡济全399
熊应雄399
曾志斋399
况庚星399
程天灵399
二、代表著作399
《小儿推拿广意》399
《幼科辑要》400
《痘麻医案》400
《幼科》400
《痘科切要》400
《幼科切要》401
《幼科指迷》401
《儿科三字经》401
《急惊风治验》402
《福幼奇书》402
《小儿慢惊论》402
《惊风论》403
《麻疹雏言》403
三、学术特点403
(一)育婴之旨,预防为先403
(二)治病之法,按摩为向404
(三)法取简便,善用验方404
(四)内外合治,务求疗效404
第二节 医派医家404
一、著名学派404
(一)王氏儿科学派404
(二)胡氏儿科学派414
(三)王静安儿科流派420
(四)熊氏儿科流派427
(五)肖氏儿科学派434
(六)寇氏儿科流派442
二、著名医家446
熊宝珊446
徐梓柏447
谢铨镕448
王祉珍448
王希贤448
胡光慈448
曾应台449
杨莹洁449
张锡君450
冯视祥451
熊应安452
赵耘农452
吴康衡453
第十二章 针灸学派455
第一节 医道溯源457
一、历史医家457
涪翁457
程高457
郭玉458
王锡鑫458
王稽典458
本圆458
李成举458
苏元箴458
吴之英459
张本元459
章汝鼎459
二、代表著作459
《针经》459
《针灸心法》460
《针灸全生》460
《针灸便览》460
《经脉分图》461
《针灸便用》461
《隋本黄帝内经明堂》461
《十二经动脉考》461
《诊筋篇补证》461
《中国针灸医学》461
《经脉穷源》462
三、学术特点462
(一)源远流长,独具特色463
(二)由博返约,惠泽后学464
(三)针药一理,针医汇通464
(四)针推灸焠,丰富临床464
(五)善治危症,针起沉疴464
第二节 医派医家465
一、著名学派465
(一)叶氏金针流派465
(二)李氏杵针流派468
(三)巴蜀针灸学派470
二、著名医家477
余仲权477
关吉多478
罗永芬478
李观荣479
黄迪君479
廖方正479
胡玲香480
李应昆481
胡幼平481
林红481
吴节482
周建伟483
王超484
黄蜀485
张安仁485
余曙光486
第十三章 骨科(推拿)学派489
第一节 医道溯源490
一、历史医家490
李鮋490
陈士庆490
韩华璋490
管清一490
唐廷辉490
二、代表著作491
《国医创伤精要》491
三、学术特点491
(一)筋骨并重,整体诊疗491
(二)手法整复加固定491
(三)推拿按摩手法多491
(四)外内治结合491
第二节 医派医家491
一、著名学派492
(一)成都郑氏骨伤学派492
(二)成都杜氏骨伤学派496
(三)成都杨氏骨伤流派499
(四)成都何氏骨伤流派502
(五)成都罗氏骨伤流派505
(六)乐山钟氏骨伤流派506
(七)天全陈氏骨伤流派508
(八)川南郭氏推拿流派510
(九)川东桑氏骨伤流派512
二、著名医家514
雷石泉514
刘合顺515
黄锡江515
陈渊515
余乐斋516
王兆鹏516
邱云鹏517
李果517
董顺坤518
唐九玉519
杨茂林519
彭远立519
黄宇康520
刘育才520
邓友章520
王文祥520
唐锡明520
孟炼521
杨桦521
第十四章 五官科学派525
第一节 医道溯源526
一、历史医家526
皇甫坦526
刘之琦526
月潭禅师526
文永周526
陈善堂527
刘镕经527
二、代表著作527
《眼科秘书》527
《眼科奇书》528
《一草亭眼科全集》529
《眼科切要》529
《日月眼科》530
《光明眼科》530
《眼科集成》530
《眼科捷要》531
《眼科方书神秘便方》531
三、学术特点532
(一)辛温发散治外障532
(二)用药厚重亦灵巧533
(三)循内科以究眼科534
(四)集验方以疗目疾534
(五)川派名家著作中的耳鼻喉学科内容及学术特点534
第二节 医派医家535
一、著名学派535
(一)陈氏六经眼科学派535
(二)熊氏中医耳鼻咽喉科流派548
二、著名医家553
(一)眼科553
李巽芳553
刘松元554
和中浚554
段俊国555
(二)耳鼻喉科556
周家骧556
陈隆晖557
贾德蓉557
田理558
彭顺林558
第十五章 道医学派561
第一节 医道溯源562
一、历史医家562
沈羲562
周义山562
张道陵563
路大安563
许逊563
陆修静564
朱桃椎564
王玄览564
刘知古564
罗公远565
刘无名565
梅彪565
杜光庭565
彭晓565
陈抟566
皇甫坦566
张伯端566
白玉蟾566
韩懋566
二、代表著作567
《广成先生玉函经》567
《石药尔雅》567
《韩氏医通》567
《海药本草》567
三、学术特点568
(一)医道同源568
(二)医道一体568
(三)医道互补569
(四)众术合修569
第二节 医派医家569
一、著名学派569
(一)丹道医学流派569
(二)詹黄张按摩流派572
(三)天真按摩流派575
(四)青城药功流派578
(五)维世唐门流派581
二、著名医家582
王明月582
李杰582
张至益583
蒋信平583
周潜川583
张义尚584
丁宗阳584
杨明远584
王庆余584
宋仲华585
崔琼芳585
赵文585
傅钢585
第十六章 养生学派587
第一节 医道溯源588
一、历史医家588
彭祖588
严龟589
陈士良589
陈抟589
田锡589
苏轼589
郭长孺590
陆游590
李化楠590
黄云鹄590
周述官590
贺龙骧591
二、代表著作591
《食医心鉴》591
《食性本草》591
《东坡养生集》592
《醒园录》592
《修真秘旨》592
《粥谱》592
《中馈录》592
《彭祖摄生养性论》592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593
《女丹合编》593
《延寿药言》593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593
三、学术特点593
(一)食疗养生593
(二)文人养生594
(三)道家涵蕴594
第二节 医派医家595
第十七章 中西医结合学派599
第一节 医道溯源600
一、历史医家601
唐宗海601
罗定昌601
巫燡602
叶古红602
王仁叟602
二、代表著作603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603
《脏腑图说症治要言合璧》603
《中西医略》604
《中国医学约编》604
三、学术特点604
(一)中西医学,理原一致604
(二)重中轻西,厚古薄今605
(三)中西并论605
第二节 医派医家605
一、著名学派606
(一)吴氏中西医结合学术流派606
(二)孙氏中西医结合肝病流派609
(三)蒋氏中西医结合急腹症流派613
(四)王氏中西医结合妇科流派619
二、著名医家624
黄德彰624
廖孔禹624
黄星垣625
郑新626
蒋慧钧626
匡调元626
李廷谦627
叶传蕙627
附篇 独特的民族医药631
藏族医药631
第一节 医道溯源632
一、历史医家632
毗卢遮那632
于扎宁包632
司徒·确吉迥勒633
嘎玛恩顿丹珍赤列绕吉633
嘉央·青则旺布633
贡珠·云丹嘉措633
迷旁·郎加嘉措633
二、代表著作634
《秘诀千万舍利》634
《祖先口述》634
《详解四部医典》634
《直贡医学选集》634
《晶珠本草》634
《岭麦·扎西崩医学选集》635
《长寿珠鬘·母子合璧》635
《藏医临床札记》635
《秘诀享海》635
《草药配方集——甘露滴》635
三、学术特点636
(一)创研名贵藏药,开“珍宝药”先河636
(二)独特的诊病方法636
第二节 医派医家637
一、著名学派637
南派藏医637
二、著名医家640
日郎王渣640
阿多640
颜登彭措641
旦科641
智美俄热642
格桑尼玛642
尼美642
贡秋仁青642
华尔江643
尕尔科643
夺机卓玛643
雷勇644
彝族医药645
著名医家648
阿衣莫·优作648
曲比果各648
阿的日落648
吉伍龙子648
阿子阿越649
李耕冬649
毛巫几649
久里拉650
沙学忠650
羌族医药651
著名医家652
蒲殿清652
唐伯英652
朱元德653
王正平653
蔡光正653
唐庆尧653
李云发653
陈保生653
包希福654
曾爱国654
李云贵654
杨福寿654
川派中医人名索引657
热门推荐
- 3614991.html
- 702681.html
- 339898.html
- 2060340.html
- 883121.html
- 1621133.html
- 3574496.html
- 3012560.html
- 3050824.html
- 8418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501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083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78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109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763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20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229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639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01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9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