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研究
  • 傅崇兰主编;潘家华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780230824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73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514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研究-中国;资源利用-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一&刘国光1

序二 自然的知音,人类的脚步&傅崇兰1

第一编 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战略研究3

引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内涵、特征、主体与方法3

一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4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历史渊源4

(二)20~21世纪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形势5

(三)建设节约型社会是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6

二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8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涵8

(二)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特征9

三 主体10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体是有自主意识的人10

(二)以社会职责为依据的主体分类10

四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研究方法11

(一)整体的综合批判的研究方法11

(二)系统的研究方法11

(三)调查研究的方法12

第一章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想理论探索13

一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13

(一)从环境恶化到“天人合一”——环境友好是传统文明的思想要件13

(二)从资源短缺到可持续利用——资源节约是经济发展的要素支撑21

(三)从粗放增长到有效再生——循环经济是增长方式的内在动力25

(四)从过度消费到适度消费——节约意识是当代文化的现实要求28

二 传统节约思想贯穿中国历史30

(一)传统节约理论概述31

(二)传统节约思想的实践37

(三)传统节约文化对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启示47

三 节俭消费是中华古代的思想精华49

(一)节俭的社会经济价值49

(二)中国古代节俭消费观57

四 古代节俭思想的实现途径与内涵64

(一)古代黜奢崇俭的实现途径64

(二)中国古代节俭思想的文化内涵72

第二章 战略资源利用与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80

一 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80

(一)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迫切性80

(二)建设节约社会的重要意义83

(三)节约型社会建设是一种经济增长与效益增长并重的创新生产与生活方式84

二 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短缺性战略资源分析85

(一)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85

(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能源利用现状分析96

(三)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矿产资源利用现状分析115

(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125

三 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框架和机制130

(一)国情约束下的经济增长与自然禀赋内在矛盾130

(二)中国艰苦探索解决上述内在矛盾的实践132

(三)建设节约型经济体系理论框架133

(四)建设节约型经济体系的核心和难点137

(五)建设节约型经济体系的两大关键点143

第三章 节约型社会的社会发展体系146

一 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政府是责任主体,全民是建设主体146

(一)政府的发展理念、执政能力、主导地位和全民共建的社会作用146

(二)节约型社会建设阶段性成效显著148

(三)节约型社会建设任重道远149

二 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社会性与核心要素151

(一)节约型社会的本质是全民资源节约151

(二)影响资源节约的社会多因素分析151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阶段节约型社会建构的核心内容152

第四章 节约型城镇化模式与建设节约型城市156

一 节约型城镇化模式156

(一)中国城镇化的现状与问题156

(二)城镇化发展的模式选择159

(三)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节约利用160

二 建设节约型城市166

(一)节约型城市概述166

(二)节约型城市发展战略170

(三)节约型城市评价标准175

(四)建设节约型社区180

(五)典型案例185

第五章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约196

一 当前城镇化发展中的建筑浪费196

(一)当前中国建筑浪费之怪现象197

(二)建筑短命的原因分析204

(三)延长建筑寿命是最大的节约207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改革体制机制208

(五)建立正确的城市文明观209

二 在城镇化过程中保存城市历史211

三 开发节能型建筑,建设节约型社会215

(一)按照节约型社会要求发展节能型建筑216

(二)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开发绿色建材218

(三)促进生态节能建筑设计220

四 国外建筑节能经验及其启示222

(一)西方国家的建筑节能经验222

(二)国外建筑节能经验对中国的启示227

(三)提高建筑节能技术与管理水平229

第六章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标体系研究230

一 国内对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230

二 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的功能232

三 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的作用233

四 设计原则233

(一)整体性与层次性原则233

(二)主成分性与独立性原则234

(三)可操作性原则234

(四)针对性原则234

(五)完备性原则235

(六)动态耦合原则235

五 影响因子分析235

(一)资源节约度235

(二)环境友好度236

(三)科技创新力236

(四)经济循环度237

(五)社会支持力238

六 评价的方法与步骤239

(一)层次分析法239

(二)主成分分析法242

(三)数据无量纲化243

七 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表243

八 2002~2004年中国节约型社会发展水平评价245

第七章 国外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建设节约型社会247

一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论渊源247

(一)节约型社会理论产生的背景247

(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理论观点248

(三)建设节约型社会理论简评255

二 国外政府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主要措施255

(一)战略制定与机制构建256

(二)法律约束与政策激励258

(三)推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262

(四)市场信号矫正与经济利益驱动263

(五)倡导绿色消费与鼓励公众参与264

三 国外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266

(一)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条266

(二)建立回收系统,推动垃圾回收利用268

(三)废物深度加工,发展循环经济产业270

第八章 外国消费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274

一 理论275

(一)相关的消费理论275

(二)必需品、奢侈品与基本消费、奢侈消费277

(三)消费的有限性280

(四)区分当前的几组概念(内涵、特征)282

(五)节约型社会对于扩大消费需求的有利影响284

二 实践:部分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285

(一)发达国家的生态标志及其宣传教育285

(二)外国政府开展绿色采购的主要政策与做法287

(三)向奢侈品或奢侈消费行为征税290

三 启示:国外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的借鉴意义293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生态标志产品的市场认知度,扩大其消费量294

(二)编制中国生态标志产品清单,指导消费者行为294

(三)改革中国的消费税295

第二编 江苏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及其实施评估及经验299

第一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江苏省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及其实施的评估299

一 区域现状与问题299

二 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显著300

(一)城市化率居全国先列,城乡收入差距全国最小300

(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茅302

(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程度较高303

三 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明显309

(一)苏南、苏中、苏北之间具有经济总量与人口城市化程度上的差异性309

(二)三大地区差异相对比例减少,但绝对量继续增大311

(三)三大地区差异主要原因是工业化进程和水平的差异312

(四)三大地区差异决定着江苏省节约型社会建设具有因地而异的特点314

四 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与环境瓶颈315

(一)能源资源供应的紧缺问题凸现315

(二)生态环境承载力瓶颈问题日益增大317

(三)重点污染行业的确定318

(四)资源与环境瓶颈的主要成因321

五 主要战略资源利用的基本态势分析323

(一)能源资源自给率下降323

(二)土地资源:人口负荷高于全国平均数近2倍332

(三)水资源丰富,但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339

六 经济大省也要建设生态大省的构想343

七 建设节约型社会取得阶段性创新成效344

(一)战略实施与具体措施选用合理344

(二)节约型社会建设阶段性创新成效显著345

(三)面临的普遍性问题350

第二章 从观念到行动——江苏省各地建设节约型社会经验亮点352

一 新形势、新视野、新探索、新局面354

(一)新形势:经济社会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呼吁节约型社会建设战略354

(二)新视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绿色江苏”355

(三)新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创生态园区355

(四)从观念到行动开创新局面358

(五)坚持科学发展观,培育发展新理念360

(六)探索发展新路子,循环经济创佳绩361

(七)科学制定新规划,循环经济唱主角362

二 南京——解难题、保发展、促节约、立政策363

(一)发展面临难题363

(二)分析难题——认识资源的区域性、整体性、价值性364

(三)解难题——着力构建新的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366

(四)推进——着力健全和实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措施368

三 苏州——以企业为主体,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370

(一)举世闻名的“天堂”名城面临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资源不足矛盾370

(二)苏州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优势375

(三)探索——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以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为重点379

(四)推进——“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经济增长方式380

(五)园区创新382

四 张家港——地处长江畔,以节约水资源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大循环387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87

(二)张家港缺水类型及问题388

(三)推进节水工程,统筹城乡水利建设体系391

五 江阴——城乡工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向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397

(一)工业资源利用方式转变397

(二)农业资源利用方式转变407

六 无锡——加强产业政策导向着力构建节约型增长方式412

(一)增长方式转变面临水土生态资源挑战412

(二)着力构建节约型增长方式414

七 南通——在“全国污染控制较好城市”排名第一,是工业清洁生产之乡418

(一)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418

(二)举世闻名的传统“纺织之乡”419

(三)探索推进清洁生产420

(四)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突出成绩422

八 盐城——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建设循环工、农业428

(一)盐城循环经济建设,形成“一村一园”特色428

(二)农业循环工程429

(三)发展循环型农业的主要模式430

(四)规划建设循环型工业431

九 徐州——煤炭资源型产业大市,创新资源节约之路433

(一)发挥政府责任主体作用433

(二)根据煤炭资源大市特殊性,发展循环经济434

第三编 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如何成功实践“十一五”规划目标的战略研究第一章 战略依据篇441

一 国家战略抉择:关于历十年艰苦探索实践党的思想理论的重大发展回顾441

二 实证依据:关于对江苏省十三个省辖市一年两次进行实地调查的基本事实442

(一)全国基本情况:成效显著、潜力巨大442

(二)对江苏省十三个省辖市一年两次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的事实443

三 理论依据:关于理论研究445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445

(二)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关系的理论446

(三)循环经济是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理论447

(四)从过度消费到适度消费的节约意识是当代文化的现实要求448

第二章 研究性战略篇449

一 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战略449

二 关于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三大战略目标与五个战略重点450

(一)三大战略目标450

(二)五大战略重点452

附件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问题调查研究461

一 资源紧缺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462

二 前一段的努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双赢新局面463

(一)基本思路463

(二)基本做法464

(三)基本成效465

(四)初步形成三个机制465

(五)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467

三 建设节约型社会面临比较突出的政策不健全问题,还需中央与地方统筹解决467

(一)资源节约标准的科学化467

(二)制定和完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体系467

(三)制度性支撑469

(四)不同区域与行业间的协调问题470

(五)以政策支持科学技术进步,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470

(六)切实加强基础工作470

(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471

参考文献47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