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化与中国20世纪文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化与中国20世纪文学
  • 黄曼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37750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65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289页
  • 主题词:中国文学-文学研究-20世纪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化与中国20世纪文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上编 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20世纪文学概观13

第一章 现代化的民族基点与中国20世纪文学的核心观念13

第一节 现代性:中国文学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双向选择特征13

第二节 革命性: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17

第三节 人本性:重铸民族灵魂的现代人学核心24

第二章 新文学“现代性”“新”的特质与中国20世纪文学主流话语29

第一节 两种现代性、两种全球化29

第二节 中国新文学现代性“新”的特质30

第三节 鲁迅、郭沫若与中国新文学主潮35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文艺指导思想的现代性观照43

第三章 现代化大叙事与中国新文学传统51

第一节 新文学传统叙事的多重话语与多向发展51

第二节 现代化大叙事中新文学传统特质的新建与阐释58

第三节 现代化大叙事中新文学传统的回归与超越64

第四章 经典的重新界定与中国20世纪新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68

第一节 经典的概念、特征和意义68

第二节 中国20世纪新文学经典的诞生71

第三节 多维阐释空间与新文学经典的延传76

第五章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中国古代文学资源83

第一节 现代性语境与古代资源重振83

第二节 进入古代文学资源的多种范式87

第三节 突显问题意识与重建现实生命93

第六章 现代风险意识与中国20世纪文学的生态审美存在100

第一节思潮交汇中生态境界的追求100

第二节 内外关系中生命内核的多元把握104

第三节 视界融合中生态审美系统的生成109

第七章 文学史的现代聚焦与中国20世纪文学流派113

第一节 作为方法论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研究113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的发展和变迁115

第三节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的总体特征122

第四节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研究的“史”“论”结合问题124

下编 中国20世纪文学思想、理论批评现代性研究129

第八章 现代化视野中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科学评价129

第一节 学理审视的眼光 科学求实的评价129

第二节 丰富命题的辨析 复杂历程的概括132

第三节 比较文化的视野 中西思潮的交汇139

第四节 现代品格的观照 活的灵魂的凸现148

第五节 开放时代的突破 实践形态的重建159

第九章 中国新文学语境与中国20世纪文论的现代转型172

第一节 预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丰硕与局限172

第二节 过渡:中国近代文学理论批评中外交汇、古今杂糅的特征175

第三节 勃兴:“五四”时期文论的多元开放局面178

第四节 定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批评的兴起和发展182

第五节 繁荣:新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大变革、大发展187

第十章 文化变迁中主体性的凸显与中国20世纪文论的总体特征193

第一节 审美的社会价值论观念193

第二节 注重主观选择的理论形态与批评类型199

第三节 趋于科学化的思维方式与概念、范畴系统207

第四节 多元共生、互补交融的文论格局212

第十一章 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与方法论问题221

第一节 审美的意识形态化的文学理论批评史221

第二节 文学理论批评现代品格的确立及其现代化、民族化的双向进程225

第三节 批评形态的分离互补与思、诗、史的辩证关系230

第十二章 文学思潮的蜕变与新时期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234

第一节 研究过程回顾234

第二节 理论问题探讨238

第三节 研究发展前瞻250

参考书目255

索引260

代后记&陈菊先2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