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全史 宗教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史仲文,胡晓林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 ISBN:978750682362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033页
- 文件大小:304MB
- 文件页数:1056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宗教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全史 宗教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远古暨三代分卷3
一、远古暨三代宗教概述3
二、宗教的产生5
(一)旧石器时代的宗教5
(二)旧石器时代晚期至中石器时代的宗教6
三、新石器时代宗教的形成和发展9
(一)万物有灵概念的产生和宗教形式9
(二)自然崇拜11
(三)图腾崇拜22
(四)祖先崇拜35
(五)生育崇拜44
四、新石器时代的宗教遗迹及遗物50
(一)人祭50
(二)人殉56
(三)祭坛59
(四)石圆圈62
(五)祭祀中的家畜埋葬62
(六)占卜66
(七)巫术70
五、夏、商及西周时期宗教的发展与演变73
(一)夏代宗教73
(二)商代宗教76
(三)西周的宗教92
六、宗教的性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98
七、结语102
春秋战国分卷105
一、春秋战国宗教概述105
(一)中国的传统宗教及其特点105
(二)传统宗教的瓦解与学术文化的勃兴107
(三)传统宗教的嬗变及其社会影响111
二、中国古代的国家宗教及其瓦解113
(一)中国古代国家宗教的生成113
(二)周公的宗教改革117
(三)古代宗教的祭祀制度及其社会作用121
(四)政教合一的“明堂制度”127
(五)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宗教的瓦解130
三、儒、法两家的宗教观及其无神论思想136
(一)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宗教观136
(二)法家的无神论思想及对传统宗教的批判144
四、墨家和道家的宗教思想148
(一)墨家的宗教思想148
(二)墨家宗教思想对后世的影响151
(三)道家的宗教思想152
(四)神仙迷信与黄老之学160
五、“五德终始”说与“五帝”崇拜162
(一)阴阳家邹衍与“五德终始”说162
(二)“五帝”之由来及其演化164
六、社会巫术和迷信166
(一)方术和卜筮迷信166
(二)敬天、畏鬼和事神170
(三)盛行于世的巫风173
七、考古发现的宗教遗迹与遗物177
(一)“天人合一”思想与图腾崇拜177
(二)“天命观”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180
(三)鬼魂崇拜在丧葬制度中的反映185
八、结语192
秦汉分卷201
一、秦汉宗教概述201
二、秦汉时期的五帝、太一神崇拜与巫术203
(一)五帝、太一神崇拜和封禅203
(二)巫术与术数的发展206
三、两汉的官方神学213
(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神学体系213
(二)儒学神化的谶纬学215
(三)《白虎通义》的宗教神学217
四、道教的起源220
(一)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220
(二)道教的信仰根源221
(三)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223
(四)道教的法术根源226
(五)道教组织的根源228
五、《太平经》与太平道231
(一)《太平经》的来历及主要思想231
(二)张角的创教活动235
(三)黄巾起义和太平道的匿迹237
六、张陵与五斗米道240
(一)张陵的创教活动240
(二)五斗米道的发展与张鲁对五斗米道的改革243
(三)《老子想尔注》的主要思想246
七、魏伯阳与《周易参同契》249
(一)魏伯阳其人249
(二)《周易参同契》的思想渊源250
(三)《周易参同契》的丹术理论254
(四)《周易参同契》的历史影响255
八、佛教在中国的初传257
(一)印度佛教257
(二)佛教输入中国的一些传说260
(三)两汉之际佛教的传入263
(四)东汉末年佛教的流行266
(五)《牟子理惑论》的主要思想270
九、汉代译经275
(一)《四十二章经》275
(二)安世高的译经277
(三)支娄迦谶的译经278
(四)安玄、竺佛朔、支矅、康巨、康孟详的译经280
十、汉代传译的主要佛学思想282
(一)安世高传译的小乘禅学思想282
(二)支娄迦谶传译的大乘般若思想285
十一、结语288
魏晋南北朝分卷291
一、魏晋南北朝宗教概述291
二、汉末魏晋时期道教的传播与分化297
(一)巴蜀汉中五斗米道的传播与北迁297
(二)天师道在北方的传播298
(三)巴蜀地区天师道的继续传播299
(四)江南民间道教的传播300
(五)道教在上层社会的发展302
(六)葛洪及金丹道派的发展303
(七)上清派的出现与灵宝派的形成306
三、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改革与发展308
(一)陆修静的道教改革308
(二)陶弘景对道教的贡献310
(三)寇谦之的道教改革及天师道的衰落312
(四)楼观道的兴起315
四、汉末三国时期的佛教317
(一)汉末佛教流行的背景317
(二)牟子《理惑论》与佛教317
(三)三国时期的佛教320
五、西晋佛教327
(一)《般若经》之流行327
(二)佛经之翻译327
(三)西晋的佛寺及佛教的流行概况331
六、北方十六国的佛教333
(一)后赵佛教与佛图澄333
(二)前秦佛教与释道安335
(三)后秦佛教与鸠摩罗什342
(四)北凉佛教与昙无谶346
七、南方东晋的佛教348
(一)帝王、名士与佛教348
(二)般若学与六家七宗353
(三)慧远与南方佛教中心355
(四)法显之西行求法360
(五)东晋佛寺与僧尼、僧官363
八、南朝帝王士族与佛教365
(一)刘宋帝王与佛教365
(二)南齐帝王与佛教367
(三)梁武帝与佛教368
(四)陈朝帝王与佛教372
(五)南朝士族与佛教373
九、南朝佛教375
(一)竺道生与佛性顿悟说375
(二)涅槃学与《成实论》的流行377
(三)摄山《三论》学的兴盛与“二谛”义的讨论379
(四)南朝之禅法与律学380
(五)南朝之译经与佛教著述382
(六)南朝之佛寺与僧官386
(七)南朝儒释道之争387
十、北朝帝王与佛教391
(一)北魏帝王与佛教391
(二)北齐帝王与佛教393
(三)北周帝王与佛教394
(四)北朝排斥佛教之儒士396
十一、北朝佛教398
(一)菩提流支等的译经及西行求经398
(二)《十地经论 的传播与《阿毗昙》的盛行399
(三)禅法的盛行与律学的传播401
(四)净土信仰与观世音信仰的盛行403
(五)北朝的寺院与僧官405
(六)北朝的石窟408
十二、结语410
隋唐五代分卷413
一、隋唐五代宗教概述413
二、隋唐五代宗教大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415
(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建与发展415
(二)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419
(三)开放、宽松的外交、民族政策423
三、政府三教并奖政策与民间三教并习风气427
(一)三教并奖政策的确定427
(二)儒、释、道三教的冲突与斗争430
(三)三教融合与三教兼修434
四、佛教的繁荣与中国化437
(一)隋唐君王的狂热崇佛437
(二)寺院经济的发展与会昌灭佛441
(三)佛教经籍的翻译与编录444
(四)隋代盛行的天台宗、三论宗与三阶教447
(五)玄奘西行与唯识宗453
(六)注重理论思辨的华严宗457
(七)中国化的佛教流派——禅宗461
(八)律宗、净土宗与密宗467
(九)佛教与隋唐文明473
五、道教的兴隆477
(一)皇室崇道情况477
(二)道教清静无为理论的发展479
(三)外丹道的兴旺、危机与内丹术的兴起482
(四)道教与隋唐文化488
六、西来新宗教的流行492
(一)景教流行中国记492
(二)伊斯兰教的初传494
(三)祆教信仰及其活动495
(四)摩尼教的流行496
(五)西来宗教的文化影响497
七、西藏佛教前弘期499
(一)吐蕃王朝与松赞干布王499
(二)文成公主、墀尊公主与佛教两路入藏501
(三)佛教与苯教的冲突与融合502
(四)朗达玛灭佛与佛教暂歇505
八、结语506
宋辽金夏分卷509
一、宋、辽、金、夏宗教概述509
(一)天国与世间——宗教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509
(二)传承与开新——宗教变迁的新特征511
(三)宗派与思想——宗教流行概观514
二、宋代佛教的“禅、教并重”与“儒、佛合流”519
(一)宋王朝对佛教的扶植与管理519
(二)宋代的译经与刻藏522
(三)禅宗的成熟与定型524
(四)天台宗的师承及其“山家”、“山外”之争550
(五)其他宗派的延续与发展552
(六)契嵩、智园融汇儒、释的理论与实践555
(七)佛门异端——白云宗和白莲宗557
(八)佛教与宋代文化559
三、宋代道教的发展与内丹的成熟562
(一)宋王朝对道教的倡导与扶持562
(二)内丹学的兴起与传承567
(三)陈抟与内丹修炼模式——《无极图》569
(四)张伯端与内丹经典——《悟真篇》572
(五)金丹道南宗内清修、双修两派575
(六)旧符箓派的流行与新符箓派的诞生577
(七)宋代修订《道藏》与张君房编《云笈七签》582
(八)道教与宋代文化583
四、宋代伊斯兰教、犹太教、祆教、摩尼教的流布587
(一)伊斯兰教与中国587
(二)犹太教与开封犹太人590
(三)祆教余绪的延伸592
(四)摩尼教的民间化与农民起义593
五、辽代传统宗教的转化与佛教的流行596
(一)民族传统宗教信仰及其汉化倾向596
(二)佛教的流行及其特点597
六、金代佛教的延续与道教的鼎革602
(一)女真族萨满旧俗及其转化602
(二)佛教的传入与展开603
(三)河北新道教的兴起与鼎盛606
七、西夏佛教的传布及其社会作用621
(一)党项族传统宗教信仰与佛教流入621
(二)西夏统治者与佛教622
(三)西夏的赎经、译经与印经624
(四)西夏的僧人、流派和僧官制度626
(五)佛教与西夏社会文化628
八、西藏佛教的再弘传及宗派形成631
(一)后弘期佛教大师的行履与贡献631
(二)藏传佛教诸派的形成及其理论633
九、结语637
元代分卷641
一、元代宗教概述641
二、蒙古萨满教644
(一)蒙古萨满教的起源与发展644
(二)蒙古萨满教的神灵系统649
(三)萨满653
三、元代佛教657
(一)藏传佛教657
(二)汉地佛教663
(三)佛教世俗化教团665
(四)元代僧官制度669
四、元代道教672
(一)全真道672
(二)太一道与真大道673
(三)正一道675
五、元代伊斯兰教678
(一)元代伊斯兰教的普遍传播679
(二)元代穆斯林的宗教生活685
(三)元代穆斯林对中国文化的贡献691
六、元代基督教696
(一)景教697
(二)天主教707
(三)基督教传播过程中的宗教角逐717
(四)元朝政府对基督教的管理及政策719
七、元代犹太教721
(一)元以前的中国犹太教721
(二)元代犹太教在中国的复兴722
八、结语726
明代分卷729
一、明代宗教概述729
(一)处于历史转折关头的明代社会729
(二)明代宗教演变的基本格局731
二、衰微中起伏的佛教733
(一)明王朝与佛教的关系733
(二)从梵琦到智旭738
(三)多元化的藏传佛教747
三、不再超脱的道教755
(一)检束中的波澜755
(二)正统派系,全真与正一758
(三)世俗化的道教生活762
四、艰难创业的基督教(天主教)767
(一)举步维艰,扣开关门767
(二)“西儒”利玛窦772
(三)明末天主教777
五、伊斯兰教的本土化运动783
(一)抑制与宽容783
(二)中国诸穆斯林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785
(三)经堂教育791
(四)汉文译著活动794
(五)教坊与苏非派795
六、日益活跃的民间宗教798
(一)明代民间宗教蓬勃发展的原因798
(二)罗教系统801
(三)其他民间宗教808
(四)民间宗教的性质与作用811
七、结语813
清代分卷817
一、清代宗教概述817
(一)盛极而衰的清朝统治817
(二)宗教文化的特点818
(三)清朝统治阶级的宗教政策819
二、宗法性的传统宗教821
(一)大祀、中祀和群祀821
(二)堂子祭天825
(三)祭陵与谒陵826
(四)家祭827
三、清代佛教828
(一)清廷对佛教的保护与限制828
(二)清代佛教的基本情况832
(三)佛教各宗及其名僧简况834
(四)佛教对清代社会的影响838
(五)藏传佛教——喇嘛教840
四、清代道教843
(一)清廷对道教的保护与限制843
(二)清代道教的基本概况844
(三)道教各派及著名道师简况847
(四)道教对清代社会的影响851
五、清代基督教854
(一)天主教854
(二)俄罗斯东正教859
(三)基督教新教来华与拜上帝会862
六、清代伊斯兰教873
(一)统治阶级的伊斯兰教政策873
(二)四大门宦与三大教派874
(三)清真寺与掌教制度877
(四)经堂教育和汉文译著活动878
七、清代萨满教881
(一)蒙古族萨满教信仰的衰落881
(二)满族萨满教信仰的变异882
八、清代民间宗教886
(一)清代民间宗教概况886
(二)清代民间宗教的发展与演变891
九、结语921
民国分卷925
一、民国宗教概述925
(一)民国社会与文化环境925
(二)诸宗教之流衍兴衰926
(三)民国宗教的特点与分期928
(四)少数民族宗教及其特点930
二、佛教的复兴与改良运动932
(一)开始向现代宗教形态过渡的佛教932
(二)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学的兴起936
(三)佛教大师的活动与思想937
(四)著名学者卓有成效的佛学研究943
(五)藏传佛教在民族矛盾中艰难发展949
三、道教的衰微与复苏953
(一)政治时运影响道教命运953
(二)道教学者重建道教理论的努力955
(三)近代教外道教学术研究的兴起961
(四)民国道教与民间文化962
四、伊斯兰教的新气象964
(一)进入转折和动荡时期的中国穆斯林964
(二)穆斯林宗教社会团体的产生与发展965
(三)伊斯兰学术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966
(四)伊斯兰教育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教育的转变969
(五)著名中国穆斯林学者的活动与贡献970
(六)民国时期重要地区的伊斯兰教状况973
五、基督教加速发展及其社会作用979
(一)基督教顺利发展的内外条件979
(二)基督教各派的流布980
(三)基督教与民国政治985
(四)基督教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及其贡献989
六、民间宗教信仰概貌992
(一)宗法性传统宗教的余波与散化992
(二)民间秘密宗教的流行与公开化994
(三)民间宗教风俗种种1004
七、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简介1009
(一)传统宗教1009
(二)道教1017
(三)佛教1019
(四)基督教1028
(五)伊斯兰教1030
八、结语1033
热门推荐
- 2398507.html
- 1794108.html
- 1250760.html
- 3102447.html
- 72062.html
- 2441217.html
- 1313483.html
- 3099763.html
- 1536608.html
- 12144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309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38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43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346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14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68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85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014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238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1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