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事诉讼法要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刑事诉讼法要览
  • 东方法学会译编 著
  • 出版社: 泰东图书局
  • ISBN:
  • 出版时间:1914
  • 标注页数:188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21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刑事诉讼法要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绪论1

第一章 刑事诉讼之意义1

第一、诉讼之观念1

第二、刑事诉讼之意义2

第二章 刑事诉讼之性质3

第三章 刑事诉讼之诸主义4

第一、弹劾主义与糺问主义4

第二、不变更主义与处分权主义6

第三、励行主义与便宜主义7

第四、实体的真实发见主义与形式的事实确定主义7

第五、公开主义与密行主义8

第六、直接审理主义与间接审理主义8

第七、言词辩论主义与书状审理主义9

第四章 刑事诉讼法之意义10

第五章 刑事诉讼之沿革11

第一、一般的沿革11

第六章 刑事诉讼法之效力12

第一、关於时之效力12

第二、关于事物之效力12

第三、关於场所之效力13

第四、关于人之效力13

第二编 诉讼主体15

第一章 总论15

第二章 审判衙门(裁判所)16

第一节 审判衙门之意义16

第一、国法上之意义16

第二、诉讼法上之意义(问题)地方审判厅之支部独立者乎17

第二节 裁判权18

第一、意义18

第二、裁判权之种别18

第三、裁判权之效力19

第四、外国审判衙门判决之效力19

第三章 审判衙门之编制(裁判所之构成)19

第一节 裁判管辖19

第一款 通则20

第一、裁判管辖之意义20

第二、管辖与权限之别20

第三、管辖权与裁判权之别20

第四、管辖之区分20

第二疑 事物之管辖21

第一、初级审判厅(区裁判所)之事物管辖21

第二、地方审判厅(地方裁判所)之事物管辖22

第三、高等审判厅(控诉院)之事物管辖22

第四、大理院(大审院)之事物管辖22

第三款 土地之管辖(裁判籍)意义23

第一、诸主义23

第二、现行法之规定23

(一)犯罪地24

(二)被告人所在地26

(三)土地管辖之特例26

第四款 并合管辖(牵连事件)、意义27

第一、事物管辖之并合27

(一)主义的牵连27

(二)客观的牵连28

(三)主观及客观的牵连28

第二、土地管辖之并合28

(一)主观的牵连28

(二)客观的牵连30

(三)主观及客观的牵连30

第五疑 管辖规定之效果30

第一、一般规定30

第二、特别规定(问题)上级审判衙门就属下级审判衙门之事件認为管辖特例之理由如何31

第六款 指定管辖33

第一、意义33

第二、指定原因33

第三、指定程序33

第七欵 移转管辖34

第一、意义34

第二、移转原因34

第三、程序34

第八款 共助35

第一、通常审判衙门间之共助35

第二、通当审判衙门与特别审判衙门间之共助35

第三、通常审判衙门与他官观间之共36

第四、国际共助36

第二节 内部组织36

第一、通则36

第二、廻避拒却及引避(除拆忌避及逈避)(问题)逈避之效果如何37

第三节 外部组织39

第一、审判衙门之阶级及配置39

第二、审判衙门之机关40

第四章 诉讼当事者41

第一节 概论41

第一、刑事诉讼当事者之存否42

第二、当事者之意义42

第三、当事者之种类43

第四、当事者能力43

第五、诉讼能力44

第二节 检察官(检事)(原告)44

第一、检察官制度44

第二、检察官之地位44

第三、检察厅(检事局)之组织45

(一)内部之组织45

(二)外部之组织46

(三)检察官同一体之原则46

第三节 司法警察官48

第一、意义48

第二、种类48

第三、职务(问题)林务官郡市町村长之权限范围49

第四节 被告人49

第一、意义49

第二、被告人能力49

第三、诉讼能力50

第四、被告人之权利义务及为被告人之利益所设之规定50

第五节 代理人51

第一、法律上之代理人51

第二、诉讼代理人52

第六节 辩护人52

第一、辩护人之观念52

第二、辩护人之地位(问题)被告人与辩护人之意见牴触54

第三、辩护人之选任55

第四、辩护人之资格55

第五、辩护人之权利义务56

第六、辩护之资格57

第三编诉讼客体58

第一章 总论58

第二章 公诉59

第一节 公诉之意义59

第二节 公诉权60

第三节 公诉权之发生62

第四节 公诉权之消灭64

第一、被告人死去65

第二、亲告罪告诉之抛弃65

(一)認亲告罪之理由65

(二)亲告罪之意义66

(三)告诉之性质66

(甲)一般性质66

(乙)告诉不可分之原则67

(丙)告诉权之主体67

(丁)告诉权之发生67

(戊)告诉权之抛弃(问题)条件附告诉之效力如何68

第三、确定判决69

第四、刑事之废止70

第五、大赦70

第六、时效70

(一)时效设置之理由70

(二)时效期间71

(三)时效起算点72

(四)时效之中断72

第三章 私诉72

第一、私诉之观念72

第二、私诉之目的73

(一)损害之赔偿73

(二)赃物之返还73

第三、私诉权之主体73

第四、私诉之附带74

第五、私诉权之发生76

第六、私诉权之消灭76

第七、要偿之诉(问题)77

(一)公诉私诉之区别77

(二)公诉与他诉讼之关系77

第四编 诉讼行为80

第一章 总论80

第一、诉讼行为之意义80

第二、诉讼行为之性质80

第三、诉讼行为之效力(问题)对於人违之被告判决之效力82

第四、诉讼行为之时84

第五、讼诉行为之场所85

第六、诉讼行为之分类85

第二章 呼出及强制方法86

第一节 呼出86

第一、意义86

第二、要件87

第三、呼出之效果87

第二节 强制方法87

第一欵 人的强制88

第一、勾引88

第二、勾留89

第三、逮捕90

第四、保释及责付90

第二款 物的强制91

第一、物件提出之义务91

第二、搜索91

(一)意义91

(二)客体91

(三)制限92

(四)搜索之程序92

第三、差押92

(一)意义92

(二)程序92

(三)制限92

(四)效力93

第三章 证据93

第一节 总论93

第一、证据之意义93

第二、证据之目的物94

第三、举证责任95

第四、自由心证主义95

第五 证据之种类95

第六、证据调查96

第七、证据方法(问题)证明与疏明之区别96

第二节 证据方法97

第一款 人的证据方法98

第一、被告人98

第二、证人98

(一)意义98

(二)权利义务99

(三)讯问程序99

第三、鉴定人100

(一)意义100

(二)权利义务101

(三)鉴定程序(问)证人与鉴定人之区别101

第二款 物的证据方法102

第一、检证102

(一)意义102

(二)目的物103

(三)程序103

第二、书证103

(一)意义103

(二)目的物104

(三)程序104

第四章 裁判104

第一、意义104

第二、种类104

(一)判决105

(甲)意义判决决定命令之比较105

(乙)种类106

(二)决定106

(三)命令106

第三、裁判之成立106

第四、裁判之评决107

第五、裁判之告知108

第六、裁判之确定力109

(一)确定力之必要109

(二)确定力之种类及特质109

(1)形式的确定力109

(2)实体的确定力(一事不再理)109

(甲)意义109

(乙)生实体的确定力之裁判110

(丙)一事不再理之条件111

第五编 公判准备113

第一章 搜查113

第一节 通论113

第一、意义113

第二、目的113

第三、始终114

第四、端绪114

第二节 告诉告发及自首意义115

(一)告诉115

(二)告发115

(三)自首116

第三节 现行犯116

第一、意义116

第二、准现行犯116

第三、现行犯之特别处分117

(一)逮捕及引致117

(二)豫审类似之特别处分搜查後之程序(问题)118

(一)检察官司法警察官对於现行犯特别处分之性质为搜查处分乎抑为豫审处分乎119

(二)犯所之临检为特别处分之条件乎120

(三)豫审推事(判事)对於现行犯之特别处分为搜查处分乎抑为豫审处分乎121

第二章 起诉(公诉提起)122

第一节 通论122

第一、关於起诉之诸主义第122

第二、不告不理之原则及例外123

第二节 起诉之程序124

第一、起诉(公诉提起)之方式124

第二、其程序126

第三节 起诉之效果126

第一、积极的效力128

第二、消极的效力128

第三、權利拘束之范围128

第四、权利拘束之始终128

第三章 豫审129

第一节 豫审之性质129

第一、意义129

第二、性质129

第二节 豫审之开始130

第三节 豫审之实行131

(一)像审实行权者131

(二)像审推事之地位132

(三)豫审实行132

第四节 豫审终局132

第一、豫审终结决定之种类133

第二、其性质135

第三、其效力(问题)法律上豫审免诉决定之性质135

第四、再诉137

第四章 诉讼条件137

第一、意义137

第二、种类及其特质(问题)诉讼条件与处罚条件之区别137

第三、效果141

第六编 公判142

第一章 第一审之公判142

第一节 公判开始142

第二节 开廷准备143

第一、公判期日之指定143

第二、诉讼关系人之呼出143

第三、辩护人之选定及被告人之讯问143

第四、公判前之检证143

第三节 公判开廷143

第一、公判组织144

第二、法廷警察及诉讼指挥144

第三、公判之顺序145

第四节 公判审理之范围145

第一、一般原则145

第二、附带犯146

第五节 判决146

第一、判决之种别146

第二、其内容147

第三、判决之条件147

第四、阙席判决148

(一)認阙席判决之理由148

(二)其条件148

第五、故障149

(一)意义149

(二)其条件149

(三)其效力(问题)对于如何阙席判决可为故障乎150

第二章 上诉152

第一节 总论152

第一、上诉之意义152

第二、上诉權者152

第三、上诉理由153

第四、上诉之效力154

第五、上诉呈明之方式154

第六、上诉取下155

第七、一分上诉第157

第八、上诉之种类157

第二节 控诉158

第一款 控诉之性质158

第一、意义158

第二、性质158

第二款 控诉审之程序159

第一、公判准备159

第二、公判程序159

第三款 附带控诉160

第一、意义160

第二、其条件160

第三、附带控诉权者161

第四款 控诉之判决161

第一、形式判决161

第二、实体判决控诉判决之制限162

第三节 上告164

第一款 上告之性质164

第一、意义164

第二、性质164

第二款 上告理由164

第三款 上告审之程序166

第一、公判准备程序166

第二、审理程序(问问)上告审判衙门事实审理之范围如何167

第四款 上告之判决169

第一、弃却判决169

第二、破毁判决(问题)破毁判决之效果与共同被告人之关系170

第四节 抗告171

第一、意义可许抗告之情事172

第二、抗告程序173

第三、抗告审裁衙门之裁判173

第三章 对於确定判决之攻击174

第一节 非常上告174

第一、意义174

第二、非常上告权者174

第三、条件 第四、非常上告之审判175

第二节 再审175

第一、意义175

第二、条件再裁之原因175

第三、再审之诉之权利者177

第四、再审之诉之程序177

第五、再审之诉之审理及裁判178

第六、再审之审判(问题)178

(一)非常上告与再审之差异179

(二)被告人死亡後亦许再审乎180

第七编 大理院(大审院)之特别事件181

第一、意义181

第二、搜查及起诉181

第三、豫审及公判182

第八编 裁判执行183

第一章 总说183

第一、裁判执行之意义183

第二、执行机关183

第三、受刑人183

第四、裁判执行之条件183

第五、执行停止184

第六、裁判执行权之消灭184

第二章 各说185

第一、死刑执行185

第二、自由刑之执行185

第三、财产刑及其他之执行186

第四、疑义及异议之呈明186

事诉讼法要览目次终1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