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德治国及其运行机制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叶光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30472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02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418页
- 主题词:社会公德教育-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德治国及其运行机制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理论篇27
第一章 道德的起源及功能27
一、道德的起源27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观分析27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学说29
二、道德的本质35
(一)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36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体系38
(三)道德反映和体现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39
三、道德的功能41
(一)道德的调节功能42
(二)道德的导向功能43
(三)道德的教育功能44
(四)道德的认识功能45
(五)道德的激励功能45
四、道德主体性和规范性的关系47
(一)道德的主体性和规范性47
(二)道德的主体性和规范性的关系51
第二章 以德治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57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为以德治国提供了有益借鉴57
(一)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发展过程57
(二)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60
(三)对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批判与继承66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以德治国奠定了理论基础69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治思想69
(二)列宁的德治思想74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开辟了以德治国的新境界80
(一)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德治思想80
(二)邓小平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德治思想83
(三)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的德治思想的新贡献88
第三章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98
一、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99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99
(二)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04
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108
(一)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理论渊源109
(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现实依据114
三、以德治国方略与依法治国方略的辩证关系118
(一)法与道德的关系119
(二)法治以德治为前提条件122
(三)德治以法治为根本保证124
(四)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源于人类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125
四、积极推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127
(一)推行依法治国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127
(二)构建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适应的现代中国道德文化体系131
(三)实施以德治国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推动作用135
(四)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在于保持德与法的内在一致性和实施的同步性139
五、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在实践中的运用141
(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141
(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高人民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143
(三)严格执法、执纪,公正司法,树立起法律和道德制度的权威145
(四)发动群众制定和执行各种道德守则、公约,并通过法律法规对这种活动给予支撑146
(五)建立健全法律和道德的监督机制,促进依法行政,司法公正,确保法律的贯彻实施和道德的切实遵守147
(六)从严治党,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成为遵守社会主义法律和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表率,成为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有力推动者148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理论创新153
一、以德治国首先是道德信仰层面而非道德行为规范层面的问题15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现状及其特征15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的典型表现16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的特征162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的现状与特征决定了道德建设的特殊性165
三、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新道德规范体系168
(一)价值导向基本要求168
(二)确立反映时代要求的基本道德规范186
(三)深化和拓展对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188
(四)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领域的道德规范189
下篇 机制篇192
第五章 组织领导机制192
(一)人大通过立法对以德治国实行法律保障,加快道德法制化进程193
一、加强人大在以德治国中的立法、监督作用193
(二)人大行使监督权,对道德建设进行检查、督促197
(三)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198
二、确立党在以德治国实践中的领导地位198
(一)党对以德治国实践的领导体现在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三个方面199
(二)党对以德治国领导的实践运行201
三、完善政府对以德治国的组织、管理职能204
(一)通过制定、完善各种法规,加强对以德治国的组织领导204
(二)通过行政手段,实施对以德治国的组织领导205
(三)把以德治国纳入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工作目标体系,实行目标管理206
(四)各级政府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狠抓落实207
(五)发挥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在以德治国实践中的组织作用209
四、发挥人民政协组织、监督和协调作用及社会团体的组织作用,形成以德治国的合力211
(一)人民政协的职能决定了它对以德治国具有参与决策,进行监督的作用211
(二)明确社会群众团体在以德治国实践中的组织职能212
第六章 主体示范机制217
一、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成为德治的主体工程217
(一)以德治国的主体问题217
(二)领导干部在以德治国实践中主体地位的体现220
二、以德治国的关键在于加强领导干部的“官德”建设224
(一)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能推动其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主动性224
(二)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直接影响到能否在整个社会树立起良好的道德风尚225
(三)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以德治官”的根本内容227
三、加强“官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228
四、加强“官德”建设的措施与途径234
(一)把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摆到突出地位234
(二)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德”放在235
首位235
(三)必须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原则,使干部努力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235
(四)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培养“五要”意识,建立“四抓”机制236
(五)调动干部自我教育和管理的积极性,激发干部“四个自觉”、“四个自律”的内在道德需求238
(六)不断拓展“官德”空间239
(七)实施道德跟踪与健全道德监督机制239
第七章 监督约束机制241
一、建立和健全党内监督机制242
(一)充分认识党内监督的内涵与特征243
(二)当前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245
(三)努力完善党内监督机制的途径和方法246
二、健全和强化法制监督机制254
(一)确立人大监督的核心地位255
(二)大力加强“普法”教育工作255
(三)加强道德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256
(四)特别加强对文化市场的法制化管理264
三、改进和加强社会监督机制265
四、改善和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机制267
一、正确认识道德教育培养的地位作用270
第八章 教育培养机制270
二、道德教育培养的实质与意义272
三、道德教育培养的原则和方法274
(一)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274
(二)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275
(三)教育灌输与自我修养相结合的原则275
(四)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原则276
(五)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277
(六)耳濡目染、持之以恒的原则277
四、道德教育培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内容279
(一)道德教育培养的指导思想279
(二)道德教育培养的目标和内容280
五、道德教育培养的基本途径282
(一)公德教育: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282
(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实施以德治国的基本途径284
(三)采取多种形式把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287
(四)注重道德教育中的群众自我教育290
六、道德教育培养的趋向293
(一)增强道德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293
(二)搞好道德教育的三个结合294
(三)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296
第九章 舆论引导机制298
一、舆论与以德治国298
二、舆论对以德治国实践的引导过程300
(二)弘扬高尚道德情操,唱响时代主旋律301
(一)形成正确道德观念,指导以德治国实践301
(三)评价指导道德选择303
(四)揭露贬斥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304
(五)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306
三、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307
(一)真实原则307
(二)主流原则308
(三)党性原则309
(四)民主原则309
(一)重视理论宣传310
四、在以德治国实践中舆论引导的倚重与侧重310
(二)树立先进典型、塑造高尚精神311
(三)完善道德评价体系312
(四)净化舆论环境320
第十章 补偿激励机制322
一、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机制322
(一)道德的奉献与回报问题323
(二)不同于其他领域权利、义务关系的独特性质的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关系324
(三)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特殊关系的要求,体现了道德领域中的一种社会公正325
(四)建立对道德行为主体的扬善补偿机制,是实施以德治国的重要保证326
二、物质激励机制327
(一)物质激励的必要性328
(二)物质激励形式的多样性329
三、精神激励机制330
(一)理想信念激励331
(二)荣誉激励332
(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互动激励334
四、典型激励机制335
第十一章 要素互动机制340
一、道德与经济的互动与协调发展340
(一)市场经济与道德伦理的辩证统一341
(二)经济与伦理的互动关系344
(三)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经济与道德互动发展的融合与消长347
(四)经济与道德互动发展的有效途径350
二、道德与政治的互动关系359
(一)政治伦理与伦理政治:道德与政治的关系359
(二)民主政治:我国现阶段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364
(三)加速民主制度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368
三、道德与科学文化的和谐发展372
(一)科学与道德的辩证统一373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道德进步的重要作用375
(三)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的和谐发展388
主要参考文献390
后记399
热门推荐
- 2412152.html
- 2685960.html
- 91268.html
- 3370177.html
- 3631445.html
- 2111042.html
- 2970407.html
- 3674069.html
- 3128981.html
- 24815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010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771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270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06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38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02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070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725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78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1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