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 以上海为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高向东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7309039017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16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59页
- 主题词:大城市-城市人口-人口分布-研究-上海市;大城市-城市人口-人口自然变动-研究-上海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 以上海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
1.1.1研究的背景1
第1章研究设计——对城市人口分布学的探讨1
1.1.2国内外相关研究2
1.1.3研究的意义5
1.2研究的主要问题6
1.2.1有关概念的界定6
1.2.2研究的主要问题8
1.3研究的地域概念9
1.3.1行政区划法9
图1.3.1上海四类地区的空间划分10
图录10
图1.3.2上海环线的空间划分11
1.3.2环线划分法11
1.3.3圈层距离法12
图1.3.4上海圈层距离法的空间划分14
图1.3.32000年人口密度模型(“重心法”)14
图1.3.5上海方向距离法的空间划分15
1.3.4方向距离法15
1.4研究的主要方法16
1.4.1研究的主要方法16
1.4.2研究的技术路线17
图1.4.1GIS的人口分析过程17
1.4.3主要资料来源18
1.5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18
1.5.1研究的主要内容18
图1.5.1本文研究的框架19
1.5.2本文的创新23
2.1.1人口郊区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要阶段26
2.1城市人口分布变动的一般过程26
第2章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的一般规律26
表录28
表2.1.1城市发展阶段中的人口变化28
2.1.2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28
图2.1.1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迁移分布及其变动30
2.1.3城市人口分布变动的内在因素30
2.2.1概述32
图2.1.2城市发展与人口密度变化32
2.2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的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32
2.2.2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口郊区化的过程34
表2.2.1美国几类地区人口的变动35
图2.2.22000年美国9个最大的都市区(500万人以上)人口的分布36
图2.2.1美国城乡人口分布的变化(万人)36
图2.2.31970—1990年美国纽约大都市区的人口变动(增减%)37
2.2.3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口郊区化的机制38
2.3典型国际大都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以东京为例42
2.3.1人口数量分布特点及变动趋势42
表2.3.11955—1999年东京50千米圈层内人口的变动44
表2.3.2东京都各区域人口密度的变动45
图2.3.1东京都横轴线上各区市人口密度(人/千米2)的变动46
2.3.2制约人口分布与再分布的主要因素48
表2.3.31995年东京核心市区(区部)日均流动人口数量、来源和去向48
图2.3.21997年7月东京都横轴线上各区市每平方米综合地价(万日元)49
表2.3.4东京都各区域人口净迁移率的变动(%)52
2.4中国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52
2.4.1中国大城市人口郊区化的机制53
2.4.3中国与西方国家经济活动人口郊区化的差异55
2.4.2西方国家与中国大城市人口郊区化中迁居人口的特征55
图2.4.1西方国家的人口郊区化图示56
图2.4.2中国人口郊区化图示56
2.4.4上海与西方国际大都市人口郊区化的比较57
3.1.1上海城市的扩展60
3.1上海城市的扩展与政区模式的演变60
第3章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演变过程60
图3.1.2上海市建成区面积变化曲线61
图3.1.1上海市建成区的扩展61
3.1.2上海政区模式的演化63
3.2建国前上海人口发展演变轨迹65
3.2.1古代上海人口发展简况65
3.2.2近代上海人口发展与空间变动65
图3.2.11852—1949年上海市人口数量变化66
表3.2.1上海市近代百年人口数的演变67
表3.2.2旧上海各地区的人口密度67
图3.2.2旧上海城市租界扩展图68
3.3建国以来上海人口分布变动的阶段性特征69
表3.2.31947年上海市区和郊区人口分布69
表3.3.1上海市历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70
表3.3.21953年上海市人口分布71
3.3.2人口郊区化前期准备阶段(1964—1982)71
3.3.3人口郊区化启动阶段(1982—1990)73
表3.3.31982—1990年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化73
图3.3.1高密度人口·环境恶化·人口郊迁76
3.3.4人口郊区化加速阶段(1990—2000)77
表3.3.41990年上海外省市迁入人口分布状况77
图3.3.22000年上海市人口密度79
表3.3.52000年上海各区县人口分布80
图3.3.32000年上海市水平方向人口立体图81
4.1.1测量的主要指标82
第4章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特征及模型分析82
4.1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测量82
图4.1.1计算人口分布接近度的两种假想等距离分布形式84
4.1.2测量的主要函数模型85
图4.1.2西方国家城市人口密度发展过程87
4.2.1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大幅度减少,中心城边缘区和近郊区人口大量导入88
4.2上海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特征88
表4.2.11990—2000年上海市人口数及变动情况表88
图4.2.11990—2000年上海市人口增长幅度图89
4.2.2人口主要是以同心圆的圈层式向外郊迁扩散90
表4.2.2上海市人口密度及变动情况表90
图4.2.22000年上海市人口数量与密度图90
表4.2.3上海市不同圈层人口数及变动情况表91
表4.2.4上海市不同圈层的人口数及人口比重表91
图4.2.31990—2000年上海市人口密度曲线图(16千米)92
表4.2.5上海市不同圈层人口密度及变动情况表92
图4.2.51990—2000年上海市人口密度减幅超过10%的区域93
图4.2.41990—2000年上海市人口密度增幅超过100%的区域93
图4.2.72000年上海市不同圈层人口数与密度图94
图4.2.61990—2000年上海市人口密度曲线图(40千米)94
表4.2.6上海市不同环线的人口分布变动表95
4.2.3不同研究方法的人口分布变动95
图4.2.81990年上海市不同方向人口密度96
图4.2.92000年上海市不同方向人口密度96
4.2.4人口结构空间变化显著97
图4.2.101990—2000年上海市不同方向人口密度97
图4.2.111990—2000年上海市不同方向各产业人口比例98
图4.2.12上海市一产占在业人口比例图99
图4.2.13上海市三产占在业人口比例图99
图4.2.142000年上海市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100
图4.2.152000年上海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空间变动101
4.2.5人口重心位移很小101
图4.2.17上海市人口重心变化(不含远郊区)102
图4.2.16上海市人口重心变化102
图4.2.18上海市人口重心变化(用人口密度计算)103
4.2.6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分布变动差异明显103
表4.2.71990—200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数量的变化104
表4.2.81990—2000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和边缘区街道(镇)户籍人口变化105
图4.2.19200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数量与密度图106
表4.2.91990—200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密度的变化106
图4.2.201990—2000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增幅比较107
表4.2.101990—2000年普查与户籍人口增幅比较107
4.3人口分布变动的函数模型109
4.3.11990年与2000年上海市人口密度模型110
图4.3.11990年上海市人口密度模型(0—16千米)111
图4.3.21990年上海市人口密度模型(0—40千米)111
图4.3.42000年上海市人口密度模型(0—40千米)113
图4.3.32000年上海市人口密度模型(0—16千米)113
4.3.22000年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密度模型114
图4.3.52000年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密度模型(0—16千米)115
图4.3.62000年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密度模型(0—40千米)115
4.3.32000年上海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模型116
图4.3.72000年上海市出生率模型(0—40千米)117
图4.3.82000年上海市死亡率模型(0—40千米)117
4.3.42000年上海市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及比例模型118
图4.3.102000年上海市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模型(0—40千米)119
图4.3.92000年上海市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模型(0—40千米)119
4.3.52000年上海市第一、第三产业人口占在业人口比例模型120
图4.3.122000年上海市三产占在业人口比例模型(0—40千米)121
图4.3.112000年上海市一产占在业人口比例模型(0—40千米)121
第5章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中的迁居人口122
5.1人口迁居的一般规律及有关理论122
5.1.1有关概念的界定122
图5.1.1迁居人口与郊迁人口关系图123
5.1.2西方城市人口迁居的规律123
5.1.3人口迁居的距离和方向124
图5.1.2感知距离与环境熟悉程度125
图5.1.3迁居的距离图126
图5.1.4迁居的方向图126
5.1.4人口迁居有关理论127
图5.1.5迁居的距离l、迁居起点到市中心距离d与夹角α的关系127
图5.1.6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128
图5.1.8哈里斯、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129
图5.1.7霍伊特的扇形模式129
图5.1.9家庭迁居原因分类131
5.2上海人口迁居状况134
5.2.1迁居人口的总量变动134
表5.2.1上海市迁居人口状况134
5.2.2人口迁居的主要原因135
表5.2.25年内上海市迁居人口的迁移原因135
5.2.3人口迁居的迁移距离136
图5.2.15年内上海市迁居人口的迁移原因136
5.2.4人口迁居对上海人口分布变动的影响136
表5.2.35年内上海市迁居人口的主要流向137
表5.2.4上海市中心城之间的人口迁居比重138
图5.2.2上海市中心城各区的人口迁居比重138
5.3.1上海市郊迁人口的特征139
5.3上海市郊迁人口状况139
图5.3.1郊迁人口中户主的工作单位类型141
表5.3.1郊迁人口中户主的工作单位类型141
表5.3.2郊迁人口经济状况与文化程度、职业的关系142
表5.3.3郊迁人口新居几种服务设施的距离143
5.3.2人口郊迁原因及机制分析143
表5.3.4郊迁的主要原因144
5.3.3郊迁人口对新居环境的负面评价145
图5.3.2郊迁人口对新居环境的负面评价146
表5.3.5郊迁人口对新居环境的负面评价146
5.3.4主要结论147
6.1外来流动人口概念的界定148
第6章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中的外来流动人口148
6.2外来流动人口的有关理论150
6.3上海外来流动人口总量的变动154
表6.3.1上海历年外来流动人口调查数据155
表6.3.2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劳动参与率比156
6.4.1外来流动人口从事经济活动所占比重最大157
6.4上海外来流动人口基本状况157
表6.4.1外来流动人口来沪原因158
图6.4.11988年和2000年外来流动人口来沪原因158
6.4.2外来流动人口年龄结构轻、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158
图6.4.2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分年龄构成159
表6.4.22000年外来流动人口年龄构成160
6.4.3外来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低,但高于流出地160
表6.4.3在沪6岁以上外来人口文化构成与流出地及上海人口文化构成比较161
6.4.4外来流动人口来源地广泛且相对集中在华东地区161
表6.4.4外来流动人口来源地构成情况162
图6.4.3上海市来自苏皖浙川的外来流动人口比重分布163
表6.4.5外来流动人口的户口性质164
6.4.5外来流动人口在沪居住时间延长,居住条件与职业有关164
表6.4.6外来流动人口在沪居住时间构成变化165
6.5上海外来流动人口分布特征166
表6.4.7外来流动人口分行业居住条件166
6.5.1外来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心城以外的地区166
表6.5.12000年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区县分布167
图6.5.12000年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分布168
图6.5.22000年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168
图6.5.3上海市不同方向外来流动人口密度169
图6.5.42000年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超过2万的街道、镇170
6.5.2中心城核心区外来流动人口密度最高171
表6.5.22000年上海四类地区外来流动人口分布171
图6.5.52000年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和密度对比172
图6.5.62000年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密度立体图172
表6.5.3上海不同环线的外来流动人口分布173
图6.5.7上海不同环线的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和密度对比173
6.5.3外来流动人口分布呈现出同心圆的圈层变化173
表6.5.4上海不同圈层的外来流动人口分布174
图6.5.8上海不同圈层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和密度对比175
7.1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影响因素模型176
第7章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动力机制176
表7.1.1上海市户籍人口变量对提取主成分的回归方程列表178
表7.1.2上海市户籍人口总数对影响因子的模型列表178
7.2.1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的一般关系180
7.2经济发展对上海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影响180
7.2.2上海经济的超常规发展181
图7.2.11990—2000年上海市GDP变动情况182
表7.2.1上海市主要年份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列表182
7.2.3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变动相协调185
7.3土地使用对上海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影响186
7.3.1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了人口郊区化186
7.3.2城市不同区域的地价差异促进了人口郊区化188
图7.3.1城市地租与城市地价189
图7.3.2城市地价与人口密度理论模式190
7.3.3城市土地使用类型变化推动了人口郊区化191
表7.3.1上海市城市用地分类192
表7.3.22000年上海市外环线以内土地利用193
图7.3.32000年上海市外环线以内土地利用194
表7.3.31947—1993年上海建成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195
表7.3.41997—2000年上海建成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外环线之内)195
图7.3.4上海市居住用地变化曲线197
7.4住宅建设对上海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影响199
7.4.1住宅建设与人口分布变动的一般关系199
图7.4.1住宅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201
图7.4.2居住区构成要素图解202
7.4.2住宅总量增加、人均居住面积提高促使人口郊迁扩散205
表7.4.1上海市家庭户住房建成、间数及建筑面积状况207
7.4.3住宅建设空间分布变动推动了人口郊区化208
表7.4.2上海市区不同年份户籍人均居住面积208
图7.4.3上海市居住区建设及规划210
表7.4.3上海市住宅分布变化表212
图7.4.41990—2000年上海市人口与住宅变化相关分析213
7.4.4住宅价格空间差异促进了人口郊区化213
图7.4.6上海市商品房售价等值线(元/米2)215
图7.4.5上海市土地等级图215
表7.4.4上海市郊区所位于的土地等级区216
图7.4.72000年上海市商品房售价分布曲线(市中心—大场剖面)216
7.4.5居民住房观念的转变推动人口郊区化217
7.5产业布局调整对上海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影响218
7.5.1产业布局调整与人口分布变动相一致218
图7.5.1产业与人口的集聚和扩散219
7.5.2产业布局调整的必要性221
7.5.3产业布局调整促使了人口郊迁扩散222
图7.5.21990—2000年上海市工业企业数分布变动222
表7.5.11993—2000年上海市工业企业分布的变化223
图7.5.31993—2000年上海市企业单位增减幅度223
图7.5.41990—2000年上海市工业企业数增幅224
7.6.1城市基础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25
7.5.4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225
7.6城市基础建设对上海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影响225
表7.6.11990—2000年上海市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情况226
图7.6.1上海市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情况227
7.6.2城市交通发展是人口郊区化的载体227
图7.6.2小汽车引导城市空间拓展示意图228
图7.6.3轨道交通引导城市拓展示意图229
图7.6.4交通网密度与人口密度的相关分析230
表7.6.2不同规模城市的主要公共交通方式230
图7.6.5大城市“环形+放射”快速网络结构示意图231
7.6.3旧区改造促进了人口郊迁扩散232
图7.6.6上海老城厢人口的变动236
第8章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利弊及宏观调控238
8.1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利弊概述238
8.1.1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作用238
8.1.2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带来的主要问题241
8.2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对上海商业的影响243
8.2.1人口是市场的主体243
图8.2.1市场规模的含义244
图8.2.2商圈示意图245
8.2.2人口分布与商业布局变动相一致246
表8.2.11995—2000年上海市零售商业、饮食业网点和从业人员变化247
图8.2.31995—2000年上海市零售商业、饮食变化247
图8.2.41995—2000年上海人口与商业网点变化相关分析248
8.2.3人口分布对商业影响实证——以南方商城为例248
表8.2.2上海友谊南方商城周边地区人口分布变化249
图8.2.5上海友谊南方商城周边地区人口分布变化249
8.2.4上海商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251
图8.2.6上海友谊南方商城周边地区人口密度图251
图8.2.8上海市商业中心结构——等级结构253
图8.2.7上海市商业中心结构——空间结构253
8.3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对上海普通教育的影响254
8.3.1普通教育的发展现状254
8.3.2人口分布与普通教育对象分布密切相关255
表8.3.1上海特殊年龄组人口数情况255
图8.3.12000年上海市人口和在校中小学生分布比较256
表8.3.22000年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密度256
图8.3.21995—2000年上海市人口分布与中学招生人数相关分析257
8.3.3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对普通教育的影响257
8.4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宏观调控259
8.4.1综合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实现人口合理再分布259
8.4.2优化产业结构布局260
8.4.3积极发展社区商业261
图8.4.1人口居住区相关设施设计模式262
表8.4.1社区商业的主要业态263
8.4.4调整普通教育资源264
8.4.5加快人口导入区的社区建设266
9.1支持因素267
9.1.1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定位和经济的快速发展267
第9章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发展趋势267
图9.1.1上海21世纪的功能定位为集散、生产、管理、服务和创新五大功能268
表9.1.1上海市人均GDP增长简表269
9.1.2新一轮城镇体系的建立270
9.1.3新一轮产业布局的调整271
图9.1.2上海“三圈”工业布局一览272
9.1.4以轨道交通为发展方向的一体化城市交通体系的建立274
图9.1.3上海市高速公路建设计划示意图(外环起)275
表9.1.2上海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预测276
9.1.5住宅建设和旧区改造力度加大280
9.2上海中心城户籍人口密度变动方案281
表9.2.1上海内环线以内(浦西)地区户籍人口密度变动的几种方案预测282
图9.2.12000年上海市人口密度立体图282
9.3.1近10年上海户籍人口变动283
9.3对上海未来人口分布变动的预测283
图9.3.1上海市户籍人口增长幅度曲线284
9.3.2上海市户籍人口变动分析285
9.3.3未来20年上海户籍人口分布预测287
表9.3.1人均GDP、城市基础建设与住宅投资对时间因子的线性回归方程拟合288
表9.3.2上海人均GDP、城市基础建设与住宅投资预测288
表9.3.3上海市户籍人口模型预测数据表289
表9.3.42000—202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变化290
图9.3.2上海市未来户籍人口空间分布290
图9.3.32000—202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预测291
9.3.4预测结果比较291
表9.3.5上海市户籍人口总数量增长不同方案预测292
参考文献293
致谢315
3.3.1人口高速增长的集中城市化阶段(1949—1964
热门推荐
- 2964946.html
- 687040.html
- 2564461.html
- 140163.html
- 1934611.html
- 206415.html
- 1432863.html
- 2040336.html
- 3802104.html
- 4549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9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554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73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552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134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06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64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99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00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85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