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领导干部新视野 第5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何毅亭总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研究出版社
- ISBN:978780168577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327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474页
- 主题词:社会科学-干部教育-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领导干部新视野 第5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区域经济——理论·实务·案例&陶良虎 主编1871
导言1871
第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1873
第一节 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1873
一、区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873
二、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1875
三、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1877
四、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理论1879
五、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1881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1883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883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884
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1885
四、区域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理论1888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1889
一、区域空间结构形态理论1889
二、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理论1892
三、区域经济联系理论1895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理论1897
一、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当起到的作用1897
二、政府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作用1899
三、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定位1901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1904
第一节 资源环境条件1904
一、自然资源1904
二、人力资源1906
三、生态环境1907
第二节 经济社会背景1909
一、区域投资环境1909
二、区域经济政策1910
三、区域基础设施1912
第三节 技术创新1915
一、创新的涵义与特点1915
二、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1916
三、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1917
第四节 制度变迁1919
一、制度与制度变迁的涵义1919
二、制度变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920
三、区域经济制度变迁的要求1921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选择1923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1923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1923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1924
三、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遵循的原则1925
四、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分析方法1926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1929
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及特征1929
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分类1930
三、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因素1934
第三节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证分析1935
一、落后区域的倾斜式开发模式1935
二、城市群发展模式1936
三、外源性经济发展模式1936
四、经济特区发展模式1936
五、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模式1937
六、流域开发模式1937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1940
第一节 树立区域生态文明观1940
一、生态文明观内涵1940
二、区域经济生态文明的指标体系1942
三、全社会牢固地树立区域生态文明观1948
第二节 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1951
一、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意义1951
二、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953
三、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1956
第三节 完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体系1958
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理论1959
二、政府: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导1961
三、企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1963
四、公众: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1966
第五章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1968
第一节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1968
一、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增长1968
二、基础设施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970
第二节 交通基础设施1972
一、交通基础设施在区域中的作用1972
二、交通基础设施规划1973
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1976
第三节 基础设施建设经营模式1978
一、政府投融资模式1979
二、市场化投融资模式1979
三、公私合作模式1982
第六章 区域产业发展规划1984
第一节 产业体系配置1984
一、产业体系的构成1984
二、主导产业的选择1986
三、支柱产业的振兴1988
四、幼稚产业的保护1990
五、衰退产业的调整1992
第二节 产业集群培育1993
一、产业集群的形式与特征1994
二、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95
三、培育和提升产业集群的途径与对策1997
四、政府在培育产业集群中的作用1999
第三节 产业结构升级2001
一、产业结构优化概述2001
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2002
三、产业结构的高度化2004
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措施2007
第七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2009
第一节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2010
一、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规划2010
二、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规划2013
三、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规划2014
第二节 城市群规划2016
一、城市群规划的目标2016
二、城市群规划的主要内容2018
第三节 科学有序推进城镇化2020
一、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2020
二、转变城镇化发展理念2023
三、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2026
第八章 功能分区与空间管治2029
第一节 区域开发秩序失衡2029
一、区域开发秩序失衡的表现2029
二、区域开发秩序失衡的原因2031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2032
一、主体功能区的内涵2032
二、主体功能区的类型2034
三、主体功能区的意义2037
第三节 区域空间管治2039
一、空间管治的基本模式2040
二、空间管治的分类管理政策2042
第九章 投资软环境营造2048
第一节 公平的市场环境2048
一、健全市场体系2048
二、维护市场秩序2049
三、广东营造公平市场环境的实践2051
第二节 高效的政务环境2053
一、完善政策环境2053
二、健全法制环境2054
三、优化行政审批环境2055
四、四川优化政务环境的实践2055
第三节 良好的信用环境2058
一、良好的信用环境是保持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基本条件2058
二、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2059
三、湖北在建设“信用湖北”的实践2060
第四节 优越的科技人文环境2061
一、提高科技水平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2061
二、优越的人文环境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062
三、福建优化区域科技人文环境的实践2063
第十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示范2066
第一节 长三角:进入同城时代2066
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2066
二、长三角交通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需求2068
三、长三角进入同城化时代2069
第二节 京津冀:分工与协作2071
一、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的历程2071
二、京津冀三地的区域分工2072
三、京津冀地区的合作2075
第三节 珠三角:泛区域合作2076
一、泛珠三角合作的发展历程2076
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主要内容2078
三、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推进措施2082
第十一章 省域经济发展的典型2083
第一节 浙江:发展民营经济的典型2083
一、浙江发展民营经济的主要做法2083
二、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典型——温州模式2085
第二节 江苏:发展乡镇集体经济的典型2089
一、江苏发展乡镇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2089
二、江苏乡镇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苏南模式2091
第三节 辽宁:振兴国有经济的典型2094
一、辽宁振兴国有经济的主要做法2094
二、辽宁振兴国有经济的典型案例——铁西模式2096
第十二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案例2101
第一节 现代农业引领型2101
案例1湖南长沙县和浏阳市: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富民强县2101
案例2山东莱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引领县域经济发展2104
第二节 工业强县型2105
案例1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在理性探索中走出一条工业强县之2105
案例2广西合浦县:从“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又好又快迈进2107
第三节 旅游业带动型2109
案例1江西武宁县:生态旅游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2109
案例2河北蔚县:以文化旅游开发带动县域经济发展2110
第四节 开放促发展型2112
案例 江苏昆山市:以开放打造中国百强之首2112
参考文献2116
后记2118
中国低碳经济——面向未来的绿色产品革命&陶良虎 主编2119
导言2119
第一章 人类面临的发展模式变革2123
第一节 全球气候灾难频发2123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争论2123
二、气候变暖与生态灾难2125
三、碳排放是气候灾难的元凶2128
第二节 化石能源不可持续2130
一、化石能源的组成与经济特征2130
二、化石能源与工业文明2131
三、化石能源日趋稀缺2132
四、化石能源污染严重2133
第三节 人类发展向低碳转型2134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2134
二、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2135
三、全球低碳发展的未来2137
第二章低碳经济的理论与内涵2139
第一节 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2139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2139
二、生态经济理论2141
三、清洁生产理论2143
四、绿色经济理论2144
五、循环经济理论2145
六、“脱钩”发展理论2148
七、生态足迹理论2149
八、“过山车”发展理论2151
第二节 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2151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2151
二、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2153
三、几个重要概念的辨析2154
第三节 低碳经济的认识误区2156
一、低碳经济与贫穷经济2156
二、低碳经济与工业化2157
三、低碳经济与消费水平2158
四、低碳经济与经济成本2159
第三章 世界经济的低碳战略2160
第一节 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战略转型2160
一、欧盟2160
二、伞形集团2170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低碳发展的战略举措2175
一、韩国:将“低碳绿色增长”作为国家战略2175
二、印度:大力利用清洁发展机制2175
三、拉美:利用自身优势加快发展生物燃料2176
四、非洲: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起步2178
第三节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2179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179
二、中国向低碳经济的转型2181
三、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2183
第四章 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2185
第一节 低碳技术内涵2185
一、低碳技术的概念2185
二、低碳技术的基本特征2187
三、低碳技术的重点领域2188
第二节 低碳技术发展新趋势2189
一、美国的实力2189
二、欧盟的水平2190
三、日本的优势2192
第三节 中国低碳技术创新发展路线图2194
一、中国低碳技术发展现状2194
二、中国低碳技术创新发展重点领域2195
三、加快构建中国低碳技术创新体系2198
第五章 低碳产业的绿色革命2201
第一节 低碳农业2201
一、低碳农业与传统农业2201
二、创新低碳农业发展模式2202
三、低碳农业发展措施2206
第二节 低碳工业2208
一、低碳工业与传统工业2208
二、低碳工业发展重点2210
三、低碳工业发展措施2213
第三节 低碳服务业2215
一、低碳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2215
二、低碳服务业发展重点2216
三、低碳服务业发展措施2220
第六章 低碳能源的发展方向2223
第一节 什么是低碳能源2223
一、低碳能源的内涵2223
二、低碳能源的特征2224
三、低碳能源与传统能源、新能源的区别2224
四、主要的低碳能源极其潜力2225
第二节 全球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新趋势2226
一、能源提供方式的改变2226
二、能源运输方式的改变2227
三、能源消费方式的改变2228
第三节 中国低碳能源的发展道路2229
一、中国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瓶颈2229
二、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机遇2230
三、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2233
四、中国推动低碳能源产业发展的新举措2237
第七章 统筹构建低碳城乡2241
第一节 统筹低碳城乡规划2241
一、低碳城乡规划的特点2241
二、低碳城乡规划的编制2242
三、低碳城乡规划的实施2245
四、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案例2246
第二节 统筹低碳城乡建设2249
一、统筹低碳城乡土地资源利用2249
二、统筹低碳城乡产业协调发展2250
三、统筹低碳城乡生态环境建设2251
四、统筹低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2252
第三节 统筹低碳城乡管理2254
一、构建统筹低碳城乡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2254
二、建立统筹低碳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2255
三、健全统筹低碳城乡发展的社会管理体制2256
四、建立健全低碳城乡环卫管理长效机制2257
第八章 倡导低碳生活与文化2259
第一节 关注“碳足迹”2259
一、碳足迹的概念2259
二、碳足迹计算公式2261
三、碳足迹与我们的低碳生活2262
第二节 培育低碳生活方式2264
一、哥本哈根的低碳生活2264
二、低碳生活就在我们身边2265
三、碳中和与碳补偿2268
第三节 建设低碳文化2270
一、低碳文化兴起的背景2270
二、低碳文化的内涵与本质2271
三、我国低碳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2273
第九章 低碳经济的制度保障2277
第一节 建立低碳法律法规体系2277
一、法律层面2277
二、国家战略2279
三、发展规划2280
四、实施意见2282
第二节 健全低碳经济调控体系2283
一、财政扶持2283
二、税收调节2286
三、金融服务2291
四、其他手段2295
第三节 创新低碳行政管理体系2298
一、强制节能减排2298
二、改革行政审批2300
三、完善考评机制2301
第四节 构建低碳社会参与机制2302
一、加强宣传机制2302
二、建立奖惩制度2303
第十章 全球化下的低碳合作2304
第一节 后哥本哈根时代的两大博弈阵营:强制或自愿2304
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历程2304
二、中国应对气候问题的大国责任2306
第二节 新的国际贸易脸谱:碳关税与碳税2308
一、碳税与碳关税的概念2308
二、碳关税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武器2309
三、中国正确应对碳关税挑战2312
四、中国碳税制度改革2314
第三节 市场、资本与低碳经济的联结:碳交易与碳金融2317
一、碳交易与碳金融的相关概念2317
二、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2318
三、中国构建碳金融交易体系的路径选择2322
参考文献2325
后记2327
热门推荐
- 2599330.html
- 632198.html
- 2692170.html
- 3234363.html
- 3016904.html
- 3713137.html
- 3123030.html
- 42207.html
- 1063129.html
- 35488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992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19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1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75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079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98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366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7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925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02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