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治未病【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易中编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773995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979页
- 文件大小:209MB
- 文件页数:1018页
- 主题词:中医学:预防医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治未病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命理3
第一章 命理概述3
一、人体与信息3
二、命理学与中医学的关系4
三、命理中医学的整体观5
四、命理学与中医学的平衡观相通6
五、命理辨证的精神实质7
六、生命起源的追溯8
第二章 命理学的基础理论依据11
一、太极生生两仪11
二、河图、洛书14
三、河图五行及先天八卦15
1.河图15
2.河图方位五行数17
3.伏羲先天八卦图17
四、洛书五行及后天八卦17
1.洛书17
2.洛书天道运行规律17
3.洛书地道运行规律18
4.洛书图数18
5.文王后天八卦图18
五、实用八卦21
六、河图、洛书与人体生命学说21
(一)河图与人体的五脏关系21
1.生成之数21
2.河图方位22
3.“水”气与肾脏的关系23
4.火气与心脏的关系24
5.木气与肝脏的关系24
6.金气与肺脏的关系25
7.土气与脾脏的关系25
(二)洛书与人体五脏的关系26
1.洛书数与五方五行相配26
2.洛书之数27
3.五数之说27
4.洛书数与人体五脏28
第三章 命理学的基本构架29
一、阴阳29
(一)阴阳概述29
(二)阴阳气化依据31
1.阴阳消长31
2.气化之说32
(三)阴阳在中医学上的概念32
1.阴阳的对立与互根33
2.阴阳的相互消长与转化36
3.阴阳无限可分性38
4.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39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39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40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40
(4)作为诊断辨证、治疗和用药的归类方法40
二、五行41
(一)命理中医的五行学说41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44
(三)五行的性质和类象45
1.五行中的木45
2.五行中的火46
3.五行中的土46
4.五行中的金47
5.五行中的水47
6.天之五行五性五气表48
7.人之五脏五气五志表48
8.天、地、人之五循、五行、五运表49
9.五行真气性味表49
10.五行所属关系表49
(四)五行相生相克概述50
1.五行相生概述50
2.专论“金生水”51
3.五行相克概念54
4.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55
5.水克火在生理上的特殊性57
(五)五行生克反常57
1.相生反常57
(1)土不生金的反常情况57
①燥土不生金57
②土多金埋57
(2)金不生水的反常情况58
①金弱不生水58
②金寒不生水58
(3)水不生木的反常情况58
①水多木则漂58
②寒水不生木58
(4)木不生火的反常情况58
2.相克反常58
(1)土不能克水的反常情况58
①水旺土弱而土不能克水58
②湿土不能克水58
③金介于土中不能克水58
(2)水不能克火的反常情况59
①杯水车薪59
②水介木中不能克火59
(3)金不能克木的反常情况59
①木旺金弱59
②水介于金中,不能克木59
(4)木不能克土的反常情况59
①木柔土顽59
②火介于木中不能克土59
3.五行的乘侮规律59
(1)相乘规律60
(2)相侮规律61
(六)五行在中医学上的具体应用62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62
(1)人体组织结构的分属62
(2)反映内外环境的统一62
2.脏腑的生理功能63
3.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63
4.脏腑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64
(1)发病64
(2)传变65
(3)预后67
5.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关系上的运用67
6.水火两行在命理中医学的特殊关系68
(七)五行归属关系的运用71
三、天干地支72
(一)干支概述72
(二)干支的形成73
四、天干75
(一)十天干字义75
(二)十天干作用与所属75
1.十天干阴阳五行75
2.十天干之生76
3.十天干之克76
4.十天干之和76
5.十天干之冲76
(三)十天干配象77
1.十天干配五行、四时、方位77
2.十天干类象77
(1)甲木类象77
(2)乙木类象77
(3)丙火类象77
(4)丁火类象78
(5)戊土类象78
(6)己土类象78
(7)庚金类象78
(8)辛金类象78
(9)壬水类象79
(10)癸水类象79
五、地支79
(一)十二地支概述79
1.十二地支79
2.十二地支字义79
(二)十二地支阴阳五行与十天干的关系80
1.十二地支阴阳五行80
2.十二地支五行本气80
3.十二地支五行长生80
4.十二地支五行墓库81
5.十二地支五行余气81
6.十二地支五行死地81
7.十二地支五行绝地81
8.天干在地支的本气81
9.天干对应地支的状态82
10.十二地支遁藏82
11.干支五行方位与天体的对应关系83
六、六十甲子84
(一)六十甲子概念84
(二)六十甲子纳音85
七、地支配的时间、方位和属相85
(一)十二地支与四时方位85
1.十二地支配月建86
2.十二地支配二十四节气87
3.十二地支配十二时辰88
(二)十二地支配十二生肖顺序88
八、十二地支间的关系与作用89
(一)地支相合89
1.十二地支六合89
(1)助合90
(2)克合90
(3)闭气90
(4)合伤90
2.十二地支三合局90
(1)地支三合局90
(2)地支半合局91
3.地支拱局91
4.地支暗合91
5.地支合方局91
(二)十二地支相冲91
1.十二地支六冲91
2.地支相冲可克坏可克掉92
3.地支相冲可破局、可相合92
4.地支相冲可冲起、可冲旺92
5.地支相冲可冲动、可冲开93
(三)十二地支相害93
(四)十二地支相刑94
(五)十二地支相破94
(六)十二地支之墓库94
1.地支入墓各不同94
2.多支之入墓94
3.天干不入地支墓95
4.地支四土之入墓95
九、五行、干支应用中的特性95
(一)辰、戌、丑、未、土的特性95
1.土克水的特性95
2.土与火的特性95
3.土生金的特性95
4.土与土的特性95
5.土墓库的特性95
(二)死木与活木的分辨96
1.两种木见火的情况96
2.两种木见金的情况96
3.两种木遇水的情况96
4.两种木逢空亡情况96
5.两种木的互根情况97
6.干支五行脏腑生克升降97
第四章 命局四柱八字98
一、四柱八字的排列方法98
1.四柱之年柱98
2.四柱之月柱98
3.四柱之日柱99
4.四柱之时柱99
二、大运与流年100
1.大运的排法100
2.交运的时间102
3.流年的排法102
三、四柱的宫位与取象103
(一)宫位与取象103
1.六亲在四柱中的宫位103
2.一生阶段四柱的界限103
3.四柱宫位的空间类象103
4.四柱所表示关系的类象103
5.四柱表示身体部位的类象103
6.四柱代表拥有事物的类象104
7.四柱所代表的心志情商类象104
8.四柱的特征类象104
9.四柱代表的类象表104
(二)四柱宫位的吉凶105
1.年柱的吉凶105
2.月柱的吉凶105
3.日柱的吉凶105
4.时柱的吉凶105
四、日主与十神105
(一)十神的概念105
1.命局的十神105
2.生我之神106
3.我克之神106
4.克我之神106
5.我生之神106
6.同比之神107
7.十神阴阳关系表107
8.十神关系对应表107
(二)十神的生克107
1.十神相生107
2.十神相克108
五、十神的类象108
(一)正印和偏印之类象108
1.正印之类象108
2.偏印之类象109
3.正印和偏印共俱有的类象109
(二)正官和七杀之类象109
1.正官之类象109
2.七杀之类象110
3.正官和七杀共俱的类象110
(三)正财和偏财之类象111
1.正财之类象111
2.偏财之类象111
3.正财和偏财共俱有的类象111
(四)比肩和劫财之类象112
1.比肩之类象112
2.劫财之类象112
3.比肩和劫财共俱有的类象112
(五)食神和伤官之类象113
1.食神之类象113
2.伤官之类象113
3.食神和伤官共俱有的类象114
(六)十神在人体方面的类象114
六、神煞之类象114
1.禄神之类象115
2.羊刃之类象115
3.墓库之类象115
4.驿马之类象115
5.空亡之类象116
第五章 命理八字的具体分析117
一、命局理论分析117
(一)命局的主体与客体117
1.日主与他干支的主客体关系117
2.日柱与他柱的主客体关系118
3.日时两柱与年月两柱的主客体关系118
4.四柱与大运流年的主客体关系118
(二)分析要点在命运中的具体辨证119
1.命运方面119
2.社会方面120
二、命理中医辨证的正用与反用的概念120
三、命理正气与邪气的基本量化125
四、天干和地支的配置127
1.天干与地支的生克原理127
2.天干与地支的相通原理130
3.天干与地支的虚实原理131
第六章 命理的论证概念133
一、分析命局的步骤与方法133
1.命局象法133
2.命局理法134
3.命局辨证134
二、辨析命局的正气与邪气135
1.命局的正气135
2.命局的邪气136
第七章 命局五行类象的未病倾向141
一、命局水为主的类象141
1.气质141
2.易罹未病的倾向141
3.寿夭142
二、命局木为主的类象142
1.气质142
2.易罹未病的倾向142
3.寿夭142
三、命局火为主的类象142
1.气质142
2.易罹未病的倾向143
3.寿夭143
四、命局土为主的类象143
1.气质143
2.易罹未病的倾向143
3.寿夭144
五、命局金为主的类象144
1.气质144
2.易罹未病的倾向144
3.寿夭144
第二篇 生理147
第一章 脏腑与经络147
一、藏象147
二、五脏六腑149
(一)脏腑概述149
(二)五行与五脏的关系150
1.与火的关系151
2.肝与木的关系154
3.脾与土的关系155
4.肺与金的关系156
5.肾与水的关系157
(二)五行与六腑的关系159
三、五脏159
(一)心脏(附:心包络)159
1.心主血脉160
2.心主神明161
3.心与肢体官窍的关系164
(1)心主脉164
(2)心华在面164
(3)心开窍于舌164
4.心与五志五液的关系165
(1)喜为心志165
(2)汗为心之液165
5.心包络166
(二)肝脏166
1.肝的形态和位置167
2.肝的生理功能167
(1)调节精神情志168
(2)促进消化吸收168
(3)维持气血运行169
(4)协助水液代谢169
(5)调理冲任二脉170
3.肝主藏血170
(1)肝藏血液170
(2)调节血量171
(3)肝的疏泄与藏血之间的关系171
(4)肝体阴而用阳172
4.肝与肢体官窍的关系173
(1)肝主筋173
(2)肝华在爪174
(3)肝开窍于目174
5.肝与五志五液的关系175
(1)怒为肝之志175
(2)泪为肝之液176
6.肝的生理特性176
(1)肝属阴木176
(2)喜条达而恶抑郁176
(3)肝为刚脏177
7.肝为罢极之本177
(三)脾脏179
1.脾的解剖形态181
(1)脾在人体的位置181
(2)脾的形态结构181
2.脾的生理功能181
(1)运化水谷182
(2)运化水湿182
3.脾主生血统血183
(1)脾主生血183
(2)脾主统血183
4.脾主升清183
5.脾与肢体官窍的关系184
(1)脾主肌肉、四肢184
(2)脾荣在唇185
6.脾与五志五液的关系185
(1)思为脾之志185
(2)涎为脾之液186
7.脾的生理功能186
(1)脾喜燥恶湿186
(2)脾气与长夏相应186
(四)肺脏186
1.肺的解剖形态187
(1)肺的位置187
(2)肺的形态结构187
2.肺的生理功能187
(1)肺主呼吸之气187
(2)肺主一身之气188
(3)肺主行水189
(4)肺朝百脉、助心行血189
(5)肺主宣发和肃降190
(6)肺主治节190
3.肺与肢体官窍的关系192
(1)肺主皮毛192
(2)肺开窍于鼻192
(3)肺主声音192
4.肺与五志五液的关系193
(1)忧为肺之志193
(2)涕为肺之液193
5.肺的生理特性194
(1)肺为五脏华盖194
(2)肺为娇脏,不耐寒热194
(3)肺气与秋气相应194
(五)肾脏194
1.肾的解剖形态195
(1)肾的解剖位置195
(2)肾的形态结构195
2.肾的生理功能195
(1)肾藏精195
(2)精的生成功能196
(3)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关系197
3.肾主水液198
4.肾主纳气200
5.肾与肢体官窍的关系202
(1)肾主骨202
(2)肾华在发202
(3)肾开窍于耳203
(4)肾通窍于二阴203
6.肾与五志五液的关系204
(1)恐为肾之志204
(2)唾为肾之液204
7.肾的生理特性204
(1)肾主闭藏204
(2)肾气与冬季相应205
(六)命门205
1.命门的位置205
(1)左肾右命门说205
(2)两肾总号命门说206
(3)两肾之间为命门说206
(4)命门为肾间动气说206
2.命门的功能206
(1)命门为生命原气动力206
(2)命门藏精舍神207
(3)命门为水火之宅207
(4)命门内寓真火207
(七)女子胞(附精室)208
1.女子胞的解剖形态208
2.女子胞的生理功能208
(1)主持月经208
(2)孕育胎儿209
三、六腑209
(一)胆腑210
(二)胃腑211
(三)小肠211
(四)大肠212
(五)膀胱212
(六)三焦212
1.上焦213
2.中焦213
3.下焦213
4.三焦与命理五行214
四、脏腑组织间的关系217
(一)脏与腑之间的关系217
1.心与他脏之间的关系218
(1)心与肺218
(2)心与肝218
(3)心与脾218
(4)心与肾218
2.肝与他脏之间的关系219
(1)肝与肺219
(2)肝与脾219
(3)肝与肾219
3.脾与他脏之间的关系220
(1)脾与肺220
(2)脾与肾220
4.肺与肾之间的关系220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221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221
1.肺与大肠221
2.心与小肠221
3.肝与胆222
4.脾与胃222
5.肾与膀胱222
五、脏腑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及表现222
(一)精222
1.精222
2.血223
3.精液223
(二)气224
1.元气225
2.宗气225
3.营气226
4.卫气226
(三)神226
第二章 经络228
一、十二经脉228
1.何为上下229
2.手经与足经229
3.十二经脉流注次序231
二、十二经络在人体的循经231
1.辛金——手太阴肺经231
2.庚金——手阳明大肠经231
3.戊土——足阳明胃经231
4.己土——足太阴脾经231
5.丁火——手少阴心经231
6.丙火——手太阳小肠经231
7.壬水——足太阳膀胱经231
8.癸水——足少阴肾经231
9.戌(未)——手厥阴心包经231
10.辰、戌、丑、未——手少阳三焦经231
11.甲木——足少阳胆经231
12.乙木——足厥阴肝经231
三、奇经八脉244
1.督脉244
2.任脉245
3.冲脉245
4.带脉245
5.阴?脉、阳?脉246
6.阴维脉、阳维脉246
第三章 诠释《三字医经》247
一、人体阴阳247
1.阴阳二气247
2.阴阳功用247
3.阴阳相互247
4.五脏所生247
二、五脏所属形气物249
(一)古医经论肝脏249
(二)古医经论心脏250
(三)古医经论脾脏251
(四)古医经论肺脏252
(五)古医经论肾脏253
三、经论五脏所藏254
四、经论五脏所合所主255
五、十干阴阳五行合归脏腑256
六、经论脏腑之官257
七、经论五脏通九窍259
八、经论男女天癸259
九、经论血生之由260
十、经论营卫生会260
十一、经论十二经脉261
十二、经论冲、任、督、带脉263
十三、经论生理全体265
(一)脏腑之功能265
(二)奇恒府之功能265
(三)传化府之功能266
(四)诸海之功能266
(五)内外各部关系及功能266
十四、阴阳离合论267
第四章 生理脏腑与命理269
五行关系举要269
一、五行肺金的辨证举要269
(一)肺金本脏自病269
1.实证269
2.虚证269
(1)肺气不足269
(2)肺阴不足269
(二)相生关系失衡之传变270
1.脏气太过270
(1)金病及水270
(2)金病及土270
2.脏气不及270
(1)金不生水270
(2)金虚土弱270
(三)相克关系失衡之传变271
1.脏气太过271
(1)金胜乘木271
(2)金旺火郁271
2.脏气不足271
(1)金囚火旺271
(2)金伤木旺271
二、五行心火的辨证举要272
(一)心火本脏自病272
1.虚证272
(1)心阴血虚272
(2)心阳血虚272
2.实证272
(1)心火上炎272
(2)心脉淤阻272
(二)相生关系失衡之传变273
1.脏气太过273
(1)火盛及土273
(2)火病及木273
2.脏气不足273
(1)火不生土273
(2)火衰木病274
(三)相克关系失衡之传变274
1.脏气太过274
(1)火胜乘金274
(2)火旺水枯274
2.脏气不足274
(1)水盛克火274
(2)金冷火衰275
三、五行脾土的辨证举要275
(一)脾土本脏自病275
1.虚证275
(1)脾胃气虚275
(2)中气下陷275
(3)脾不统血275
2.实证275
(二)相生关系失衡之传变276
1.脏气太过276
(1)土盛及金276
(2)土病及火276
2.脏气不足276
(1)土不生金276
(2)土虚火衰276
(三)相克关系失衡之传变277
1.脏气太过277
(1)土行乘水277
(2)土盛木郁277
2.脏气不足277
(1)土败木贼277
(2)土不治水277
四、五行肝木的辨证的举要278
(一)肝木本脏自病278
1.肝阳上亢278
2.肝气不舒278
(二)相生关系失衡之传变278
1.脏气太过278
(1)木旺生火278
(2)木病及水279
2.脏气不足279
(1)木不生火279
(2)木衰水亏279
(三)相克关系失衡之传变279
1.脏气太过279
(1)木行乘土279
(2)木火刑金280
2.脏气不足280
(1)金胜克木280
(2)木不疏土280
五、五行肾水的辨证举要280
(一)肾水本脏自病280
1.肾阴亏虚281
2.命门火虚281
(二)相生关系失衡之传变281
1.脏气太过281
(1)水盛及木281
(2)水病及金281
2.脏气不及281
(1)水不涵木282
(2)水虚金病282
(三)相克关系失衡之传变282
1.脏气太过282
(1)水行乘火282
(2)水泛土崩282
2.脏气不足282
(1)水弱土旺283
(2)水虚火盛283
第五章 五行经络辨证284
一、五行庚辛金的辨证举要284
(一)辛金手太阴肺经284
1.肺虚证症候284
(1)肺阴亏虚284
(2)肺气亏虚284
2.肺实证症候284
(1)外感风寒284
(2)邪热蕴肺285
(3)痰浊阻肺285
(二)庚金手阳明大肠经285
1.大肠寒证症候285
2.大肠热证症候285
3.大肠虚证症候285
4.大肠实证症候285
5.大肠经证285
二、五行戊己土的辨证举要286
(一)己土足太阴脾经286
1.脾虚证症候286
(1)运化失司286
(2)脾阳不振286
2.脾实证症候286
3.脾寒证症候286
4.脾湿热症候286
5.足太阴脾经证287
(二)戊土足阳明胃经287
1.胃虚证症候287
2.胃实证症候287
3.胃寒证症候287
4.胃热证症候287
5.足阳明胃经证287
三、五行丙丁火的辨证举要288
(一)丁火手少阴心经288
1.心火虚证症候288
(1)心阳不足288
(2)心阴不足288
2.心火实证症候288
(1)心火上炎288
(2)痰火蒙蔽心窍288
3.手少阴心经证288
(二)丙火手太阳小肠经289
1.小肠寒证症候289
2.小肠热证症候289
3.手太阳小肠经证289
四、五行壬癸水的辨证举要289
(一)癸水足少阴肾经289
1.肾阳虚证症候289
(1)肾阳不足289
(2)肾不纳气290
(3)阳虚水泛290
2.肾阴虚证症候290
3.肾经脉症候290
(二)壬水足太阳膀胱经290
1.膀胱经虚寒证症候290
2.膀胱经实热证症候290
3.膀胱经脉证290
五、五行甲乙木的辨证举要291
(一)乙木足厥阴肝经291
1.乙木肝经实证症候291
(1)肝气郁结291
(2)肝风内动291
(3)肝火亢盛291
2.乙木肝经虚证症候291
3.乙木肝经证292
(二)甲木足少阳胆经292
1.甲木胆经实证症候292
2.甲木胆经虚证症候292
六、戌(未)二库心包络292
1.心包症候292
2.心包经脉症候292
七、丑辰戌未三焦经293
1.三焦经实证症候293
2.三焦经虚证症候293
3.三焦经症候293
第三篇 病理297
第一章 病因与病理297
一、病因病理概述297
二、命理中医学的病理概念299
第二章 病因301
一、病乃先天所生301
(一)同步信息的描述303
(二)命理病因信息304
(三)解读命理日主309
(四)命局阴阳五行与病因311
1.木行病因313
2.火行病因314
3.土行病因314
4.金行病因314
5.水行病因314
(五)运气对病因的影响315
(六)住宅风水与命理疾病的关系318
1.住宅风水与命理关系概述318
2.住宅阴阳五行与命理关系322
二、自然影响的病因324
(一)六淫324
(二)风326
1.外风327
2.内风327
3.风邪的特性及其致病特点328
(三)寒328
1.外寒329
2.内寒329
3.寒邪的特性及其致病特点329
(四)暑330
1.伤暑330
2.中暑330
3.暑邪的特性及致病特点330
(五)湿331
1.外湿332
2.内湿332
3.湿邪的特性及致病特点332
(六)燥333
1.外燥333
2.内燥333
3.燥邪的特性与治疗特点334
(七)火(热)334
1.实火335
2.虚火335
3.火邪的特性及致病特点336
第三章 岁月运气导致的病因337
一、疫疠337
(一)瘟疫发病与“五运六气”的关系337
(二)瘟病疫情的初步分析337
(三)瘟疫的特点与温病的关系338
1.疫疠气的特点338
2.温病与瘟疫的关系338
(四)丑未年主客相临,天时民病339
二、七情导致的病因341
1.情志过激而致病341
2.五志过动无不生火341
三、饮食导致的病因342
1.过食肥甘厚味342
2.暴饮暴食342
3.过于偏嗜342
四、劳逸过度导致病因343
五、痰饮343
1.痰343
2.饮344
第四章 命理十干与脏腑病理346
一、丙丁火致心和小肠的病证346
(一)丙丁火在生理的病证346
(二)命理火失衡的病理倾向346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346
2.心血虚、心阴虚347
3.心脉痹阻347
4.心火亢盛347
5.痰迷心窍348
(三)命理火为特点的辨证列举348
二、甲乙木与肝胆病证354
(一)甲乙木失衡的生理病证354
(二)命理木失衡的病理倾向354
1.肝血虚、肝阴虚354
2.肝气郁结、肝郁血虚、梅核气355
3.肝火上炎355
4.肝风内动356
5.肝胆湿热356
6.寒滞肝脉356
7.命理木为特征疾病的举例357
三、戊己土与脾胃常见病的倾向363
(一)生理分析363
(二)命理分析363
1.脾气虚、中气虚陷、脾不统血364
2.脾阳虚、阳虚湿盛364
3.因湿困脾364
4.湿热蕴脾、湿热黄疸365
5.胃阴虚365
6.胃寒证365
7.胃火证366
8.食滞胃脘366
9.病理戊已土病例辨证366
(一)生理分析371
(二)命理分析371
四、庚辛金致肺与大肠常见病证的倾向371
(一)生理分析371
(二)命理分析371
1.肺气虚371
2.肺阴虚372
3.风寒束肺372
4.风热犯肺372
5.热邪壅肺、肺疽372
6.痰浊阻肺、肺气上逆373
7.大肠湿热373
8.大肠液亏373
9.命理庚辛金,病理辨证举例374
五、壬癸水致肾和膀胱常见病证的倾向381
1.生理分析381
2.命理分析381
(一)肾阴虚382
1.常见病因382
2.症候382
(二)肾阳虚382
(三)肾气不固、膀胱失约、精关不固、胎元不固382
(四)肾不纳气,兼肾阳虚,兼肾阴虚383
(五)膀胱湿热砂淋383
(六)命理壬癸水,病理辨证举例383
第五章 古医经论病理395
一、五脏所伤395
二、五脏所恶396
三、脏腑为病397
(一)五脏为病397
(二)六腑为病398
四、诸病属所398
(一)诸风证399
(二)诸寒证399
(三)诸气证399
(四)诸湿证399
(五)诸痛证400
(六)诸热证400
(七)诸厥证400
(八)诸痿证400
(九)诸禁证401
(十)诸痉证401
(十一)诸逆证401
(十二)诸胀证401
(十三)诸燥证402
(十四)诸暴证402
(十五)诸响证402
(十六)诸病跗402
(十七)诸转证403
(十八)诸水证403
(十九)诸呕吐403
五、四时所病404
六、生气通天论405
七、金匮真言论408
八、阴阳应象大论409
九、论七损八益411
十、阴阳别论413
第四篇 医理417
第一章 易医本源417
一、命理学与中医的关系417
二、《易经》、《内经》与命理中医的关系418
三、《易经》、《内经》与命理中医理论421
四、《易经》对《内经》和命理中医的影响422
(一)《易经》对《内经》阴阳学说的影响422
(二)《易经》对命理中医藏象学说的影响423
(三)《易经》对命理中医气化学说的影响424
(四)命理中医与《易经》相通的焦点425
(五)解读易医的天人合一理论426
第二章 中、西医不同的医学理念430
一、中医与西医的不同430
(一)中医与西医的发展史430
(二)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430
(三)中、西医不同的医学角度431
(四)中、西医不同的治病用药431
(五)中、西医不同的对比431
(六)中、西医对五脏不同含义的临床应用432
1.中、西医对肝脏的认识含义432
2.中、西医对心脏的认识含义433
3.中、西医对脾脏的认识含义433
4.中、西医对肺脏的认识含义433
5.中、西医对肾脏的认识含义433
二、中、西医对病理辨证的不同观念434
(一)传统中医学的辨证理念434
(二)中、西医治疗方案的根本区别434
1.按西医的方法434
2.按中医的原则435
三、中医的模糊概念与西医的清清楚楚436
四、中、西医学的现实状况439
五、对中、西医学的客观认识441
1.看问题的角度不同441
2.依靠对象不同441
3.毒副作用问题442
第三章 解读医经论治443
一、审其阴阳443
二、六经六气443
三、经气主治445
四、阴阳开阖445
五、精和气血446
六、脏腑通治447
七、审证法治448
第四章 命理五行体质特征450
一、强、弱水命局450
(一)强水型命局体质特征450
1.水强体质与多发病450
2.强水命局小儿时期易发的病证451
3.强水命局成年人好发的病证452
4.危害加重的大运和流年455
5.命局缺水和水太过的调理458
(二)弱水型命局体质特征459
1.弱水型体质与多发病459
2.水弱型命局,成人易发病症的倾向463
3.危害加重的大运和流年467
二、强弱火命局476
(一)命局火太过的体质特征476
1.自然火与命局火的关系476
2.强火体质与多发病证480
(二)命局弱火型人体质特征502
1.命局弱火体质与心脑血管病502
2.命局火弱的成人好发病证505
三、强弱木命局507
(一)命局强木型人体质特征507
1.怎么就为命局、大运、流年木太过507
2.命局木过盛的体质特征508
3.命局木盛的小儿时期好发病证508
4.命局木盛的成年人好发病症509
(二)命局弱木型人体质特征518
木弱命局体质人的好发病证519
四、命理强、弱土命局530
(一)命局强土型体质特征530
(二)命局土湿偏重的体质与多发病证531
1.小儿时期的病证531
2.成人好发病证532
(三)命局弱土型人的体质特征546
1.命局土弱型人的体质特点547
2.土弱命局小儿期的病证548
3.土弱命局的成人好发病证548
五、强弱金命局556
(一)金在人体中的作用556
1.金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556
2.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金生水557
(二)命局强金型人的体质特征558
1.命局金过强的体质特征559
2.金偏重的小儿体质与多发病证559
2.成年人好发的病证563
(三)命局弱金型人体质特征569
1.命局金弱最怕再遇木火年运570
2.金弱命局小儿时期的多发病572
3.命局金弱的成人好发病证575
第五篇 证理585
第一章 命理中医学的辨证585
一、治未病的概论585
二、命理学与经验的中医589
三、“证”在命理中医学的意义592
(一)“证”之解读592
(二)证的意义594
四、命理学辨证的精神实质595
五、人命先天定理596
六、天寿与人寿597
第二章 命运与辨证599
一、命理辨证概要599
(一)命理“八义”辨证599
(二)命局表里600
1.表证600
2.里证601
(三)命局寒热602
1.寒证602
2.热证602
(四)寒热真假602
1.真寒假热602
2.真热假寒603
(五)命局虚实603
1.虚证603
2.实证603
3.虚寒604
4.实寒604
5.虚热604
6.实热604
(六)命局阴阳604
二、命理与脏腑辨证605
(一)命理心病辨证605
(二)命理肝病辨证610
(三)命理脾病辨证617
(四)命理肺病辨证622
(五)命理肾病辨证628
(六)命理胃病辨证636
1.胃热炽盛(胃火)636
2.胃阴亏虚637
(七)命理小肠病辨证637
1.小肠虚寒637
2.小肠实热638
3.小肠气痛638
(八)命理大肠病辨证638
1.大肠湿热638
2.大肠液亏639
(九)命理膀胱病辨证640
1.膀胱虚寒640
2.膀胱湿热640
第三章 命理阴阳五行辨证643
一、命局五行之和644
二、命局五行反逆646
三、命局五行何为忌神652
四、命局五行何为客神657
(一)命局为忌的客神657
(二)命局为病的客神659
五、命局为何木不受水662
六、命局何为土不受火665
七、命局五行不和之病667
第四章 命理致病之证理677
一、命理的表里出入辨证678
二、命理的干支升降辨证680
1.专论脾土升清681
2.专论胃土降浊682
三、命理的寒热进退辨证685
四、命理的邪正与虚实辨证687
五、命理气血失调的辨证691
(一)命理气失调的辨证691
1.气虚691
2.气滞694
3.气逆696
(二)命理血失调的辨证698
1.血虚698
2.血淤699
3.出血701
六、命理阴阳盛衰的辨证703
第五章 命理病例辨证分类704
一、命理下肢瘫痪和四肢骨病类704
二、命理精神分裂症类713
三、命理糖尿病类715
四、命理肿瘤病类719
五、命理痔疮病类722
六、命理脾胃病类723
七、命理肝胆病类727
八、命理肾及泌尿系统病类731
九、命理心脏病类735
十、命理脉管炎病类740
十一、命理头部疾病类741
十二、命理肺及呼吸系统病类744
十三、坤造命理妇科病类749
十四、命理杂病类755
辨证讨论:757
第六篇 药理765
第一章 中医药别样看765
一、中医药——全人类之医药765
二、控制SARS病毒——中医药显奇功766
三、中医药治病显奇功767
四、恢复中医药的自信心768
第二章 中医药概述771
一、中医771
二、中药773
三、中药的来源776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778
一、中药的四气五味778
(一)药性阴阳778
(二)药味五行779
(三)性味宜忌780
(四)气味阴阳781
二、药的升、降、浮、沉781
三、药物归经782
第四章 中药治病之理784
一、中药治病的整体性784
1.以防为主的原则784
2.未病先治原则784
3.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785
二、对症用药785
三、中医药治病原理787
(一)中医用药八大特性787
1.药之四气787
2.药之五味789
3.升降浮沉789
4.药之亲情790
5.药之同缘791
6.药之活性791
7.药之特殊性792
8.药之反佐作用792
9.万物之同象792
10.命理中医用药要诀793
11.用药巧搭配要诀793
第五章 中药方剂配伍794
一、中药配伍794
(一)常用中药配伍方法794
方剂的配伍794
1.君药795
2.臣药795
3.佐药795
(二)用药禁忌795
1.用药反畏796
2.妊娠禁忌药796
二、用药剂量797
1.药物性能、剂型与用药的关系797
2.病情与用量的关系797
3.体质、性别、年龄与用药的关系798
4.古今用药量的差别798
三、用药方剂798
1.七方799
2.十济(增补四剂)800
3.处方法则803
第六章 对症用药八法804
一、汗法804
二、吐法805
三、下法806
1.寒下法806
2.温下法806
3.润下法807
4.攻补兼施法807
5.外导法807
四、和法807
五、温法808
1.温中驱寒808
2.回阳救逆808
六、清法809
1.清热809
2.治风810
3.发表祛风法813
4.轻清宜化法813
5.助阳散热法813
6.实表行湿法814
7.温经行痹法814
8.扶正散寒法814
七、补法815
八、消法815
第七章 对症用药十八类817
一、解表药817
1.辛温解表药817
2.辛凉解表药818
二、清热药818
1.清热泻火药818
2.清热燥湿药819
三、清热解毒药819
四、清热凉血药820
五、清退虚热药820
六、温里药821
七、泻下药821
八、驱湿药821
1.芳香化湿类821
2.利水渗湿类821
3.祛风化湿药822
九、化痰止咳平喘药822
1.温化湿痰药822
2.清热化痰药822
3.止咳平喘药823
十、理气药823
十一、理血药824
1.活血化淤药824
2.止血药824
十二、补虚药825
1.补气药825
2.补血药825
3.补阴药825
4.补阳药826
十三、消导药827
十四、安神药827
1.养心安神药827
2.重镇安神药827
十五、平肝息风药828
十六、开窍药828
十七、收涩药829
十八、驱虫药829
第八章 代表性方剂830
一、方剂的组合和变化831
1.方剂的组成原则831
2.方剂的加减变化831
二、方剂的剂型和服用方法832
1.方剂的剂型832
2.服用方法835
第九章 常用方剂二十类836
一、解表剂836
1.辛温解表836
2.辛凉解表837
3.补益解表838
二、祛暑剂838
1.清暑838
2.祛暑解表839
3.清暑利湿839
4.清暑益气840
三、祛风湿剂840
1.宣散风湿840
2.疏风活络841
四、清热泻火剂842
1.清气分热842
2.清营凉血843
3.气血两清843
4.清热解毒844
5.解毒消痈845
6.清脏腑热845
7.养阴清热847
五、润燥剂847
1.轻宣润燥848
2.养阴润燥848
六、泻下剂849
1.寒下849
2.温下850
3.润下850
4.补益攻下剂851
七、表里双解剂851
八、和解剂852
1.和解少阳852
2.调和营卫853
3.调和脏腑854
九、开窍剂855
1.凉开856
2.温开857
十、熄风止痉剂857
十一、止咳平喘祛痰剂859
1.止咳平喘859
2.祛痰861
十二、祛湿利尿剂863
1.燥湿化浊864
2.清热利湿864
3.利水化湿866
4.温化水湿867
十三、理气剂868
1.行气868
2.降气869
十四、理血剂870
1.止血870
2.活血祛淤872
3.调经874
十五、消导剂875
十六、驱虫剂876
十七、温里回阳剂877
1.温中祛寒877
2.回阳救逆878
3.温经通络879
十八、补益剂879
1.补气880
2.补血881
3.气血双补883
4.补阴883
5.补阳885
十九、安神剂886
1.养血安神887
2.重镇安神887
二十、固涩剂888
1.敛汗固表888
2.涩精止遗889
3.涩肠固脱889
4.固崩止带890
第七篇 健理(保健之理)893
第一章 保健之理893
一、关爱健康在于自己的心态893
二、健理重在防未病895
三、知未病是保证健康的前提896
四、命运与健康897
五、给自己划归命局类型899
(一)偏热型的命局899
1.自我感受与三字归类法899
2.火偏旺型命局易发未病的倾向900
(二)偏寒型的命局902
1.自我感觉和三字归类法902
2.偏寒命局易发病的倾向902
3.偏阴寒命局的调理903
(三)风木偏重型命局904
1.自我感受和三字分类法904
2.风木偏盛的人易发病的倾向904
3.命局风木偏旺的养生与调理905
第二章 养生保健防未病906
一、防未病从饮食开始906
(一)合理饮食与健康906
1.防止内伤饮食906
2.节食与清肠保健906
3.把好自己的进出口关907
(二)六腑以通为补908
1.人体通道的重要性908
2.若要长生,肠中常清908
(三)来自国外的节食实验909
(四)节食与清肠保健理论的分析910
二、养生保健、四季有别912
(一)春季保健须知912
1.饮食调养913
2.起居有规律913
3.春季养精神913
4.防春寒,保健康914
5.春季养身的误区914
(二)夏季保健须知915
1.饮水调养915
2.夏季养精血津液饮料方选916
3.夏季应选择的食物917
4.运动养护917
5.夏季养生要注意的事项918
(三)秋季保健须知919
1.饮食调养919
2.起居保健920
3.秋季养生的误区920
(四)冬季保健须知921
1.饮食调养921
2.冬季运动应注意事项922
3.冬季养生谨忌922
第三章 特别防治的未病924
一、癌症的防治924
(一)癌症的辨证概论925
1.恶性肿瘤病概述925
2.肿瘤病辨证927
3.易诱发癌症的原因929
4.微量元素不足,可诱发癌症的原因930
5.人体易患癌的12个器官930
6.易患肿瘤的命局组合(谨供参考)931
(二)中药对癌症未病的平素调理与防治936
1.中医药防治癌症的调理936
2.中药对各类癌症未病的防治936
二、糖尿病的防治937
(一)糖尿病的病因938
(二)糖尿病的分型938
(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939
1.多尿939
2.多饮940
3.多食940
4.体重减轻(消瘦乏力)940
5.非典型糖尿病临床表现941
(四)糖尿病的命理参考941
(五)糖尿病的综合防治946
1.心理指导946
2.饮食治疗946
3.运动疗法947
4.药物治疗947
5.自然疗法948
6.单味降血糖的中药应用949
7.糖尿病患者宜食用的五谷杂粮950
8.糖尿病忌食用的五谷杂粮953
9.糖尿病最宜食用的蔬菜953
10.糖尿病忌食用的蔬菜类958
三、中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959
(一)中风的基本分类959
1.闭证961
2.脱证961
(二)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的区别962
1.脑出血962
2.脑血栓962
3.血栓塞962
(三)哪些人容易患中风963
1.命局组合失衡者963
2.中老年人963
3.高血压病患者963
4.冠心病患者963
5.糖尿病患者963
6.高血脂患者963
7.家族遗传963
(四)中风的防治964
(五)防治中风的药物964
1.心脑静片964
2.中风神液965
3.消栓通络片成分组成965
4.华佗再造丸成分组成965
第四章 日常生活中防未病常识966
一、饮食保健防未病966
1.可通血管的食物966
2.合理饮食,防止未病967
3.日常生活防止未病968
二、药膳防治未病968
(一)什么是药膳968
1.药膳不等于营养食物968
2.药膳不是普通食物969
3.药膳不是处方药969
4.药膳不是人人皆宜969
(二)降血脂的药膳969
1.百合芦笋汤969
2.山楂鲤鱼汤970
3.海带木耳瘦肉汤970
4.山楂首乌汤970
5.山楂二花汤970
(三)感冒食用的药膳970
1.肺气虚症970
2.脾气虚弱症971
3.脾肺气虚症971
4.脾阳虚症971
5.脾肾阳虚症971
(四)白萝卜药膳972
1.健脾理气方972
2.化痰止咳方973
(五)当归药膳973
1.归芪鸽肉汤973
2.当归首乌鸡肉汤973
3.当归猪心汤973
4.当归虫草鸭973
(六)党参药膳974
1.党参黄芪汤974
2.党参地冬汤974
3.强身延寿汤974
三、药膳因人而异975
结束语976
热门推荐
- 684075.html
- 3106859.html
- 247159.html
- 2520413.html
- 418946.html
- 266653.html
- 3203121.html
- 3419507.html
- 423750.html
- 19101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44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72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941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55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462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243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921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10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34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5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