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城市科学管理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马仲良,王鸿春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同心出版社
- ISBN:780593796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826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09页
- 主题词:管理经济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城市科学管理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523
第一节 城市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523
二、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524
(二)城市文明的内涵524
一、城市文化和城市文明的概念524
(一)城市文化的内涵524
(三)是城市赢得发展先机的重要途径525
(二)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城市现代化的迫切要求525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525
四、我国城市文化的现状与特征526
三、城市文化的主要功用526
五、首都文化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527
第二节 城市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529
(二)营造高品位的形象文化530
(一)培养高素质的城市市民530
(五)发展高规格的文化产业531
(四)组建高水平的文化团体531
(三)挖掘高价值的历史资源531
第三节 现代化城市对城市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要求532
(六)开展高质量的群众活动532
(一)要求城市成为立足本地、面向世界的区域性文化艺术中心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533
(三)要求城市建设更加完善的文化设施,更好地发挥文化中心的功能和作用534
(二)要求城市全面构建现代化文化体系,培育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新格局534
一、以制度创新推动城市文化全面发展535
第四节 城市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手段和措施535
四、加强和改善对文化工作的领导536
三、努力扩展城市文化内涵536
二、进一步加强城市文化设施建设536
五、“人文奥运”对首都文化建设的新要求537
二、知识经济的特点539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539
第二章 城市科技管理539
第一节 知识经济的兴起与现代化城市管理539
(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时代要求540
三、知识经济对现代化城市的科技管理的要求540
(二)北京市肩负着发展知识经济与实现现代化的双重任务541
一、科技体制的基本内容543
第二节 科技管理体制与区域创新系统建设543
(二)计划科技体制545
(一)自由型科技体制545
二、科技管理制度的类型545
三、北京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546
(二)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角色转换问题547
(一)科研的市场导向问题547
四、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548
(四)中央在京资源与地方经济的结合问题548
(三)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关系问题548
(一)区域创新体系549
五、区域技术创新体系549
(三)首都区域创新体系550
(二)区域创新方法550
(一)北京市出台的有关人才引进政策552
一、北京市科技人才管理的现状552
第三节 科技型人才的管理552
(二)人才增长状况及存在的问题553
二、适应时代要求,壮大北京科技型人才队伍554
(二)适应首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555
(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良好的人才开发机制555
(三)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千方百计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556
(四)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人才技术业务素质557
(六)加强人才市场管理,推进人才资源市场配置进程558
(五)建立健全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558
(七)切实加强法制建设,保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559
(一)人才560
一、人才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560
第三章 城市人才资源管理560
第一节 人才资源管理在现代城市中的作用560
(二)人才资源561
(三)人才资源的特点562
二、评价人才资源的若干指标563
(四)人才资源管理563
三、人才资原管理在现代城市中的作用565
(二)系统原理566
(一)以开发为先导的原理566
第二节 现代城市的人才资源管理566
一、现代城市人才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566
二、实现人才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的必然选择567
(三)人本原理567
(二)制度现代化568
(一)观念现代化568
三、现代城市人才需求的类型569
(三)手段和方法现代化569
(一)人才资源规划570
四、现代城市人才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570
(二)人才培养571
(四)人才使用572
(三)人才吸引572
(一)确立了人事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573
一、北京市人才资源管理的现状573
第三节 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的首都人才资源管理573
(三)人才市场体系基本建立574
(二)分类管理的人事管理体制基本形成574
(五)加强人才法制建设,人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575
(四)人才队伍整体实力增强,人才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575
(二)人才结构和人才布局不尽合理576
(一)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使用的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576
二、北京市人才资源的比较分析576
(三)人才配置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577
(四)强大的人才资本及科技优势与人才效益弱势不相称578
(一)战略定位579
三、北京人才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和思路579
(五)人才的国际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579
(三)基本思路580
(二)目标设计580
(一)转变政府人事行政管理的职能与方式,实现政府管理与国际接轨582
四、北京人才资源管理的对策与措施582
(二)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要求,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机制583
(三)大力发展人才市场,构建完善、开放、国际化的首都人才市场体系584
(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实现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相协调585
(五)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人事政策法规,将人事管理全面推向法制化586
(七)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都市587
(六)坚持教育培训优先发展,全面提高人才素质587
一、教育管理和城市教育管理的内涵589
第一节 城市教育管理现代化概述589
第四章 城市教育管理589
二、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内涵及主要特征590
(四)教育管理创新化591
(三)教育管理法制化591
(一)教育管理民主化591
(二)教育管理理性化591
(二)教育管理设施和技术手段的现代化592
(一)教育管理体制合理化592
三、城市教育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592
(三)教育管理队伍现代化593
二、北京市教育管理的现状594
一、北市市教育的基本情况594
第二节 城市现代对教育管理提出的要求594
三、城市现代化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要求595
一、创新教育的特征596
第三节 新世纪教育新理念与现代教育管理596
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596
二、终身教育的特征597
三、环境道德教育的内涵599
四、信息化与现代教育管理600
(二)互联网为交互式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的工具和环境601
(一)互联网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模式601
(一)现代教育管理观念是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前提602
第四节 推进城市教育管理现代化的策略602
(三)互联网改变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602
(三)管理技术手段现代化是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603
(二)变革教育组织是教育管理现代化的保证603
(四)实施民主管理和法制管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604
一、文物的基本含义606
第一节 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概述606
第五章 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606
(一)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607
三、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基本内容607
二、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607
(二) 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保护610
(三) 历史文化名城整体风貌的保护611
一、北京的发展历史612
第二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及存在的问题612
(一)城市传统风貌特点613
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特点和主要遗存613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纳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614
三、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614
(二)主要历史文化遗存614
(五)综合治理城市水系615
(四)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划定建设控制地带615
(二)制定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615
(三)编制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615
(九)制定保护文物与名城的地方性法规及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616
(八)加大文物修缮力度,整治文物周围环境616
(六)在城区道路改造中保护文物和传统风貌616
(七)大力开展地下考古发掘工作616
(二)六七十年代建设速度放慢,文物古迹被破坏、拆除了一批,城市重点区域建设要求统一标准617
(一)20世纪50年代,北京掀起旧城改造和第一个建设高潮617
四、城市建设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影响617
(三)改革开放后,房地产开发使北京城市发展过快,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受到较大的冲击618
(一)老北京的轮廓线逐渐消失619
五、北京城市建设给古都风貌带来的冲击619
(二)城市的基础色调打乱620
六、北京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面临的主要问题621
(三)建筑风格不统一,缺少历史文化名城应保留的文化内涵621
三、“十五”期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要任务622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本原则622
第三节 “十五”期间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思路622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指导思想622
(二)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623
(一)保护旧城格局623
(四)整治京城水系624
(三)加强危旧房改造中的名城保护工作624
(六)保护和修缮文物古迹625
(五)保护世界文化遗产625
(八)在城市发展建设中贯彻“两个战略转移”的方针626
(七)继续进行考古发掘,保护地下文物埋藏区626
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保障措施627
(一)学习型城市遵循“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629
一、学习型城市的特点629
第六章 创建学习型城市629
第一节 创建学习型城市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大趋势629
二、创建学习型城市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630
(三)学习型城市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630
(二)学习型城市必须有一个学习型政府,才能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630
(一)知识社会的突出特点是变化加速631
(二)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知识社会就是学习型社会632
三、全球性的城市竞争要求创建学习型城市633
二、北京率先实现现代化要求北京创建学习型城市634
一、首都的地位决定了北京应该率先成为学习型城市634
第二节 21世纪首都发展要求北京创建学习型城市634
四、新的城市化浪潮要求北京创建学习型城市635
三、“新北京、新奥运“要求北京创建学习型城市635
一、科技教育、人才、文化资源方面的优越条件636
第三节 北京创建学习型城市具有优越条件636
一、转变观念,加强领导,普及学习型城市新理念637
第四节 创建学习型城市的途径和方法637
二、首都城市功能产生的优越条件637
二、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639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构建学习型城市载体640
(二)创建学习型城区641
(一)创建学习型社区641
(六)创建学习型家庭642
(五)创建学习型单位642
(三)创建学习型乡、镇、村642
(四)创建学习型企业642
(八)创建学习型党组织643
(七)创建学习型政府643
(三)保证学习型城市建设资金落实644
(二)搞好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评估活动644
四、加强对创建学习型城市活动的理论指导和物质保证644
(一)深化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研究工作644
第6篇 城市社会管理645
一、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647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概念和功能647
第一章 城市社会保障647
(一)稳定功能648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648
(四)保障功能649
(三)促进功能649
(二)互助功能649
(二)失业保险650
(一)养老保险650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650
一、社会保险650
(四)工伤保险651
(三)医疗保险651
三、社会福利652
二、社会救济652
(五)生育保险652
(一)社会保险制度基本确立653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653
第三节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653
(三)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初步形成655
(二)社会救济机制逐步完善655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656
一、社区的含义657
第一节 城市社区和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657
第二章 城市社区管理657
二、社区建设的含义658
二、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社区服务活动逐步开展659
一、新中国成立以后,社区问题被隐含在“单位”中659
第二节 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过程659
四、新世纪,我国社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660
三、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660
一、建立社区自治体制是社区体制改革的核心661
第三节 实行社区自治的重大意义661
二、社区自治是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生长点662
三、社区自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664
(三)三大板块的关系665
(二)三大板决的运行原则和机制665
四、实行社区自治是建立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必然要求665
(一)现代社会的组织结构——三大板块结构665
(四)我国城市社会的组织结构正在从一大板块的传统社会组织结构走向三大板块的现代社会组织结构667
(二)强化社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668
(一)在构建新的社区组织工作中,要把社区党组织建设好668
第四节 加强社区组织建设668
一、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668
(三)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669
(四)加强社区党员队伍建设670
二、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组织体系671
(五)努力扩大和提高社区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671
三、培育社区志愿者组织673
四、发展社区服务组织674
五、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677
一、人口及其基本属性678
第一节 人口问题与城市可持续发展678
第三章 城市人口管理678
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79
三、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最新动态680
四、中国人口城市化所面临的基本国情681
五、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发展模式的选择682
(一)人口数量683
一、人口规模控制的几个重要概念683
第二节 城市人口的规模控制683
(二)人口承载量684
(三)适度人口685
二、城市的人口规模控制686
一、人口质量与人口素质688
第三节 城市人口的质量管理688
二、人口质量的测量689
三、提高城市人口质量的途径与内容690
一、流动人口的含义691
第四节 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691
二、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思路692
一、人口素质与城市建设的关系693
第五节 提高人口素质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关键693
二、提高市民素质的基本措施694
一、就业695
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的基本概念695
第四章 城市就业管理695
第二节 历史回顾696
二、失业696
第三节 下岗职工再就业与再就业工程698
一、再就业工程699
二、再就业基本政策700
一、劳动力市场的特征701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701
二、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阶段702
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方向703
三、北京市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703
二、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就业704
一、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发展与就业704
第五节 就业岗位开发704
一、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及就业的方针政策705
第六节 农村就业705
三、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与就业705
三、北京的农村就业情况706
二、农村就业的形式706
一、我市劳动就业工作的现状707
第七节 北京市劳动就业工作的现状和问题707
一、宏观经济政策708
第八节 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的方向708
二、劳动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708
二、微观经济政策709
二、现代公共卫生的基本特点710
一、公共卫生的基本内涵710
第五章 公共卫生建设与管理710
第一节 公共卫生慨述710
三、现代公共卫生具有的基本功能711
一、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712
第二节 我国公共卫生基本情况712
四、公共卫生系统的含义712
二、与其他国家比较713
三、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问题①715
第三节 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建设①716
(二)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客观需求717
(一)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717
一、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717
二、对我国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几点建议718
(三)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现实需要718
(二)加强公共卫生基础建设719
(一)加强公共卫生法制建设719
(三)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720
(五)完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721
(四)加强环境卫生建设721
(七)加强公共卫生的政策和策略研究722
(六)建立多学科的人才队伍722
(一)主体723
一、城市社会治安管理723
第六章 城市社会治安管理723
第一节 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基本范畴723
(二)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对象724
(三)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内容725
二、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重要作用726
一、城市社会治安问题的含义和分类727
第二节 城市社会治安问题727
(二)城市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728
(一)当前城市社会治安问题严重,治安形势十分严峻728
二、当前影响城市社会治安的主要问题728
第三节 新形势下加强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730
(一)进一步完善对人口的管理731
二、建立新型社会管理控制体系731
一、建立社会治安监测评估体系731
(三)加强对治安重点地区的防范控制732
(二)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切实扭转漏管失控状态732
四、建立新型社区治安防范体系733
三、建立专门机关打防控一体化工作体系733
五、健全新形势下社会治安工作保障体系734
一、城市社会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的渊源735
第四节 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法制化建设735
(二)社会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的遵守736
(一)社会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的适用736
二、城市社会治安管理法律法规实施的方式736
(四)执法监督保障737
(三)法制教育保障737
三、城市社会治安管理法律法规实施的保障737
(一)立法保障737
(二)执法保障737
(二)连续性739
(一)严重性739
第七章 城市应急管理739
第一节 城市灾害的特点739
(六)城市灾害具有防御性740
(五)特殊性740
(三)密集性740
(四)扩散性740
一、城市应急管理的内涵741
第二节 城市应急管理的内涵741
(七)城市灾害具有社会性741
(二)控制诱因的原则742
(一)可能预防的原则742
二、城市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742
第三节 城市应急计划743
(四)消除隐患的原则743
(三)控制损失的原则743
一、城市应急计划应符合的要求744
(一)灾害预防阶段应急计划的制定745
二、城市应急计划的制定745
(四)灾害恢复阶段应急计划的制定746
(三)灾害发生阶段应急计划的制定746
(二)灾害成长阶段应急计划的制定746
三、城市应急计划包含的主要内容747
一、城市应急管理的方针748
第四节 城市应急反应组织748
(一)我国政府的应急管理体制749
二、我国城市的应急反应组织749
(一)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749
(二)把握全局,突出重点749
(三)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在城市应急管理中的作用749
(四)应急决策指挥机构750
(三)辅助救灾部门750
(二)灾害管理职能部门750
第五节 灾后的恢复工作751
三、我国现行的城市灾害分级管理体制751
(五)综合灾害管理协调组织751
(二)灾后评估的过程、内容和方法752
(一)灾后评估的目的和意义752
一、灾后评估752
(一)受灾城市基础设施的恢复753
二、灾后恢复行动753
(三)灾后的治安管理和社会组织的恢复754
(二)受灾城市生产的恢复754
(二)制定重建计划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755
(一)制定重建计划的基础和主要内客755
三、灾后重建计划755
四、灾后恢复的组织管理756
(三)形式多样性758
(二)过程性758
第八章 城市社会稳定管理758
第一节 城市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758
(一)相对性758
(一)政治局势的稳定759
一、城市社会稳定的基本内容759
(三)思想情绪的稳定760
(二)经济形势的稳定760
(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761
二、保持城市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761
(四)社会秩序的稳定761
(二)改革开放的胜利保证762
(一)经济方面的因素763
—、影响城市社会稳定的国内因素763
第二节 影响城市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763
(二)政治方面的因素764
(一)经济方面765
二、影响城市社会稳定的国际因素765
(三)思想方面的因素765
(四)社会治安方面的因素765
(二)意识形态方面766
一、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767
第三节 实现我国城市社会长期稳定的基本思路767
(三)军事威胁和武装侵略767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768
三、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权威的政治领导集团和政府管理机构768
四、两个文明建设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770
五、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稳定机制772
第七篇 城市对外交往管理773
第一章 城市国际交往管理775
第一节 国际交往与现代化城市发展775
一、北京市开展国际交往活动成果丰硕775
二、国际交往活动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的作用777
(一)当今世界城市的国际分工日趋细化777
(二)经济发展对全球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778
(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交往舞台上的作用明显增加778
三、以创新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首都国际交往工作779
(一)知识经济时代要在外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中注入新的内容779
(二)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779
(三)充分发挥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特有的作用780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提高对外宣传工作水平780
(五)关注世界各国知识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深入研究和全面认识知识经济的发展规律781
(六)提倡创新意识,提高外事干部队伍素质781
—、城市国际交往活动的运行方式782
(一)友好城市间的交往782
第二节 城市国际交往活动782
(一)相互尊重的原则783
二、我国城市开展国际交往活动的原则783
(二)讲求实效的原则783
(二)其他城市间的交往783
(一)中央对地方外事的管理784
三、我国城市国际交往工作的管理体制784
(二)市及区县外事管理体制784
(三)互利互惠的原则784
—、国际交往中心城市的概念和主要特征785
第三节 建设现代化国际交往中心城市785
(一)国际机构数量众多785
(三)市属各单位外事管理体制785
(二)国际交流活动频繁786
(三)国际交往人口规模庞大786
(四)城市魅力较强787
(五)国际交往设施发达787
二、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是首都发展的客观要求788
(一)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是首都的基本功能788
(六)接待服务系统完善788
(二)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是首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789
三、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机遇与挑战并存790
(一)机遇790
(一)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城市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791
四、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展望791
(二)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791
(二)北京的国际交往能力现状水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791
(三)大力开展友好城市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国际交往主渠道作用792
(四)完善政府管理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培育良好的交流环境793
(五)营造良好的涉外环境793
二、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794
一、自然和经济概况794
(一)自然资源丰富,品种齐全储量巨大794
第一节 环渤海经济圈概况794
第二章 加强区域联合,促进环渤海经济圈发展794
(二)农业生产稳固发达,粮棉充足795
(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海陆空运四通八达795
(六)科研机构数量众多,研究开发潜力巨大796
(五)人力资源素质较高,教育培训领先一步796
(七)地理区位条件优越,人和地利信息汇集796
(四)工业体系门类齐全,基础产业先进发达796
第二节 加强区域联合,促进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797
一、北京的发展有赖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支持797
(八)腹地广阔,经济互补,联手合作大有可为797
二、北京对周边地区及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具有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798
三、加快发展环渤海经济圈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799
第三节 北京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合作800
一、北京市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合作状况800
二、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基本情况802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803
(一)经营成本居高不下804
(二)产业链“缺节少环”804
(三)“中心”太重,制约经济梯度发展805
(四)核心城市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协作805
二、加快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几种方案806
一、明确环渤海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和格局806
(一)“大北京计划”806
第四节 促进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建议806
(三)“秦皇岛特区”计划807
三、北京促进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建议807
(二)“京津合并”计划807
第一节 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衡量标准810
一、城市规模的衡量810
第三章 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发展战略810
二、城市现代化的衡量811
三、城市国际化评判标准813
第二节 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发展趋势815
一、历史发展趋势815
二、全球转移趋势816
三、空间结构调整趋势817
四、经济功能转换趋势818
第三节 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820
一、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战略管理的内涵821
二、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822
(一)分析战略发展资源822
(二)确立战略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823
(三)设置战略总体目标及相应目标体系823
(四)制定战略举措824
热门推荐
- 3178127.html
- 2874197.html
- 10469.html
- 1496984.html
- 2908359.html
- 1848011.html
- 1409401.html
- 2744880.html
- 1379354.html
- 26308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27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04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32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698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042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052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66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251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82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80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