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祝世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41072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13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65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中西医差异的形成与发展1
一、中西医差异的历史起点2
1 医学起源的多元性是差异的历史起点2
2 中西医差异是多元医学差异中的一元3
3 中西医现有差异是历史演变的产物3
二、影响中西医差异的基本因素4
1 历史、时代6
2 经济、政治7
3 思想、文化8
4 科学、技术9
三、古代,差异的萌发10
1 中西医发展的不同背景10
2 哲学思想各执一端12
3 认识自然同工异曲13
4 中西医差异破土而发15
自序18
四、中世纪,差异的扩大20
1 欧洲“黑暗的一千年”21
2 欧洲医学的凋敝22
3 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24
4 中国医学的全面发展26
5 中西医差异的扩大28
五、近代,差异的加深29
1 西方社会的变革30
2 西方医学的革命34
3 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41
4 中医学的曲折和衰微42
5 定格在千年之交的中西医差异45
第二章 中西医统一的必然性和条件性47
一、关于“中医”、“西医”两个概念47
1 “中医”、“西医”两个概念的形成48
2 “中医”、“西医”两个概念的含义50
3 改变“中医”、“西医”两个概念会引起混乱52
二、什么是中西医统一55
1 统一的基本要求55
2 统一是个突破的过程58
3 统一性与多样性60
4 深入理解“中西医结合”概念61
三、中西医统一的必然性65
1 中医和西医不是两门独立的学科65
2 中医和西医是医学内部的两个学派68
3 医学理论的真理性决定着理论的一元性72
4 研究对象的同一性决定着理论体系的一元性73
5 中西医统一的历史必然性75
四、中西医统一的条件性77
1 统一的进程取决于时代条件77
2 中医和西医都发展到新的水平79
3 学术思想的解放和统一80
4 吸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82
5 造就一支新型学术队伍84
五、需要几代人的努力85
1 李约瑟“世界科学演进律”的启示86
2 中西医的“融合点”何时到来88
3 风物长宜放眼量90
第三章 促进中西医统一的伟大实践92
1 中西两种医学在中国同时并存93
一、中西医统一从中国开始93
2 “中西汇通”的早期探索96
3 “中西医结合”的新战略98
二、毛泽东的中西医结合思想99
1 团结中医和西医100
2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102
3 基本原理中外一致,不应该分中西103
4 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创造统一的新医学104
5 学习科学的原理来研究中医、中药105
1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开创106
三、前无古人的中西医结合事业106
2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108
3 迥异于“中西汇通”的5个飞跃109
四、半个世纪的伟大成就111
1 确定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112
2 开辟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道路112
3 造就了一支中西医结合学术队伍113
4 临床诊治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114
5 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15
7 新的学术思想正在孕育和开拓116
6 诊治手段研究有了创造性发展116
五、前进中的矛盾和困难117
1 指导思想仍不统一,时有非议和动摇117
2 中西医比较研究不深入,结合研究带有盲目性119
3 中医现代化刚刚起步,结合研究的基础不牢固120
4 理论研究困难重重,尚未形成统一的新学说121
5 受知识结构的制约,存在“以西解中”的局限123
6 方法论研究缺乏力度,两种思维方式难于统一124
7 坚持郑重的科学态度,站到新的起跑线上126
第四章 建设统一的理论基础128
一、“结合点”上的理论矛盾129
1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研究129
2 血瘀本质研究130
3 五藏本质研究131
4 阴阳本质研究131
5 经络本质研究132
6 中药方剂研究133
二、几个迫切的理论问题134
1 健康与环境134
2 心神与机体136
3 整体与部分138
4 宏观与微观139
5 实体与关系141
6 器质的与功能的142
7 解剖的与非解剖的143
8 能与熵144
9 平衡与稳定146
10 自愈与治愈147
1 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具有战略意义149
三、掌握现代科学的理论武器149
2 现代科学与医学有关的主要理论151
3 值得注意的几种倾向156
四、开辟新的理论结合点157
1 现代科学关于世界起源与演化的研究成果,为阐明人的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根据158
2 现代科学对世界的演化机制和规律的揭示,为医学提供了更加深刻的发生学观点,可把解剖学和生理、病理研究推进到更深层次159
3 现代科学对物质演化的研究,证明世界的本原不是原子或元素,从根本上动摇了把生命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实物粒子的还原原理160
4 现代科学研究了物质形态与能量运动的内在统一性,为阐明生理、病理现象的物质性提供了新的科学原理161
5 现代科学研究了世界的复杂性机制和规律,为认识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复杂现象和深层规律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162
6 现代科学揭示了结构的多样性及结构与功能的深刻关系,为全面认识和处理人的解剖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开辟了新的道路163
7 认识世界的随机性是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突破,它为研究和处理医学中的“非特异性”难题准备了理论武器165
8 系统自组织理论揭示的系统自组织的机制和规律,为医学研究人的自组织现象和发展新的治疗原理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167
9 分子生物学、人体科学揭示的新规律,为医学从宏观和微观的统一上全面地理解和处理疾病问题提供了支持168
五、发展更完备的医学模式170
1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局限170
2 中医的“生命心神环境医学”模式173
3 建立完备的“人医学”模式176
第五章 发展新的思维方式180
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81
1 什么是医学的思维方式181
2 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学术差异的内在矛盾183
3 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基本差异185
二、思维方式的螺旋式发展188
1 古代的整体论188
2 近代的还原论191
3 现代的系统论201
4 “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螺旋式发展212
三、西医学的还原论思维214
1 西医学还原论思维的思想基础215
2 西医学还原论思维的形成217
3 西医学还原论思维的特点219
4 还原论的价值220
5 还原论的局限222
四、中医学的朴素系统论思维225
1 中国传统的系统论思想226
2 中医系统论思维的形成231
3 对中医系统论思维的现代认识235
4 中医系统论思维的科学性和局限性239
五、发展现代医学系统论思维241
1 思维方式问题的迫切性241
2 发展现代系统论思维是必由之路242
3 移植和应用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245
4 总结和发扬中医学的系统论思维247
5 开拓对人的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的研究250
第六章 人的整体性253
一、两种不同的整体观253
1 整体观的一个焦点问题254
2 西方传统的“合整体观”255
3 中国传统的“元整体观”257
二、合整体与元整体259
1 组合系统与合整体260
2 分化系统与元整体261
3 合整体与元整体的差别263
4 元整体比合整体更基本265
三、人的元整体特性269
1 人类是宇宙分化出的一个子系统269
2 人类是地球分化出的一个子系统271
3 人类是生物分化出的一个子系统274
4 人类的每一个体都是分化的产物274
5 人的生理病理与分化过程直接联系着276
6 建立更科学的整体观278
四、全面理解局整关系281
1 整体与部分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281
2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两种因果关系283
3 发展以整体为基础的系统调节285
五、整体调节方法289
1 整体最佳与部分最佳289
2 整体调节与部分调节291
3 黑箱、白箱、水晶箱293
第七章 疾病的层次性300
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面临的矛盾301
1 “证”与“病”相关的复杂性301
2 “证”与理化指标的非特异关系302
3 “证”与“病”之间的层次差异303
二、系统的非加和性305
1 加和观与非加和观305
2 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307
3 非加和原理308
4 系统质与要素质311
三、人的系统质316
1 人是典型的非加和系统316
2 什么是人的系统质318
3 生物医学忽视人的系统质322
4 中医学重视人的系统质324
四、“证”是人的系统质病326
1 “证”是系统质的疾病态327
2 “辨证”是对系统质病变的考察329
3 三大治则是调理系统质病的特有法则331
1 准确理解“证”与“病”的性质和地位332
五、“辨证”与“辨病”怎样统一332
2 全面认识“证”与“病”的复杂关系334
3 “辨证”与“辨病”相统一的方式337
第八章 病因病机的深层规律340
一、“失调”失的是什么340
1 阴阳研究的困惑341
2 科学史上的借鉴342
3 阴阳失调“失”的是阴阳之间的“调”345
1 实体与实体中心论348
二、实体病因与实体中心论348
2 实体中心论被现代科学否定350
3 实体中心论对医学的影响354
4 实体中心论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反映357
三、失调病机与矛盾中心论359
1 关系与矛盾中心论359
2 中国传统的矛盾中心论361
3 中医学的“失调”病机365
4 “正”与“邪”的矛盾关系368
四、走向系统中心论371
1 系统论的联系性原理372
2 相互作用是真正的终极原因375
3 系统中心论的特点378
五、微生态学的启示383
1 从病原微生物学到微生态学383
2 感染的本质是微生态失调386
3 从抗菌到微生态调理388
第九章 器质性疾病与功能性疾病392
一、中西医在病理学上的差异392
1 西医注重器质性病变393
2 中医注重功能性病变394
3 病理学差异的理论问题395
二、解剖结构与非解剖结构397
1 什么是结构397
2 人的非解剖结构400
3 经络结构的“超解剖”性404
三、功能子系统及其病变411
1 什么是功能子系统411
2 五藏是人身功能子系统414
3 西医认识的功能子系统418
4 功能子系统病变420
四、器质性病变的内在发生机制421
1 解剖形态的发生学前提422
2 “功能A”与“功能B”426
3 “功能A”异常是器质性病变的基础430
五、发展功能病理研究433
1 向“器质性病变之前”推进433
2 向“器质性病变之外”开拓435
3 全面理解功能性病变与器质性病变的关系437
4 深化“辨证”与“辨病”相统一的研究440
一、健康不就是平衡447
第十章 人体的平衡与稳定447
1 哲学的“平衡”范畴不能定义健康448
2 自然科学的“平衡”概念不能定义健康450
3 生理学的“平衡”概念不能定义健康452
4 现代科学对生命的非平衡本质的认识454
二、健康的本质是有序稳定458
1 医学对人体“内稳态”的认识459
2 对稳态的有序性的认识462
3 系统的有序与无序464
4 有序稳定与无序稳定468
三、耗散结构理论对医学的贡献470
1 什么是耗散结构472
2 耗散结构的熵变化475
3 耗散结构的主要特点476
4 耗散结构理论的医学意义478
四、人的有序稳定与熵病483
1 人是典型的耗散结构483
2 中医对人的有序稳定的认识486
3 熵病491
五、阴平阳秘不等于阴阳平衡496
1 “阴阳平衡”概念的局限性497
2 阴平阳秘有不能用“平衡”表征的内容501
3 阴平阳秘是非平衡有序稳态502
第十一章 治疗原理与治疗深度506
一、治疗学的两种不同原理506
1 两种不同的治疗模式507
2 要研究治疗深度509
3 发展更完备的治疗原理512
1 系统自组织理论与自组织原理516
二、现代系统自组织理论的启示516
2 自组织与他组织518
3 自组织系统的特点520
4 人是最典型的自组织系统521
5 研究和掌握人的自组织机制524
三、“阴阳自和”是中医的自组织理论525
1 《伤寒论》的阴阳自和观点526
2 中国哲学的阴阳自和思想527
3 “自和”是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530
4 “阴阳自和”是发病和愈病的枢机531
四、五行自稳模型与N行535
1 五行自稳模型536
2 五行自稳调节的特点539
3 五行之后——“N行”542
五、“自主调理”是治疗学的第一原理547
1 推动机体自主调理是治疗学的发展方向547
2 中医“治本”原则的科学原理551
3 推动机体自主调理的艺术554
一、两种不同的药学原理558
第十二章 中西药的差异与统一558
1 什么是“中药”、“西药”559
2 西药原理的主要特点561
3 中药原理的主要特点564
二、整体功效与成分功效566
1 中药方剂的整体取性原理567
2 中药研究要从有效成分中“回过头来”568
3 方剂研究要运用系统论思维571
三、因证论效与以病论效574
1 中药方剂的因证论效原理574
2 中药的药证对应关系575
3 方剂的方证对应关系578
四、中介调理与特异治疗580
1 中药方剂的中介调理原理580
2 中药在体内的中介转化582
3 中药对机体自主调理机制的调节作用585
五、统一原理与特色用药589
1 建设一元化的药学原理589
2 发展多样化的药物592
3 中西药统一不是西药化594
附录 中西医结合大事记599
热门推荐
- 3322921.html
- 812337.html
- 558238.html
- 2657299.html
- 1001491.html
- 946684.html
- 3554002.html
- 2913112.html
- 3450358.html
- 24672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262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722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198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334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962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552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61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12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675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9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