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 本土化的理论与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黄囇莉著 著
- 出版社: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440867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32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70页
- 主题词:人际关系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 本土化的理论与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理论建构部分4
第一章 绪论4
第一节 问题之提出4
第二节 和谐化的辩证观10
第三节 中国人和谐观之根源12
一、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天人合一的思想15
二、亲缘关系的社会结构→伦理本位的礼治思想16
三、中央集权的政教体系→国家意识形态化的儒学18
第二章 中国人和谐观的意识形态基础23
第一节 天人合一的思想23
一、天为支配者、人为附从者的天人辩证关系24
二、人为主体、天为人赋予之意义26
三、天与人皆为本然,却相对立28
四、天人分职,各不相涉29
第二节 伦理本位的礼的思想32
一、礼的初始涵义33
二、礼的理论化34
三、礼的丰富化35
第三节 国家意识形态化的儒学49
一、儒学的法家化49
二、儒学的阴阳家化52
三、儒学的官僚化55
四、儒学及其互补结构——儒释道合一59
五、儒学发展的顶峰与僵化——新儒学62
第三章 中国人的和谐观与冲突观69
第一节 隐含在意识形态层次内的和谐观69
一、辩证式和谐观——宇宙观的层次69
二、调和式和谐观——人伦社会秩序的层次73
三、统制式和谐观——大一统国家社会秩序的层次76
第二节 隐含在意识形态层次内的冲突观79
一、失合式冲突——辩证式和谐观下之冲突79
二、失调式冲突——调和式和谐观下之冲突80
三、失序式冲突——统制式和谐观下之冲突80
第三节 和谐的功能性83
一、“和”系中国人理想人格的境界——中国人“道德心”之反映83
二、“和”系中国人有情有理的人间世——中国人“情理心”之展现85
三、“和”系中国人交相利的媒介——中国人“功利心”之表现88
第四节 冲突的负功能90
一、道德的劣势91
二、情理的失据91
三、高昂的代价92
第四章 人际和谐/冲突动态模式95
第一节 人际和谐/冲突的虚实性及其转化95
一、和谐的虚实性及其转化95
二、冲突的外显(撕破脸)96
三、冲突的虚实性及其转化96
四、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冲突动态模式”97
第二节 中国人的和谐化方式99
一、个人内心的层次100
二、关系伦理的层次101
三、社会规范的层次103
四、功效思虑的层次104
第三节 中国人的冲突化解方式108
一、协调108
二、抗争112
三、退避115
四、忍让117
第四节 关系、人际和谐/冲突124
下篇 实证研究部分130
第五章 中国人和谐/冲突观的字义与谚语之分析(研究一)第一节 研究概述130
一、研究缘由130
二、研究步骤132
三、研究资料来源132
第二节 有关中国人和谐观的字义及谚语之分析133
一、“和”字及其语言家族的字义之分析133
二、与“和”有关的格言及俗谚语之分析138
第三节 有关中国人冲突观的字义及谚语之分析143
一、“冲突”及其语言家族的字义之分析143
二、与“冲突”有关的格言及俗谚语之分析145
第四节 总结与讨论155
第六章 中国人人际和谐/冲突之质化研究(研究二)第一节 研究缘由159
一、扎根理论159
二、质化研究161
第二节 研究程序163
一、资料收集方法163
二、访问技巧164
三、受访样本165
四、研究者167
五、资料分析原则167
第三节 质化分析结果:新概念与新命题168
一、实性人际和谐的内涵及其转化168
二、虚性人际和谐的类型及其转化188
三、实性/虚性冲突的内涵及其转化215
第四节 总结与讨论232
第七章 人际和谐之基本类型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三)第一节 研究方法239
一、研究工具239
二、研究程序242
三、研究样本242
第二节 研究结果244
一、受试者在问卷中各部分作答之情形244
二、背景变量与各种和谐类型之关系248
三、角色关系与各种和谐类型之关系250
四、关系特性与各种和谐类型之关系255
五、各种和谐类型之基本人际取向260
六、各种和谐类型之沟通取向263
七、和谐类型与助人意愿之关系263
八、和谐类型与对立意见的反应方式266
九、和谐类型与对不愉悦之事的反应方式266
十、和谐类型与对不公平之反应方式269
十一、和谐类型与冲突类型之关系269
十二、和谐类型与冲突后之反应方式273
十三、和谐类型与人际知觉273
十四、和谐类型与关系感受280
第三节 总结与讨论289
第八章 总结与综合讨论294
第一节 理论建构的历程294
第二节 理论的验证:三项实证性研究296
一、研究一297
二、研究二298
三、研究三299
第三节 方法学上的重要议题301
一、和谐化辩证观的世界性意义301
二、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之结合303
三、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之结合305
第四节 未来研究方向307
一、和谐/冲突理论的验证308
二、和谐/冲突理论的拓展308
三、与国际性相关理论之扣连309
参考文献311
附录 人际相处问卷327
上篇 理论建构部分11
第一章 绪论11
表1-1 三种辩证观之比较11
图1-1 和谐观根源的概念结构15
第二章 中国人和谐观的意识形态基础31
表2-1 天人关系类型与和谐化机制31
表2-2 礼的涵义与丰富化47
表2-3 礼与法之异同48
表2-4 儒学之国家意识形态化67
第三章 中国人的和谐观与冲突观82
表3-1 和谐观的涵义82
第四章 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冲突动态模式107
表4-1 中国人的和谐化方式及和谐化机制107
图4-1 中国人人际和谐/冲突动态模式98
图4-2 实性人际冲突化解方式之结构分析109
下篇 实证研究部分134
第五章 中国人和谐/冲突观的字义与谚语之分析(研究一)表5-1 “和”及其相关词的涵义分析134
表5-2 与“和”有关的格言及俗谚语140
表5-3 与“冲突”有关之俗谚语146
表5-4 与“冲突”负功能有关之俗谚语149
表5-5 与“争”有关的俗谚语151
表5-6 与“讼”有关之俗谚语154
第六章 中国人人际和谐/冲突之质化研究(研究二)表6-1 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之异同160
表6-2 实证主义典范与自然主义典范之对照162
表6-3 受访者基本资料166
表6-4 各类型人际和谐之主要特征及其转化关系189
表6-5 各类型人际冲突之主要特征及其转化关系214
图6-1 投契式和谐之概念架构173
图6-2 亲和式和谐之概念架构180
图6-3 合模式和谐之概念架构187
图6-4 区隔式和谐之概念架构195
图6-5 疏离式和谐之概念架构203
图6-6 隐抑式和谐之概念架构212
图6-7 大传统和谐/冲突观与人际和谐/冲突之关系216
图6-8 人际和谐/冲突之转化流程(例一)227
图6-9 人际和谐/冲突之转化流程(例二)228
图6-10 人际和谐/冲突之转化流程(例三)229
图6-11 人际和谐/冲突之转化流程(例四:冲突循环链)230
第七章 人际和谐之基本类型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三)表7-1 量化研究的样本结构243
表7-2 受试者针对问卷中各部分之作答情形244
表7-3 背景变量与各种和谐类型之关系245
表7-4 角色关系与和谐类型之关系251
表7-5 和谐类型分布在各种角色关系上之性别差异253
表7-6 关系的重要性与和谐类型之关系256
表7-7 关系的利益/平等性与和谐类型之关系257
表7-8 接触性与和谐类型之关系258
表7-9 六种和谐类型之基本人际取向261
表7-10 六种和谐类型之沟通取向262
表7-11 六种和谐类型与助人意愿264
表7-12 和谐类型与对立意见之反应方式265
表7-13 和谐类型与对不愉悦之反应方式267
表7-14 和谐类型与对不公平之反应方式268
表7-15 和谐类型与冲突类型之关系271
表7-16 和谐类型与冲突后之反应方式272
表7-17 人际知觉之因素负荷量275
表7-18 人际知觉因素间之相关系数276
表7-19 三种实性和谐的人际知觉之比较277
表7-20 三种虚性和谐的人际知觉之比较278
表7-21 六种和谐类型在人际知觉因素上之平均分数279
表7-22 和谐感受之因素负荷量281
表7-23 和谐感受的因素间之相关系数283
表7-24 三种实性和谐感受之比较285
表7-25 三种虚性和谐感受之比较286
表7-26 六种和谐类型在人际知觉因素上之平均分数288
图7-1 六种和谐类型在人际知觉因素上之比较280
图7-2 六种和谐类型在感受因素上之比较288
热门推荐
- 3735223.html
- 1257713.html
- 3063049.html
- 854230.html
- 3707138.html
- 1002832.html
- 2820033.html
- 3531000.html
- 3697525.html
- 15964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697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848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737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106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5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613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692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32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032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34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