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培育与创新运营成功模式全集 模式一 中国现代银行 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与营销创新成功模式 第1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詹向阳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 ISBN:978780529652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633页
- 文件大小:162MB
- 文件页数:672页
- 主题词:银行-经济管理-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培育与创新运营成功模式全集 模式一 中国现代银行 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与营销创新成功模式 第1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模式一 中国现代银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与营销创新成功模式3
第一册目录3
第一部分 入世后中国金融改革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3
第一编 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全方位挑战与全新机遇3
第一章 加入WTO与中国金融开放3
第一节 入世对我国金融业的全方位冲击3
一、加入WTO必然增加金融管理难度3
(一)增加了货币政策协调的难度3
(二)增加了信贷政策执行的难度4
(三)增加了外汇管理的难度4
(四)增加了防止和规避银行信贷风险的难度4
(五)增加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难度4
二、加入WTO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巨大压力5
(一)业务竞争的压力5
(二)企业客户竞争的压力5
(三)人才竞争的压力5
三、加入WTO给证券业带来的巨大压力6
(一)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6
(二)上市公司的质量参差不齐6
(三)券商的发展不够完善6
四、加入WTO给保险业带来的巨大压力6
第二节 WTO下的金融服务开放原则7
一、市场准入原则7
二、最惠国待遇原则7
三、国民待遇原则8
四、透明度原则8
五、市场自由化原则8
六、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参与原则8
第三节 中国加入WTO金融开放时间表与承诺9
第四节 对外开放——WTO对中国金融业的整体要求16
一、改革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16
二、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16
三、加快汇率市场化进程17
(一)环境因素17
(二)经济因素17
(三)动力因素17
四、加强对金融机构监管17
【专家论坛】18
温家宝:深化金融改革 扩大对外开放18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周正庆指出:金融改革需闯四道关19
专家谈“入世”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20
金融市场加快开放进程21
【银行家说】23
总结经验 与时俱进 开创银行业监管工作的新局面23
积极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25
加快综合改革 提高银行竞争力27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开创中国银行业发展新局面32
基金业整体发展将更规范36
【本土探索】37
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将进一步扩大37
我国利率改革实践的探索38
外资金融开放在即 京城银行比拼升级服务39
建立健全创新机制 全面提高竞争能力40
【国际典范】42
花旗百年中国梦42
美国开放式金融保护主义政策44
WTO金融服务协议与印度金融业的开放49
第二章 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全面挑战和全新机遇55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的现状分析55
一、没有“危机感”55
二、资本金不足55
三、不良资产比例高56
四、内控管理失效56
五、税赋负担重56
六、人员网点多56
七、国际竞争经验不足56
第二节 入世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57
一、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57
(一)推动改革,加快商业化进程57
(二)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57
(三)有利于中资银行“走出去”57
(四)税负平等,创造公平竞争环境57
二、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58
(一)业务方面的挑战58
(二)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方面的挑战59
(三)对国内银行经营机制的挑战59
(四)外部政策不利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挑战59
(五)优秀金融人才的竞争59
(六)客户购买服务的冲击59
第三节 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竞争的八大趋势60
一、零售业务方面60
二、负债业务方面60
三、银行业竞争方面60
四、客户竞争方面60
五、地域竞争方面61
六、中间业务方面61
七、竞争战略方面61
八、人才竞争方面61
第四节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竞争力比较62
一、流动性能力分析62
二、安全能力分析62
三、盈利能力分析62
第五节 影响中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因素与问题透视63
一、体制上的差别63
二、经营业务上的差别63
三、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政策上的差别64
(一)技术水平上的差距64
(二)人力资源政策上的差距64
【专家论坛】64
加入WTO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对策64
逐鹿问鼎:中外银行业务竞争的态势已经形成69
西部地区银行业应对入世的战略选择72
入世后我国银行业竞争与合作格局分析74
靠规范化管理建设规范化的金融控股集团78
【银行家说】79
金融体制创新:问题及挑战79
刘明康:银行业监管走上专业化83
创新内部机制 增强经营活力84
把握机遇 深化改革86
努力办好有中国特色的进出口银行87
办好银行建设强大的金融体系88
依靠创新求发展 发挥优势迎挑战89
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 努力提高竞争能力90
把握入世机遇 促进银行发展92
【本土探索】93
在竞争中求发展93
中行沈阳分行抓零售业务求增长95
【国际典范】96
国际顶尖银行的零售业务96
第三章 利率市场化——中国加入WTO后新一轮金融改革的着力点100
第一节 利率市场化概述100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100
(一)利率水平的高低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100
(二)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市场利率体系100
(三)中央银行成为利率调节的主体101
二、利率市场化的工作和意义101
(一)利率市场化有利于社会资源最优配置101
(二)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宏观货币政策的调控101
(三)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102
(四)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102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与原则102
(一)目标102
(二)原则103
第二节 金融开放条件下的利率市场化103
一、利率市场化面临的风险103
(一)利率水平升高蕴藏的风险103
(二)企业高利率借款蕴藏着债务风险103
(三)价格制定权蕴藏着金融腐败的风险104
(四)银行过度竞争导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104
(五)信贷资金流入证券市场蕴藏的经济泡沫风险104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式和步骤104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104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式选择104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步骤105
三、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取向105
第三节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106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和难点106
(一)利率运作主体行为不规范106
(二)竞争性市场尚未形成106
(三)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结构有待完善107
(四)金融监管有待加强107
(五)国有企业面临经营困难107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107
(一)有效的金融监管107
(二)健全金融市场机制108
(三)培育微观经济主体108
(四)构建法律环境108
三、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109
(一)利率市场化将引起银行利率风险的扩大109
(二)利率市场化将促使银行参与更为激烈的竞争,并促成市场份额的重新分割109
(三)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传统主导业务的萎缩和非利差型业务的发展109
(四)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管理模式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化109
第四节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借鉴及模式比较109
一、美国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109
(一)管制的背景109
(二)Q项条例的取消110
(三)放松利率管制过程的特点分析111
二、日本利率市场化进程111
(一)国债交易利率和发行利率的自由化111
(二)丰富短期资金市场交易品种112
(三)交易品种小额化,将自由利率从大额交易导入小额交易112
(四)完成经市场化之后法律形式的确认113
三、马来西亚的利率自由化113
四、两种利率市场化改革模式的比较113
(一)渐进式改革113
(二)激进式改革114
【专家论坛】114
全国人大财经委许健:利率市场化不能操之过急114
易宪容:中国利率市场化路还有多长117
利率市场化,银行准备好了吗119
如何推进利率市场化121
【银行家说】123
周小川:要逐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123
吴晓灵:利率市场化已曙光在前123
【本土探索】125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规划已初步制订125
利率市场化改革四川金融机构中悄然试点126
【国际典范】126
美国利率市场化及对我国的启示126
第四章 外资银行在我国的整体发展现状扫描130
第一节 加入WTO后外资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与战略步骤131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趋势131
(一)信贷市场方面131
(二)客户群方面131
(三)经营理念方面131
(四)服务方面132
(五)优秀人才方面132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战略步骤132
(一)在地域选择上132
(二)在具体业务上132
(三)在服务对象上132
(四)在服务种类上132
(五)在竞争策略上132
第二节 加入WTO后中外商业银行业务竞争的焦点与竞争的特征133
一、人才竞争的焦点与特征分析133
(一)竞争焦点133
(二)特征分析133
二、客户竞争的焦点与特征分析134
(一)竞争焦点134
(二)特征分析134
三、产品和服务竞争的焦点与特征134
(一)竞争焦点134
(二)特征分析134
四、市场竞争的焦点与特征分析135
(一)竞争焦点135
(二)特征分析135
第三节 国有银行与非国有银行业务竞争的焦点与竞争特征135
一、人才方面竞争136
二、体制方面竞争136
三、客户方面竞争136
【专家论坛】136
知己知彼:外资银行实力剖析136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战略140
【银行家说】142
“对手”眼中的竞争142
大华银行的中国策略145
中外资银行优劣势的辩证分析148
【本土探索】150
爱立信熊猫为何“背叛”中资银行150
【国际典范】154
花旗在中国154
第五章 加入WTO后中国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的战略调整与核心对策158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要构建全新的整体运行机制158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银行治理制度158
二、建立市场运行机制158
三、完善内部组织结构159
四、资产重组,机构调整159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要创新经营业务品种与经营服务模式159
一、资产业务的调整159
二、负债业务的调整160
三、中间业务的调整160
四、收入结构的调整160
五、业务拓展方式的调整161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要调整入世后的经营管理战略161
一、推行客户经理制,实行营销—体化策略161
二、活化经营策略161
三、建立信息系统策略162
四、外树形象策略162
五、提高金融透明度策略162
六、科技兴行策略162
第四节 中国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国际商业银行成功经验的研究与借鉴163
一、国外商业银行外部组织机构的有益借鉴163
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金融人才163
三、加快银行电子化建设步伐,大力开展网上业务164
第五节 资本项目开放:中国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164
一、开放资本帐户的条件164
(一)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164
(二)成熟的金融体系165
(三)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165
(四)灵活的汇率机制165
(五)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165
二、资本项目开放对商业银行的机遇165
(一)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扩大165
(二)部分非法流动资本将重新返回银行体系166
(三)有利于商业银行海外扩展、跨国资本运营166
(四)商业银行外汇交易自主权扩大166
三、资本项目开放对商业银行的挑战166
(一)间接的不利影响166
(二)直接的不利影响167
【专家论坛】167
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新动向167
商业银行怎样完善法人治理结构172
WTO修正中国银行业173
中外竞争:中国银行业该做些什么177
【银行家说】181
对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思考181
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及应对策略183
对入世后中、外资银行竞争的思考185
提高中资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191
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推行“扁平化”管理的构想193
【本土探索】196
效益从何而来196
农行山东分行营业部是如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201
在困境中崛起——农行青海分行全面提高经营效益纪实203
【国际典范】204
花旗银行新经营策略204
日本银行业的重组与启示207
第二编 金融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改革及其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战略211
第一章 新世纪国际金融体系、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银行业211
第一节 新世纪国际金融体系现状和缺陷211
一、国际金融体系的构成211
(一)国际金融体系的核心层是国际汇率制度211
(二)国际金融体系的紧密层是国际收支和储备212
(三)国际金融体系的松散层是国际经济政策212
二、国际金融体系的目标和作用212
(一)建立汇率机制,防止不必要的竞争性贬值212
(二)为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整提供有效手段212
(三)促进各国的经济政策协调212
三、国际金融体系的历史沿革及现状213
(一)历史沿革213
(二)现状213
四、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214
(一)汇率频繁波动214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214
(三)国际投机资本的大规模频繁流动,各国调节本国国际收支能力下降,各国所受外在的冲击日益严重214
(四)国家间金融外汇政策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215
(五)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发展使国际金融市场虚拟化发展尤为突出215
(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运作缺乏透明度215
第二节 新世纪国际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其走向215
一、国际金融市场形成条件215
(一)比较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215
(二)实行自由外汇制度216
(三)以高度完善、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为基础216
二、国际金融市场分类216
三、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216
(一)纽约216
(二)东京216
(三)法兰克福和巴黎217
(四)伦敦217
(五)苏黎世217
(六)香港217
四、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新趋势217
(一)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发展趋势217
(二)证券化市场趋势217
(三)网上交易正在成为新的交易方式218
(四)巨型并购案此起彼伏218
第三节 国际银行业的整体现状和发展格局218
一、国际银行业整体现状218
(一)美国银行业喜中存忧218
(二)欧洲银行业并购活跃219
(三)日本银行业继续身陷坏账泥潭219
(四)亚洲银行业从危机中复苏219
二、国际银行业发展格局220
(一)国际投资银行业务急剧收缩220
(二)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发展趋势221
(三)网上银行的发展222
第四节 面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战略选择222
一、当前西方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主要观点222
(一)学者方案222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方案223
(三)联合国意见223
(四)西方发达国家意见223
(五)G-22国集团的意见223
二、我国的一些看法223
【专家论坛】224
金融改革任重道远224
当今国际金融业发展新特点227
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新方向——银行战略联盟229
【银行家说】232
周小川:用有效措施发展资本市场 扩大直接融资232
新经济条件下金融改革的战略取向232
入世与金融创新237
【本土探索】242
山西省分行发展战略242
“差别化”战略增效益246
【国际典范】247
日本的金融政策与金融体制247
日本金融体制对风险投资的影响及对策249
第二章 加入WTO与金融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改革255
第一节 金融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核心问题255
一、加入WTO要求我国金融改革255
(一)当前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与加入WTO要求差距255
(二)在世贸组织框架下中国金融开放的三个特点255
二、我国进行金融改革的意义256
(一)适应整体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256
(二)入世后进行金融改革获得众多利益256
(三)向海外拓展,走向世界256
第二节 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问题透析及改革走向257
一、金融改革重点问题透析257
(一)国有银行产权制度改革257
(二)组织制度改革257
(三)国有商业银行转轨的外部环境问题258
二、世贸组织框架下中国金融开放的两大挑战259
(一)制度转轨的挑战259
(二)金融效率与金融安全的挑战259
第三节 建立强大的中国现代金融体系259
一、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260
二、改革对外金融管理制度260
(一)打破银行业的“封闭型”格局260
(二)放宽外汇管理260
(三)实现外汇并轨260
三、充分发挥利率调节作用260
四、专业银行商业化261
五、建立健全金融法规体系261
六、金融市场健全化261
【专家论坛】261
谢平细说中国金融改革261
更新观念 提高效率 转变机制 从国际视角思考金融改革264
浅论我国入世后商业银行的改革267
创建21世纪中国精品银行的思考271
【银行家说】273
关于现代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273
中心城市农信社改革发展的思考277
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79
【本土探索】281
温州金融体制改革试验区281
“凤凰”展翅谱新篇282
创新带来天地宽285
【国际典范】291
泰国的经济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影响291
第三章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与成功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293
第一节 现代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概述293
一、金融创新的概念293
二、金融创新的动因294
(一)金融竞争294
(二)规避金融监管294
(三)银行家精神294
(四)金融技术的发展294
三、金融创新的特征295
(一)创新行业的差异295
(二)风险面的差异295
(三)受到保护的差异295
(四)影响面和作用力差异295
第二节 国际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进程与趋势295
一、金融创新的总原则295
二、创新的进程与趋势296
(一)组织结构创新296
(二)操作方式创新296
(三)金融制度创新296
(四)业务品种创新297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与特点297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297
(一)金融组织制度的创新297
(二)金融管理制度创新297
(三)金融业务与工具创新298
(四)金融市场创新298
(五)金融技术创新298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特点299
(一)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创新少299
(二)金融创新的主体错位299
(三)负债类业务创新多,资产类业务创新少299
(四)金融创新的动机仍带有计划的色彩299
(五)金融创新呈现明显的区域性300
第四节 应对WTO与金融全球化我国金融创新的战略对策与发展趋势300
一、金融创新应遵循的原则300
(一)低成本300
(二)与实质经济运行紧密结合,为经济发展服务300
(三)科技金融301
(四)引导与监管并重301
(五)附加值高301
(六)实事求是,兼顾国际通用性和国情特殊性301
二、推进金融创新的战略对策301
(一)金融理念的创新302
(二)加强中间业务的创新302
(三)管理体制创新302
(四)加强金融科技应用上的创新302
三、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302
(一)将业务创新作为金融创新的主体302
(二)围绕国有企业改革确定近期金融创新的主战场303
(三)以金融制度的创新为后盾303
(四)以技术主导型创新作为金融创新的突破口303
【专家论坛】303
金融创新是资金流动的引擎303
金融监管如何为金融创新服务305
在借鉴中完善: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几点思考307
【银行家说】309
论金融创新带来的挑战309
【本土探索】314
对国有商业银行转型与创新的思考314
【国际典范】317
印度银行业改革的演进317
第四章 西方商业银行战略创新理论与实务及对中国的启发325
第一节 商业银行战略创新的意义与原则325
一、战略创新的意义325
二、战略创新的原则326
(一)未来性326
(二)及时性326
(三)综合性326
(四)务实性327
(五)网络性327
第二节 商业银行入世后的观念创新实务327
一、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327
二、改变经营观念,重塑企业形象328
三、建立适应WTO的战略观念体系328
(一)协调性观念328
(二)科技观念328
(三)人才观念328
(四)资源配置观念&f328
【专家论坛】329
对当前银行业经营战略的思索329
中国银行金融创新战略的思考331
【银行家说】335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战略选择335
【本土探索】337
实施顾客满意管理战略的构想337
【国际典范】340
西方金融营销思想的演变及新发展340
第五章 商业银行体制创新理论与模式对我国的启发344
第一节 主要发达国家银行体制344
一、美国银行体制特征344
(一)双轨注册344
(二)数量众多344
(三)金融监管多元化344
(四)银行持股公司盛行345
二、英国金融体制特征345
(一)产生最早、独立性较高的中央银行345
(二)商业银行分支行制345
(三)由来已久、基础雄厚的银行国际化345
三、德国金融体制特征345
(一)以稳定通货为天职的中央银行制度345
(二)金融体系以业务综合化为主流346
(三)特殊的银企关系346
(四)私营和公营金融机构共存346
四、日本金融体制特征346
(一)金融机构分工精细346
(二)政府鼓励的银行业集中垄断346
(三)长期金融与短期金融分开346
(四)独特的“铁三角”关系347
第二节 主要发展中国家银行体制347
一、主要发展中国家银行体制介绍347
(一)韩国347
(二)印尼347
(三)巴西348
二、主要发展中国家银行体制比较348
(一)中央银行的职能范围有所不同348
(二)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发展不平衡349
第三节 转轨国家银行体制349
一、转轨国家银行体制介绍349
(一)俄罗斯银行体系现状349
(二)我国银行体制状况350
二、转轨国家战略模式比较351
(一)中心任务比较351
(二)效能比较351
(三)着眼点比较351
第四节 应对WTO深化我国商业银行体制创新352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目标352
二、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步骤352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措施352
(一)反思分业改革模式,改进商业银行全能化352
(二)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352
(三)加强专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建设,建立起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机制353
【专家论坛】353
制度创新:走进金融创新的新阶段353
对农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问题的思考357
试议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与管理360
【银行家说】363
中国的货币政策、金融体制改革与持续增长363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谈调整银行体系防范金融风险365
面对WTO中国银行业亟待金融业务创新366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迫在眉睫370
【国际典范】371
美国金融制度的改革及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371
第六章 现代金融机构创新理论与模式及对我国的启发375
第一节 国外金融机构创新成功模式375
一、国外金融机构创新的原因375
(一)金融自由化375
(二)金融管制375
二、国外金融机构创新的总体表现376
三、国外金融机构创新的具体特征376
(一)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不断创新376
(二)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日益趋同376
(三)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崛起376
(四)创新型金融机构380
(五)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跨国银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380
(六)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频繁创新380
(七)金融企业并购逐渐高涨380
四、对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转轨的启示381
(一)从银行业务方面381
(二)从银行制度方面382
(三)加快银行电脑化进程382
(四)加快金融国际化,支持商业银行跨国经营382
第二节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现状382
一、中国人民银行382
二、国有商业银行383
三、政策性银行383
四、其他商业银行383
五、外资银行383
六、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384
第三节 我国金融机构创新模式选择384
一、产银结合及培育产银联合集团384
(一)产银结合及构建产银联合集团的必要性384
(二)产银结合及构建产银联合集团的可能性385
(三)实现产银结合构建产银联合集团的途径386
二、抓住时机发展我国投资银行业387
(一)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投资银行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387
(二)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策略388
三、对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的基本方略389
(一)严格把握金融开放的速度规模及业务范围389
(二)完善金融法规,坚持依法管理390
(三)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实现宏观调控手段从政策手段向经济手段转变390
(四)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经验和做法390
(五)支持内资银行的发展390
四、支持中国银行业并购390
(一)我国银行业并购的原则390
(二)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总体构想391
五、加速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政策建议392
(一)加强对保险业的立法管理392
(二)对保险业实行低税政策392
(三)审慎开放国内保险市场392
(四)赋予保险公司资金独立运用自主权393
(五)鼓励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相结合393
六、我国金融信托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思路与对策393
(一)立法先行,早日出台《信托法》393
(二)成立国家信托投资管理局,强化信托业的归口管理394
(三)拓宽筹资领域,壮大资金实力,增强资金平衡力394
(四)立足信托特色,健全完善信托业的经营机制394
(五)努力提高信托业从业人员的素质394
(六)加强监督管理,提高信托业的抗风险能力394
七、政策性银行的产生与发展395
(一)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395
(二)我国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关系中的经营缺陷及其调整396
八、成立资产管理公司396
【专家论坛】397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397
【国际典范】402
美国银行发展的新阶段研究402
第三编 加入WTO后中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利弊探讨408
第一章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分业与混业经营的变迁与实践经验408
第一节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分歧的由来与影响408
一、现代商业银行经营制度理论解说408
(一)全能制商业银行经营制度408
(二)分离制商业银行经营制度409
(三)现代商业银行经营制度形成的理论支点410
(四)现代商业银行经营制度产生的基础条件411
二、分业经营的由来及兴衰412
(一)分业银行制度的产生412
(二)分业经营制度的瓦解412
(三)分业银行制度的优势与弊端416
三、混业经营制度的兴衰417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417
(二)金融创新的影响418
(三)金融全球化发展的影响419
(四)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419
第二节 分业经营在美国的演变与终结419
一、分业经营在美国的确立419
(一)背景419
(二)确立420
二、美国实行分业经营制度的原因421
三、分业经营在美国的演变和终结421
第三节 日本金融改革和分业经营的终结425
一、日本的金融改革426
(一)日本金融体制实行重大变革的背景与原因426
(二)1992年金融改革方案426
(三)1996年以来的金融改革427
二、日本分业经营制度的终结428
第四节 国外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现状428
一、德国——始终如一的混业经营制度428
二、香港——混业经营,分业监管429
三、瑞士——有条件的混业经营体制431
四、英国——从自然分业到混业经营431
【国际典范】432
美国有关修改《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各种提案432
日本1996年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433
《金融服务现代法》与混业经营435
第二章 现代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利弊分析437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与非金融企业的相互关系437
一、以银行为中心的银企关系437
(一)优点437
(二)缺陷438
二、以非金融企业为核心的银企关系438
第二节 商业银行进入证券业的利弊分析439
一、商业银行进入证券业的有利因素439
(一)金融创新、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趋同更使银行、证券分离的规定落后于时代440
(二)有利于小企业的成长和降低资本成本440
(三)商业银行经营证券业务在一定条件下不是增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而是降低了金融体系的风险440
(四)利益冲突问题没有想象中严重440
(五)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不会单纯因为银行经营证券而被削弱441
二、商业银行进入证券业的不利分析441
(一)全能型银行使企业的转行成本变高441
(二)商业银行在证券发行效率上不如投资银行442
第三节 商业银行进入保险业的利弊分析442
一、商业银行进入保险业的有利因素442
二、商业银行进入保险业的不利分析444
三、我国商业银行进入保险业的战略思考445
(一)对于商业银行而言445
(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445
(三)对于保险监管部门而言445
【专家论坛】445
论银行业务的全能化445
【国际典范】449
新加坡华联银行449
美林证券向商业银行进军的历程450
第三章 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现状与变革方向453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的原因与现状453
一、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的直接原因454
(一)1993年以前混业经营银行制度实践给金融秩序带来的危害454
(二)产业政策指导不明确是促成分业经营制度产生的又一原因454
(三)分业经营可以缓解国际金融业对我国的冲击454
二、维持分业现状是我国的现实选择454
三、我国金融分业经营体制的建立及现状456
(一)1993年,中国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初步提出456
(二)1995年,中国金融分业经营体制最终确立456
(三)1998年,中国金融分业体制进一步完善457
(四)我国分业经营体制的现状457
第二节 入世对中国银行业分业经营的冲击458
一、分业经营对我国金融业的不利影响458
(一)分业经营对银行业的不利影响458
(二)分业经营对证券业的不利影响460
(三)分业经营对保险业的不利影响460
二、分业经营削弱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461
(一)分业经营限制了金融新产品的开发和新业务的开展461
(二)分业经营限制了金融机构跨行业的并购462
(三)分业经营容易引起服务贸易的摩擦462
第三节 混业经营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462
一、混业经营业务的扩展463
(一)银行与证券业务合作的创新463
(二)保险与证券业、银行的合作465
二、混业经营机构的出现466
(一)中国工商银行模式466
(二)中国银行模式466
(三)中信模式466
(四)光大模式466
(五)平安模式467
(六)中国建设银行模式467
三、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对混业经营体制产生了较大要求467
四、我国已初步具备混业经营的条件468
(一)我国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权威的金融监管体系468
(二)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日趋规范469
五、推进中国金融经营体制转变的具体步骤470
(一)在维持分业经营格局的基础上加快金融改革和整顿的步伐470
(二)在现有法律框架下,鼓励金融创新,为混业经营制度创造条件471
(三)适当允许金融集团以控股公司的形式进行混业经营471
(四)加快金融改革和发展,转变金融经营机制,实现混业经营471
六、在分业向混业过渡时期的监管模式472
(一)建立“牵头监管模式”472
(二)逐步放松管制与不断加强金融监管472
【专家论坛】473
银证合作要注意功能创新473
银证合作应该按市场的规律去做474
银证合作需务实474
银证合作中传统业务创新不容忽视475
银证合作中的创新应注意风险476
金融控股公司477
【银行家说】479
提高银证合作的层次479
信息共享是银证合作的宗旨480
混业经营——中国金融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481
【本土探索】484
对开展银证合作的调查报告484
【国际典范】493
美国金融业从分业走向合业的历程493
美国混业经营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494
第二部分 现代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管理成功模式499
第四编 现代商业银行业务产品经营理念的转变与创新499
第一章 现代商业银行业务产品创新概述499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业务产品创新的意义499
一、商业银行业务的演变499
二、业务创新的意义500
(一)金融创新的意义500
(二)业务创新的必然性500
(三)金融创新的表现501
(四)业务创新的意义501
第二节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产品创新的原因和表现502
一、西方国家金融业务创新的原因502
(一)金融国际化和自由化的发展,银行间竞争的加剧,为规避利率、汇率风险而推出创新业务502
(二)逃避金融管制,推动金融业务创新503
(三)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通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业务创新提供了客观条件503
(四)为争夺市场,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推动着金融业务的创新503
二、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目的504
(一)提高流动性的创新504
(二)开辟资金来源的创新504
(三)转移风险的创新504
(四)满足客户新的需求的创新504
三、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表现504
(一)金融工具不断创新504
(二)新业务和新交易大量涌现504
(三)广泛应用新技术505
(四)20世纪50年代以来金融业务创新的主要情况列表505
第三节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产品创新的内容及趋势511
一、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创新511
(一)负债业务创新的历史背景511
(二)负债业务创新的类型511
(三)负债业务创新的影响513
二、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创新514
(一)背景514
(二)资产业务创新的类型514
三、中间业务以及表外业务创新517
四、西方商业银行服务方式的创新517
五、对西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评价518
六、西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趋势518
(一)全面化518
(二)国际化518
(三)多样化518
(四)科技化519
【专家论坛】519
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思考519
对金融新产品开发的思考与研究522
【银行家说】526
金融产品创新的取向抉择526
对商业银行制度和产品创新的思考528
【本土探索】534
银企合作 共同发展534
建行青岛市分行产品创新纪录535
【国际典范】537
国际著名银行的新产品开发机制537
第二章 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产品创新理念的转变与建立543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产品创新的发展及现状543
一、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产品创新的发展543
二、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产品创新的现状544
(一)业务创新的复苏544
(二)业务创新的现状544
(三)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发展545
第二节 深化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产品创新的对策思考546
一、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意义546
(一)开展业务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需要547
(二)业务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迎接WTO挑战的迫切需要547
(三)业务创新是商业银行加强自身经营安全性的需要547
二、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原则548
(一)处理好业务创新与经营“三性”原则之间的关系548
(二)处理好银行业务创新与管制间的关系548
(三)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创新548
(四)处理好创新与借鉴国外经验之间的关系548
三、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存在的问题548
(一)创新意识淡薄,创新业务不受重视549
(二)业务创新缺少系统的规划549
(三)发展速度缓慢549
(四)法规不健全550
四、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对策思考550
(一)加快品种创新的步伐550
(二)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发展业务创新放在战略位置551
(三)加强金融科技应用上的创新551
(四)重视人才培养,壮大专业人才队伍551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产品创新的选择552
一、负债和资产业务创新552
(一)负债创新552
(二)资产创新553
二、中间业务创新554
(一)讲求优质服务,创新金融工具,扩大存款来源554
(二)扩大公共市场业务554
(三)扩大国际金融表外业务创新554
(四)表外业务创新555
【专家论坛】555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问题研究555
【银行家说】558
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不断完善客户服务体系558
我国商业银行要强化金融产品管理561
【本土探索】564
银行产品与保险产品创新组合564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565
第五编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产品创新管理模式572
第一章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产品创新管理模式572
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概述572
一、贷款业务572
(一)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分类573
(二)按贷款的质量(或风险程度)分类573
(三)按发放贷款的自主程度574
二、证券业务575
三、拆借与回购575
四、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576
(一)制定贷款政策应考虑的因素576
(二)贷款政策的内容577
五、贷款程序580
(一)贷款申请580
(二)贷款调查580
(三)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581
(四)贷款审批581
(五)借款合同的签订和担保581
(六)贷款发放581
(七)贷款检查581
(八)贷款收回581
六、几种传统贷款业务582
(一)信用贷款582
(二)抵押贷款583
(三)票据贴现585
第二节 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管理585
一、现金资产的构成585
(一)库存现金585
(二)在中央银行存款586
(三)存放同业存款586
(四)在途资金586
二、现金资产的作用587
(一)保持清偿力587
(二)保持流动性587
三、现金资产管理的目标587
(一)适度地控制存量587
(二)适时地调节流量588
(三)加强库存现金的安全防范588
四、资金头寸的构成和预测588
(一)商业银行资金头寸的构成588
(二)资金头寸的预测589
五、各种资金头寸的管理操作590
(一)库存现金的管理590
(二)存款准备金的管理595
(三)同业存款的管理598
第三节 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业务600
一、票据贴现业务的概述600
二、票据贴现的特点600
(一)反映的行为及其持续时间不同600
(二)涉及的当事人及其法律责任不同600
(三)付息方式及实际利率不同601
(四)流动性及安全性不同601
三、票据贴现的功能601
(一)提供资金需求者及承兑所所需的资金601
(二)充当国库券市场的中介机构601
(三)满足各商业银行投资的需要601
(四)发挥金融体系的缓冲与桥梁作用601
四、票据贴现业务的操作程序602
(一)贷款申请602
(二)贷前调查602
(三)贷款审批602
(四)签定借款合同602
(五)贷款发放602
(六)贷后检查602
(七)贷款归还602
五、票据贴现业务的操作要点602
(一)票据贴现的审批602
(二)票据贴现的期限与额度603
(三)票据贴现贷款的到期处理603
六、票据贴现的优点603
(一)资金收回较快603
(二)资金周转较易603
(三)利息较为优厚603
(四)资金比较安全604
七、票据贴现业务操作中的注意点604
(一)票式和要件是否合法604
(二)票据期限的长短604
(三)贴现的额度604
(四)背书人的多少及信用程度604
(五)票据的种类604
八、银行对拒付贴现票据的追索程序604
第四节 现代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产品创新605
一、贷款合同转让605
二、定期存单抵押贷款605
三、银行承兑汇票605
四、自动取款机贷款606
五、贷款还贷保证金制度606
六、与保险相联系的贷款606
七、贷款参与606
八、自助贷款607
九、小额抵押贷款607
十、凭证式国债质押贷款607
十一、个人小额度短期信用贷款607
十二、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608
十三、同一抵押品住房抵押贷款608
十四、递加付款住房抵押贷款608
十五、利率变动住房抵押贷款608
十六、分享增值住房抵押贷款608
十七、住宅股权贷款608
十八、教育学资贷款609
十九、个人消费额度贷款609
【专家论坛】609
建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管理制度探讨609
【银行家说】612
浅谈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管理612
当前现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15
【本土探索】616
交行首推个人流动资金贷款616
山东聊城城信社拓展民企银行承兑汇票的案例分析616
农业银行推出金融新品“债市通”619
贷款中的新理念619
见证“鉴证贷款”621
票据业务中的信用替代问题623
完善背书制度 促进票据流通623
建议开办足额存款质押银行承兑汇票625
【国际典范】626
西方商业银行借入款管理的创新与借鉴626
存贷款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631
热门推荐
- 3661704.html
- 16114.html
- 1196000.html
- 2111875.html
- 2887903.html
- 1743686.html
- 417897.html
- 1749266.html
- 89457.html
- 673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440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563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602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567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75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114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2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70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08441.html